鸿门宴--一课时版(浓缩精华)
- 格式:docx
- 大小:50.11 KB
- 文档页数:7
•••••••••••••••••《鸿门宴》教案【精华】《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鸿门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鸿门宴》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
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六、学习(3─4)节七、问题设计: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第三课时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鉴赏学习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三大特色。
2、着重探究项羽的人物形象。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采用比照、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一):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提示(二):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板书《鸿门宴》大家齐读标题:“鸿门宴”这三个字给人怎样的感觉?◇两方对垒,暗藏杀机,一触即发,刀光剑影、惊心动魄……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可板书也可不板书)(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
“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无伤告密、项刘对立(40万比10万)(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项伯泄密、刘邦设计学生朗读1、2段。
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请看第3段。
学生朗读。
(3)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第五件事“樊哙救主”。
(4)“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5)朗读第四段,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6)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分别怎样,为何不同?提示: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无伤告密范增献计宴会前项伯夜访起因(1、2)张良定计刘项约婚刘邦请罪宴会中范增举玦(3、4)项庄舞剑经过樊哙闯帐刘邦离席宴会后张良献礼结果(5~7)无伤被诛三、人物形象探究(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A、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1)“言为心声”,语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精彩的人物语言是鸿门宴的一大看点。
请你选出最能体现刘、项性格的语言,并简要赏析。
示例参考:☆刘邦的语言:1.为之奈何?性格:谦虚谨慎,善于用人2.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性格:有心机3.君安与项伯有故?性格:多疑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性格:善于应变5.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进,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倍德也。
性格:善于言辞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赏析:“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回忆往昔戎马生涯,以忆旧来麻痹项羽,软化其戒备之心。
“不自意”是委婉措辞,将有意说成无意,打消了项羽的猜疑。
还将责任推到小人的身上,小人者终属谁不可知,但可知这是刘邦的自我开脱之辞。
非鸿门谢罪不能表明刘邦的诚心和真心。
卑辞谢罪看似恭敬,实可看出刘邦的果敢坚决、能言善变、狡诈圆猾、能屈能伸。
)7.今者出,未辞也。
为之奈何?8.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性格:思虑周全9.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项羽的语言: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性格:轻敌自大2.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性格:轻信,无城府(赏析:由此看来刘邦的计谋奏了效,项羽完全相信了他的谎言,并且以实情相告“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沛公有意为假,项羽却无意为真。
使沛公于不经意间钓到了大鱼。
足见项羽直率简单,轻信人言,胸无城府。
)3.客何为者?性格:(客?)4.壮士!赐之卮酒。
性格:耿直磊落,胸无城府(樊哙闯帐本是违令的,这是樊哙为防万一,与之同命之计。
项羽不仅不疑,反被他的勇猛剽悍所吸引,称其壮士赐之卮酒,见其生吞海饮,难掩赏识之意,盛情款待。
足见项羽的耿直磊落,胸无城府。
)5.赐之彘肩。
6.壮士!能复饮乎?7.沛公安在?(2)学生诵读,品读人物语言,有感情地朗读。
(3)选出你所欣赏的人物,从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注意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的心理,结合背景知识。
(按所选人物分组,小组集中讨论,归纳形象。
)参考:项羽:优柔寡断、耿直磊落,胸无城府,暴燥鲁莽、刚愎自用、骄纵轻敌刘邦:果敢坚决、能言善变、狡诈圆猾、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于纳言樊哙:勇猛剽悍、机智能言、粗中有细范增:老谋深算、骄横独断B:细节彰显性格刘邦的细节描写: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性格:机敏过人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性格:有胆识3.沛公北向坐。
性格:能屈能伸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性格:善于应变5.乃令张良留谢。
性格:思虑周全6.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性格:果断10.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
性格:行事果断项羽的细节描写:1.项羽大怒曰:性格:草率鲁莽2.项王、项伯东向坐性格:轻敌自大3.项王默然不应性格:优柔寡断4.项王未有已应。
性格:寡谋轻信5.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性格:眼见不远6.项王许诺性格:沽名钓誉C:在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中,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塑造人物(1)精彩片断赏析(2)范增举玦,项羽默然不应。
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独白。
D:对比映衬,人物性格更鲜明(1)对比:张良对他的忠诚:善于用人。
对比:不听范增所言:不善用人(2)问:大家发现文中还有三位人物所费笔墨是比较多的?(樊哙、范增、项伯)鸿门宴中又表现出这三位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在这场斗争中这三位人物又衬托了谁的形象?我们只看写范增的句子,全文中共出现三次。
第一次: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先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刘邦“志不在小”的推断,并且通过看天象来印证自己的推断,最后提出“急击勿失”的建议——是这段话的核心意思。
这段话后面没写项羽的言行,大家可能想,不必要了,就是打刘邦呗,项羽本来就是要打的。
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和曹无伤的话有相同之处,但也不同处,甚至有矛盾的地方,你们看一下。
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二者的相同处是都说刘邦欲拒关为王,不过曹无伤说得直接,而且确定、详细。
而范增则说得相对委婉,避开了“欲王关中”这样的敏感字样,而用什么来代替?“此其志不在小。
”还有“此天子气”。
曹无伤和范增谁更了解项羽?显然是范增。
这种说话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需要用更好的方式向他提建议的人。
还有,两人的话中有矛盾之处,一个说珍宝尽有之,一个说财物无所取,谁说得对呢?一个有谋略的人不可能忽视这两种说法的差别,不可能分析不出这两句话背后的真相。
曹无伤的身份是什么,不是一个普通士兵,他更了解刘邦的政策。
所以财物无所取是表,珍宝尽有之是实,看似矛盾,其实一致,刘邦不仅思想上想称王,更重要的是行动上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这矛盾的话正显示出刘邦的谋略。
分析范增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项羽没有细想这些,表现出无眼光、无脑子、无谋略的三无倾向。
我们从范增话的内容看出了项羽的性格。
再看第二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我想问的是项羽和范增这个最重要的谋臣对于杀不杀刘邦这件事有没有商量好?应该是本来商量好了,要杀。
要不,范增举玦项羽怎么能看得懂呢?他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可以看出不仅他们俩商量好了,而且项羽团队对此也也已经达成共识。
但问题是项羽又变卦了,听项伯的了,所以“默然不应”。
于是范增就不得不采取行动,让项庄舞剑。
那么同学们想一下,项庄舞剑,张良看出来意在沛公,项伯也看出来了,刘邦就不用说了,项羽呢?为什么没采取行动?还有项伯舞剑,项羽有没有看出来是在帮刘邦,为什么也没采取行动?杀也行,不杀也行?天哪,哪有这等事,哪有这等人?关系自己江山大事的,如此轻率对之。
我们很容易看出项羽优柔寡断,缺少主见,不善听从建议。
范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从范增做事的方式看出了项羽的反应,从而看出他的性格。
再看第三处: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