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06.08 KB
- 文档页数:1
浅析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周效平摘要:本文对土地整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为土地整理在生态环境方面,在未来的土地整理过程中提供参考。
为了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率,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考虑,以提高土地整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来源,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土地整体质量较差,但耕地数量越来越少,这一问题大大加剧了我国人口增长与人均土地面积减少之间的矛盾。
农村水、土地、道路等方面是属于土地整理管理的范围。
为了确保经济、环境生态的效益相一致,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制定高度可行的土地整理方案。
另外,提高土地整理效益时候,需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土地整理1.1土地整理内涵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整个土地的目的。
目前,生产收入,土地结构,以及土地结构工作的优化,以提高多样化的特点。
1.2土地整理内容土地整理是指对耕地进行整理,对林网、道路、沟渠进行整理,扩大土地面积,优化土地结构,使土地提高生产水平。
土地复垦主要针对那些被毁的土地。
通过对哪些被毁坏的土地进行复垦的处理,提高土地管理的有效性,是有效恢复被毁坏的土地使用;其次,在新土地开发过程中,土地整理不仅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和废弃土地利用效率,全面发挥土地服务功能。
在建设用地的使用做一个好工作,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此外,它可以显著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优化用地环境。
2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就是自然资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
人类的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两面影响,一是积极影响,二是消极的影响。
2.1土地整理在土壤方面的影响土地整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剖面性质。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分析土地整理是指对城乡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和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景观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措施。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的影响。
一、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1.1土地整理使景观格局更加规划和有序土地整理首先会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划定城乡用地范围,并进行土地的重新划拨和调整,使得景观格局变得更加规划和有序。
通过统一规划和整合,土地整理可以将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相结合,使城乡之间的景观格局相互融合,从而打造出更加和谐统一的景观格局。
1.2土地整理提升景观品质和多样性土地整理可以在规划过程中引入生态景观、休闲景观和文化景观等元素,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建设出更加美丽和丰富的景观。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安排绿化带、水体和文化遗产等景观节点,使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更加多彩,提升了景观的品质和多样性。
土地整理改善了城乡空间的结构,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景观更加连续和连贯。
通过规划一些景观绿带和休闲节点,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无缝衔接的景观脉络,提高了景观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使人们在城乡间流动更加自然和愉悦。
2.1土地整理改善生态环境土地整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会合理保护和修复原有的生态环境,调整和完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功能和服务水平。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护生态用地和重要生态节点,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生态适应能力,使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和稳定。
2.2土地整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土地整理可以通过合理划拨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通过整合城乡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土地的浪费和资源的过度开发,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
2.3土地整理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谈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发布时间:2021-12-24T08:16:06.179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5期作者:张鑫[导读]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理念下,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张鑫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530000摘要: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理念下,为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保护。
在实际土地整理工作开展时,应当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客观分析,基于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景观资源、土壤资源等影响因子,客观了解到土地整理工作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而采取针对性的优化完善对策,不断提升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本文就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影响因子;影响评价引言土地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理念下,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为保证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应当开展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分析土地整理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变化,进而及时预测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进而采取针对性地解决措施,预先对土地整理方案进行调整,以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一、影响因子(一)水资源在实际土地资源整理过程中,随着土地质量的逐步提升,则需要一定的水资源保障灌溉。
由此可见,在土地整理阶段,水资源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若水资源无法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在实际土地整理阶段,则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到土地质量。
(二)生物资源在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下,旨在合理提高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实现土地整理工作开展的预期目标。
在实际土地整理阶段,原本的次生自然生态系统,将被单一的农作物替代,进而对生物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影响,如生物的物种多样性下降。
与此同时,在部分地区开展土地整理时,由于动用大型机械设备,对土地进行处理,进而对土地的微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1]。
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策略摘要: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态文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土地整治工程一边要对不合理的、影响生态文明的土地进行整改,一边也要加强保护物种多样性、提高景观美观度的生态文明建设。
该文就土地整治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策略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分析,以期为土地的整治工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 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 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近些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同时也强调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这些都表明国家不仅重视国土的土地整治以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决心,而且更加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基本概念1. 土地整治的内涵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是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四大工程措施,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协调统一的综合效益为原则,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为手段, 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 以达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不断建设土地和配置土地的目的。
2. 土地整治工程中生态环境系统的内涵生态环境系统是由大气、水、土壤等多种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何一种因子的变化都会打破原来的生态平衡。
土地整理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作者:蔡韵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土地整理是减缓耕地减少的有效方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土地整理项目区对土地景观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本文在剖析土地整理中生态补偿机制弊端的基础上,分析产生弊端的理论原因,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整理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以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安全;土地整理;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还原机制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土地整理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发展中大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不可逆转,耕地资源保护压力巨大。
因此,必须大力提倡开展土地整理尤其是农地整理,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的战略目标。
自 2000 年国家启动第一批土地整理项目以来,土地整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区域土地利用条件,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及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作为一种人类对土地系统实施强烈干扰的特殊活动,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必然对土地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近年来很多实践表明,我国土地整理在改善土地利用生态,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地方人们受土地整理经济利益驱动,土地整理项目,片面追求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复种指数,忽略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甚至由于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扰乱了物种生境条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
1.1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改造,综合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1.2生态安全问题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生态安全涉及面较广,一般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物质来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等组成一个安全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土地整理工作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确保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在整理的过程中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本篇文章就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宏观管理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39-1所谓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根据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规划土地布局,进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不仅能够增加土地的质量,而且能够保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统一。
因此说,土地整理是解决我国土地问题的重要措施,势必会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
1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追求良好的生态效益是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
土地整理活动是指通过生态措施,或者工程措施,改变土地资源的状态,进而对其涉及的区域中的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个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生态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生态影响。
通常情况下,在土地整理的开始阶段,主要的整理工作是集中未利用土地和废弃土地,进行配套设施的安置,进而促进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
但是土地整理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就逐渐开始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了,最终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可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整理工作必须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进而实现土地资源整理的可持续发展。
2 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2.1 未利用土地开发可能引起的生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自然灾害,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耕地的规模越来越小。
要想保证耕地面积,开发未利用土地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但是,对于一些生态环境本来就相对脆弱的地区,以及一些已经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地区,都必须要慎重处理。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以甘肃省为例陈虹发布时间:2021-09-02T02:48:06.06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7期作者:陈虹祁沛昕[导读]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福利。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兰州 730070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直接或间接地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福利。
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基于甘肃省2010—201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以谢高地等学者提出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2007]”为基础,针对甘肃省实际发展状况进行系数修正,得出甘肃省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
利用各地类面积的变化衡量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甘肃省;动态度;变化率一、研究区概况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32°36′N—42°48′N,92°20′E—108°43′E。
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具有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二、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土地利用数据由甘肃省统计年鉴(2010-2019)整理得到;对于粮食的收购价格可在甘肃粮网上查到;参照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017),综合考虑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将土地分类。
(二)研究方法1、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动态度衡量的是一个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变化程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公式为:(三)结果分析1、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通过分析甘肃省各时段土地利用结构数据表可以看出,2010年—2019年以来,草地的面积有所减少,其他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草地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呈持续下降趋势,减少面积为8187900hm2,减幅达58.05%,占比下降了19.23%。
未利用地增长面积为4106700hm2,增幅达21.61%,占比增加了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