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增长的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7
2023年重庆市区域经济行业市场前景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区域经济也在持续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9年重庆GDP达到2.8万亿元,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行业市场前景的角度,对重庆市的区域经济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制造业市场前景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优势的制造业城市之一,其装备制造、汽车、家电、钢铁等行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竞争力和优势。
尤其是在机床、电力设备、锅炉、物流设备等领域,重庆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未来几年,随着自主创新技术的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的不断加强,以及国家政策对于制造业的大力扶持,重庆制造业市场前景广阔。
二、服务业市场前景重庆市的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日益增长。
作为重庆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重庆的服务业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重庆的服务业市场前景更加光明。
未来几年,重庆市的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等服务业领域将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整个服务业市场规模和数量都将得到显著提升。
三、建筑业市场前景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成为了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未来几年,随着“两山”理念的深入推进,重庆市政府将会大力加强干净公共事业建设,土地利用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加强,大力挤压非法建设,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推动各方面城市建设进程,建设千年重庆新亮点。
四、生物医药市场前景生物医药作为重庆的新兴产业领域,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增长。
随着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生物医药市场前景及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几年,重庆将会加大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推进与国际水平接轨,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重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综合来看,未来几年重庆市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强劲,并且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十分明显。
各行各业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这也对重庆基层的企业和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拥抱新时代带来的更多机遇和挑战。
重庆市城镇化率情况分析重庆市城镇化率情况分析⒈引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村经济逐渐向城市化转变的过程。
城镇化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重庆市城镇化率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了解该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现状和趋势。
⒉城镇化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⑴城镇化率的定义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常住人口中城镇居民的比例。
⑵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为:城镇化率 = 城镇常住人口 / 常住人口× 100%。
⒊重庆市城镇化率的历史变化⑴近十年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本节将重点分析近十年重庆市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并作横向比较,以了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
⑵城镇化率的地区差异针对重庆市不同地区城镇化率的差异,本节将对各区县的城镇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⒋城镇化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章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城镇化率对各方面的影响。
⒌城镇化率提高的障碍和挑战城镇化率提高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障碍和挑战。
本节将并分析重庆市城镇化率提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挑战,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⒍城镇化率提高的对策和建议针对城镇化率提高过程中的障碍和挑战,本章将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指导重庆市城市化发展的规划和实施。
⒎结论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城镇化率情况的分析,总结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推动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参考。
附件:⒈重庆市城镇化率数据表格⒉相关统计数据和图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常住人口:指在一个固定地点长期居住,即在该地点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人口。
⒉城镇常住人口:指在城镇地区长期居住的人口,不包括流动人口。
重庆市“两化”融合进程一总体情况分析(一)经济概况2010年,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94.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1%,增速创被确立为直辖市以来的新高。
与2010年全国GDP增长10.3%的速度相比,重庆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
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36∶4.16,第一产业增加值685.39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356.41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2852.44亿元,增长12.4%。
2010年,重庆城镇家庭人均总收入18990.54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2元,增长11.3%。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重庆人均收入绝对额比全国平均水平仍低1577元,虽然在西部排第2位,但是在全国排名只居第11位。
作为我国直辖市中较新的一员和西部重镇,重庆依旧面临着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双重任务和压力。
重庆城市化率达到51.59%。
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良好。
截止到2010年底,重庆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数分别达到1664.4万户和263.1万户,普及率分别达到58.2%和9.2%。
(二)综合分析2010年,重庆“两化”融合综合排名全国第17名,综合指数仅为0.307,与综合排名全国第1位的广东省(指数:0.609)的差距较为明显,仅为最高值的一半,同时其指数低于全国均值(指数:0.324)。
融合硬度列全国第9位(指数:0.463),其指数略超过全国均值(指数:0.427)。
但是从指数绝对值看,重庆融合硬度与列第1位的江苏(指数:0.676)也有一定差距。
融合软度列全国第20位(指数:0.233),其指数低于全国均值(指数:0.282)。
融合深度列全国20位(指数:0.225),其指数略低于全国均值(指数:0.263)。
(三)具体分析融合硬度方面。
2010年,重庆工业化规模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列全国第20位(指数:0.160),低于全国均值(指数:0.272);工业化质量列全国第11位(指数:0.544),保持高于全国均值(指数:0.485)的水平。
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引言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重庆的人口城镇化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文将通过分析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的统计数据,探讨重庆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趋势。
1. 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城镇化率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通常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在统计学中,计算城镇化率的方法为:城镇化率 = 城镇人口 / 总人口 × 100%在重庆的人口统计中,城镇人口是指常住在城市或城镇地区的人口,总人口则包括城市、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人口。
2. 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的历史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重庆的城镇化率经历了显著的增长。
根据重庆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20年的四十年间,重庆的城镇化率从不到20%增长到了近65%。
城镇化率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和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迁移。
重庆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
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城市。
3. 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的主要特点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的增长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3.1 加速度上升在过去的十年里,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重庆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长约2个百分点。
这一加速度的上升表明了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3.2 农村人口减少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重庆的农村人口逐年减少。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迁移,以及城市经济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
农村人口减少意味着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3.3 区域差异明显重庆的城镇化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和沿江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而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这种区域差异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摘要】重庆作为西部重要城市,城市化发展日益突出,相关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从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入手,分析了其现状和问题,揭示了其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探讨了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启示,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在研究重庆城市化战略过程中,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重庆及其他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战略、重庆、研究、现状分析、发展问题、理论基础、方法论、实践探讨、启示、展望1. 引言1.1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重要的城市化发展重点,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
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重庆进行城市化战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作为内陆城市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压力。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市化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
重庆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城市化战略研究将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重庆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城市化发展也将对国家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背景呼唤着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深入探讨,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促进重庆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1.2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意义重庆城市化战略是重庆市城市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城市化战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重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城市,拥有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文化底蕴,城市化战略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特色与城市发展相一致。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重庆城市化战略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城市发展,更在于引领城市转型,实现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重庆渝北区课题研究报告重庆渝北区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重庆渝北区作为重庆市的一个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地区。
近年来,渝北区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渝北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课题旨在对重庆渝北区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渝北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问题和挑战1.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渝北区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也不断扩大。
这给城市规划、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挑战。
2.交通拥堵:随着人口和车辆的增加,渝北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道路狭窄、交通流量大、交通设施不足等。
3.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渝北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下降、水质污染、噪声污染等。
三、分析和对策1.优化城市规划:应加强对渝北区城市规划的管理,合理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渝北区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3.推行绿色发展:应加强对渝北区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排放。
4.加强公共服务:应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五、总结通过对重庆渝北区进行课题研究,可以看出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多样化的。
只有加强对渝北区的规划和管理,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绿色发展,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推动渝北区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重庆渝北区将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重庆未来的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快速崛起
随着中国内陆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重庆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重庆是连接中国西部和中南部的重要枢纽和门户。
未来,重庆将继续加强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努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在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方面发力,不断壮大城市经济实力。
2.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明显
重庆市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西部大开发以及2010年代的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更加突出,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进行,重庆将会加速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3.全面进入“智慧重庆”时代
重庆市的“智慧化”建设正在逐渐加强,并且不断探索新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场景。
未来,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数据的不断累积,重庆将面临巨大的智能化发展机遇,未来的重庆将更加智慧化,人们将在各个方面受益于智能技术的发展。
4.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性环保意识的提高,重庆市也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从适应性发展转向可持续性发展,重视生态保护,减少污染排放。
未来,重庆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将得到提升。
5.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庆市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如长江三峡、武隆天生三桥等景点。
未来,重庆将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重庆现在发展的趋势
1. 城市化速度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重庆市的城市化率越来越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2. 聚焦智慧城市建设:重庆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大力推进,加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的水平。
3.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重庆市将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如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
4.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市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城市的合作,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庆市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6. 旅游业迅猛发展:重庆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驱动力。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重庆为例作者:刘芬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7年第3期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主要是指城镇人口增长、城镇地域空间扩张以及经济活动类型转化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即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以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据有关资料表明,城镇人口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递增1%,经济就增长1.2%。
所以,城镇化率是个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重庆近几年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镇化建设上,为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城镇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分析解决。
1.重庆市城镇化率发展现状重庆市城镇化率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有842.11万人,城镇化率为29.17。
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有1013.88万人,城镇化率为35.6,十年内提升了22.040h,。
2005年全国人口1%人口抽样调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为1265.9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45.2,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重庆市城镇人口为1529.5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53.02。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资料显示,与全国平均和大部分省、直辖市人口城镇化水平相比较,重庆市人口城镇化速度发展比较快,一直在持续增长,从2005年到201 5年,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5.2%上升为2015的的60.94%,年平均涨幅1.43%,在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率为43%,重庆市为45.2Vo,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21位,从增长率来看,全国城镇率近十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1.17%,重庆仅高出0.2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率为49.95%,重庆市为53.02?to,在全国31伞省市(区)中依然排名21位。
重庆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原因重庆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针对重庆市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引起这种发展的原因。
首先,重庆市作为国家级重要的内陆港口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是连接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的重要通道。
此外,重庆还拥有丰富的水陆运输资源,包括长江、渝中港等。
这些优势使得重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第二,重庆市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吸引力和发展的竞争力。
特别是在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这些努力使得重庆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前来投资和发展。
第三,重庆市注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
重庆市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近年来还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
通过扶持发展新兴产业,重庆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以上三点原因外,重庆市还注重创新和科技发展。
近年来,重庆市加强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这些举措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然而,重庆市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重庆市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交通运输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其次,重庆市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最后,重庆市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
展望未来,重庆市的发展仍然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首先,重庆市将继续沿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道路前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
其次,重庆市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互动合作,提升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水平。
重庆市城市扩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本文以2005年到2009年5年重庆市人口变化、主城区城镇面积变化等相关数据作为基础,力求从对主城9区人口集中指数、人口基尼指数、人口分布广狭度等指标的分析中,探寻揭示重庆市主城区近几年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推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重庆;城市化;影响因素;动力机制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2005 to 2009, the population of 5 years in Chongqing City, city urban area change and other related data as the basi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index, Gini index of populati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narrow index of population 9 districts, explore the factors of city development law and reveals the main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city in recent yea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Keywords: Chongqing city; urbaniz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dynamic mechanism1.重庆市主城九区2005-2009年人口分布集散及均衡变化近五年来重庆市主城区人口总量一直呈增长状态,人口总量从2005年的645.51万人增长至2009年694.49万人,增加人数达48.98万人。
重庆市城镇化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城市化是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全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了2018年的59.6%,城镇化进程极为迅速。
而重庆市在全国城镇化进程中也有着显著的表现,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9.87%增长到2018年的76.18%。
但是,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重庆市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市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
因此,研究重庆市城镇化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改善市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意义1. 为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通过研究重庆市城镇化问题,可以为重庆市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
了解重庆市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掘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重庆市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镇化目标。
2. 促进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化进程对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城镇化问题,将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市民生活质量,进而使得城市化进程更加具有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主要研究内容1. 重庆市城镇化进程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包括重庆市城镇化率的历史变化、城市化速度与规模等方面。
2. 分析重庆市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资源过度集中等。
3. 提出解决重庆市城镇化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包括加强基础建设、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于目前国内外城市化的研究成果以及重庆市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特征和问题等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 实地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重庆市的城市化进程,了解当地市民对于城镇化发展的态度和期望,并对于当地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获取数据和信息。
3.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于获得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相关系数等数值,了解数据的过去情况和发展趋势等。
查阅统计年鉴、完成图表分析一、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变化分析1、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增长率原始数据如下: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GDP指数(上一年为基期)1997年1509.75 11.2 111.2 1998年1602.38 8.6 108.6 1999年1663.20 7.8 107.8 2000年1791.00 8.7 108.7 2001年1976.86 9.2 109.2 2002年2232.86 10.5 110.5 2003年2555.72 11.7 111.7 2004年3034.58 12.4 112.4 2005年3467.72 11.7 111.7 2006年3907.23 12.4 112.4 2007年4676.13 15.9 115.9 2008年5793.66 14.5 114.5 2009年6530.01 14.9 114.9 2010年7925.58 17.1 117.1 2011年10011.37 16.4 116.4 2、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图示:3、分析如下:该图反应重庆市直辖以来各年GDP及各年GDP增长率变化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重庆市直辖以来,GDP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没有经历大的波动。
1997年GDP为1509.75亿元,2011年为10011.37亿元,是1997年的6.6倍;而GDP增长率的变化则呈现先下降后总体上升的趋势,且一直保持正值,直辖以来,重庆市GDP保持年均12.2%高速增长。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1999年重庆市GDP 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至1999年达到最低值7.6%;之后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良性轨道,GDP呈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一个小的高峰15.9%,但是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GDP 出现下滑,2009年经济开始复苏,并且在2010年达到峰值17.1%,是1999年的2.25倍。
高速增长的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研究
吴建荣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摘要】直辖以来,随着重庆市“314”总体战略的推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
本文分析了重庆市城市化进程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治理重庆市城市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重庆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对策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所谓城市化,是指农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最基本的表现和特征就是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步深化为城市地域,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并在总人口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城市化时代改革与转型的重要课题。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既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特大型城市,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随着重庆市“314”总体战略的整体推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重庆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不到13%达到2010年的53%,全市总人口超过3200万人。
是全国有名的特大城市。
一、重庆市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起步晚、水平低,具有鲜明的“大城市、大农村”特点。
由于我国长期城乡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入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工业化逐步开始优先于轻工业发展,城市建设逐步加快,城市化的抑制因素出现松动。
1978年以来,重庆的非农业人口呈持续增加态势,1998年城市化率达到20.1%,年均增长0.38%,目前城市化率为53%。
然而,相对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其余三个直辖市城市。
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具有鲜明的“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
2.区域发展不平衡,具有一定程度的过度城市化特征。
首先,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地理位置相对完整、基础条件好、经济综合能力相对较好,其城市化率达到84%。
渝西经济走廊是大、中城市连绵区和产业密集带,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进程处于加速阶段,其中永川区城市化率达到56%;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和资源禀赋,但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较落后,其中彭水县城市化率仅有25%。
其次,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发展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过度城市化———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
应的职业转换。
造成严重的“城市病”。
3.城市化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按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斯蒂”曲线来判断,今后重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将加快,将进入30-70%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期。
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其城市化高潮时期的发展速度曾经达到每年分别增长1.6和2.9个百分点。
由此看为,目前重庆正是城市化、工业化大发展的时候,要借着这个势头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
4.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化进程和水平,而城市化引起的外部性经济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首先,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
百分比的合理比值范围是0.8-1.5,比较发现,1998年重庆城市化率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
的比值仅为0.53;其次,重庆非农业人口的增长速度慢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
的百分比的增长速度。
1998年重庆的非农业人口比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只有0.6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范围。
由此表明重庆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
二、加速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1.城市化模式选择。
根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城市化
模式、过度城市化模式、滞后城市化模式和逆城市化模式。
同步城市化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
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根据目前的现状,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是增强重庆市区域经济辐射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然而重庆市地域十分广阔,加上有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功能的发挥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客观上要求有一批次级中心城市来承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带动,形成产业梯度发展的格局。
因此单纯发展特大城市和小城镇对重庆市加快城市化步伐都是不现实的。
重庆的城市化模式应采取同步城市化模式。
2.切实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
农民工既是城市居民,也不完全是城市居民,既是农村居民,也不完全是农村居民,他们处于两栖状态中,这种状态长期存在成为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障碍。
户籍制度的改革,牵涉面广、影响很大、政策性强,需精心设计、先易后难、有序操作。
要与社会结构转型相一致,要与城镇规模、布局的远景规划相结合,同时也要与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创立及实施相衔接。
2010年8月1日开始,重庆市实施《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启动重庆市农民转户进城的改革,根据规划,重庆户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2010年至2011年,将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登记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
遗留问题,新增城镇居民338万人;第二阶段是2012年到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万—90万人,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全市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
3.规划先行,农民上楼,多元化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是规划滞后,水平较低,城镇无序开发,“只见新房,不见新城”,道路狭窄,设施残缺。
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重庆市城市化建设应加快建设千万人口、一千平方公里特大都市,实施主城二环大型聚居区规划,同步推进产业布局、交通市政、商贸流通、公共服务与人口集聚。
由此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加快城镇中心区的规划和建设;二是解决农民、居民上楼的问题。
按照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重庆的城市化也应选择重点突破的方式,充分依托重大线性基础设施,发挥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选择特大、大、中、小分层推进的同步城市化模式,从而形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组成的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
与此同时,在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时,除了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重庆的城市化发展应多元化推进。
大中小城市并举,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群,使之成为启动区域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助推器。
4.促进房地产各级市场均衡发展,保证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背景下,要实现城市化进程可持续、稳定发展,
重庆市政府应该在对房地产系统的供求平衡、土地价格、税收分量、金融杠杆、双轨配置五个关键环节进行调控的基础之上,力求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
目前,重庆市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5%左右,比较合理,但房地产三级市场成交总量占市场成交总量30%左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稍显量小。
而处于房地产三级市场的二手房因其总价相对较低,在一定时期内必将成为进城转户居民的首选。
为此,要想实现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促进房地产各级市场均衡发展。
三、结语城市化的进程不是城市原有人群自我拔高、自我改善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是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的过程。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重庆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重视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各种对策研究对解决农民进城后的民生问题起着引领、促进作用,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城乡关系、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伟大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杨伟鲁.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的几个现实问题[J].经济纵横,2011(4).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中共重庆市委十二五规划建议[N].重庆:重庆日报,2010.12实证分析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