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111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识事物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和理解具体现象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3 实践第一哲学原理实践第一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的过程。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和基本原则2.1 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东西,是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2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意念、观念等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社会的产物,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与物质紧密相关的。
意识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2.3 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原第⼆章总结第⼆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类的实践活动(⼀)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定义:指具有⼀定思维能⼒,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1、主体(2)特征:⾃然性社会性意识性(3)形式个体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1)定义: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性2、客体(2)特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然客体:动植物等⾃然的物质(3)形式社会客体:社会中的⼈和关系思维客体:精神客体:⼈类的精神3、中介(⼯具)定义:指各种形式的⼯具、⼿段以及运⽤、操作这些⼯具的程序和⽅法分类:物质⼯具:⼈们⽤的计算机,显微镜精神⼯具:观念⼯具(书籍,语⾔⼯具(⽂字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1)关系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2)相互作⽤1)确⽴实践的⽬的和⽅案2)实施实践⽅案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实现实践⽬标4)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相互作⽤⽰意图主体:反映者----被反映者客体改造者-----被改造者(⼆)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提出了需要提出了可能陆游: 古⼈学问⽆遗⼒,少壮功夫⽼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泽东: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的滋味,你就得变⾰梨⼦,亲⼝尝⼀尝。
鲁迅:“第⼀次吃螃蟹的⼈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吃过,蜘蛛也⼀定有⼈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不吃了。
像这种⼈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之。
学⾄于⾏之⽽⽌矣。
⾏之,明也。
”(《儒效》)荀⼦“不登⾼⼭,不知天之⾼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提出了课题创造了⼯具提⾼了能⼒农耕—⽜耕—机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的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或阻碍作⽤⼆、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和唯⼼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反映论含义: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观点: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第⼀性,意识第⼆性,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客观世界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2、唯⼼主义先验论含义:认为⼈的认识和认识能⼒先天就有观点:从意识决定物质的前提出发,否认认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路线: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柏拉图:“回忆说”: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灵魂⾃发产⽣的,⽽是灵魂固有的,但跌到了⼈间,附到⼈的⾝体并被⾝体污染,它忘记了过去的知识必须通过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