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构思选材篇
- 格式:ppt
- 大小:356.50 KB
- 文档页数:25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及范文点评蒙太奇剪辑式模式特点:电影中有一种“蒙太奇”手法,是指把许多镜头剪辑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惯连、首尾完整、主题统一的影片。
高考中,有的考生利用这种“蒙太奇”手法来写文章,将那些时间或空间跨度大、线索或头绪纷繁的材料,穿插组织起来,灵活回答了话题,显示了考生的才气和应变能力。
这一形式即为“蒙太奇剪辑式”【例文】作文题目: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
请以“纪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
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
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
”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
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
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考场作文巧妙、新颖的构思平常考试中发现很多同学作文时都不太注重构思,特别是考场作文中,为了节省时间,往往是粗略地看一下题目,然后提笔就写。
写着写着,才发现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有误,而再想改正已经来不及了。
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人则是提起笔想一句、写一句,“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儿就哪儿”。
这是凑足字数。
哪是写文章?明知不对。
为了赶时间,不得不这样做,这几乎成了考场文章的“常见病”、“多发病”。
这样的作文显然是不能得高分的。
学生作文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提醒我们作文之前必须要注重构思。
写作之前几分钟应该把要写的内容大略想好,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谚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都是这个道理。
考场上时间有限,我们也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对作文精细地构思。
不过下面一些历年高考中巧妙、新颖的构思思路则可供我们参考。
只要我们多读多思。
写作时即可把这些新颖的构思化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
技巧提炼一是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很多同学作文时钟情于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的构思方法,因为这种构思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另辟蹊径。
熠熠生辉。
比如有一考场作文题是:“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
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很多考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范围,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
有位考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子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
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话题“关心”更深广的内容,发人思考,夺人耳目。
请看满分作文:熟悉一考生生活如美人的脸,总是半遮半掩。
没有人生来就对生活熟悉。
我们在生活的小路上对事物总是由不熟悉继而变为熟悉。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我们就应该只掌握熟悉的,放弃一切新的事物而止步不前?答案是否定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新鲜的,熟悉的事物只会让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历史是当时的“现在”,现在是未来的历史。
历史不能忘记。
但它不应该成为记忆的负担,而应该作为未来的启迪。
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
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
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600字。
【试题来源】浙江省2018-2019学年高二6月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例文】铭记历史,开拓未来克柳切夫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
”在生命之河的岸边,我们应该用良心铭记历史,用青春筑梦中国,用智慧开创未来。
当岁月在历史的年轮里退化成过去,往事早以凝成永恒。
那一丝丝淡淡的忧愁,那一缕缕暖暖的阳光已成为回忆。
我徘徊在过去与现在,思考现在,蓦然回首,发现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在演绎着一段段梦一般的故事。
我企图寻找那已逝去的袅袅轻烟,挽留那虚幻的美丽。
然而,当我回首那一瞬间,时间却悄悄走过。
我展望未来,却发现它离我不远,一步步的向我逼近。
保留着,我手中无数的今天无声无息地投入了时间的大河。
光阴似箭,容不得怠慢,容不得迟疑,时间永远无法无天记录在相册,而是在我挽留的双臂和惋惜的叹息中溜走了。
希望着,盼望着,我梦幻般的未来只有想象,只有展望。
现在和未来只是一个概念之差。
现实与幻想只是一个真假名称。
现在与未来都会经历到的一个阶段,我们索要经历的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梦了,它已经是慢慢地变成了现实,变成真相。
等待未来,展望未来的期待的心绵绵不断地增多。
因为它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它终究还是一个梦;是一个我们还未猜透的梦。
我们只有展望,只有等待它的到来。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要成为历史,我们即将踏入将来的门槛,不要让过去的阴影束缚我们的脚步。
回味只是对身后的风景的回眸与感叹,以使意气风发地迈入人生的另一片天地。
如果我们的目光始终定格在身后的风景,将来也就成了空白的历史,明天也就会成为黯淡的今天,人生的脚步就会停止,而将来的脚步则一如既往。
注重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训练(二)审题,就是细读提供的材料、题目或话题,弄清写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写作内容范围,有何强调或深层意含,文体要求,是否自己拟题等。
这是决定写作成败的第一步。
立意与构思,就是考生在把准题意和要求和限制之后,自己作文找到恰当的起点、角度,确定所写的中心和行文大体脉络和重点。
当然,其中也包括选材。
这是决胜的关键。
备考的方法,由老师从几类题型中精选有意蕴的陌生题,着重引发思考如何审题立意构思,进行思维训练。
并选取相应例文,研读感悟,开拓文思。
以话题作文为主。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
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是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请以“曲径通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审题。
曲径,弯弯曲曲的小路。
幽(静,深),风景幽美的地方。
在画家、射影爱好者、园林设计师和文人墨客眼里,“径”与“幽”是联成一体的,都是“景致”、“意境”、“效果”、“目标”。
“幽”“美”“也许”在曲径中。
“幽”的地方(目的地)是美好的,“过程”(通幽的心态、态度等)也是美好的。
退一步,倘若写要达到美的目标、境地必须付出艰辛代价,那么“付出”的过程也是“美”的;而不是一般理解成“必须艰难曲折走许多弯路才达到目的地”。
因为是话题作文,写时,所供材料可不用,更不必对材料作分析。
例文1. 曲径通幽,中华之美婉曲比直捷来得更美,这已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
体现在建筑上,故宫是宏大的,整齐的房舍不容许有一丝偏倚弯曲。
但真正的美丽在于视线之上,檐牙高啄,流线型的瓦檐延伸出流线的美;瓦缝参差,房梁上的斗拱勾心斗角,构筑起细致精巧的美。
来到野外,长城是雄伟的,每一块磬石都让人震撼。
半命题作文训练(青春拼搏类)1.请以“致敬的时光”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半命题作文要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可以是“奉献、拼搏、奋斗……”),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和地名。
范文:致敬奋斗的时光汗水滑落到成长的路上,永恒的画面在心中回放。
倏然回首,望曾经的陡峭道路,大声呐喊,“我奋斗过,不负时光。
”长长的跑道上,曾挥洒过多少汗水?浸润了多少时光?当秒针的声音开始响起,心中的鼓也开始敲响,奋斗吧!胜利在前方。
果然还是不行吗?我握紧了手,望着接近5分钟的成绩,此时内心是失望无助的,泪水在眼眶中游走,但终还是没让它落下。
我再望了一下800米成绩,不服输的性格不禁让我咬紧了牙。
我要奋斗,我不能止步于此。
踩着潮湿的地面,望着初生的朝阳,风柔柔地拂来,在耳边絮语,可怎样也无法让我停步。
当跑完一半的路程时,腿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无论我怎么努力,却怎么也无法加快脚步,我想奋力向前奔跑,可一种无形的束缚却阻止了我前进,我的双腿是灌了铅一样。
难道我真的不行?阳光也好似向我投下了嘲讽的目光,射在我弱小的心上。
一阵风徐来,吹灭了我心中的怯意,吹醒了我的斗志,我揉揉酸痛的腿,再一次迈开了步伐,将那个落后的自己甩在了身后,终点!我长舒一口气,飞一般的冲了过去,然后慢慢的坐在了地上,长呼一口气。
我抬头望了望天空,只见湛蓝天空,一碧如洗,阳光也好似在向我微笑,留下了我奋斗的痕迹……接下来的每一天,我都奔跑在跑道上,奋斗在成长的路上,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去播种希望的果实。
终于到了检验结果的那一天,我胸有成竹地奔跑着越过了终点,秒针的滴滴声在耳边响起,3分47秒。
我睁开双眼抬起头,望着美好的阳光,心里充满了欢乐,只见一抹白色悠悠然的在天上飘着,留下片片欢喜。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每回首,都能看到那个跑道,回忆起那段奋斗的时光。
漫漫旅途中,我总会感谢那个不服输的自己,致敬那一段汗水与欢乐的日子,那段奋斗的时光。
作文选材4篇作文选材篇一:中同学作文如何选材关于选材和如何提高选材力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留意。
一是选择材料要真实,但也要适当地学会对原始材料进行搬家和移植的处理。
我们现在都还是在校学校生,是在初学作文的阶段。
我们写作文不同于作家、剧作家的塑造人物和编排故事。
写作阅历少、熟悉问题的程度也很有限,所以我们还是提倡大家从真人真事写起。
不过,也正由于我们是孩子,所亲身经受的真人真事并不多,一般的作文题目总是要考虑到这些,而让我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万一真是遇到了一个我们无法去用真人真事写好的作文题,我们又不能不写的时候,我们也可把一些从听闻或阅读中间接知道的人和事临时作一些处理,把他人的事或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搬给另外的人或另外的场合,以保证把作文按题目的要求写好。
“张冠李戴”法就是把姓“张”人的事搬到姓“李”的人身上。
比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我和××”,题中并无肯定要写真人真事的要求。
你在取材时就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你把握有三则材料,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侧面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共同进步这一主题。
但这三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是现实生活中我与××共同经受过的,其他两则是我与另外两人分别经受过的。
假如照直写,那么或者只能写我和××共同经受的一件事,但这样一来内容就显得单薄或者写我和三个人分别经受过的三件事,这就要“偏题”,“我和××”变成了“我和他们”了。
怎么办呢?有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把我和另外两个人经受过的两件事,搬到我和××身上来,变成我和××经受过的三件事。
这种对材料的搬动和移植一般来说是允许的,只要题目里没明确规定要写真人真事就可以。
但我们在搬动和移植有关材料时要尽量不着痕迹,要在情理上让人觉着自然、可信。
曾经有位同学写《见到幼儿园时的伴侣》,因找不到有意义的往事和“见面时的欢快情景”,就用了搬材料的方法。
作文的审题立意与选材谋篇篇一: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十四立意选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理性层面理解立意及立意的重要性。
2、结合学生的习作实例做具体的分析,提高学生立意的水平。
3、在从材料中提炼中心和根据命题选配材料的练习中提高学生选材的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有诗评人文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意为其言不知所云,其主题不知所往。
说话和写文章都必须有个明确的中心,生找出什么是立意?立意有什么作用?释袁枚的话。
二、学生练习1、找出课文中三篇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中心明确:第一篇实用文体——贺电中心称颂收电人高尚的品德,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期盼及故人之思。
第二篇散文诗中心拯救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第三篇议论文中心打破传统,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总之,无论哪一种文体的文章,其主题都是应该是鲜明、确定的。
突出的主题都应该是新颖深刻、富有创造性。
三、练习:分析下列文章作者写作时的立意是什么?练习册59页第一、二、三篇文章总结分析立意的几种方法:1、看题目,找题眼。
2、从文中找中心句3、分析文中关键性的抒情议论句。
四、主题与材料读112页的第三节理解:1、什么是意在笔先?2、主题与材料之间是怎样的关系?3、如何做到材料与中心相一致?? 在确定主题后,选材相当关键,方法:围绕中心发掘材料。
选材标准:能突出主题中心的为最好。
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见课文分析。
分析113页的两节的例文和分析。
生自己分析学生习作《班门敢弄斧》找出其中的论据及论点。
? 围绕中心发掘材料。
深度开掘所选材料的理论价值、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及美学价值,找寻材料中的闪光点,给读者以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
阅读《爱的醒悟》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体会作者对材料的开掘。
五、练习练习册第6页。
如何发掘材料中的闪光点为主题服务。
完成课后练习,根据中心找材料:水的联想。
十五谴词造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遵守语言规范,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有形象性和情感内涵。
2019江苏高考作文优秀选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评分标准一、审题今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材料中的“味”看似是材料表述的原点,但究其本质,其只是作为喻体存在。
也就是说,村料的真正内涵,蕴藉于“味”之下,需要考生深入挖掘和揭示。
材料由四句话组成,句间关系显示出严密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需要考生仔细推敲。
首句“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是材料的引子,以“物各有性”领起,紧接着以水和盐两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鲜明特性形象地对“各有性”进行诠释。
也就是说,第一句话承认了事物各有其特性,暗示事物之间具有差异性,世间万物总体而言具有多元性。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考生应该抓住“还是”二字中的情感与态度倾向。
也就是说,同类事物的简单叠加不会带来质变,简单的重复只会导致单调。
考生可以联系个体,也可以从群体、国家、文明与文化等角度展开联想,丰富这句话的内涵,为立意拓展空间。
第三句“酸酣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材料的核心,也与上文形成对比。
“调和”是关键词语,可引申为合作、交流、融合,是一种手段,而且对象是“五味”。
与前面的“水加水”“盐加盐”对照着看,不难把握材料的态度。
“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五味的结果。
材料的启示正是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强调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调和”,如此方能碰撞出丰富多彩的“百味”,方能突破狭隘与单调。
材料的最后一句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这一道理存在的普遍性和原则性,在审题立意和选材构思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综合起来看,材料肯定的是人、事、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提倡包容甚至于相容的一种文化态度。
当然,这里面也有个“度”的间题,就是不能不管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都一味地去欣赏和包容。
材料作文:凤头、猪肚、豹尾高考优秀作文赏析优秀案例:200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生命的绝唱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上面金黄色的向日葵正肆意地绽放,毫不吝惜地泼洒出一片金色的阳光与希望。
那书的名字却令我赫然:《死亡日记》。
生如夏花般绚烂;那,死呢?可以如此生机勃勃,让希望的枝叶依旧永不妥协、无拘无束地生长吗?又怎么不可以呢,陆幼青一片坦然。
于是,我懂得生命的结尾并不总是蓑草疏离般落魄,至少可以如秋叶般寂静美丽。
即使华美的叶片逐渐凋零,你依旧可以用飞翔的方式跳出属于自己的舞蹈,奏一曲生命的绝唱。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方银幕上。
一个美国战士即将被纳粹处决,可他脸上的笑容依旧如冬日的阳光般能够照亮所有人黑暗的心房。
他高高地竖起两个手指,做出“V”的姿势向人群示意希望与阳光仍在。
刽子手残忍地将他的手指砍下来,可他伸直手臂,我的目光投向天空,一个大大的“V”字直插云霄,像极了飞翔的翅膀,承载着无尽的希望。
于是,我明白了生命的结尾也可以如此动人:不出声响却令人震撼!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
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句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
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
”那么,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
一曲生命的绝唱叩人心扉,多少人会跟着发出惊雷般的怒喊,可就在这一片呐喊声中,我看到无数人正在成长,无数的梦想不再遥不可望,一条巨龙正冉冉升起,振翅欲飞,它背后的一个民族,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