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 人教新课标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广东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含
答案解析 (一)
本次广东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中,语文试卷是所有学科中难度
最高、考查范围最广的一门科目。
该试卷的含答案解析已经公布,下
面将对试卷进行分析。
试卷分为甲、乙两卷,每卷均为100分,共计200分。
甲卷题型较为
传统,包括填空题、选择题、阅读理解等。
而乙卷则更注重考查学生
的综合能力,涉及到写作、翻译、文言文等内容。
从填空题方面来看,本试卷的难度比较适中,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
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分数。
选择题考查的内容较
为综合,既有诗词鉴赏题,也有对文言文、现代文的理解题,还有考
查学生修辞手法运用的题目。
需要注意的是,该部分的题目较为细节,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积累和阅读中多加关注。
阅读理解部分考查的内容涉及到了人文、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需
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多加沉淀。
该部分的题型比较多元化,既有填
空题和选择题,也有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乙卷中的写作部分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深度。
例如,第一篇
作文的主题是“网上交友”,考察了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准则和
安全风险的认知。
而翻译部分则考查了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功底,需
要进行高质量的翻译才能得到高分。
文言文部分则考查了学生对经典
篇章的理解和解析能力,需要学生多加练习。
总之,本次广东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的内容和难度都
比较全面,考查的知识点涉及面非常广。
学生需要在平时的阅读、写作和背诵中加强练习,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一门科目的考试。
专题三现代文阅读第21讲分析人物形象考情分析【课标要求】2022版课标中关于“形象”的相关阐释,有如下几点。
课程目标部分“核心素养内涵”之“思维能力”提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部分:“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程内容部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提示”中强调:“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
”学业质量部分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出:“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
”【考查重点】1.人物形象概括。
2.次要人物作用。
3.人物形象的塑造。
【命题趋势】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
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
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
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
记叙文阅读知识集结知识元记叙文阅读知识讲解◎记叙文阅读知识点与各题型解题方法一、记叙文阅读知识点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记叙文中最常见的方式。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片段提到文章开头来叙述,然后再从事件开头,按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①使叙述有波澜;②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完整,使文章更充实。
(4)补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①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完整;②行文跌宕起伏,出人意料。
3.记叙的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4)以某人或某物为线索;(5)以感情为线索;(6)以见闻为线索。
二、记叙文阅读概括题解题方法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题方法:(1)审题,确定题型;(2)根据文章题干确定本题的答题区域;(3)在答题区域内提取相关信息(人物的动作与情感、事件的经过与结果);(4)将提取出来的信息整合,基本答题模式:①人+事+情感+结果(以人为主);②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以事件为主)。
2.概括人物性格与情感。
解题方法:(1)审题,确定题型;(2)根据题干确定本题的答题区域;(3)在答题区域内提取相关信息(情感词、对人物的一系列正侧面描写);(4)将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归纳。
3.概括文章主旨。
解题方法:(1)审题,确定题型;(2)注意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句、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等;(3)结合人物与文章内容概括。
4.表格类概括题。
解题方法:(1)审题,确定题型;(2)概括内容参照题型1,同时注意表格内的其它信息,仿照其它内容的格式整合答案(不要求完全仿照,只要答题点不丢失即可);(3)概括情感参照题型2,同时注意表格内其它信息。
机密★启用前2021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25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子日:“口口口口口,可以为师矣。
”(《论语》)(1分)(2)了却君王天下事,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辛弃疾《破阵子》)(2分)(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周敦颐《爱莲说》)(1分)(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5)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4分)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如果我能kuān shù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féng sāo。
(3)有一位长期以来xiān wéi rén zhī的科学家:邓稼先。
(4)对于叔叔回国这桩shínájiǔwěn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拾荒老娘”于化玲,9年来孤身一人在城市独自拾荒,供儿子读书。
(删除“独自”)B.他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创作激情,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把“他的晚年”改为“晚年的他”)C.由于长江流域连续干旱,导致洞庭湖、鄱阳湖水面大面积缩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2023深圳中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肉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知识集结知识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知识讲解◎非连续性文本一、阅读重点1.全文或段落的中心;2.理清材料间的关系:①段间关系②分句间关系③上下句间关系④例子、数据、资料等与说明重点之间的关系。
二、题型与答题技巧1.提取信息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分层归纳:(1)归纳文章中心,注意:文章开头与结尾、段落开头与结尾,过渡句;(2)给文章分层,要梳理段间的关系;(3)同一个段落内,要梳理句间的关系;(4)注意转折词与代词。
2.分析语言(1)句子作用①理解句子含义;②分析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及作用。
(2)可否删掉与替换①表明观点;②看句子是否缺成分,是否前后矛盾,是否与说明重点不符。
(3)辨析词语结合文章内容辨析词语的适用范围、感情色彩、搭配对象与意义等。
注:表述要有条理。
3.材料运用(1)印证材料①把握文章中心,分层概括;②注意题干要求与材料重点,确定所需的文中信息(定位要准确)。
(2)判断材料①对比材料与文章的内容,在文章中准确定位;②将新材料内容嵌套进相关原理、特点、定义中进行分析,注意具体内容或代词的还原。
(3)结合文章内容,阐释材料①明确题干要求,提取新材料中与题干相关的信息;②统观所有材料,圈画说明对象的定义与特点,提取与题干所说现象相关的成因、原理等信息;③将原材料依据与新材料中的信息结合起来,解释现象。
注:①把握文章结构与层次;②明确题干要求,注意限制与隐含信息;③文章与材料中的信息都要在答案中体现;④答题要全面,有条理。
例题精讲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例1.阅读材料,回答1-3题。
【材料一】文字记载表明,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茶树。
商朝以前,茶因珍贵而被当作祭品。
商朝以后,茶发展成为贡品。
春秋时期人们用茶树鲜叶做菜。
西汉时期茶已成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商品。
进入唐代以后,饮茶渐成风气,并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
因为茶有着生津止渴、清心提神、清热解毒的养生及药用价值,再加上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茶很早就在世界得以广泛传播。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2019 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之适用性文本阅读(附分析新人教版)专题训练 ( 十一 )适用性文本阅读一、[ 全品原创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后边的题目。
(12分)良渚文化: 文明的曙光新闻一则 2018 年 1 月 26 日,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 正式介绍“良渚古城原址”作为 2019 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距离“良渚”两字初次出此刻考古领域 , 已经过去了 80 多年。
良渚原址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 , 遗存种类丰富 , 原址格局完好 , 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当前主流的国际学术界已经因良渚的发现 , 接受了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看法。
( 选自“中国新闻网” 2018 年 1 月 27 日) 文假名片名称良渚文化地域代表原址为良渚原址 , 分布的中心地域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 , 而原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域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存在时间公元前 33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发现时间1936 年 12 月― 1937 年 3 月, 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 , 获取了大批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质料。
此后又有不停发现古城状况东西长约 1 500 米~1 700 米, 南北长约 1 800 米~1 900 米, 略呈圆角长方形, 正南北方向。
城墙部分地段残高 4 米多 , 做法考究 : 底部先垫石块 , 宽度达 40 米~60 米, 上边堆筑纯净的黄土 , 夯实出土文物原址最大特点是所出土的玉器。
发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
数目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良 , 均达到史前玉器的巅峰。
其余 , 良渚陶器也相当认真。
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许多刻画符号 , 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凑近商周期间的文字 , 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记价值意义良渚文化一直被誉为“文明的曙光”, 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先期踏入文明的社会 ,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今后改写 : 由此刻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 改成良渚。
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二、阅读(47分)1.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如果你要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你会在何种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公①为学好明经术,每道圣贤事业,辄勉慕,皆欲行之于己。
自始仕,慨然有康济之志。
凡所设施,必本于仁义而将之以刚决,未尝为人屈挠。
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
历补外职以严明驭吏使不得欺于是民皆受其赐。
立朝益务劲雅,事有不安者,极意论辨,不畏权幸,不蹙②忧患。
故屡亦见用,然每用必黜之。
黜③则欣然而去,人未始见其有悔色。
或唁之,公曰:我道则然,苟尚来遂弃,假百用百黜,亦不悔。
噫!如公,乃韩愈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选自富弼《范文正公墓志铭》)【注释】①公:指范仲淹。
②蹙:愁苦。
③黜:贬谪。
(1)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A.或.异二者之为/一食或.尽粟一石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C.每道.圣贤事业/不得志,独行其道.D.乃韩愈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博学而笃.志(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自始仕,慨然有康济之志。
(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B.甲文是作者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C.乙文是选自范仲淹的墓志铭选段。
“铭”是一种文体,多是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
乙文就是陈述功德的。
2010年深圳中考现代文阅读分析
2010年试题回顾
本大题共9小题,共22分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9-12题。
(9分)
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1)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近80%。
此外,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国家的生态建筑学家开始设计建造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的生态城市。
(2)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计划2018年在距离首都阿布扎比不远的荒漠上建造一个名叫马思达尔的小型生态城市。
城市面积约7平方公里,9万人将在那里工作,包括5万常驻人口。
马思达尔市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排放有害物质的城市”。
负责这个生态城市建筑设计的是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
(3)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是:汽车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不需要的,所有汽车都必须停放在市外停车场,市内交通一律用电瓶车,每150至200米设一个站点。
环境保护专家认为,这种设计理念重在大量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
(4)弗斯特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在,总共才占全球面积3%的城市却消耗了地球绝大部分的资源。
根据联合国有关专家分析,到2025年,全世界60%的人将生活在城市,500万和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占多数,这种发展趋势迫使大城市尤其要重视生态问题。
(5)《经济周刊》认为,对生态问题的理解首先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
在这方面,美国纽约市计划到2012年,1.3万辆出租车将使用混合动力平;同时改造使用天然气和重油的过时电站;普遍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甚至还可以考虑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房主减少
..使用税的征收。
(6)参与马思达尔生态城市设计的斯蒂芬·贝林格认为,没有二氧化碳的城市标准是:能源生产和消费达到零指标。
设计生态城市一定不能考虑汽车交通,这是基本理念,甚至像德国杜伊斯堡这样的工业中心也可以考虑这样做,建筑物的设计要紧凑,应增加对绿地的投资,搞好市中心周边的交通,主要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采取这些措施几乎可以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半。
(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9期,有删改)
9.阅读第(1)段,说说“生态城市”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2分)
【考点】应用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答案】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在第1段中找)10.第(3)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4)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请先概括第(5)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
(2分)【考点】应用 C②把握文章的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
【答案】第(5)段写纽约市的减排计划(或减排措施)。
逻辑说明顺序。
11.第(5段)加点的“减少”一词的词性是什么?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减少
..使用税的征收”的意义。
(3分)
【考点】理解 B①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减少”的词性是动词。
(1分)意义:鼓励市民积极安装太阳能设备,(1分)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1分)(答案接近酌情给分)
12.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2分)
【考点】③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
【答案】示例:(1)使用节能灯(2)减少公共场所照明时间(3)限时限温使用空调(4)
安装生活用水循环使用的设施。
(合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
(13分)
天上的星星
⑴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不曾明白的。
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
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
⑵“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⑶我们都抬起头来,就在我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
我们就好奇地数起星星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觉察,就明亮亮地出现了。
啊,两颗,三颗十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一时间,漫天星空,一片闪亮。
⑷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⑸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
星星们似乎很得意了,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⑹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
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
先是玫瑰色的红,接着,就黄了脸,瞬间,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里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
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是怎么了,却发现星星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
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⑺“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⑻“月亮出来了。
”我说。
⑼“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⑽我们闷闷不得其解。
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⑾“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
”妹妹说。
⑿我们都没有了话说。
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⒀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⒁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抔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⒂“啊,它们藏在这儿了。
”妹妹大声地说。
⒃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
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
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⒄于是,我们都走回屋里,上床睡了。
却总是睡不稳——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会被天上的月亮发现吗?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还在天上闪着光亮。
虽然它们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⒅大人们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了,骂过一通,就打起了鼾。
我们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
(作者:贾平凹选自《读者》2009年第23期,有删改)13.理清选文思路,请将“我们”活动的相关内容按顺序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处。
(2分)
发现星星————议星星——捞星星——
【考点】应用 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把握文章的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
【答案】数星星(或者:看星星、赏星星)藏星星(一空1分,答案接近,酌情给分)14.请说说第(11)段“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
”这句话的含义。
(2分)【考点】1.理解B②理解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鉴赏评价 D ④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作出初步的审美评价。
【答案】(1)在妹妹眼里,月亮比星星大的多;星星害怕月亮跟“我们”害怕大人是一样的。
(2)月亮地位高,有威严。
(3)夜空属于月亮的,就像这个世界是属于大人的一样。
(一点1分,答到2点即给满分。
其他回答,酌情给分)
15.请根据所提供的语境,仿写下面画线的句子。
(3分)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花园再也不是冷清的了,花儿们都在那里欢笑,,,。
【考点】仿写句子。
【答案】示例:有扮孔雀的,有吹喇叭,有拉着手跳舞的。
(一句1分。
运用拟人、排比手法,写出花儿的情态,给满分;其他酌情给分。
)
16.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考点】2.应用 C④概括中心思想。
【答案】不满父母那种随意约束孩子自由的行为和态度;同情孩子没有自由的活动空间;希望大人能理解孩子,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答对两点即给满分,其他回答酌情给分)
17.请你以星星的口吻对月亮说几句心里话(字数30左右)。
(3分)
【考点】3.鉴赏评价 D①欣赏文学作品,在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基础上,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答案】示例:月亮妈妈,我多么希望你放下威严的架子,多给我们温暖的笑容,让我们自由快乐地玩耍。
(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合情合理,语言通顺,就给满分;其他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