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司马迁传》阅读附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75 KB
- 文档页数:2
汉书司马迁传解读《漢書,司馬遷傳》,前略,臧之名山,副在京師,以俟後聖君子。
第七十。
遷之自敘云爾。
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遷書,責以古賢臣之義。
遷報之曰,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
意氣懃懃懇懇,若望僕不相師用,而流俗人之言。
僕非敢如是也。
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遺風矣。
顧自以為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鬱而無誰語。
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
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何則,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
若僕大質已虧缺,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發笑而自點耳。
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閒,得竭指意。
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僕又薄從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
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請略陳固陋,闕然不報,幸勿過。
僕聞之,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
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列於君子之林矣。
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
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
昔衛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爰絲變色。
自古而恥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慷慨之士乎,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俊哉,僕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餘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遊光寵。
四者無一遂,苟合取容,無所短長之,可見於此矣。
嚮者僕1亦常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以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僕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汉书·司马迁传(5)全文(1)符:信也。
(2)行(x ng):品行。
极:最高准则。
(3)欲:食欲。
(4)诟(g u):耻辱。
宫刑;破坏男性性欲功能之刑。
(5)卫灵公:春秋时卫国国君。
他与夫人同车出游,令宦者雍渠参乘,让孔子坐于后面车上。
孔子以为耻辱,便离卫国。
(6)商鞅因景监见:商鞅入秦时,由宦者景监引见于秦孝公。
(7)赵良:战国时秦国贵族,反对商鞅变法。
寒心:戒惧之意。
(8)同子:指赵谈。
赵谈为汉文帝时宦官。
司马迁为避父讳,故称赵谈为同子。
(9)爰丝:爰盎,字丝。
汉文帝时大臣。
(10)宦竖:谓宦官。
此称有轻蔑之意。
(11)绪业:余业;未完成的事业。
(12)待罪:古代做官之谦词。
辇毂(nǐangǔ):皇帝的车驾。
辇毂下:指皇帝所在的京城。
(13)二十余年:司马迁自元狩中为郎,至太始初报书,确是二十余年。
(14)惟:思也。
(15)拾遗补缺:为皇帝拾取遗漏、弥补缺失,即对皇帝进谏规过。
(16)岩穴之士:指隐士。
(17)搴(qiān):拔取。
(18)累日积劳:谓循年资长进。
(19)厕(侧):置;参加。
下大夫:古代有上、中、下大夫之称。
汉吏六百石以上也称大夫。
司马曾为太史令,秩六百石故称下大夫。
(20)外廷:指外朝官。
汉朝官吏自武帝时起分为外朝官与中朝(内朝)官,外朝官是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中朝官是大司马、近臣(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左右曹等)、尚书等。
太史令属外朝官。
(21)维纲:《文选》作纲维。
指法度。
(22)方形:即方势。
扫除之隶:谦词,指地位低下之人。
(23)阘茸(t r ng):猥贱。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才(1),长无乡曲之誉(2),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3),出入周卫之中(4)。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5),故绝宾客之知(6),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7),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8),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
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
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
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
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赢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
2023全国高考《史记司马迁传》文言文
阅读重点注释答案译文
本文旨在为2023全国高考《史记司马迁传》文言文阅读提供重点注释答案和译文。
该文是历史题材,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著作。
注释:
- “始皇帝”指秦始皇,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政治家。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改革,统一了中原地区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高墙和修路工程,这被后人称为“长城”。
然而,在统一了六国之后,他以极其苛刻的手段统一了诸侯国,妄图推行“一尺长、一尺短”的严密标准化政策,这引起了百姓的反感。
他对思想文化的统制也过于严苛,令许多人不满。
他还焚书坑儒,烧毁了许多书籍和残害了许多知识分子,这种极端的行为引起了后来儒家思想家的强烈反感。
秦始皇的突然去世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动荡,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
- “子之武”指赵武,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将军。
他在肥城之战中帮助了赵国的胜利,并一度成为赵国的首席将军。
- “赵城”指赵国的首都赵国,现在是保定市的一个县级市。
译文:
本文是对《史记司马迁传》的注释和译文。
本文中提到了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司马迁和他所著的《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志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涵盖了六个朝代的历史,包括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等。
本文对某些词语进行注释,例如“始皇帝”指秦始皇。
此外,本文介绍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武和他的胜利,还提到了赵国的首都赵城。
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司马迁《史记》原文及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②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
《漢書·司馬遷傳》(《漢書》卷六二列傳第三二)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後也。
當宣王時,官失其守而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間,司馬氏適晉。
晉中軍隨會奔魏,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其在衛者,相中山。
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
在秦者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錯孫蘄,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夏陽。
蘄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
蘄孫昌,為秦王鐵官。
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
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
昌生毋懌,毋懌為漢市長。
毋懌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
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湣學者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嘗竊觀陰陽之術,大詳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然其敘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敘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澹足萬物。
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徙,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錶也,君唱臣和,主先臣隨。
如此,則主勞而臣佚。
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黜聰明,釋此而任術。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神形蚤衰,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孝令,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分)材料一:司马迁在致任安的信中自叙撰写《史记》的心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也记录了这句话)司马迁在他的史学实践中,切实坚持了这一学术理念。
所谓“通古今之变”,指出了历史学者的学术责任,即考察古今历史演变的进程,进而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总结历史规律。
司马迁的研究方法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察、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进行这样的努力。
在学术实践的过程中,司马迁“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如此坚定的学术信念,今之学者依然可借以自勉。
理解“究天人之际”的文意,当然不能脱离当时的文化背景,关注人们对于“天”有着浓厚神秘色彩的崇敬。
曾授司马迁公羊之学的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有诸多讨论,他的思想可能对司马迁有一定的影响,《史记·五帝本纪》说尧“敬顺昊天”,张守节《正义》解释为“敬天”。
后世注家对《史记》文字的解说,也可见“敬天常”“严敬天威”等说法。
如果认识到秦汉社会的“敬天”理念,包含对自然的尊重、对生态的爱护,就应当珍视其中值得继承的文化因素。
此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究”,强调对未知规律的探索追求,与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僵化偏执倾向有所不同。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和开放风格凸显,文明大幅度进步的历史阶段。
当时的思想者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和比较高远的追求,“天人”和“古今”的关系,似乎是许多人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
汉武帝说:“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董仲舒说:“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刘安《准南子》也有“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之说。
由此看来,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确代表了一种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意识,体现出这位伟大学者闳卓的史学理念。
《史记-陈涉世家》《汉书-司马迁传》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史记-陈涉世家》《汉书-司马迁传》阅读答案【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第九章《史记》《汉书》练习题(附答案)内容要点梳理《史记》:①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口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②《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书里时有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
③《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汉书》:①《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
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班固遗作。
②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化《史记》。
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
这正是辞赋的影响。
③班固首创断代史,删润旧文,“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
异同:①《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
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②《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
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地位:《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司马迁《报任安书》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未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本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温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当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乙)自古书契①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
至孔氏撰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
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②,故言黄帝、额顼之事未可明也。
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撰异同为.《国语》。
又有《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
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兼诸候,有《战国策》。
汉兴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论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于采经摭③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聘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冷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④亦信矣。
汉书·司马迁传(7)全文
(1)赞曰:此赞本于班彪之论,参考《班彪传》。
自呜呼以下,为班固所撰。
(2)秦缪(穆):秦穆公。
(3)不经:非经典所说。
(4)传:指《左传》。
(5)七国:战国七雄,即齐、楚、燕、赵、韩、魏、秦。
(6)天汉:汉武帝年号(前100 前87)。
(7)摭:拾也。
(8)抵梧:抵触。
(9)是非颇缪于圣人等句:此是班氏父子对《史记》的评语,反映了马班史学思想之分歧。
(10)刘向:本书卷三六有其传。
扬雄:本书有其传。
(11)俚:鄙也。
(12)核:坚实。
(13)实录:据实记载。
(14)书:指《报任安爷》。
(15)《小雅》巷伯之伦:《诗经小雅》中之《巷伯》,是西周王朝寺人(即宦官)孟子因遭人谗毁而发泄怨愤之诗。
寺人孟子的官名是巷伯。
这里班氏将司马迁作《报任安书》比类于巷伯作《巷伯》,其实马书是直接讥刺汉武帝的。
(16) 既明且哲,能保其身:引诗见《诗大雅烝民》。
《烝民》,乃周室宣王时大臣尹吉甫所作,以赠仲山甫之诗。
大力赞扬仲山甫辅佐周宣王之忠直。
引诗者意谓只有忠直才能保身,用为迁惜,实含讥迁之意。
1。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原文】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qióng)、莋(zuó)、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yuán)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译文】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
十岁时已能识读古文著作。
二十岁南游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遣迹,泛舟沅、湘水间。
北渡汶水、泅水,在齐、鲁之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遣风,还在邹峰学习乡射礼节;在游历蕃、薛、彭城等地的时候,一度遭受危困,经过梁、楚之地后回到长安。
于是司马迁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的地区,略定了邛、榨、昆明之后,回到长安向朝廷覆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
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洛阳见到了父亲。
太史公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附答案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谨再拜。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C.上计轩辕,下至于兹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C.则仆偿前辱之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藏之名山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C.①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参考答案:17、B.A项“俗人”,文中指世俗之人;现在多指庸俗的人。
B项,古今都是指不曾。
C项古义为到;今义指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班固字孟坚。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
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奏之。
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以为《汉书》。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学者莫不讽诵焉。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斡邪故事,朝见天子,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拷,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诏以谴责兢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
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
迁文直而事核赡而事详。
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
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
然其论议常排死节,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太戳,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
②亹亹(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材料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宜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原文】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qióng)、莋(zuó)、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yuán)及公刘,以尊后稷也。
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译文】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过着农耕放牧生活。
十岁时已能识读古文著作。
二十岁南游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遣迹,泛舟沅、湘水间。
北渡汶水、泅水,在齐、鲁之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遣风,还在邹峰学习乡射礼节;在游历蕃、薛、彭城等地的时候,一度遭受危困,经过梁、楚之地后回到长安。
于是司马迁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的地区,略定了邛、榨、昆明之后,回到长安向朝廷覆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因此心中愤懑得病将要死去。
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在这时出使返回,在洛阳见到了父亲。
太史公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
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
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汉书传·司马迁传展开全文【说明】本传叙述司马迁其人其事及其撰述。
司马迁,字子长。
司马谈之子。
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
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参与制定历法。
天汉年间,因替李陵辩解,被处腐刑。
不久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这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
司马迁于《吏记·太史公自序》详写其家世、父业、自己撰述及主要内容,又在《报任安书》中自述被刑及忍辱著书的情节和思想。
《报任安书》作于太始元年(前96),司马迁可能不久即死。
斑固取《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等材料,在《汉书》中为司马迁立传,传写了这位伟大史学家撰著历史的经过、思想和精神。
这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家传记,反映了史学家的旨趣和精神,很有意义。
传未的评论,写得很有水平,可谓一篇精练的史评佳作;但批评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反映了马、班两家的思想分歧,为我们探索《史记风汉书》思想提供了线索。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1),火正黎司地(2)。
唐虞之际(3),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4)。
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5)。
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6),晋中军随会奔魏(7),而司马氏入少梁(8)。
(1)南正:传说中的官名。
掌管天事。
(2)火正:传说中的官名。
掌管民事。
(3)唐、虞:陶唐氏、有虞氏。
(4)程伯休甫:程,国名。
伯,爵名。
休甫,人名。
传说是黎的后裔,周宣王时为大司马,封为程伯。
(5)司马氏世典周史:此说不可信。
司马氏祖先当是掌军事,而不可能典史职。
这是司马谈迁父子为太史今后,美化祖先的说法。
(6)惠襄之间二句:周惠王、周襄王时,因有子颓,叔带之难,故司马氏逃奔于晋。
(7)中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上、中、下三等,其中以中军地位较高。
《汉书司马迁传》阅读附答案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谨再拜。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兹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则仆偿前辱之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藏之名山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参考答案:
17、B.A项“俗人”,文中指世俗之人;现在多指庸俗的人。
B项,古今都是指不曾。
C项古义为到;今义指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
D项古义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多指卑鄙龌龊。
18、D.A项“就”,前者指“完成”;后者指“受”。
B项“俯仰”,前者指“应付周旋”;后者指“低头和抬头”,“俯仰之间”,比喻时间短暂。
C项“责”,前者通“债”;后者指“责备”。
D项“累”,都是指“接连,连续,延续”(后句语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9、A.(A项都是代词,作宾语,“莫之夭阏”是宾语前置。
B项“以”,前者表示凭借,译为“用”;后者表原因,当“因为”讲。
C项“然”,前者表转折的连词,后者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D项“为”,前者作动词,可当“写成、成为”讲;后者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
20、因此痛苦之情在肠中整天转来转去,平日在家往往恍惚迷离,若有所失,出门常常不知要到哪里去。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