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人类学教学大纲一、前言本课程旨在介绍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生物、语言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熟悉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法论;3. 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学的定义和分类- 主要人类学家及其代表作品2.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文化:文化的定义、要素和功能- 人类生物学:人类的起源、进化和遗传3.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的定义、重要性和步骤- 档案研究:档案研究的意义和技巧4. 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马尔库斯、杜尔凯姆- 文化相对主义:马尔萨斯、梅德- 解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柯斯特拉5. 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田野调查、观察实验等活动,体验人类学研究方法;3. 讨论演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加深对人类学理论的理解;4. 作业考核:布置阅读、写作、展示等形式的作业,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20%;2. 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六、参考教材1. 《人类学概论》,作者:玛格丽特·米德2. 《人类文化:一种涉足》, 作者:豪伊格尔·约翰逊七、教学安排每周一、三、五上午8:00-10:00,地点:人文楼302教室。
八、教学团队主讲教师:李教授助教:王老师以上为本学期人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认真对待,共同进步。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人类学概论》是面向历史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以及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理论发展脉络、学科体系和发展概况。
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于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人类学的各理论流派,如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实践人类学、后现代反思人类等;人类学的主要的分支学科如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族群与社会分层、人类政治体制与社会控制、宗教人类学、教育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性别研究等,还有人类学的基本方法——田野工作。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相长;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课堂与田野相结合,讲授完主体内容后,安排2个学时的田野调查,使学生能实际应用所学到的理论,掌握田野调查基本方法(包括确定调查的主题与目的、问卷设计、调查、收集、分析与整理资料,调查报告撰写等)。
二、本文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人类学的定义及其产生与发展变迁的历程;“文化”的中文古典含义和西文含义的演变;“文化”的特征、结构、组成、变迁等。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学的概念、领域、学科关系、研究方法( 1)第二节文化的概念及其解释( 1)第二章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及其流派教学要点: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各个理论流派间的联系与区别。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学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4学时 4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以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长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对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的重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人类体质的属性、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过程、沟通的意义、乡村与城市、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濡化和社会化与涵化、族性与社会分层、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等。
难点是如何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学生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4学时)1.教学内容(1)何为人类学(2)人类学的领域(3)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2)难点是人类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4学时)1.教学内容(1)进化论(2)传播与社会、文化(3)功能论2.重、难点提示(1)重点是人类学发展历史轨迹;(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二) (4学时)1.教学内容(1)自然、结构与符号(2)结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3)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2.重、难点提示(1)重点自然、结构符号论、结构马克思实践理论和后现代注意理论;(2)难点是各理论流派的联系和区别。
西北师范大学《人类学概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人类学概论一、说明(一)课程性质《人类学概论》是面向历史系文化遗产方向学生的专业平台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核心概念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各个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其认识、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包容能力,加深其对于人、社会、族群、文化的认识,并通过亲自参加田野调查的实践,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人类学的各理论流派,如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实践人类学、后现代反思人类等;人类学的主要的分支学科如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族群与社会分层、人类政治体制与社会控制、宗教人类学、教育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还有人类学的基本方法田野工作。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共授课54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启发与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学相长;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本文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人类学的定义及其产生与发展历史;“文化”的中文古典含义和西文含义的演变;“文化”的特征、结构、组成等。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学的概念、领域、学科关系、研究方法( 1)第二节文化的概念及其解释( 2)第二章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及其流派教学要点:人类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时数: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理性——进化论时期(3学时)第二节实证——结构论时期(3学时)第三节理解——相对论时期(2学时)第四节论争与共识(1学时)第三章体质人类学教学要点:人的体质特征;人类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三、周学时:2-0 学分:2.0
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
五、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
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
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
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
《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周学时:2-0 学分:2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
(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
(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
(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
(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
(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
(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
(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
(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
(十)讨论课3学时
(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
(十二)艺术3学时
(十三)参观3学时
(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
(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
(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周大鸣、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
3)《人类学词典》,吴泽霖总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4)(英)A. C..哈登,谬泗友译,《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5)(美)F.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6)(英)B.K.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美)R.本尼迪克特,张燕译,《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