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
- 格式:docx
- 大小:42.57 KB
- 文档页数:6
吞咽障碍的名词解释
吞咽障碍,也称为吞咽困难或吞咽症,指的是人体在吞咽过程中出现的功能障碍或异常,导致食物或液体无法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
这种障碍可能会引起吞咽过程中的疼痛、窒息感或口腔溢流等症状。
吞咽障碍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神经性疾病、肌肉无力、食道狭窄、食管损伤等。
此外,吞咽障碍也可以是先天性的,即出生时就存在的缺陷。
治疗吞咽障碍的方法包括改变饮食习惯、进行物理治疗、使用药物或进行手术。
吞咽障碍的评估一、引言吞咽障碍是指由于吞咽过程中的神经、肌肉或结构异常而导致的吞咽功能受损的病症。
吞咽障碍可能会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并且增加了吞咽食物时发生窒息或误吸的风险。
因此,对吞咽障碍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二、评估目的吞咽障碍的评估旨在确定患者的吞咽功能是否受损,并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评估的目的包括:1. 评估患者的吞咽能力和功能;2. 确定吞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3. 评估吞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4.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三、评估过程1. 患者历史首先,医生或治疗师会与患者进行面谈,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
这包括吞咽困难的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与吞咽相关的疼痛或不适感。
同时,还会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口腔卫生情况、药物使用情况等。
2. 临床观察医生或治疗师会观察患者的吞咽过程,包括口腔和咽喉的运动、吞咽时的姿势、呼吸状况等。
他们还会检查患者的口腔和咽喉,以了解有无异常发现,如溃疡、炎症、肿块等。
3. 吞咽功能评估吞咽功能评估是评估吞咽障碍的核心内容。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 临床吞咽评估:医生或治疗师会观察患者在吞咽不同食物和液体时的表现,评估其吞咽的能力和效果。
- X线吞咽造影:患者会被要求吞咽含有对比剂的食物或液体,通过X线检查观察其吞咽过程,以评估食物或液体是否进入气管或肺部。
- 硬件检查:如喉镜检查、食管镜检查等,可以直接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喉咙和食管情况。
- 吞咽肌电图:通过记录吞咽过程中的肌肉电活动,评估吞咽肌肉的功能。
4. 生活质量评估吞咽障碍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医生或治疗师会使用相关的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如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WAL-QOL)等,来评估患者在吞咽方面的生活质量。
5. 治疗计划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医生或治疗师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语言治疗、饮食调整等。
第一节概述一、定义:吞咽障碍(dysphagia)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口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的进食困难。
二、分类:(一)按有无解剖结构异常依据解剖功能结构的变化情况,吞咽障碍可分为功能性吞咽障碍和器质性吞咽障碍两类。
1、功能性吞咽障碍由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肌病等引起运动功能异常,无器官解剖结构改变的吞咽障碍。
2、器质性吞咽障碍是口、咽、喉、食管等解剖结构异常引起的吞咽障碍(二)按发生部位1、口咽吞咽障碍患者引发吞咽动作时较费力,通常认为颈部是存在问题的部位。
2、食管吞咽障碍可能的发生部位多在近端和远端食管,分别称为“高位”和“低位”吞咽障碍。
第二节吞咽相关的正常解剖一、口腔口腔是吞咽器官的起始部分,口腔前部为口唇,唇部以口裂为界与外界相通,后经咽颊与咽部相通,侧面为脸颊,上壁为上齿列、硬腭、软腭,下壁为下齿列、舌头、口腔底2 咽部咽部上方通鼻腔,前上方通口腔,下方通喉部、食管,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组成部分,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咽:鼻后孔上端至腭垂根部间的区域。
中咽:上接上咽,下在舌骨高度接下咽,前在咽颊处通口腔。
下咽:从会厌前段向下渐细,在环状软骨后部通食管。
会厌与舌根间的缝隙称会厌谷。
从正面看,位于喉部两侧、食管通道处的会厌与甲状软骨间的浅沟为梨状隐窝。
3食管食管是与咽部相连的管腔,上端与环状软骨后部持平,由食管入口开始,下端位于食管裂口下部,为贲门,与胃部相连。
可分为颈部食管、胸部食管、腹部管道三个部分,并有各自狭窄的部分。
二、正常人的吞咽过程正常人的吞咽运动可分为五个阶段:口腔前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
(1)口腔前期在口腔前期,患者通过视觉和嗅觉感知食物,用餐具、杯子或手指将食物送到口中。
(2)口腔准备期指食物摄入口腔至完成咀嚼这一过程,是为吞咽做准备的阶段。
食物经由唇、齿、颌、舌、颊肌、硬腭、软腭等参与摄入口腔,经咀嚼形成食团。
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定义
——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的进食困难。
吞咽障碍的评价
1、筛选试验:
(1)任意程度的意识水平下降;(2)饮水之后声音变化;
(3)自主咳嗽减弱;
(4)饮一定量的水时发生咳嗽;(5)限时饮水实验有阳性表现。
有一种异常即认为有吞咽困难存在。
2、联合吞咽筛查方案
“Any Two”吞咽筛查方案:
失音、构音障碍、咽反射异常、自主咳嗽异常、饮水后咳嗽、饮水后声音改变患者出现6项征象中2项或2项以上则提示存在吞咽障碍
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30%,
阳性预测值为50%,阴性预测值为73%
3、反复唾液吞咽测试
被检查者原则上应采用坐姿,若患者卧床则采用放松体位
检查者将手指放在患者的喉结及舌骨处,让其尽量快速反复吞咽
观察在30秒内患者吞咽次数和活动度
口腔干燥时可在舌面注1ml水
高龄患者30秒内完成3次即可
反复唾液吞咽测试:
喉部上抬:正常不充分无
呛咳:无有(吞咽前吞咽中吞咽后)
4、Burke吞咽筛查试验
①双侧大脑半球卒中;②脑干卒中;
③卒中急性期发生肺炎;④进食饮水试验时出现咳嗽;
⑤不能进食正常食量的一半;⑥进食时间延长;
⑦正常进食程序改变。
患者出现上述指标中1项或1项以上即为阳性。
灵敏度为88%
吞咽障碍的临床评估
吞咽功能筛查
1、饮水试验(日本学者洼田氏提出)灵敏度为42%~92%,特异度为9%~91%。
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以水杯盛温水30ml,嘱患者如往常一样饮用,注意观察患者饮水过程,并记录
1.稀流质:100ml水+1匙凝固粉
2.微稠流质:100ml水+2匙凝固粉
3.少稠流质:100ml水+3匙凝固粉
4.中稠流质:100ml水+4匙凝固粉
5.特稠流质:100ml水+5匙凝固粉
糊餐试验:
•1、检查患者的状况是否适合测试(神志、精神、合作能力、口腔情况等)
•2、让病人坐直或抬高床头30度
•3、向病人解释试验的目的以取得配合.
•4、准备一杯100ml的水,5ml的汤匙一个,增稠剂和血氧饱和度测量仪.
•5、把4平汤匙的增稠剂加入到一杯100ml的水中.
•6、搅拌成匀称特稠糊状物.
•7、监测患者的SaO2,注意观察喂食前、喂食中及喂食后2分钟SaO2有无下降•8、每次用5ml的汤匙给病人喂食,至喂食完毕.
•9、观察患者有无吞咽困难的症状.
•10、糊餐测试通过者,进食糊餐,将流质改为特别粘稠状
•11、糊餐测试失败者,给予留置胃管,行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障碍的问题:能经口进食吗?吃什么?体位的要求?
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
•观察食物在吞咽五个期的运送状况
–滞留
–残留
–溢出
–时序及协调性
–渗漏、误吸
–环咽肌功能障碍
–吞咽启动
•选择有效治疗措施
–进食姿势
–进食的体位
不同吞咽功能障碍对应的食物形态
特定吞咽异常采用的姿势与作用原理
清除残留物的吞咽方式
①空吞咽与交互吞咽
•当咽部已有食物残留时,如继续进食,则残留积累增多,容易引起误咽。
因此,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
•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水(1ml~2ml),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称为“交互吞咽”。
②侧方吞咽。
•咽部两侧的梨状隐窝是最容易残留食物的地方,让病人下颏分别左、右转,做侧方吞咽,可除去隐窝内的残留食物。
③点头样吞咽
•会厌谷是另一处容易残留食物的部位,当颈部后屈时会厌谷变得狭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继之,颈部尽量前屈,形似点头,同时做空吞咽动作,便可去除残留食物。
标准喂食
喂食前准备:
•进食姿势—正确进食姿势“四”要素
–桌子不能过高--最佳高度:坐位时餐桌面平脐
–前倾姿势
–足跟着地
–坐椅有靠背
喂食前准备:
➢物品准备:5ml汤匙、垫布、宁静环境
➢食物准备:糊餐、糊饭、碎饭、正常餐等
喂食时:
➢喂食者姿势:与患者视线在同一水平。
➢速度与份量:每次5ml ,审查吞咽后才喂下一汤匙
➢检查口腔有无残余食物。
➢指导进食吋不可谈话。
➢观察有否吞咽困难的情况
➢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时,立即停止喂食。
喂食后:
➢清洁口腔
➢指导/协助病人坐起30分钟~1小时
➢记录进食的份量、进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