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英文论文)分析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转变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2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3 A Study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and Its Effect on EFL Reading4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5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6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7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8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ontracts9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10 从《生活大爆炸》看美剧字幕翻译的文化转向11 A Study of Maggie’s Tragedy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12 Tragic Elements——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3 王尔德戏剧作品中的道德观14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15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16 从《美国的悲剧》解析美国梦17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18 英语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语用分析19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20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21 爱的缺失:班吉康普森的痴人说梦—《喧哗与骚动》班吉叙述视角研究22 浅析欧洲中世纪骑士和中国侠士精神的差异─西欧中世纪初期骑士和中国秦汉游侠23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24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 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25 维多利亚时代的乡村图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展现的威塞克斯农业社会26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27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28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29 初中英语说写技能综合教学研究30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31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32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33 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激发策略的调查分析—以屏边高级中学为例34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35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36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37 诗歌《飞鸟集》的意象评析38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39 论汉语四字格的英译40 对当今中国大学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方法的观察和思考41 解读托尼.莫瑞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成长主题42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43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44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45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46 双重文化下的文化选择——解析电影《刮痧》中中国移民的文化身份危机47 从中西方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48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49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50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51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52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ization of O-lan in The Good Earth53 论中国的归化异化54 《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55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56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57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58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59 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策略60 从电影《阿凡达》透视美国文化61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62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6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64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65 The Heroin e’s Love Tragedy in Wuthering Heights66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67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性格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68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69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70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71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72 A Study on Theme Slogan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73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74 浅析简爱的双重性格75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76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77 英语委婉语的表达模式和应用78 The Lonely and Desperate Modern Man: A Close Reading of The Hairy 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ressionism79 浅析简奥斯丁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80 从《呼啸山庄》人物爱情看人性的特点81 Movie and culture82 特洛伊战争电影改编的语境探析83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84 游戏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85 英语词汇的语境意义分析86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87 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88 分析《玫瑰色茶杯》中的女性主义89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90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91 麦当劳的制胜之道92 由个性反映出爱—《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93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94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95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中国小吃名英译96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97 姓名—透视社会文化的窗口98 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99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100 The Victims of Upper Clas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Heroes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101 试论法律文本的翻译原则102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103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104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105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106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107108 《动物农场》中隐喻的应用及其政治讽刺作用109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110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111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112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 The Great Gatsby113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114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115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16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117 析《喧哗与骚动》的写作手法118 《名利场》中蓓基人物形象分析119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120 Schema Theory on the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121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122 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观123 An Analysis of the Nam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24 由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125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126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127 Major Barrier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College Students128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129 影视英文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性研究130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131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132 中美服饰的文化差异分析133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134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135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136 习语及习语的汉英翻译137 浅谈“白色”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138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139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140 The Analysis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141 《名利场》中蓓基夏普的女性主义142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ood Cultures143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144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145 Hemingway’s Individual Heroism from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 nd the Sea146 On the Use of Satire and Humor in Pygmalion147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48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149 《双城记》中的象征手法分析150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15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152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15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154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155 试从大卫.科波菲尔分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156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57 从就餐细节看中美儿童个性能力的差异158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159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160 东西方文化中团队意识的差别161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162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63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16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要人物性格165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解析166 从电影作品分析英语外来口音的现象167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168 《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和《嘉莉妹妹》美国梦的对比研究169 谈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17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71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172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173 动物委婉语174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175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176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177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语艺术研究178 试论爱伦.坡的作品在当时遭受非议的必然性179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180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181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182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183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184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85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186 两性语言差异分析187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88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189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190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191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192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193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New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194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195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196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促进法197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198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199 On Symbolism in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200 浅析《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成长历程。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解析霍尔顿的孤独与成熟之旅《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是由美国作家J.D.塞林格所写,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霍尔顿(Holden)这个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探讨他在小说中所经历的孤独与成熟之旅。
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故事的开头就透露出他已经离开了一所学校,原因可能是他的学业不佳或是因为他对社交活动的厌恶。
这使得他处于一种独特的孤独状态中。
小说中,霍尔顿通过自己的独白,对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进行深入的描绘。
通过他对自己家庭、学校和周围人的思考,读者对他的孤独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霍尔顿对自己的家庭充满了矛盾的情感。
他对父亲有着深深的尊重和崇拜,但又对母亲和妹妹的行为感到困惑和不满。
母亲和妹妹的行为方式与霍尔顿的价值观相悖,这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隔阂。
例如,在霍尔顿外出旅行时,母亲在信中告诉他要“冷静下来”,这个建议让霍尔顿感到非常愤怒。
这些矛盾的情感加剧了霍尔顿的孤独感,并使他更加迷茫和不知所措。
其次,霍尔顿在与同学和教师的互动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孤独。
他对社交活动的不感兴趣和对虚伪的深深厌恶,使得他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脆弱。
他的世界观和他人的期望相左,这让霍尔顿觉得难以融入社会。
在小说中,霍尔顿试图逃避这种社交压力,但却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之中。
然而,正是通过这种孤独的体验,霍尔顿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逐渐走向成熟。
他对那些他认为是虚伪的人抱有批判精神,并对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例如,他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并反抗了社会对他的期望。
通过这些经历,霍尔顿开始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成熟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总之,《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通过霍尔顿的孤独与成熟之旅,展示了一个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通过描述霍尔顿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交压力之间的矛盾,塞林格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
然而,正是通过这种困境,霍尔顿得以反思和成长,并最终走上了成熟的道路。
叛逆与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剖析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于1951年的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呈现,主要讲述了十六岁少年霍尔顿·考菲尔德在纽约度过一个周末,并且揭示了他对社会虚伪和人性善恶的思考。
二、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叛逆性格1. 反对社会假象霍尔顿对社会虚伪深感厌恶,他嘲笑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真实自我的人。
他反抗着虚伪面具所代表的成熟和冷漠,代表着对荒谬行为及其动机达到极限情绪。
> "呆板如石英钟机,设法享有一点私下空间;但你知道老子病毒已感染社会——尤其是市场松复时期、“国家安全(显然是指第二次洲际战争)”百廷争议节。
“ (《麦田里的守望者》)2. 对成人世界的不认同霍尔顿排斥成人世界,认为他们无法理解年轻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对家长、老师以及社会阶层有非常负面的看法,他无法适应这个伪善与冷漠并存的世界,因此努力寻找一个发泄自我的出口。
> "同时我幻想荒谬无厘头事、踏足外地;新地方、孤独美好。
某些时候我想沿途找个远远离开人类完全见识个反脱离,住农场或训练角斗士。
”(《麦田里的守望者》)3. 保护天真与纯洁霍尔顿认为儿童是纯洁无邪的,他试图将这种纯真保留下来,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他认为自己有责任站出来保护那些即将失去天真童真的孩子们。
> “当你跑到在馆员前敏捷婴琵琶声飞,而又知道:完犊子!你傻了。
- 而这短促落胎期。
(《麦田里的守望者》)三、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过程1. 寻找自我认同在矛盾与反叛中,霍尔顿不断尝试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认同。
他试图通过观察别人和推敲事物来理解自己。
这个过程是艰难且充满挫折的,但也逐渐帮助他建立了清晰的价值观。
> “其积极与阴暗演技操遥控大有真意之来源_起重机作工需要如果所题材支撑范围召任[边界具备请博格对你拉链扣环采伏共染窗户测试问造}`《麦田里的守望者》)2. 学会接纳现实经历一系列挫折和成长后,霍尔顿逐渐认识到无法永远保持理想与天真童心。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英语广告中的隐喻及其汉译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汉英新闻语篇组织模式对比研究从希腊悲剧简述命运的意义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影响因素及可选策略合作学习法对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简析苔丝的悲剧成因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基于克拉申理论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焦虑的分析中译英口译活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生态翻译视角下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从两部电影看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反思夜访吸血鬼中的同性恋现象从语源学角度看希腊神话对英语习语的影响游戏在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的运用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霍尔顿形象解读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805 99 0749 赫索格价值观的转变涉外合同翻译原则德伯家的苔丝-苔丝悲剧的原因分析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从话语权觉醒看紫色中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从喜福会中母女的冲突看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中英习语文化及翻译的研究从互文性角度研究中国政治新闻新词的英译策略埃德加爱伦坡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中的恐怖气氛简析中美问候的差异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语音学习的问题及对策曼斯菲尔德庄园-理性的巨大胜利基督教对西方思维和生活的影响到灯塔去中的莉丽.布里斯科的艺术价值论苹果公司的成功之道--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灵活进行营销_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论厄舍府的倒塌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论杰克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中的极乐至福精神英文广告中主要修辞手法的运用农村高中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限制因素--XX中学为例礼貌原则制约下英文商务信函的写作策略湖南方言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异化主题分析沃尔玛策略研究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文化研究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品牌战略中的问题研究与对策央视公益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爱默生论自助中的个人主义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论现代英语的简洁论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中英新闻报道中的模糊限制语研究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浅谈企业新进员工培训词缀对英语词汇记忆的影响现代汉语量词英译研究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人物原型分析汉语兼语句英译研究浅析诗歌未选择的路论网络英语广告的语言特征20世纪60年代摇滚音乐对美国社会的影响自我修正在英语本族语者的学术讨论中的使用研究论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如何教初中英语口语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英语颜色词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论英文译制片中配音翻译的文化保留--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为例论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数词翻译策略英文电影片名的特点和翻译中美不同的时间观念新英汉词典世纪版与第四版的比较研究论美国文化的霸权分析悲剧中美狄亚身上透露的女性主义意识接骨师之女中宝姨的人物形象解析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论词缀法对词汇记忆的影响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基于7C原则的商务英语函电中正面信息传递的分析荒原中水的意象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法及写作学习技巧科技英语的特点和翻译技巧从西班牙公主的生日看王尔德对美的另一种诠释浅谈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英语习语的起源及其特点英语指示词This和That的功能研究屈臣氏的营销策略罗莎蒙德之爱路历程--磨砺的女性主义解读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翻译从文化的角度对奥斯卡获奖故事片片名汉译分析公众演讲中的道歉策略探讨诗词中数词翻译的策略艾丽斯.门罗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的性别角色。
2014.02学教育42《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叛逆性格转变分析崔晓珂(安阳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河南安阳455000)[摘要]1951年塞林格发表《麦田里的守望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旨在分析霍尔顿叛逆性格的转变过程,通过他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来分析霍尔顿叛逆性格产生的原因及转变的结果和原因。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叛逆性格转变一、前言《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著作。
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它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小说的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他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在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
便只身在来到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在电影院里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
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二、霍尔顿的叛逆性格转变分析1、反抗霍尔顿的性格非常复杂。
一方面耳濡目染资本主义社会的肮脏,他希望通过反抗现实来追求自己的理想自由。
他在学校没有朋友,也不喜欢学习,他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是对于资产阶级教育体制的反抗。
另一方面,他找不到精神希望,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是虚伪的。
他感觉没有人理解他,并且每个人都是个"伪君子"。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十七岁的男孩,他经常表现出一种矛盾的性格特征,同时展现出强烈的反叛心态和孤独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霍尔顿的矛盾性格做一浅析。
一、寻求真实和追求虚幻的矛盾霍尔顿一方面非常珍爱真实,憎恶虚伪,他认为社会上的许多人都是虚伪的,带着面具生活。
但另一方面他也会逃避现实,通过想象来逃避现实,他幻想着有一个神秘的地方,人们在那里不受批判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种寻求真实和追求虚幻的矛盾使霍尔顿陷入了孤独和尴尬的境地。
二、爱恨交加的矛盾霍尔顿对周围的人经常表现出爱恨交加的情绪。
他对他的妹妹菲茨刻意保护,但是又不能忍受她成长为一个女人。
他对弟弟艾伦的死感到非常难过,但是又因为父母的反应而感到非常愤怒和失望。
而且,尽管霍尔顿在社会上表现得非常反叛,但他却表现出极度的渴望被别人关心和爱护的渴望,这种矛盾情感也反映了霍尔顿极端复杂内心。
三、明白人和愚蠢人的矛盾霍尔顿非常鄙视那些他认为愚蠢的人,他对他所见到的一些方面的愚蠢的现实表示出强烈的不满和反感。
然而,霍尔顿又非常看重那些他认为是聪明而有才智的人,他喜欢那些独立思考的人,而且往往对那些发现了自己矛盾的人给予极度的尊重。
这种矛盾表明霍尔顿有着相对固定的价值观同时又有许多无法理解和理解的结构和信仰。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描绘成长期间的人性与社会现实交汇的小说,通过描绘霍尔顿的性格矛盾,展现了一个孩子心态与现实间的巨大裂缝。
霍尔顿内心深处所面对的矛盾,反映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我们从无知到理智,从稚嫩到成熟自我认知的过程。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反叛与迷茫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反叛与迷茫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主人公,他以他特立独行、不合群的性格而闻名。
这一特点使他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同时也让他成为了一位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霍尔顿的反叛心理与他所面临的迷茫状况。
1. 反叛的决定霍尔顿对于社会中许多普遍被接受的行为和观念持批判态度,他拒绝接受虚伪、浮华的社交规范,认为这些都是对个体真实自我的伤害。
他反对权威与体制,对于虚伪的教育体制表示不满。
霍尔顿对学校生活和社会套路的反感,迫使他离开康奎恩学校,进入纽约城寻求自我。
2. 孤独感与迷茫随着霍尔顿逐渐摆脱了学校的束缚,他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中。
他对世界感到陌生,他无法找到与他交流的人,感到无法融入社会。
这种孤独感带来了他的迷茫,他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存在的价值。
3. 霍尔顿的逃避行动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冲突,霍尔顿常常采取逃避和掩饰的策略。
他选择留在纽约城,过一种无责任、无目的的生活,逃避与人建立深层次关系的挑战和痛苦。
他担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剥夺了他的真实性和纯粹性。
4. 对儿童的关怀尽管霍尔顿很不满成人的虚伪,但是他对儿童表达了一种独特的关怀和热爱。
他把儿童看作是纯洁和真实的,他希望能够保护和守护他们免受成人世界的伤害。
这种对幼小生命的关怀也反映了他内心对纯真和真实的追求。
5. 反叛和成长霍尔顿的反叛行为不仅是对虚伪和成人社会的抗争,也是他成长和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
他逐渐认识到,无论他逃避与人建立真实关系的痛苦与困惑,他都无法真正逃离社会和现实的束缚。
他渐渐明白,真实的自我只能通过与他人的联系和体验中找到。
6. 对未来的迷茫尽管霍尔顿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迷茫,但他对自己未来的方向也感到困惑。
他在纽约城度过的那几天里,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和目标。
他感叹于成人世界的虚伪与荒谬,但又无法将自己完全脱离。
揭秘《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心理变化简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经典小说之一,出版于1951年。
该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为视角,描绘了他在纽约离校前的三天生活,以及他对社会和成长问题的独特看法。
本文将揭秘霍尔顿在小说中经历的心理变化。
霍尔顿的初始状态1.孤独感:霍尔顿在学校中常常被孤立,感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2.对虚伪和冒充感到厌恶:霍尔顿对社交场合中那些虚伪和冒充自己的人感到厌恶。
3.渴望保护纯真:霍尔顿忧心忡忡地想要保护那些纯真无邪的孩子,让他们远离世俗污染。
触发点:弟弟阿利迪斯的死亡1.震撼与失落:阿利迪斯去世让霍尔顿感到巨大失落,他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沮丧。
2.对现实的逃避:霍尔顿试图通过逃离现实来摆脱痛苦,他选择了离开学校,不再回家。
纽约之旅:迷茫与反叛1.反复的寻找:在纽约,霍尔顿表现出对真实性和真相的渴望,他试图通过与各种人交流和观察社会现象来寻找答案。
2.对社会的失望:在和不同人接触后,霍尔顿逐渐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感。
他看到虚伪、冷漠和堕落,并对这些问题感到愤怒。
3.渐入孤独:霍尔顿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无法找到归属感。
这种孤独使他越来越封闭,并产生了对人际关系的敌视态度。
心灵启示:回忆中带来的理解1.回忆阿利迪斯:回忆起与弟弟阿利迪斯共度时光让霍尔顿重新审视自己。
他开始珍惜那些纯真和美好的时光。
2.对逝去无法挽回的事物的悔恨:霍尔顿意识到自己曾经不珍惜的东西,特别是失去阿利迪斯后才懂得珍惜。
理解与成长1.感受到温暖:霍尔顿逐渐体会到热情和善意,感受到一丝人性的温暖。
2.足够强大面对现实:霍尔顿逐渐接受现实,并且学会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痛苦。
3.接受变化与希望:最终,霍尔顿开始接受生活中的变化,寻找新的希望和出路。
虽然他还保持着一份特殊的抵触情绪,但同时也拥有了积极向前看的态度。
结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经历了一番心理上的变化,从初始状态中孤独而反叛,到在纽约之旅中认识到真相却感到失望与无奈,再到通过回忆与思考中获得心灵启示和理解,最终接受现实并迎向未来的希望。
An Analysis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Acknowledgements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hesis coming to an end, I have at last obtained an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who has not only given me her generous and instructive advice, and valuable materials, but also spent much time reading and correcting the manuscript of the thesis. Besides, teachers’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help during my study here c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for the fulfillment of this thesis.I am also thankful to other teachers of English Department, whose courses I have attended and from whom I have learned much.I would also like to acknowledge my deep indebtedness to my parents who spare no pains bringing me up.AbstractHolden Caulfield is the young leading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with Salinger’s celebrated works which was praised in the American literary arena. He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US youth’s statue at that time to some extent. His individual character of cynicism and kind-heartedness deeply shocked generations of American readers.Holden is a man of marked individuality. The key point what this paper analyzes is his personal characters. Holden lives in the society with contradictions. “Phony”, probably the most famous phrase from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s one of Holden’s favorite concepts. It is his catcher—all for describing hypocrisy and ugliness that encounters in the world around him. As a rebel, he is struggling with the world. Meanwhile he is in deep love with purity of his childhood and innocence of children. More importantly, he defends children’s soul and keeps watch the bright ideal. This paper centers on two major aspects to analyze characters of Holden. One is his rebellious spirit; the other is his consistent pursuit of defending purity and seeking lofty ideal.Through a in-depth study on the personality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 this paper helps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classical figure of Holden, the reality of American society after World WarⅡand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this work.Key words: Innocence; Rebel; Phony摘要霍尔顿是塞林格扬名美国文坛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小主人公,他可以称得上是代表当时美国青年的铸像。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 J.D. 塞林格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青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主角,围绕着他内心的矛盾性格展开。
霍尔顿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本文将对霍尔顿的矛盾性格进行浅析,试图揭示他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霍尔顿展现出一种孤独的一面。
在整个小说中,霍尔顿几乎都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对自己的家庭和学校都感到不满,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深深的悲观情绪。
他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甚至产生了一种自我保护意识,试图远离这个虚伪的世界。
同时霍尔顿也渴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渴望能够有人听他倾诉。
他曾在小说中表达出对他心仪的老师密斯·弗莱表达了非常深切的向往,希望她能够成为心灵上的依靠。
这种内心的矛盾表明了霍尔顿复杂的性格,既蔑视社会的虚伪和假面具,又渴望获得真诚的关爱和依靠。
霍尔顿展现出一种善良的一面。
虽然霍尔顿对社会的虚伪感到深深的厌恶,但是他内心依然怀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对弱者的保护欲望和对真诚的向往都表现了他内心的善良与真诚。
在小说中,霍尔顿对自己的妹妹菲尼的关心和保护非常明显,他对菲尼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菲尼的失去也使得他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
他对那些受到伤害的弱者都表现出关心与保护的一面,他渴望能够捍卫弱者的尊严和权益。
这种善良与保护欲望与他对社会的冷漠和叛逆相互对比,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格。
霍尔顿展现出一种对成长的矛盾的一面。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霍尔顿的成长为主线,多次呈现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整个小说中,霍尔顿常常表现出对成长的反感和彷徨。
他对成长的防范态度深深地折射了他对社会的反感和对虚伪的厌恶。
同时霍尔顿也渴望能够摆脱自己的叛逆和孤独,渴望能够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在小说的结尾,霍尔顿重新走回家中,似乎表明了他对成长和对现实的重新接受和理解。
这种对成长的矛盾与和解展现了霍尔顿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格。
从隔离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从隔离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成长的故事。
霍尔顿在小说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从隔离到和解的精神成长历程。
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的中学生,他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
他被学校认为是一个问题学生,屡次被开除,最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接受治疗。
他在疗养院里度过了几天,但因为对那里的环境和人们的做作产生了反感,他决定离开医院,独自在纽约度过了几天。
这时,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和未来。
霍尔顿的隔离源于他对世界的不信任和对成人的厌恶。
他对表面虚伪的社交规则和成人世界的奢华感到厌恶,认为人们都是虚假的。
他对这种虚伪感到失望,并愤怒地抵制这种社会规范,因此他决定把自己与这样的世界隔离开来。
他断定大多数人都是“假正经”,对于自己排斥社会的原则感到自豪。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霍尔顿开始渐渐认识到,他所隔离的世界并不是完全黑暗和忘记原则的。
霍尔顿与他的妹妹菲尔莉亚关系密切,他深深关爱着她。
菲尔莉亚天真烂漫,纯真无邪,她是霍尔顿心中一片净土,让他觉得世界并非全然黑暗。
在他面对现实的困境时,霍尔顿找到了对他来说最真实、最保真的力量,这让他感到生活的希望和温暖。
菲尔莉亚的存在与他从成人世界中隔离的决心背道而驰,渐渐地,他意识到他与这个世界需要建立联系,而不只是隔离。
霍尔顿在一次与妹妹游乐场的冒险中,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触动。
当他看着菲尔莉亚在旋转木马上转圈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深深的温暖和幸福感。
他感到自己的守护责任,意识到他还有未完成的任务,继续坚守的原则。
这一刻,他开始逐渐拆除自己建立的围墙,打通与世界的沟通。
然而,霍尔顿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纽约游荡期间,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欺骗。
他发现,即使是成人,也有值得信任的和真实的人。
霍尔顿的情感体验与成长历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角色分析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通过他的情感体验和成长历程,在故事中扮演着一个守望者的角色。
霍尔顿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惑,但也通过这些经历逐渐成长并体验到了深刻的情感。
首先,霍尔顿是一个情感敏感的人。
他在整个故事中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都表现得非常敏感。
他对于人们的虚伪和假装很反感,对于社交和虚荣也不感兴趣。
他对于儿童的纯真和正确表达情感的能力非常羡慕,他希望保留这份纯真和真实,不愿像成年人那样丧失情感的能力。
然而,霍尔顿也经历了许多成长的挑战。
他在学校里面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感觉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他对于学校里的虚伪和假装感到愤怒,他渴望真实和自由。
他的反叛心理使他不愿去适应学校中的规则和制度,这也是他离开学校的原因之一。
这些经历让霍尔顿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使他更加坚定地保持真实和纯真的信念。
此外,霍尔顿的情感体验也与他对逝去的兄弟阿里的思念有关。
他对阿里的死感到深深的悲伤和无助,他一直试图找到一种方式来掌控死亡。
他将自己比作一个守望者,试图保护那些他认为纯真的孩子们不受伤害。
他在麦田里,想象自己作为守卫站在悬崖边的麦田上,试图阻止孩子们掉入深渊。
这种守望者的角色成为他成长的象征,也是他情感体验的重要方面。
最后,霍尔顿的情感体验与他对父母的关系有关。
他对父母的失望和抱怨是他情感体验的一部分,他认为他的父母无法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他对亲情的渴望使得他试图与他父母和解,接受事实并理解他们的选择。
通过这一过程,霍尔顿逐渐成长并开始接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综上所述,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既是一个情感敏感的人,也是一个守望者的角色。
通过他的情感体验和成长历程,他不断面对困惑和挫折,同时体验到了深刻的情感。
他的守望者的角色成为他成长的象征,也表明了他对真实和纯真的信念。
这个角色的分析,揭示了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成长历程。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2012届学士学位论文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Psychology of TheCatcher in the Rye学院、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学生姓名方小京学号 20080501021指导教师姓名魏赟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1年10月16 日AcknowledgementsHerein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thanks to my supervisor, Mrs. weiyun, for her insightful views on how this thesis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for her providing me with timely feedback, careful modification and encouragement that are very helpful for writing the thesis. Without her help, this thesis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Mrs.wei’s passion in this field is never-ceasing and inspiring. From her, I have more closely experienced what the virtues like integrity and devotion mean for a true scholar.I should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my families and classmates. I thank them for their encouragement when I felt frustrated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thesis, and for their suggestions and supports.The Analysis of Protagonist's Psychology of the Catcher in theRyeAbstract:As one of the famous “reclusive writers”in the United States,Jerome David Salinger gets high reputation after World WarⅡ.His only novel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s regarded as a “modern classic”in post-war American literature. His works make him a representative of novels of a new kind.His works are both mysterious and seriou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style. Salinger's works reflect the inner conflicts of American adolescents after World War Ⅱand have great influences on Americans.The story told by sixteen-year-old Holden Caulfield,the hero and narrator of the novel,is facused on what Holden has experienced in his three-day vagabond life in New Y ork after he is expelled from Pency Prep around Christmas for his bad grades.I plan to regard Holden Canlfield as the portrayal of American adolescents,and try to explore Holden's inner world.The inner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re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tagonist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Because of his inner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this novel has become the age-old riddle of the literary worl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 plan to explain Holden's psychology from his surroundings, including his school, his family, the society. And I can also reveal Holden's inner world by the red hunting hat and the duck. Through exploring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inner world to reveal the post-war society of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 who lack of ideal,depression,only pursue material life. Hence,”the depressed generation”appears.Key words:Holden Caulfield, inner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the depressed generation, psychology, protagonist《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心理分析摘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是美国著名“遁世”作家之一,他迄今为止发表的唯一一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战后文学中被誉为“现代经典”;他的作品使他被公认为战后另一类型小说的代表人物,具有严肃,自由而又趋于神秘主义的独特写作风格。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 J.D. Salinger 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的故事。
霍尔顿是一位矛盾而多面的人物,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
在小说中,霍尔顿经历了许多令人震惊和深思的事件,他的矛盾性格也在这些事件中得到充分展现。
本文将就霍尔顿的矛盾性格进行浅析,探讨其内心世界及其行为所展现出的矛盾之处。
首先要了解的是,霍尔顿的矛盾性格体现在他对世界的看法上。
他常常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感到厌烦和失望,却又对人性充满了信任和渴望。
霍尔顿看似冷漠和鄙视一切,但其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渴望与纯真的情感。
他看到社会的虚伪和世俗,对此感到愤慨和不满,同时又羡慕和追求真诚和纯真。
他犹豫不决和自相矛盾的行为正是他内心矛盾的折射。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还表现在他对世界的态度和行为上。
他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和自以为是的态度,看似对一切都没有太大的兴趣。
然而在他的行为和语言中却又流露出对世界的渴望和对情感的追求。
他追求真理和真实,却又在现实中显得孤僻和消极。
他张扬和傲慢,然而又表现出对世界的纯真和对人性的渴望。
这种矛盾的态度和行为正是霍尔顿复杂心理的体现。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还表现在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上。
他常常表现出对家人和朋友的冷漠和疏远,然而在紧要关头又总是会伸出援手和关怀他人。
他对周围人和社会的失望和愤慨,但又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对人性的信任和渴望。
他在寻找纯真和真诚的又在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孤独和无奈。
这种矛盾的关系表明了霍尔顿内心深处的纠结和挣扎。
霍尔顿的矛盾性格体现在他对世界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中。
他对世界的厌倦和失望,却又对真理和情感的追求展现出一个内心复杂、矛盾多面的形象。
这种矛盾性格使霍尔顿成为一个备受矛盾和困扰的人物,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正是通过对霍尔顿这一多面性格的描绘,带给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主人公霍尔顿人物性格之分析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 of holden in the american novel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4 different aspects. this novel was bestseller at that time. holden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who appeared in the 1960s.key words:holden, pain, spirit, kindhearted, idealist in this novel, 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e flashback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story of holden caulfield. holden quitted from school and lingered in new york for two days and nights. salinger told the readers holden’s experience and his complicated feeling. on one side, salinger described holden’s spirit of pain, gloom, loneliness, resentment, depression and rebellion etc, which are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enagers at that time. on the other side, salinger criticized the hypocrisy, airs and graces of the adults’ world. this is a marvelous novel. next, i would analyze the personality of holden.1. holden was a cultivated young man. actually, he was in senior school. he didn’t like studying and school education at all. but he paid attention to the hygiene and some other living details. for instance, when ackley?justcut?his?crumby?nails?over?the floor, holden was patient enough to ask ackley to cut the nails on the table. for another example, holden thought ackley never brushed his dirty teeth and he patiently persuaded him. and holden also disliked ackley just squeezed the big pimple on his chin before other people.actually, holden had a good family. in some degree, we can say he was from middle-class family. for his age, he could have a good living and no annoyance at all. but holden disliked the society and the school education just because he thought the so-called education was false and the purpose of the education was to breed them to chase those vanity and fame, which were meaningless in his mind. “all you do is to make a lot of dough and play golf and play bridge and buy cars and drink martinis and look like a hot-shot.”(re. chapter 22) in his deepest heart, he longed for purity, honest, kindness, truth. but the reality was so cruel and showed him the opposite side to him. so he resented it and he was depressed that he belonged to the “lost generation”. from his behavior, we can conclude that he gave up everything in his life except those people and affection he cherished such as jean, phoebe, his brother d.b.2. holden has intensive reverse psychology. he was a senior student. and he was in adolescent and rebellious. such as, he was aware that his roommate, stradlater disliked some words. but he would deliberately say such kind of words to irritate stradlater. stradlater disliked smoking in the dorm, but holden would intentionally smoke in the dorm to make him furious. holden was dispirited and depressed. he was fed up almost everything including school, studying, teachers, classmates, movies etc.holden could deal with the problem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for example, when they talk about stradlater, ackley thought stradlater was conceited, but in holden’s opinion, stradlater was very generous. so holden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s.3. holden was a kind-hearted man. he disliked his roommates and classmates because they had many bad living habits. but he is very kind to them. he disliked stradlater, but he wrote the composition for him. he liked jean gallagher very much who played international chess with him in his childhood. he worried much about jean for she had an appointment with stradlater who was regarded as a bad guy. holden hoped jean wouldn’t be hurt, but he didn’t want to greet her at all.when he was expelled by pencey prep (the school name) he never worried about himself. when he went to visit his history teacher mr. spencer, who flunked him in history, he was just afraid that he would hurt mr. spencer’s feelings for he knew nothing about history. because mr. spencer was mad about history, and he didn’t like it at all. holden was too kind to hurt anybody else. when he strolled in the street, he encountered two nuns who were raising donations. holden immediately donated most of his money to the basket though he was poor. he was kind-hearted and generous, full of love. he showed the great compassion to th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4. holden was an idealist. in his deepest heart, it was full of conflicts of ambition and reality. his ambition was to be the catcher in the field?of?rye. “anyway, i keep picturing all these little kids playing some game in this big field of rye and all. thousands of little kids, and nobody’s around--nobody big, i mean--except me. 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 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everybody if they start to go over the cliff--i mean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d do all day.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i know it’s crazy, but that’s the only thing i’d really like to be. i know it’s crazy.”(re. chapter 22) why would holden like to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what’s the symbol of the catcher? in my view, the catcher means those protectors who would protect the pure heart of the children. in holden’s lives, he just did it. he helped his roommates to get rid of those bad living habits. he worried much about jean when she had an appointment with stradlater because he thought stradlater was bad guy and he worried jean would be hurt. for his sister, phoebe, he loved her so much and taught her many things. he missed his brother----allie and his left-handed fielder’s mitt. holden would like those children to play freely and happily. but the society was full of danger----like the dangerous cliff. the duty of the catcher was to warn the children and protect them from falling off the cliff. holden just wanted to be such kind of man.“how?would?you?know?you?weren’t?being?a?phony??the?trouble?is,?you?wouldn’t.”i?said. (re. chapter 22) holden thought most people in the society were phonies. so he disliked the adult world at all. but on the other side, he was curious about the adult world. he would like to imitate and behave as an adult to find a whore toaccompany him. but he disliked the whores in the hotel. holden disliked his teacher mr. antonlini because he might be a gay. actually, holden was explicit that what was right and what was wrong, what were kindness and what sin was. by nature, he could refuse the vicious thing in the life. he couldn’t know how to cope with them but he could escape away from them. he was confused and full of agony while facing the true world. he knew the world was “dirty”, so he would like to protect those children from degenerating. it was difficult for the people to persist in the truth and themselves, but holden caulfield just did it. he was great. i think that was why salinger devoted so many words to description of holden caulfield. his daily language was full of dirty words, but he owned a noble heart and spirit. that was so different from those people around him. he was rebellious to the bone. but in some degree, he was reasonable enough to be what kind of man in the future. the world was too dirty to make people speechless. holden wouldn’t like to say any words. he just wanted to be dumb. and find some girl he loved and stayed with her in the cabin in the woods. they would keep in silence and live together. that was his dream for the future. it was a beautiful picture but couldn’t come true in this novel,because in the end, holden was ill and stayed at home. nobody could know the story after that.in sum, holden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times, the production of the society, and the symbol of the rebellion from the world. he was the children’s shelter from the adult world. he only wanted to be the catcher who protected those kids playing in the rye field from falling off the dangerous cliff. he was so great and ideal. his spirit was perfect.reference:1.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y j.d salinger, published b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1, nanking, yilin press, 2007。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解析霍尔顿的孤独与成熟《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故事以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的视角展开,通过描绘霍尔顿的孤独与成熟,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首先,霍尔顿的孤独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之一。
故事中,霍尔顿被放逐出学校,他与人们的交往总是显得孤立无援。
他对于中产阶级的虚伪和虚荣感到厌倦,对于虚伪的社交规则感到厌恶。
他对现实世界的麻木和冷漠感到无奈。
他渴望有人能听他倾诉,却总是无法找到真正的理解者。
这种深深的孤独感使得霍尔顿不断试图远离这个伪善的社会,他回忆起童年时的纯真与真实,希望能逃避现实的残酷。
然而,他的孤独感并非来自于社会的不公或他人的排斥,而是源自他内心的敏感和对人性的怀疑。
其次,霍尔顿的孤独与成熟是相辅相成的。
在孤独的过程中,霍尔顿逐渐成熟起来。
他不再将自己视作无辜的受害者,而是积极探索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他通过自省和思考来面对自己的孤独和挣扎。
霍尔顿在纽约城流浪期间,经历了种种不同的遭遇与人物,这些经历使他逐渐发现自己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但也催生了他对世界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种成长的过程让霍尔顿学会更加坚韧地抵抗外界的诱惑与压力,他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独立思考并坚守自己的信念。
可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揭示主人公霍尔顿的孤独与成熟,呈现了一幅普遍而深刻的人性画卷。
通过霍尔顿的眼睛,读者也不禁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成长的故事,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它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虚妄,让读者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看法。
在阅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我深深被霍尔顿的孤独与成熟所触动。
我也开始思考自己的孤独感,以及这种孤独感对于个人成长的促进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感,但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这种孤独感,如何通过孤独来成熟和认识自己,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的问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2 从《小公主》看童话对于当今的现实意义3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4 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一桶白葡萄酒》5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解析苔丝7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8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9 《麦克白》的独白10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11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12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13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14 Who Stole Our Panda——An Analysis of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Through an American Movie Kung Fu Panda15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16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17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18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19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20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21 从华裔少女的自传《此时,彼地》看中美两国校园文化差异22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23 意象图式研究24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的成长25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26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27 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28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29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30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31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32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33 中美居民不同储蓄态度对比分析34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35 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中美家庭教育36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37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38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39 论小说与电影《最后的大亨》的叙事特征40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41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42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43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44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45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46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47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48 英语科技文献的句子特点与翻译49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50 解读罗伯特•彭斯的爱情观——以《一朵红红的玫瑰》和《约翰•安德生,我的爱人》为例51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52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53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54 Major Barrier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College Students55 浅析《远大前程》中的两个乡村女性形象——乔大嫂和毕蒂56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57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58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59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60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61 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分析商务广告翻译62 中西饮食文化及其差异63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ream---On Tragic Image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64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65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66 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英谚语差异67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复仇动机分析68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69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70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71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72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73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74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75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76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77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78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79 It的用法与翻译80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81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82 阶级矛盾导致的爱情悲剧―<<呼啸山庄>>解读83 导游词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84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85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86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87 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88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89 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0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91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92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93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94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野性的呼唤》9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96 从文化差异的四维度读解中法葡萄酒文化97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98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99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100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101 英语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102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Holden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03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104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105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106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107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108 苔丝悲剧的原因与托马斯哈代悲剧意识的分析109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中的罪犯形象110 论林纾翻译小说中的翻译策略111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台词翻译—电影“小屁孩日记”的个案研究112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113114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11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116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117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118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19 黑暗中的光明—《蝇王》的主题探析120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121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122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123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124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125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126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127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128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in Literature Works129 中国英语初探130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131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隐喻132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33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134 父权制社会的傀儡—从安吉尔看父权主义思想135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Prison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136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137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折射出的中国对外关系史138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139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140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141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42 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143 Exploration of 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Great Expectations144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145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146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47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和知足长乐148 《苔丝》中的女性与自然149 英文谚语的文化场景在中译文中的缺失与弥合150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151 《巴比特》主人公形象解析152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153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54 海明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精神荒原主题分析155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赶”的英译156 从哈姆雷特心理变化轨迹浅析其性格发展阶段157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ists and Western Educationists158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159 英文科技产品说明书的语言特点与翻译160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161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162163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164 Tragic Elements——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65 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从“灰姑娘情结”看简奥斯汀的作品166 标记信息结构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167 从《嘉莉妹妹》看现代女性的自我实现168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169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170 论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171 浅议英语语言中的委婉及其应用172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73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174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175 《圣经<箴言>》的修辞分析176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177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178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179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180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181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182 换位思考在商务信函中坏消息的运用及建议183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184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185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186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187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188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189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190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91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192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 Runner193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194 Influence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n Ezra Pound195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196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策略197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19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199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200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
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乐府民歌与英语民谣的对比与翻译研究
2 论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
3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体制化对个人的影响
4 中美家居教育差异
5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电影版小红帽中大灰狼角色较原版的变化分析
7 威廉.布莱克的伦敦和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年比较
8 英语听力技巧--语音语调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的应用
9 课堂导入方法在XXX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情况调查
10 从目的论视角下谈中文菜单英译策略
11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
12 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13 英汉禁忌语比较
14 二元对立模型在伍尔夫达洛卫夫人中的应用
15 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的性格分析
16 梅尔维尔白鲸中的一个人物偏执狂以实玛利
17 沉默的反叛者--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
18 论贵妇人画像中伊莎贝尔的精神追求
19 关于和谐企业文化构建及其意义的文献综述
20 论白鲸中的象征要素
21 基于学习动机理论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22 英语新闻语篇中时态的语篇功能
23 目的论视角下企业简介的英译
24 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外英语教师教学风格的看法研究
25 英语广告的言外行为分析
26 习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补偿
27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
28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汉译中的应用
29 新闻英语中委婉语与翻译
30 浅析希斯克利夫悲剧命运的成因
31 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及效果研究
32 分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33 女性人格压抑或释放的启迪及社会意义
34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的语用研究
35 教师用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36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37 对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译的研究
38 浅析海明威的死亡观---以死在午后为例
39 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进步前哨中人物关系的分析
40 加菲猫2双猫记中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幽默
41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
42 不同语境下的口译选词
43 论艾米莉•迪金森的自然类诗歌
44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45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有效阅读技巧
46 古诗文中模糊数词的英译
47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48 名利场两位女主人公对比分析
49 分析迷惘的一代在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体现
50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英汉翻译中重心的改变
51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52 简析简爱的爱情观
53 关联理论视阈下边城中隐喻的汉英翻译
54 浅析雪莱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致云雀中的体现
55 对高一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的简要调查及分析
56 谈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服从于反抗
57 汉英颜色词“白”对比研究
58 英语语调在英语辩论赛中的作用及把握
59 创造有效的师生互动英语课堂策略
60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61 皮革马利翁的女性主义
62 论喜福会中母女的文化身份危机
63 论英语成语的翻译
64 由餐桌礼仪看中美文化差异
65 公示语英译目的论分析
66 论简爱的独立意识
67 低调陈述的交际功能
68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69 从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看背诵对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有用性
70 弗洛伊德“三我说”理论看蝇王的人性观
71 跨文化视角中英汉基本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
72 英语化妆品平面广告的词汇特点
73 中国学生在英语会话中的语用失误
74 影响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因素及对策
75 分析雾都孤儿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特征
76 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
7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
78 分析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与道德思想
79 小学双语教学现状研究
80 英文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81 南京地铁公示语英译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
82 谈中式菜名翻译
83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84 浅析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85 从生态主义角度看“科学怪人”的命定悲剧
86 简•爱中的“玛丽•苏”
87 中泰文化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管理对比研究
88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异同对比分析
89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
90 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小学生交际能力的研究
91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92 08奥运中国菜单翻译赏析
93 大学生英语阅读速度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94 礼貌原则在王熙凤言语中的体现
95 从电影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冲突
96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97 中英禁忌语差异的研究
98 初中英语词汇记忆策略研究
99 浅析韦瑟罗尔的性格特征
100 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