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平肝熄风的中药
- 格式:ppt
- 大小:4.74 MB
- 文档页数:15
石决明:【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除热,明日。
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
《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
"《纲目》:"通五淋。
"《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珍珠母:【功能主治】平肝,潜阳,定惊,止血。
治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吐血,衄血,妇女血崩。
《中国医学大辞典》:"滋肝阴,清肝火。
治癫狂惊痫,头眩,耳鸣,心跳,胸腹腆胀,妇女血热,血崩,小儿惊搐发痉。
"《饮片新参》:"平肝潜阳,安神魂,定惊痫,消热痞、眼翳。
"《吉林中草药》:"止血。
治吐血,衄血,崩漏。
"牡蛎:【功能主治】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治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
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
煅牡蛎收敛固涩。
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
(1)益阴潜阳:生用治阴虚阳亢之潮热盗汗、头痛眩晕、烦躁失眠等症。
(2)软坚散结:生用治瘰疬、肿块。
(3)固涩:煅用治多汗、遗精、带下、崩漏、泄泻等,常与龙骨配伍。
(4)也可用于胃酸过多,常配乌贼骨。
《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
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
止盗汗,除风热,止痛。
治温疟。
又和杜仲服止盗汗。
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中医《方剂学》治风剂(平肝息风)——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一、组成熟干地黄、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等分。
二、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五、七叶,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大枣、薄荷适量,水煎服。
用量按原方酌情增减)。
三、歌括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喑厥风痱能治之,火归水中水生木。
四、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五、主治瘖痱证。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脉沉细弱。
六、方解本方证是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壅窍道所致。
“瘖”是舌不能言,“痱”是足废不能用。
由于下元虚衰,筋骨痿软无力,故足废不能用;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不能言。
治宜温补下元,摄纳浮阳,开窍化痰,宣通心气。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为君药。
而以附子、肉桂之辛热,协上药以温养真元,摄纳浮阳;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使阴阳相配,均为臣药。
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是为佐药。
少用姜、枣、薄荷为引,和其营卫,均为使药。
综观全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而以治下、治本为主。
诸药合用,共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
使水火相济,痰浊得除,则瘖痱可愈。
本方是治疗瘖痱的主要方剂。
若只痱证,可将石菖蒲、远志、薄荷等宣通开窍之品减去;如纯属阴虚而痰火盛者,可去温燥的桂、附,加贝母、竹沥、胆星、天竹黄以清化痰热。
此方温而不燥,为其特长,然毕竟偏于温补,故肝阳偏亢之证,不宜使用。
七、文献摘录(方论)王子接:“饮,清水也。
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
瘖痱之证,机窍不灵,升降失度,乃用一派重浊之药,务在药无过煎,数滚即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百骸,以交阴阳。
附子、官桂开诸窍而祛浊阴,菖蒲、远志通心肾以返真阳,川石斛入肾以清虚热,白茯苓泄胃火以涤痰饮,熟地、山萸滋乙癸之源,巴戟、苁蓉温养先天之气,麦冬、五味入肺肾以都气。
中药“平肝息风药:平抑肝阳药”——紫贝齿本品为阿纹绶贝等的贝壳。
主产于海南、福建、广东等地。
5~7月间捕捉,除去贝肉,洗净,晒干。
本品气微,味淡。
以壳厚、有光泽者为佳。
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一、药性和功效
本品性味咸,平。
归肝经。
具有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清肝明目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先煎,或研末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二、歌括
《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贝子味咸,解肌散结,利水消肿,目翳清洁。
三、临床应用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本品味咸性平,主入肝经,有平肝潜阳之功。
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多与石决明、牡蛎、磁石等镇潜肝阳药同用,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力。
2.惊悸失眠
本品既能平肝潜阳,又能镇惊安神,适用于肝阳上扰,心阳躁动之惊悸心烦,失眠多梦者,可与龙骨、磁石、茯神等安神药配伍,共收安神、平肝之效。
亦可用治小儿急惊风,高热不退、手足抽搐,常与羚羊角、钩藤、天麻等药同用。
3.目赤翳障,目昏眼花
本品有清肝明目之效,用治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视物昏花等症,可与菊花、蝉蜕、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配伍。
四、现代药理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碳酸钙、有机质及少量镁、铁、硅酸盐、磷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还含有锌、锰、铜、铬、锶等微量元素及多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
本品有镇静及降低血压作用。
平肝息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善治目疾,先煎)
清肝明目
珍珠母平肝潜阳 [ 镇心安神(研末外用,燥湿敛疮,先煎)
★牡蛎 [ 软坚散结,收敛固涩(生用先煎)
★代赭石 [ 重镇降逆(肺、胃气逆),凉血止血(生用先煎)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二.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高热神昏)
(1-3g,另煎;0.3-1g/次,研粉)
★牛黄平肝潜阳 [ 化痰开窍,清热解毒(0.2-0.5g,入丸散,又名丑宝)
★钩藤 [ 清热平肝(不宜久煎)
★天麻 [(治风神药)平抑肝阳(眩晕要药),祛风通络
▲地龙 [(清热)平喘,通络,利尿
▲全蝎 [ 长于止痛(有毒,0.6-1g/次,研末)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 [ 长于解毒(有毒,0.6-1g/次,研末)▲僵蚕 [ 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中药“平肝息风药:息风止痉药”——蜈蚣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
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本品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以条宽、腹千瘪者为佳。
去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温;有毒。
归肝经。
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5克。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孕妇禁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蜈蚣味辛,蛇虺恶毒,镇惊止痉,堕胎逐瘀。
三、临床应用1.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本品性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有比全蝎更强的息风止痉及搜风通络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
若治小儿撮口,手足抽搐,可配全蝎、钩藤、僵蚕等。
治疗破伤风,角弓反张,多配伍天南星、防风等。
2.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本品有较强的搜风、通络止痛作用,常与独活、威灵仙、川乌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同用,治疗顽痹疼痛。
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偏正头痛,可与天麻、川芎、僵蚕等配伍。
3.疮疡,瘰疬,蛇虫咬伤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味辛又能散结。
《拔萃方》以之与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治疗恶疮肿毒。
若与茶叶共为细末,外敷治疗疬溃烂。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虫蛇咬伤。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还含有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糖类、蛋白质,以及铁、锌、锰、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惊厥、抗炎、镇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抑菌、改善微循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黏度等作用,并有溶血和组织胺样作用。
3.不良反应蜈蚣所含有毒成分具有溶血作用,并能引起过敏反应。
大量蜈蚣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
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省人事、心跳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
中医《方剂学》治风剂(平肝息风)——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一、组成怀牛膝一两(30克)、生赭石轧细,一两(30克)、生龙骨捣碎,五钱(15克)、生牡蛎捣碎,五钱(15克)、生龟板捣碎,五钱(15克)、生杭芍五钱(15克)、玄参五钱(15克)、天冬五钱(15克)、川楝子捣碎,二钱(6克)、生麦芽二钱(6克)、茵陈二钱(6克)、甘草钱半(4.5克)。
二、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2.建瓴汤建瓴汤内有牛膝,赭石龙牡生地协;芍药柏仁加淮山,阳亢眩晕效无匹。
四、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五、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脉长有力者。
六、方解本方证由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气血逆乱所致。
肝阳上亢,风阳上扰,故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面色如醉,脑中热痛;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故时觉噫气;若肝阳过亢,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则出现眩晕颠仆,不知人事,或肢体活动不便,半身不遂等中风症状。
《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即是此意。
脉弦长有力者,为肝阳亢盛之象。
治宜镇肝熄风为主,以滋养肝肾阴液。
方中怀牛膝归肝肾之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为君药。
代赭石和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熄肝风,是为臣药。
龟板、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以制阳亢;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三味,配合君药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达肝气之郁滞,以有利于肝阳之平降镇潜;甘草调和诸药,与麦芽相配,并能和胃调中,防止金石类药物碍胃之弊,均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成为镇肝熄风之良剂。
原书方后有加减法:“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一两;痰多者,加胆星二钱;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八钱、净萸肉五钱;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一两。
中药养身平肝息风的十种药材中医学提倡平衡人体阴阳,维护身体健康。
肝功能在中医学中十分重要,若肝脏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容易导致肝病、肝胆疾病等健康问题。
为了提供一种自然有效的方法来平肝息风,以下是中药学中广泛使用的十种药材。
1. 白芍:白芍具有安神补血的功效,对于减轻肝气郁结、肝血不足引发的症状非常有效,比如头痛、眩晕和月经失调。
2. 川芎:川芎又称为川芎附子,具有活血祛风的功效。
它可以改善肝血液循环,缓解头痛、面部痉挛和肩颈疼痛等症状。
3. 当归:当归通常被用来补血活血,具有调节肝脏功能的作用。
它可以平肝补血,改善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与肝有关的问题。
4. 柴胡:柴胡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舒肝解郁的作用。
它可以调节肝气的运行,缓解烦躁、嗜睡和胸闷等症状。
5. 茯苓:茯苓是一种温和的中药,具有利尿平肝的功效。
它可以帮助排除体内湿气,改善水肿和皮肤问题。
6. 柏子仁:柏子仁可以滋养肝肾,缓解头晕耳鸣和眩晕。
它也被用于治疗肝火上炎引起的眼红、口苦等症状。
7. 五味子:五味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对于调节肝脏功能有显著作用。
它可以平肝降火,改善头痛、眼睛干涩和失眠等问题。
8. 姜黄:姜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平肝平衡阴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舒肝解郁,改善胃口不佳、腹胀等症状。
9. 灵芝:灵芝是一种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药材。
它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伤,同时提供免疫支持,帮助身体平衡。
10. 硅梅:硅梅是中药中一种具有明显舒肝作用的药材。
它可以减轻头痛、眼睛疲劳和耳鸣等不适感。
总结起来,中药学中有许多药材可以帮助平肝,缓解肝气郁结、肝火旺盛等问题。
其中的十种药材包括白芍、川芎、当归、柴胡、茯苓、柏子仁、五味子、姜黄、灵芝和硅梅。
这些药材通过各自的药理学特性,协同作用于肝脏,帮助平衡阴阳,促进身体健康。
对于肝脏问题的人来说,使用中药来养护肝脏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但是在使用之前,建议咨询中医师或药剂师的意见,以便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
平肝熄风药名词解释
平肝熄风药是一类中药,主要用于治疗肝风上逆或风症引起的症状。
平肝熄风药具有疏肝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眼花、口眼歪斜等与肝风有关的症状。
下面将对几种常用的平肝熄风药进行详细解释。
1. 上清片
上清片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柴胡、白芍、防风、桂枝、菊花等。
它具有疏肝解表、透疹退热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
2. 柴胡
柴胡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疏肝解郁、和解金石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头痛、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3. 川芎
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药材,具有疏肝解郁、祛风止痛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肝风内动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状。
4. 旋复花
旋复花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平肝息风、明目的作用。
它常用于治疗肝风上犯引起的头痛、眼花等症状。
5. 神曲
神曲是一种中药药材,主要成分是苍术。
它具有平肝息风、止痉安神的作用。
神曲常用于治疗肝风上搏引起的抽搐、惊风等症状。
6. 平肝散
平肝散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青皮、茯苓、木香等。
它具有平肝熄风、化湿利湿的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痛等症状。
总之,平肝熄风药是一类中药,常用于治疗肝风上逆或风症引起的症状。
通过疏肝平肝、熄风止痉的作用,它们能够缓解头痛、眩晕、眼花等与肝风有关的不适。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平肝熄风药1.羚羊角:性咸寒,归肝心经,功效熄风止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用量1-3g。
研末0.3-0.5g。
2.石决明:性咸寒,归肝经,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用量:15-30g。
3.牡蛎:性咸微寒,归肝肾经,功效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用量15-30g。
打碎先煎。
4.珍珠母:性咸寒,归肝心经,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用量15-30g。
打碎先煎。
5.赭石:性苦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用量10-30g。
打碎先煎。
6.钩藤:性甘味寒,归肝心包经,功效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用量10-15g。
后下7.天麻:性甘平,归肝经。
功效熄风止痉,平肝潜阳。
用量3-10g。
8.刺蒺藜:性苦辛平,归肝经,功效平肝潜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祛风止痒。
用量6-10g。
9.决明子:性甘苦微寒。
归肝大肠经,功效清肝明目,平肝潜阳,润肠通便。
用量10-15g。
10.全蝎:性辛平有毒,归肝经,功效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用量2-5g。
研末0.6-1g。
11.蜈蚣:性辛温有毒,归肝经,功效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用量1-3g。
研末0.6-1g。
12.僵蚕:性咸辛平,归肝肺经,功效熄风止痉,祛风止痛,解毒散结,用量3-10g13.地龙:性咸寒,归肝脾膀胱经,功效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用量5-15g。
中药养身平肝息风的七种药材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温和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平肝息风是指调节肝脏功能,平衡人体气血,缓解疾病症状。
在中药草本植物中,有七种药材常被用于平肝息风,它们分别是何首乌、山药、茯苓、菊花、苍术、柚子和菖蒲。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七种中药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何首乌,又名黑木耳,常用于养血和滋肝。
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铁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益肝补血、滋阴养颜等功效。
使用方法是将何首乌切片后煮水,或者与其他草药搭配煮汤饮用,既能平肝又能滋补身体。
山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
山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够清热降火、滋阴润燥。
常用的使用方法是将山药切片后加水煮熟,可以单独食用,也可以搭配其他药材一起煮汤。
茯苓是一种常用的平肝药,也被称为“五虎解毒汤”的主要成分之一。
茯苓具有利水消肿、平肝养心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引发的头晕、胸闷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茯苓泡水,每日饮用一定剂量,可以起到平肝的作用。
菊花具有清热退黄、降肝火的效果。
其中的维生素C和挥发油对抗自由基和减少肝脏负担有益。
常用的使用方法是将菊花煮水,也可以和其它中药搭配煮汤,既能平肝,又能清热。
苍术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消炎镇痛的功效。
苍术中的挥发油能够有效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不适。
使用方法是将苍术磨成粉末,加入温水中搅拌后饮用,或者与其他草药一起煮汤食用。
柚子富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黄酮类活性物质,能抑制肝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常用的使用方法是将柚子切片入药,或者将柚子皮晒干后泡水饮用,可以起到平肝养颜的作用。
菖蒲在中医经典中常被用于滋补肝脏和平肝息风。
菖蒲富含挥发油和苯丙素类等活性成分,可以调节肝脏功能,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
常用的使用方法是将菖蒲泡水饮用,或者将其磨成粉末后与其他草药一同煮汤食用。
在使用中药时,建议咨询相关中医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配制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中药“平肝息风药:息风止痉药”——牛黄本品为牛科动物牛的干燥胆结石。
主产于华北、东北、西北。
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本品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以完整、色棕黄、质松脆、断面层纹清晰而细腻者为佳。
研极细粉末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凉。
归心、肝经。
具有凉肝息风,清心豁痰,开窍醒神,清热解毒之功效。
用法用量:0.15~0.35克,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非实热证不宜使用。
孕妇慎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牛黄味苦,大治风痰,定魂安魄,惊痫灵丹。
三、临床应用1.温热病及小儿急惊风,惊厥抽搐,癫痫发狂本品味苦性寒凉,入心、肝经,有清心凉肝、息风止痉之功。
常用治小儿急惊风,壮热神昏,惊厥抽搐,每与胆南星、朱砂、天竺黄等同用,如牛黄抱龙丸(《医学入门》);治疗痰蒙清窍之癫痫发作,症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叶涎沫,四肢抽搐者,可与全蜗、钩藤、胆南星等配伍,以加强豁痰息风、开窍醒神之功。
2.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本品性凉,气味芳香,心经,既能清心热,又能豁痰开窍而苏醒神志。
用治温热病热入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阻闭心窍所致神昏谵语,高热烦躁,口舌謇,痰涎盛等症,常与麝香、冰片、黄连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之品配伍,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亦可单用本品为末,竹沥水送服。
3.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疗疮本品性凉,为清热解毒之良药,用治火热内盛之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常与黄芩、冰片、大黄等同用,如牛黄解毒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若咽喉肿痛、溃烂,可与珍珠为末吹喉,如珠黄散(《绛囊撮要》);用治痈肿疗疮、瘰疬,可与麝香、乳香、没药等合用,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如犀黄丸(《外科全生集》)。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胆红素;胆甾酸类成分:胆酸、去氧胆酸、牛磺胆酸等。
平肝熄风的中药有哪些平肝熄风的中药有哪些平肝息风药,适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以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症。
临床使用平肝息风药的时候,应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给予不同的配伍。
如因热引起的,与清热泻火药同用;因风痰引起的,与化痰药同用;因阴虚引起的,与滋阴药同用;因血虚引起的,与养血药同用。
平肝熄风的中药主要有羚羊角、山羊角、石决明、天麻、钩藤、蚯蚓、白蒺藜等。
1、羚羊角本品为牛科植物赛加羚羊角及他种羚羊的角。
平肝息风,清热明目。
羚羊角平肝息风的功效颇佳,凡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是为要药。
因本品兼有清热作用,故常用治热病高热、热极生风的病症,可配合菊花、桑叶、鲜生地、白芍、钩藤等药同用。
2、山羊角本品为脊椎动物牛科山羊的角。
有平降肝阳作用,对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可配合钩藤、天麻、石决明等药同用;同时又有清肝火功能,所以还能治疗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可配合桑叶、菊花等同用。
3、石决明本品为鲍科软件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的贝壳。
能平肝潜阳,用于阴虚肝阳上亢、头目眩晕之症,常与生牡蛎、生地、白芍等药同用;如肝阳实症,有可与夏枯草、菊花、钩藤等药同用。
因此,可见本品既可用于虚症,也可用于实症。
4、天麻天麻为治眩晕的要药,有良好的息肝风、定惊搐的作用,为治疗肝风内动的要药。
对高热动风、惊痫抽搐、角弓反张等症,常与钩藤、全蝎等配伍同用。
天麻在古方中有治肝虚头痛风湿痹痛等症的记载,如配川芎等以治头痛,配全蝎、乳香等以治痹痛等。
此外,对于肢体麻木、手足不遂,常配当归、牛膝等,则为临床所常用。
5、钩藤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的钩及相连的茎枝,钩藤的清热作用并不显着,但因它有息风镇痉的作用,故遇有惊痫抽搐之症,则往往取以应用,临床多与天麻、石决明、全蝎等配伍;如属高热动风,可与羚羊角、菊花、龙胆草等同用。
6、蚯蚓蚯蚓功能息风定惊,且有清热作用,用于热病高热、惊痫抽搐,可与朱砂配伍应用;也可与全蝎、钩藤、僵蚕等配伍同用。
又有通利经络作用,常与祛风、活血药同用,如配川乌、草乌、天南星等用于风湿痹痛,配当归、川芎等用于半身不遂等,都是去其通络的功效。
中药“平肝息风药:平抑肝阳药”——罗布麻叶本品为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的干燥叶。
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
夏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本品气微,味淡。
以色绿、叶片完整、无灰屑者为佳。
切段用。
一、药性和功效
本品性味甘、苦,凉。
归肝经。
具有平肝安神,清热利水之功效。
二、用法用量
6~12克。
三、临床应用
1.肝阳眩晕,心悸失眠
本品味苦性凉,专入肝经,既有平抑肝阳之功,又有清泻肝热之效,故可治疗肝阳上亢及肝火上攻之头晕目眩、烦躁失眠等。
可单用本品煎服或开水冲泡代茶饮,亦可与牡蛎、石决明、代赭石等配伍,治疗肝阳上亢之证;或配伍钩藤、夏枯草、野菊花等,治疗肝火上攻之证。
若心悸失眠者,可与龙骨、磁石、远志等安神药配伍。
2.浮肿尿少
本品能清热利尿,用治水肿、尿少而有热象者,可单用或与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药同用。
四、现代药理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黄酮类成分:金丝桃苷、芦丁、山柰素、皮素等;有机酸类成分:延胡索酸、琥珀酸、绿原酸等。
本品另含鞣质、蒽醌、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
本品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减慢心律、镇静、抗惊厥、抗抑郁作用,并有利尿、降血脂、调节免疫、抗衰老及抑制流感病毒等作用。
中药养身平肝息风的六味药材中医药历来被视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健康养生方式,其中平肝息风是中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调理方面。
在中医理论中,肝脏被认为是人体调控情绪、平衡体内功能的重要器官。
如果肝阳偏盛,就会导致肝火上升,产生风的症状,如头痛、眩晕、耳鸣等。
为了缓解这些症状,中医推荐使用以下六味药材来平肝息风。
一、黄芩黄芩,为菊科植物黄芩的根茎部分。
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的功效,可抑制肝火上升。
黄芩还能促进胃液分泌,具有一定的消食作用。
在药材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消除口苦、咽喉肿痛、目赤等症状,平肝息风的效果显著。
二、柴胡柴胡,为豆科植物柴胡的干燥根茎。
中医认为,柴胡具有解郁痰热、疏肝理气的功效。
它可以舒缓肝气郁结引起的紧张和烦躁情绪,帮助平息肝风。
柴胡还具有增加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缓解消化不良等胃病,进而改善食欲。
三、青皮青皮,为芸香科植物乌梢柴的未成熟果皮。
中医认为,青皮能够调节肝气,平喘息风。
它还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在平肝息风的同时可以缓解咳嗽和气喘等症状。
青皮还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有助于消化。
四、枳实枳实,为芸香科植物枳壳的果实。
中医认为,枳实能疏肝理气,降逆平喘。
它对于平衡肝气和止咳有着显著的效果。
枳实还具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调理肠胃功能,改善便秘等问题。
五、佩兰佩兰,为蔷薇科植物蓍草的根茎部分。
中医认为,佩兰具有疏肝解郁,平喘安神的作用。
它能够缓解肝气郁结导致的躁动和失眠,帮助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
佩兰还具有一定的止咳平喘作用,可以缓解哮喘和支气管炎等症状。
六、枸杞子枸杞子,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
中医认为,枸杞子能够滋补肝肾,明目益气。
它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对于提高免疫力和改善身体机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枸杞子还可以缓解肝阳偏盛引起的目赤、夜盲等症状。
综上所述,中药养身平肝息风的六味药材包括黄芩、柴胡、青皮、枳实、佩兰和枸杞子。
这些药材在中医理论中都有着调理肝气、平衡身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