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华北村落发展与近代基层制度变迁

明清华北村落发展与近代基层制度变迁

明清华北村落发展与近代基层制度变迁
明清华北村落发展与近代基层制度变迁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真题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真题 扬州大学试题纸 ( 2004 -2005 学年第一学期)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8.元杂剧的结构形式,一般是____________,有的杂剧外加____________的开端或过场。9.“西厢”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_______________(人名)的传奇小说《____________》,而金代_____________(人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王实甫《西厢记》打下基础。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3.被推为“南戏之祖”的是:() ①《荆钗记》②《琵琶记》③《白兔记》④《杀狗记》 4.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是:() ①高文秀②康进之③白朴④马致远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7.社长排门告示 ....。 8.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 9.乱荒荒不丰稔 ...的年岁。 10皂衣 ..旁午下乡来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3.南戏 4.宾白 六、问答(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2.郑光祖《倩女离魂》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扬州大学古代文学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8.四折、楔子;9.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3.② 4.①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10分) 7.挨户通知;8.用东汉梁鸿与孟光典,指夫妇间互敬互爱;9.荒欠年景;10.黑衣,指官府衙役;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3.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宋室南渡之际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在北宋杂剧基础上吸收诸宫调、唱赚,结合地方俗曲俚调、歌舞而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唱南曲,剧本体制、演唱形式与北杂剧都不一样。 4.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部分,因古人认为戏曲曲辞重要,为主,说白为辅,故称宾白。 六、问答(任选2题,每题15分,共30分) 2.《倩女离魂》是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爱情的代表作。此剧根据唐人传奇《离魂记》

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一)

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一) 【内容提要】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近年来虽较活跃,但主要集中在现当代研究领域,中国前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则至今仍未引起学界重视。本文以明清女性文学为例,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女性文学遗产作了初步梳理,并对明清女性文学所呈现的文学现象进行了钩玄提要的论述。本文指出明清女性文学现象的五大特点:一是创作主体的家庭化;二是明清女性多才多艺,其创作体裁丰富多彩;三是女性结社的出现;四是女性诗人开始与男性文士交往;五是女性作家开始否定“内言不出于阃”的传统观念,重视文学的传播功能。 【关键词】女性文学/明清知识女性/女性结社 中国女性文学,自《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开始,中经徐淑、蔡琰(文姬)、左芬、鲍令晖、李冶、薛涛、鱼玄机,直到宋朝的词人李清照、朱素真,女性作家可谓代不乏人,但明朝之前,女性作家数量并不多。女性作家的大量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明万历十八年(1590)之后,随着左派王学思想的传播,随着文学上公安、竟陵两派的兴起,随着女学的发展,也随着一批文人有意识的倡导,女性文学逐渐发展,清代之后女性文学更呈繁荣。对于中国前现代文学史上的这批遗产,至今研究甚差,既少有宏观的整体审视,也较少有个案研究。于此,应该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引述过傅立叶的一句名言:“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50页。)对此我们不妨引申一下,女性自身发展的程度也标示着社会进步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清之后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乃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天然标志。因此,明清女性文学研究对于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必先给女性文学下一个定义,它包含什么具体内容,目前学界有两种看法:一是女性自己创作的文本;二是写女性题材、女性主题的作品。我认为后一种界定太宽泛,也不科学。因为按照这种界定,凡是写女性题材的都称女性文学,诸如《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爱情诗、艳体词、言情小说,即凡写女性美和婚恋生活的就是女性文学。这样以来,半部中国文学史都是女性文学了,这个定义太宽泛了。所以我认为女性文学必须严格界定为女性自己书写的文本。下面我想就明清女性文学的总体特征谈点粗浅的意见,旨在引起学界对中国前现代女性文学的关注。 中国向称诗礼之邦,妇女以吟咏著称于世者,各代均有,但由于古代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少,加之印刷上的困难和其他社会因素,流传下来的女性作家和著作很少。这种情况,明代之后发生了变化。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以下简称《妇考》)著录,中国前现代女作家凡4000余人,而明清两代就有3750余人,占中国古代女性作家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特别是清代女作家更多,约3500余家,“超轶前代,数逾三千”(注: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自序》(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其中江浙两省,又占80%。据《妇考》所收,江苏省清代女作家有1425人,著作有1707种。但胡氏所收并不完全,南京大学图书馆史梅女士又辑到《妇考》未收者118人,著作144种。这样,清代女作家江苏一省就有1543人,著作1851种(注:史梅《清代江苏妇女文献的价值和意义》,《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1期(2001年3月),第66页。)。现有材料表明,清代浙江省的女作家也不少于江苏省。这样算起来,在清代仅江浙两省就有女作家约3000人,著作约4000种。这是一组十分可观的数字。由此不难看出,明清女性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宗珍贵的遗产。另方面,明清女性文学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尤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要而言之,有如下五点:一创作主体的家庭化 明清两代,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稳定,出现了许多文学世家,以一男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第四部分明清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宋濂。 2.刘基寓言体散文集集名是《郁离子》。 3.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寓言体散文。 4.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5.明初“吴中四杰”中,以高启、杨基的诗成就最高。 6.被清赵翼推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的诗人是高启。 7.“青丘子”是高启的自号。 8.“袁白燕”指明初诗人袁凯。 9.明弘治年间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是李东阳。 13.“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14.明中叶《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者是茅坤。 15.归有光的文集是《震川集》。 16.明中叶取得重大成果的散文流派是唐宋派。 17.“童心说”的提出者是李贽。 18.明后期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9.“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兄弟。 20.公安派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核心口号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1.公安派诗歌理论核心口号的提出者是袁宏道。 22.竟陵派诗人大力提倡的诗歌风格是“幽深孤峭”。 23.“竟陵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是钟惺、谭元春。 24.公安派中,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袁宏道。 25.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是张岱。 26.明末复社最主要的领袖是张溥,其散文的代表作是《七录斋集》。 27.大抵论明诗者,都推陈子龙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28.明末小品文《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张岱。 29.《三国演义》今存最早的刊本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刻于明嘉靖壬午年。 30.最早径称书名为《三国演义》的修订评点者是毛纶、毛宗岗。 31.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历史演义小说还有《列国志传》。 32.《水浒传》初刻全名《忠义水浒传》。 33.《水浒传》今存最早的刊本是清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的万历己丑天都外臣序100回本。 34.受《水浒传》的影响,明代代表性的英雄传奇小说还有《北宋志传》或《杨家府演义》。 35.《西游记》今见最早的刊本是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20卷100回。 36.《西游记》影响下产生的续补之作有《续西游记》、《西游补或后西游记》等。 37.受《西游记》的影响,最出名的神魔小说还有《封神演义》。 38.《金瓶梅词话》的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 39.明代“四大奇书”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 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

的合称。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6、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皆雄浑流丽,多模往局,少创新规。“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各人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特征。其中最优秀的诗人是虞集。擅长律诗,意境浑融,风格深沉。 7、话本话本小说是反映一般市民生活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市民文学,又由于它源于“说话”,所以在小说体制、叙述方式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艺术特色。 ①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要求而创造出来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回头、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篇首、篇尾多采用诗词,起到点明大意、烘托气氛、概括主旨、总结全篇作用。入话起由开场诗导入本事的作用。较长的正话,表演时还分回,一般是在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用两句收场诗作结。这种方法为后来的章回小说所采用,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方式。 ②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 ③话本小说是语体文。使用大众能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明清小说赏析

《明清经典小说鉴赏》期末阅读报告 品《聊斋志异》 姓名:xx 指导教师:xx 学号:xxxxxx 学院:动力学院 专业班级:能动x班 2016年5月

品《聊斋志异》 【摘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称《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1】蒲松龄以出色简练的文笔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构造了蜿蜒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称得上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全书主要分为五个比较大的主题思想:自由爱情、腐败的科举制度、腐败的政治、贪官土豪的暴行、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等。通过对自由爱情、高尚道德情操的歌颂,以及对腐败科举制度和政治、暴行的讽刺与批判,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关键字】聊斋志异蒲松龄讽刺歌颂 正文 本文将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其中一部分小说进行分析,来展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及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香玉》主要讲诉了一个书生的爱情故事。住在太清宫附近读书的书生黄生爱上了一个白牡丹花妖香玉并与之成婚。某一天香玉的本体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去世。黄生悲痛欲绝,在凭吊时又遇到山茶花(耐冬树)所化的红衣女子绛雪(香玉的好姐妹),绛雪被黄生的深情感动,因此经常陪伴在黄生身边代香玉照顾黄生。后来,花神被黄生打动,便使香玉复生,黄生与香玉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原文中首先开场以“牡丹高丈馀,花时璀璨似锦。胶州黄生,舍读其中。一日,自窗中见女郎,素衣掩映花间”等句子描述香玉的美丽,为黄生爱上香玉埋下伏笔。之后香玉与黄生两情相悦,相亲相爱。按照原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从“后生妻卒,生遂入山不归”中可以看出黄生应该原本是有妻子的,但是黄生却又与香玉相爱。按照我们现代人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不合理的,但是这却恰恰体现了蒲松龄先生的文笔之神妙。黄生并不爱他的妻子,尽管文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妻子是按照当时封建礼教的传统,由父母而决定的婚姻。而黄生与香玉却是自由恋爱,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从旧婚姻与新婚姻的对比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蒲松龄先生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表达了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之情。这是我认为的全文的第一个亮点。第二个便是小说中的第二女主角绛雪,在香玉逝去之后,同样是爱上了黄生,但和香玉与黄生的爱却不同。绛雪对黄生的爱是一种更加洒脱的爱,这种爱至情至性,却又不对黄生产生爱的困惑,爱的影响,不受世俗的羁绊。当香玉回归之后,一句“日日代人作妇,今幸退而为友”,将自己从黄生的情人变成了黄生的朋友。这种洒脱的爱,简直世间罕至,即使是现在的人们,能够做到“爱,就是要放手”的人又有多少呢?而在古代,一个女人如果和一个男人发生了关系,那是必须要嫁给那个男人的。这些伦理道德在小说中没有丝毫的体现,也可以说是被小说所抨击。这两个亮点,是我认为最能体现蒲松龄想要表达的自由爱情的精华所在。 《叶生》主要讲诉了一个文章词赋绝佳的书生始终不能考中秀才的故事。河南淮阳一个姓叶的书生,有着首屈一指的文章词赋,但每次应试却都名落孙山。之后遇到一个新知县丁公很欣赏他,帮助他继续研读诗书,却依旧落榜。叶生十

中国文学史试题及答案(元明清部分)

中国文学史试题及答案(元明清部分) 一、填空(40空,每空0.5分,共20分): 1.元杂剧是以_________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是西厢记、_________ 、墙头马上、_________。 3.元杂剧在剧本体制上采用_________形式。 4.有关元杂剧作家、作品的著录,首见于钟嗣成的_________。 5.元朝统一全国后,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转移到_________ 一带。 6.在文学要素上,杂剧剧本包括唱词和_________两大部分。 7. 关汉卿的历史剧代表作有单刀会、_________ 、《哭存孝》等。 8.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所评的是_________。 9. 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来源于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_________。 10. 金人董解元的_________为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12.《西厢记》是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明人鉴于它体制上的创新,称其为_________。 13.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_________。 14. 明人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评语“《牡丹亭》格调全祖此”指的是剧作家的杂剧代表作倩女离魂。 15.元前期剧作家郑廷玉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 。 16.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_________。 17.元代作家虞集的诗歌主张是_________。 18.贯云石的_________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散曲总集中最为著名的“杨氏二选“是指杨超英的_________和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明清小说整理

明清小说 ---By cly 中国长篇小说的模式是章回体,中篇文言小说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朝时期,小说地位在明万历朝时期第一次得到较普遍肯定。 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 梁启超提出“熏浸刺提”,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刺、提。 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出版、官方文化政策 书坊主越位、对小说进行编创被称为熊大木模式(余象斗杨尔曾) 康熙二十六(1687)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 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拟话本小说神魔小说 拟话本小说:《石点头》《照世杯》《十二楼》《豆棚闲话》 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曾朴李宝嘉 《金瓶梅》是:通俗小说章回小说 三言二拍(短篇白话小说): 三言:作者冯梦龙《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二拍:作者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中的作品选出40篇,编成《今古奇观》 三话: 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 《三国演义》人物: 典韦陆逊吕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曹操毛宗岗评点 《红楼梦》人物: 紫鹃林红玉傻大姐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书商程伟元伙同文人高鹗续作的 《水浒传》人物: 燕青乐和(铁叫子)石秀杨志宋清金圣叹评点 《金瓶梅》人物: 宋惠莲陈经济清代初年张竹坡以评《金瓶梅》闻名 《儒林外史》人物:严贡生杜慎卿周进(哭昏)牛浦郎杜少卿牛浦郎婴宁马纯上匡超人名言:“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聊斋志异》人物:青凤纪昀批评其是“一书而兼二体” 明代蒲松龄编写的一部志怪传奇的文言小说。近500篇。多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情节丰美,叙述语言平易,具有诗化倾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旧红学”(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新红学”(1921到1954)的代表人物是胡适、俞平伯 话本与拟话本:

元明清试卷8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试卷 一、填空(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元杂剧的教色,可以分为末、旦、净、丑______四个大类。 2. 《汉宫秋》写的是汉代_汉元帝_____的故事。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 4.《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的英雄是_关羽_____。 5. 汤显祖的《南柯记》本是处于唐人李公佐小说《南柯太守传》。 6. 徐渭著有《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7. 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加工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世称“三言”。 8. 《金瓶梅》书名分别指书中人物潘金莲、李瓶儿____、春梅三人。 9. 《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写的是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 10. 《镜花缘》的作者是____李汝珍___。 11. “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一种专门学问,“五四”前的代表___评点派、索隐派和考证派 12. 明末清初,在苏州形成了一个戏曲流派是_苏州派____。 13. _____的诞生,标志着花部对雅部的胜利。 14. 清前期提倡肌理说的诗人是翁方纲。 15清前期推崇南宋姜夔、张炎词风的代表词人是。 16.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__神韵说___。 17.代表清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 18. 清前期词风近似南唐二主的著名词人是。 19. 《病梅馆记》的作者是___龚自珍_____。

20. 倡导诗界革命的诗人是___黄宗宪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 2 分,共 16 分) 1. 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2. 杂剧《西厢记》共有()。 A三本二十折 B 四本二十一折 C五本二十一折 3. 属于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人物的是()。 A杜丽娘 B D杜十娘E李香君 4. 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5. 《聊斋志异》的文体类型是()。 A.文言长篇小说 B.文言短篇小说 C.白话长篇小说 6. 《桃花扇》的基本故事是() A.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故事 B.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C.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7. 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 A.李贽B.袁宏道C.钟惺 8. 竟陵派提倡的诗风是 A.典雅工丽 B.清新自然 C.幽深孤峭 三、多项选择(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 A纪君祥 B杨显之 C康进之D 高文秀 E白朴 2. 《金瓶梅》在小说史上有许多创新,比如,它是我国()。

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

韩山师范学院2006 学年度第二学期 考试试题(A 卷) 一、填空题(每空0.5 分,共10 分)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2.明初杂剧作家40 多人,以、为代表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 种,合称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卷五之《贵德》7.《桃花扇》的主题是: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 与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与两部分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三派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的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的篇二、选择题(每题1 分,共10 分,单选多选不定) 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A. 陈寿《三国志》 B. 习凿齿《汉晋春秋》 C. 朱熹《通鉴纲目》 D.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窦娥冤》B《蝴蝶梦》C.《鲁 斋郎》D. 《哭存孝》

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 A.《赵贞女》 B.《王魁》 C.《状元张叶传》 D. 《张协状元》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A《雌木兰》B.《狂鼓史》C.《玉禅师》D. 《女状元》 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B.《柳毅传书》C.《张 生煮海》D. 《老生儿》 A. 嘉靖壬午本 B. 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 C. 毛宗岗本 D. 崇祯本 10.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 是()1.论崔莺莺 2.试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A.《石点头》B《欢喜冤家》C《西 湖二集》D. 《六十家小说》A. 才子佳人小说B. 历史演义小说 C. 英雄传奇小说 D. 世情小说 三、名词解释(共10 分) 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 贯云石 B. 张养浩 C. 乔吉 D. 张可久 7.王士禛倡导() A. 神韵说 B. 格调说 C. 性灵说D. 肌理说8 .《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1.拟话本2 .戏曲3 .明 传奇 四、简答题(每题10 分,共40 分) 1 .简述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 2 .简述《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3.简述《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 4.简述《西游记》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 五、论述题(共30)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角色有旦、末、净。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二者的争论同时把许多曲论家卷入讨论,这就是汤沈之争。 6.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因主张唐宋文风,故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主张。“童心”就是真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人文“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情感和欲望的真实展现。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批评复古主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 8.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八比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目取自四书五经,文章论述内容根据《四书章句集注》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开始两句破题,进而承题,后转入起讲议论,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两排对偶文字,一共八股。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元明清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水浒传》的全书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 2.明初杂剧作家40多人,以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 3.首用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演唱的传奇是梁辰鱼的_________ 4.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作有传奇17种,合称_________ 5.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第一人是_________ 6.《窦娥冤》以东海孝妇为原型,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_________卷五之_________《贵德》7.《桃花扇》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 8.《红楼梦》的版本分为“脂本”与_________两大系统。 9.元杂剧的文学要素分为_________与_________两部分 10.红楼梦的研究学派大致有小说批评派、_________、_________三派 11.《三国演义》所根据之史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与_________的_________。 12.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 _________ 13.“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_________的_________篇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单选多选不定) 1.《三国演义》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然而历史上对曹刘双方的倾向却常有变化。下列哪些作品与《三国演义》同样具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 A.陈寿《三国志》 B.习凿齿《汉晋春秋》 C. 朱熹《通鉴纲目》 D.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第2页,共5页 2.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的公案剧:() A. 《窦娥冤》 B. 《蝴蝶梦》 C. 《鲁斋郎》 D. 《哭存孝》 3.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古南戏当中的负心戏:() A. 《赵贞女》 B. 《王魁》 C. 《状元张叶传》 D. 《张协状元》 } 4.《三国演义》版本众多,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 A.嘉靖壬午本 B. 万历至天启年间的诸本 C. 毛宗岗本 D. 崇祯本 5.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明末清初的白话短篇小说() A. 《石点头》 B. 《欢喜冤家》 C. 《西湖二集》 D. 《六十家小说》 6.小山乐府是()的作品 A. 贯云石 B. 张养浩 C. 乔吉 D. 张可久 ? 7.王士禛倡导() A. 神韵说 B. 格调说 C.性灵说 D. 肌理说 8.《四声猿》最能代表徐渭的杂剧艺术成就,其中()当属四部之冠 A. 《雌木兰》 B. 《狂鼓史》 C. 《玉禅师》 D. 《女状元》 9.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河北作家群的创作() A.《看钱奴》 B.《柳毅传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曲词:曲词也就是曲辞。古代戏曲语言;曲词是元曲的文字部分或者说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介:也称“科范”,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 末本戏、旦本戏: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曲状元:指的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因而有“曲状元”之誉。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等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元曲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窦娥冤: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 A.《赵氏孤儿》 B.《张生煮海》 C.《墙头马上》 D.《柳毅传书》 2.《陈州粜米》是( ) A.历史剧 B.爱情剧 C.公案剧 D.家庭伦理剧 3.元代“四大传奇”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 A.针砭时事,揭露现实的黑暗 B.颂扬男女之情的浪漫美好 C.展示人生的变幻无常 D.宣扬道德教化 4.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D.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5.现存的寺公大师创作的《醉义歌》在辽诗中是( ) A.最长的诗 B.最短的诗 C.最早的诗 D.最晚的诗 6.《张协状元》对后来传奇作品的开创性贡献是( ) A.创造戏剧中诗的意境 B.创制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 C.追求词藻华美 D.采用民歌的朴素风格,并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 7.明初高启的诗歌风格是( ) A.清新 B.沉郁 C.典雅 D.豪放 8.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 ) A.文道合一 B.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9.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 ) A.写景散文 B.传纪文 C.序文 D.寓言 10.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D.滑稽说 11.明代长篇小说《木寿杌闲评》是( )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D.世情小说 12.吴江派戏剧理论的核心是( ) A.注重合律侬腔 B.推崇语言本色 C.强调场上之曲 D.注重文采才情 13.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 A.师法汉魏 B.师法唐诗 C.师法宋诗 D.兼学唐宋 14.陈维崧的词风是( ) A.师法柳永,以赋为词 B.师法周邦彦,典雅精工 C.师法姜夔、张炎,清空婉约 D.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苍凉 15.下列文学主张中,与晚明公安派思想相近的是( ) A.性灵说 B.神韵说 C.格调说 D.肌理说 16.《荡寇志》的题材类型是( ) A.历史演义小说 B.公案小说 C.讽刺小说 D.英雄传奇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唐宋元明清时期新闻传播带给我的启示 唐朝作为最早出现报纸的朝代,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自唐朝以来出现了进奏院制度,而进奏院制度的出现亦推动了最早的报纸——官报的产生和发展。唐代中期,开始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设置颇为广泛。而这些节度使,管辖领域辽阔,拥兵自重,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巨大隐患。这些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邸,而这些节度使所设的邸也许正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记者站或者驻京办事处之类。这些在京城设立的办事机构的任务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而唐代的进奏院的职权远比“通奏报、待朝宿”的汉邸宽泛。在进奏院当差的进奏官可以查问一些行政事务,参与朝廷的盛典活动和将京师消息通报给所属地区的行政长官。唐代允许进奏官向地方传发京城消息,加之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地方上非常需要了解中央信息,这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这进奏院状报就是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这种“进奏院状报”之类的报纸,在唐人的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 唐代的报纸,早由地方诸道派驻京都的邸吏,向地方传发的一种报状,唐代报纸一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播工具。唐代虽已具备印刷报纸的物质条件,但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吸取唐朝、五代的教训,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加强对官报的控制。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央集权控制文化宣传导向。宋代“邸报”就是宋朝的官报,从唐朝时期出现的官报到了宋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的制度,是宋代报纸的一大特点。 宋朝仍有进奏院,但新闻传播情况有了发展和变化。宋朝时取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进奏官由朝廷委派。当时行政单位,全国分为15个路,路下设府州、军、监等行政单位,朝廷直接任命150名进奏官,分管各州奏报。 上都进奏院属宋代中书、门下、尚书三个最高行政机关中的门下省领导。一方面加强了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更加严格控制了发布新闻的内容。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