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类及特点
- 格式:pptx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48
2024各类抗菌药物特点及选用总结(附表)抗菌治疗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疗法之一。
然而,面对种类繁多、适应证、作用机理及副作用各异的抗菌药物,要熟习其特点并做到合理选用,并非易事。
抗感染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药物,其概念较抗微生物药稍宽泛。
后者一般不包括抗蠕虫药。
抗菌药物(抗细菌药):是指对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药物。
包括抗生素和其他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学药。
抗生素:是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特点按药效可分为以下4类: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抱菌素类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苗类、多粘菌素类第III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第IV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以上4类药的联用效果为:1+口=协同(增强);I÷III二拮抗(可能);11÷III=协同(增强或相加);I+IV=协同根据结构,抗菌药物可分为以下几大类,部分大类中还含有多种小类或亚类:1■β-内酰胺类这类药物均含有β内酰胺环;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激活细菌自溶酶。
其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泡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亚类(表1)。
因其对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菌及部分厌氧菌都有抗菌作用,且抗菌活性强、毒副反应低、适应证广,所以临床较为常用。
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时需注意:①必须详细询问相关过敏史,并先做皮肤试验,对相关药物过敏者禁用;②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脉注射③头抱哌酮、拉氧头泡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头抱哌酮、头抱美嗖、头抱米诺、拉氧头泡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应注意预防;④近年来非发酵菌尤其是不动杆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炸类药物的耐药率迅速上升,肠杆菌科细菌中亦出现部分碳青霉烯类耐药,已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
1 抗菌药物分类抗菌药物按主要作用机制可分为四类: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抑制细胞膜功能的,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和制霉素等;三、抑制或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有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四、抑制DNA、RNA的合成,主要有喹诺酮类、乙胺嘧啶、利福平、磺胺类。
[1]从来源上,抗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按结构可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其他类。
合成抗菌药主要有磺胺类以及磺胺增效剂、喹诺酮类和硝基呋喃类。
一般将抗真菌药和抗结核药单独列出讨论。
(详见表1.5,1.6)[2]表1.1 β-内酰胺类抗菌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天然头孢菌素:头孢菌素C 半合成青霉素:头霉素C耐酸青霉素阿度西林半合成头孢菌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第一代头孢氨苄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第二代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第三代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第四代头孢匹罗美洛西林头孢吡肟接表1.1非经典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其他克拉维酸亚胺培南氨曲南头霉素类舒巴坦美罗培南氧头孢烯类大环内酯类第一个药物为红霉素,而后对其不断进行了修饰、改造,按其衍生顺序划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
表1.2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酮内酯)红霉素罗他霉素泰利霉素地红霉素罗红霉素麦白霉素克拉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阿奇霉素美欧卡霉素氟红霉素表1.3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来自链霉菌来自小单孢菌半合成氨基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西索米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阿司米星四环素类抗生素分为天然四环素和半合成四环素。
天然四环素从链霉菌发酵获得,包括金霉素(Chlortertracycline)、土霉素(Oxytetracycline)、四环素(Tetracycline)。
半合成四环素包括多西环素(Doxycycline)、美他环素(Methacycline)、米诺环素(Minocyc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