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导学单年级:高二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XX12 题过小孤山大孤山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合作交流交流与教师讲读相结合流程笔记栏一、自主学习陆游(112-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给易读错的字注音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4、找出活用词并解释、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解释二、自我检测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A、有俊鹘抟水禽(tuán)B、沙洲葭苇(iā)、潦缩(li á)D、岸如赪(hēng)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舟中估客莫漫狂。
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三、合作探究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A、然(1)杰然特起(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3)实不然也(4)碧峰巉然孤起B、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1)信造化之尤物(2)自数十里外望之(3)徙倚久之而归(4)何功之有哉?()之二虫又何知D、而(1)突兀而已(2)徙倚久之而归(3)岸土赤而壁立(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母立于兹、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晚泊沙夹(2)岸土赤而壁立(3)掠江东南去(4)上干云霄四、堂达标6、翻译下列句子(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编制人:审核:领导签字:【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将课下注释搬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实、虚词以及疑难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2.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A层牢固掌握实虚词,总结规律方法,并自主进行拓展;B层完成规定任务,总结规律方法,做好基础落实;C层完成规定任务,落实好基础知识)。
3. 需重点掌握的知识有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运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诵读、摘抄积累等。
【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预习案第一步: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将课下注释整理到课文中,疏通文意。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自学,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走进作者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
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过小孤山大孤山》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流畅准确的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路,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3、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大声诵读、积累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重点难点预测】: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2、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温馨提示:大声诵读,查阅字典,在原文中标注难读易错的字音,给下列字词注上拼音。
)矶 jī燧 suì窦 dòu 潦 lǎo 巉 chá上干云霄 gān榭 xiè鹘 hú抟 tuán 蠡 lǐ葭 jiā赪 chēng2、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结合参考译文,读懂文意。
(温馨提示:把学案上的译文和课文对照,仔细研读,在课本上标注重点注解,完成下面的文言知识积累题目)(1)一词多义: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用)(2)复以小艇游庙中(用)(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用)(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之(1)信造化之尤物(结构助词,的)(2)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它)(3)徙倚久之而归(语音助词,无义)(4)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倒装标志)(5)之二虫又何知(这)然(1)杰然特起(…的样子)(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3)实不然也(这样)(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2)词类活用:(先找出活用的字,加上横线,再指出用法并解释)(1)晚泊沙夹:名作状(2)岸土赤而壁立:璧,名作状,像墙壁一样。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第一篇:《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1、释题: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
2、作者所描绘的山川景物中蕴涵了哪些韵味和深意?3、本文为何屡次写江流和船行?4、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展示交流】一、小组内先自我展示交流,(按顺序将要代表本组上台展示的同学做好记录)二、各组代表上台展示(展示内容可采用抽签方式)1、解释文中特殊字词句2、本文有则日记组成,第一则突出了“高”和“秀”,第二则突出了“奇”。
请你分别找出具体句子。
3、作者所描绘的山川景物中蕴涵了哪些韵味和深意?4、本文为何屡次写江流和船行?5、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点拨升华】1、对xx同学或某题的展示,我有以下看法或纠正、补充(他人展示时,及时在以上题目下做好自己看法的记录)2、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点拨【检测达标】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B、沙洲葭苇(jiā )C、潦缩(liáo )D、岸如赪(chēng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
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A、然(1)杰然特起(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3)实不然也(4)碧峰巉然孤起B、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复以小艇游庙中(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之(1)信造化之尤物(2)自数十里外望之(3)徙倚久之而归(4)何功之有哉?(5)之二虫又何知D、而(1)突兀而已(2)徙倚久之而归(3)岸土赤而壁立(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而母立于兹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晚泊沙夹(2)岸土赤而壁立(3)掠江东南去(4)上干云霄6、翻译下列句子(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简述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图片。
2. 与小孤山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名称由来,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观点,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2. 简述小孤山演变历史,包括地貌变化、植被生长等。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
2. 与小孤山形成和演变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过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4.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包括植被、动物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简述小孤山动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过小孤山大孤山》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小孤山与大孤山之间的游历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1.2.2 作品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景物描写等,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1.2 分析法: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景物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相关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2.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方便学生查阅和拓展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详细讲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1.3 讨论: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1.4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亮点和意义。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20分钟3.2.3 讨论:15分钟3.2.4 总结: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
2.领会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记叙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议论。
3.体会本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
4.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知识。
预习学案【诗海拾贝】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作者自注“咏梅”,全词却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描绘了梅的纯洁自爱,不同流俗。
作者以梅自喻,意在言外。
上阕着重写梅花的处境困难,“外” “断”两字,写出梅的所在, 乃无人问津的荒凉偏僻之处。
下阕则托梅寄情,表现陆游性格孤高,即使遭受打击,也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小人为伍的高洁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咏物传神,比拟贴切,寓意深远,表现了作者的信念和品格。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详见《书愤》。
二、背景简介1170年,陆游46岁时,奉命到四川担任夔州通判。
5月18日由绍兴启程,10月27日抵夔州,历时五个月零九天。
英I'可,诗人饱览祖国的壮丽山川,凭吊了屈原、杜甫等著名诗人的遗迹,把溯江而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一写进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中。
本文选八月一日、二日两天所记。
【基础荟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烽燧()②潦缩()③翠蔓()④营葺()⑤开霁()⑥葭苇()⑦溯流()⑧迥异()⑨渺弥()2辨形组词。
.'烽迥(祠'汲③厂【锋:炯[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杰然特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信造化之尤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与江山相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徙倚久之而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化知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水平,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自主学习】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 C )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 )
B、沙洲葭苇(jiā)
C、潦缩(liáo )
D、岸如赪(chēng )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 C )
A、信造化之尤物造化:指天地、大自然;尤物:美好的事物,这里指漂亮的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
估客:贩货的行商。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B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A、然(1)杰然特起……的样子
(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
(3)实不然也这样
(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B、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用
(2)复以小艇游庙中用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用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而且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C、之(1)信造化之尤物的
(2)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它
(3)徙倚久之而归语音助词,无义
(4)何功之有哉?无义
(5)之二虫又何知这
D、而(1)突兀而已罢了
(2)徙倚久之而归表顺接的连词
(3)岸土赤而壁立表并列的连词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的连词
(5)而母立于兹你、你的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晚:名作状,这天晚上
(2)岸土赤而壁立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
(3)掠江东南去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
(4)上干云霄上:向上,名作状
6、重点语句翻译。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明确: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
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
明确: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能够相比的了。
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明确: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明确: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所以而得名吧。
(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明确: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
(6)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这个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
(7)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
明确: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合作探究】
7.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8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个特点?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个特点?
使用对比手法。
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个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个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