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新材料作文五种类型审题立意及写作策略指导:审题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172.61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例析高考作文是一项重要的考试项目,它的得分在总分中占比很大,因此在备考阶段,掌握好审题立意方法非常重要。
合理的审题立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题目,找到适合的写作思路,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
一、审题的基本原则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作出合适的写作立意。
在审题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全面理解题意。
要充分理解题目中的每个词汇,包括一个格式和内容方面的。
2.理解题目的意图和要求。
要抓住题目要求的关键点,确定自己写作的重点。
3.遵循题目的指令。
要根据题目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进行合理的写作。
二、审题的方法和技巧审题是一项需要经验和技巧的任务,在审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题目。
1.分析题目的结构。
要仔细观察题干中各个部分的关系,弄清每个部分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对整个题目的整体把握。
比如:以“你的理想”为主题的作文,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对理想的定义,对实现理想的途径和对反对理想的观点的回应。
2.梳理题目的思路。
有时,题干中的信息没有明确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梳理题目的思路,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从而帮助我们阐述题意。
比如:题目提到了“复兴”,“创新”和“责任”,考生可以从这些词语出发,分析自己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认识与创新发展。
3.比较思考。
当题目有对比、选择或提供了两个或者多个观点时,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思考来帮助我们准确立意。
比如:题目中出现了“多样性”和“一致性”的关系,考生可以分析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合理的立意。
4.找出关键词。
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作文的写作立意和写作的重点。
比如:题目中出现了“主题教育”,考生可以抓住这个关键词,围绕主题教育展开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5.分析题目要求的关键词。
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提到的关键词,这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作文的写作立意和写作的重点。
比如:题目要求我们以“伟人”的视角来写作,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描述伟人的伟大事迹和影响。
高考作文怎样审题立意有哪些方法高考作文审题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高考作文在审题过程中也可以引入热点素材增加分数。
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首先必须完成,且必须完成好的一个环节。
1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一、高考作文审题1.高考作文记叙性材料作文审题记叙性材料一般是指故事、生活中的事件或寓言。
命题形式一般是:故事材料+故事提示语(或评论语)+作文要求。
2.高考作文引语式材料作文审题引语式材料主要指名言警句、新闻调查、诗歌等,这些材料主题或显或隐,要仔细分辨。
3.高考作文漫画式材料作文审题二、高考作文立意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有四点:一是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正确,其次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二是立意要新颖,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
三是立意要深刻。
“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四是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立意必须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即只能有一个主题。
2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方法1、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人格提炼法适合以人物为核心的作文材料。
立意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大体阅读材料,找出主要人物;第二步,仔细阅读材料,圈点出与主要人物相关的语言、行为或与之相关的事件;第三步,根据圈点出的内容,思考人物的性质归属——正面的,看其是否存在诚实、善良、宽厚等高尚品质;反面的,看其是否存在虚假、自私、嫉妒等人格缺陷。
这种针对人格精神的本质或意义立意的方法,要比就事论事来得深刻。
2、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原因剖析法就是以敏锐的目光,借助材料所提供的事物现象、结果或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其发生的原因或可能带来的意义(也可以是危害)。
以人物为核心的材料,要注意探究人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从主客观角度进行分析;以事件为核心的材料,要抓住事件的结果,联系事件的人物、家庭及社会背景,分析事件的根源,指出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或危害。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一、审题1.记叙性材料作文记叙性材料一般是指故事、生活中的大事或寓言。
命题形式一般是:故事材料+故事提示语(或评论语)+作文要求。
2.引语式材料作文引语式材料主要指名言警句、新闻调查、诗歌等,这些材料主题或显或隐,要认真辨别。
3.漫画式材料作文二、立意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有四点:一是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正确,其次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二是立意要新奇,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觉。
三是立意要深刻。
“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四是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立意必需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需集中,即只能有一个主题。
三、方法技巧1.领悟主旨法理解新材料文段的主旨,并由此处深挖立意。
2.把握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经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3.由果溯因法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或现象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假如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缘由,往往能找到的立意。
4.逐句切入法有些材料,结构层次明显,每一句都有详细的含意。
逐句分析各句的含意,然后综合,可找到合适的立意。
5.求同存异法假如供应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全都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假如供应的材料之间内涵不全都,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查找交叉、重合的点。
高考作文写作时间多久合适1、作文时间要确保55分钟,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审题立意,并列好提纲,然后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行成文字。
2、作文要力避扣分点:缺题扣2分,字数每少50字扣1分,错别字或文面脏乱扣分,不完篇扣分等。
3、网上阅卷,做文书写以清楚、干净为原则。
字不宜过小或大而潦草,或用力过轻;如有写错处,字少可用橡皮擦,字数多最好用直尺比在上面划一横线,不允许用其它方式夸大暴露问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新材料作文,要求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自行选择角度、立意、文体、标题,是命题者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要求考生从材料的整体含义或局部含义出发,抓住主要信息,找自己体会深刻的角度立意。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抓关键句法:语意突出的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重要内容所在,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重要语句或关键语句主要指主旨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一般这些语句都有关键词语或概括性强的词语。
找出这些语句,提炼出其表意或含义然后加以扩展延伸,便符合题意了。
因果分析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看问题的因果关系,从中立意行文。
善找关系法:有些材料,从不同角度立意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于这样的材料,善于寻找其内在的联系点(共性),会得出最佳立意。
抓住联系点立意行文。
揣摩意图法:材料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他反映作者的认识、情感和态度倾向。
因此阅读材料时要注意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材料的意图,揣摩命题人的意图,从而确定最佳立意。
见微知著法:要从平凡细小的事物中寻求深远广大的意义来立意,往往能出奇制胜。
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包含多种寓意或多种角度,审题时应该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去审视和思考。
多向辐射主要有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法。
纵向思维就是紧扣某则材料不放松,对材料本身作深入的挖掘;横向思维就是在原材料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想到一些与材料相关的类似的内容。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例析高考新材料作文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题型,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写出一篇文章。
而选材料、审题、立意是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关键环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一、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高考新材料作文通常由两篇短文组成,每篇短文都是由若干篇段落组成的,考生在审题时要仔细阅读两篇短文,抓住关键信息。
文章中的主题、中心思想、立意、情感色彩等都是考生在审题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要求在阅读完材料后,考生要明确文章的写作要求。
文章是要求叙述、议论、说明还是应用文,这将直接影响到考生在审题时所需要抓住的重点和立意角度。
三、选择合适的立意角度在审题之后,考生需要选择合适的立意角度。
对于高考新材料作文来说,立意是决定文章是否成功的关键。
考生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要求和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立意角度,突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四、结合材料展开想象和联想在审题立意时,考生还可以结合材料展开想象和联想。
这样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想象和联想要符合事实和逻辑,不能脱离文本而空想。
五、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审题立意之后,考生要清楚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在审题过程中确定了立意角度,就要明确文章主题和内容该如何展开,如何组织。
反复思考、构思,确保文章主旨无误。
六、确保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在审题立意后,考生在写作时要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这意味着要在文中合理地安排材料的展开,使文章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表达得体。
七、注意语言的表达审题立意完成后,考生要注意语言的表达。
合适的词语和短语选用,正确的语法和句式结构是文章得以成功的保障。
在写作时要尽量避免语言的不准确、含混和模糊,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八、把握文章的基本要求高考新材料作文中,文章的基本要求包括要写透题意、言之有理、语言得体、文字通顺、结构完整等。
在审题立意时,考生要把握这些基本要求,确保文章符合标准,避免犯低级错误。
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的五种类型及审题方法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
目前,许多学生在材料作文中的突出问题是:误把新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不注意二者的区别;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偏离题意;对两则及多则材料不知如何归纳概括,常常顾此失彼。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审题。
为了帮助大家解决在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近年来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测试卷,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五种类型及审题方法,一起来看看吧~一、相同型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
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
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
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
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例二: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
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
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例析高考新材料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审题立意、写作结构、选材和表达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对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进行例析。
一、审题方法:1. 精读材料,理解材料中的观点和论述。
2. 仔细分析材料,了解材料的意图和立意。
3. 分析材料所涉及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类并梳理出关键点。
4. 确定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并思考如何展开论述。
二、立意方法:1. 针对材料提供的观点,可以采取支持、反驳、补充等不同的立场,展开论述。
例:材料中提到年轻人因为网络而变得宅,可以从支持、反驳和补充三个方面进行立意。
支持立意:阐述网络对年轻人的积极影响,如拓宽眼界、提供学习资源等。
反驳立意:指出网络使得年轻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影响其社交和学习能力。
补充立意:提出网络的合理利用方式,如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获取有益信息等。
2. 针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观点陈述。
例:材料中提到网络时代教育难以替代传统教育,可以从教育目标、方法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立意。
教育目标:传统教育强调德育,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而网络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
教育方法:传统教育以面对面的教学方式为主,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思维训练;而网络教育强调自主学习和线上互动。
教育效果:传统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际交往的机会,而网络教育则具有时效性强、资源丰富等优势。
3. 针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材料中提到信息技术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爆炸有害人们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价值三个方面进行立意。
信息获取:网络时代的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可以探讨信息获取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思维能力。
信息处理:如何筛选、分析和评价信息,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信息价值:通过信息获取和处理,如何将信息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和思考观点。
以上只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写作时还需根据具体材料和问题进行立意,思路要灵活多样。
审题立意是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关键,要充分理解材料,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找到自己独特的立意角度,从而展开有力的论述。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和方法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而对于材料作文来讲,正确的审题立意无疑是作文成功要素中的重中之重。
作文犹如射击,能找到最佳立意就是正好射中了靶心,这样就让行文思路的安排,丰富内容的展开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依托,让整篇作文具有了脱颖而出的可能。
那么面对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材料,如何正确的领会出题者的意图,如何正中材料的要害提取观点呢?首先在阅读材料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方可拨云见月豁然开朗:1.统观材料的原则古人云:不识庐山正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面对一则材料,我们需要跳出材料,从材料整体出发,对材料进行整体性的解读。
全面把握所给材料的意旨。
忌据“断章取义”立意作文。
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I,所给材料是一幅漫画,部分考生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漫画的寓意,没有理解“西瓜皮”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条件和要素,没有注意到出题者的意图是要考生正确评判这一事件背后人们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指向,所以仅就漫画中的“西瓜皮”去立意,谈乱扔垃圾的危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的立意显然失之偏颇和浅显。
2.筛选材料的原则材料有时会渗透几个不同的审题立意角度,出题者在材料中会借助陈述的对象和其它一些事物间接的表达其感情好恶和倾向,在写作时,一定要对这些内容非常敏感,然后对不同角度的立意进行筛选,如2006年全国高考卷I,命题人给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牧羊人和牧羊人孩子对模仿老鹰抓羊的乌鸦有不同的认识,写作该材料作文,就有三个立意角度:一是要正确认知自己,不要盲目模仿(从牧羊人对乌鸦行为的认识角度);二是要大胆追求,勇于超越自我(从牧羊人孩子对乌鸦行为的认识角度);三是既要正确认知自己,又要有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综合牧羊人和牧羊人孩子对乌鸦行为的认识)。
那么,哪个角度更具有客观性和综合性,哪个角度能够将问题引向深刻就选取哪个角度去写作。
3. 立意创新的原则一篇文章单凭立意就可见出高下,所以,立意要有独到和新颖之处,要有不同于一般考生的见解,要挖深挖透,避开“大众化”,选取新视角,开拓新思维,发表新见解。
新材料作文五种类型审题立意及策略
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
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
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下文例题中将不再赘述这一基本要求)。
目前,学生在材料作文中的突出问题是:误把新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不注意二者的区别;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偏离题意;对两则及多则材料不知如何归纳概括,常常顾此失彼。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审题。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多则材料类作文正确的审题方法,提高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近年来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测试卷,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五种类型及审题方法,实践证明还是有针对性的,其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新材料作文立意五法新材料作文自2005年出现以来,已逐步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题型。
在2012年全国的17份作文试题中,除江苏卷外,其他省份都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
所谓“新材料作文”,即作文题只提供材料,不规定标题与话题,它要求考生根据对材料的感悟、理解,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
相比而言,新材料作文比其他作文题型更具开放性、自主性,但同时又不能脱离材料的含义。
可见,能否正确审题立意,就成了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前提与关键。
现以近三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为例,简单谈谈这一题型审题立意的五种方法。
一、抓关键词句有些作文材料为了突出中心,常常以评议性或多次强调的方式设置一些关键词句,这些词句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以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材料】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材料)【分析】仔细分析材料,我们不难看出,“微光”一词在材料中两次反复强调,它是材料中最关键的词。
联系材料的整体含义与社会人生,我们可以发掘出“微光”指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或者稍纵即逝,但却能孕育和催生出不朽与伟大的东西——人的内心萌发出的最美好的东西。
具体地说,“微光”可以理解为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可以理解为人的个性、气质、风格等独特的生命特质,还可以理解为科学发现、艺术创造等方面的想象、创意、顿悟、灵感等。
其次,我们还需要关注“人们”与“天才”、“舍弃”与“认出”这两组词语。
由此切入,我们可以判断出命题人要求我们围绕“微光”深入思考“一般人与天才的不同之处”,从而通过对比挖掘出“微光”的含义与价值。
据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立意:1.相信自己,发现自我价值,珍惜自己拥有的。
2.从凡人与天才的对比中,重新认识凡人的“微光”。
3.厚积方能薄发,一切伟大的发明、功业都是点滴积累而成,要善于积累生活中的“微光”。
审题原则
1、逐则分析。
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
2、对比分析。
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同向关系、对立关系、互补关系
3、综合分析。
归纳材料最终主旨:异中求同、异中辨异、互补叠加
七、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应对策略
1、同中求异找主旨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示例1 ]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
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异中求同找主旨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2]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这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
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3、异中辨异找主旨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示例3] 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
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 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见事。
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呢?3个臭皮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成了好鞋样,赛过了诸葛亮; 3个和尚心也往一处想——要吃水,可是他们互相推委,不往一处使劲儿, 3个和尚没水吃。
可见他们的分歧在于是否齐心协力。
抓住分歧点,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②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4、互补叠加找主旨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示例4]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以上是多项材料提炼观点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前提是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无疑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