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的表现及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177.50 KB
- 文档页数:5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三、【导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情景导入】出示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的图片,让学生讲出其名称。
【自主学习】一、明朝经济的发展1、明代,从国外引进的五种农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纺织业在______代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我国丝织业中心,明代是_______、_____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制瓷中心是__________。
3、明清时期,_________和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中期以后,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产方式,______与______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____________政策②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______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______和出海船只的____________做出严格的限制。
③清政府下令只开___________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______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原因:1.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二、具体表现:1.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
3.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地限制。
三、影响:1.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2.消极影响:(1)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四、实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五、启示: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我们今天一定要吸取教训,实行对外开放。
【知识拓展】清朝闭关锁国政策18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
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
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
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
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
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
康熙严辞拒绝了这项要求。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上册)一、元谋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生活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一)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P15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
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
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考试说明]国家的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夏朝建立的史实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二、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西周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2013-5-29 七年级历史下册重点题 1.18.(8 分)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维护了国家 统一。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 丘,曰齐。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始皇、唐太宗、元世租、明太祖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各一例。
(4 材料二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 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江泽民(3)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 步。
港澳回归祖国是谁提出的哪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实践?(2 分) 2.(8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___朝时期的人们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_____,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由此开 始。
(2 分) (2)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内刻有近 500 个文字,这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做“_____”。
(1 分) (3)秦统一后,_____(人物)下令把_____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后又推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 书。
(2 分) (4)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时期,楷书.草书.行书流行,东晋王羲之的 《_______》,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__________,分别创立“颜体”、“柳 体”。
(2 分) (5)谈谈你对汉字或书法艺术的认识。
(1 分)13、(8 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 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 姻,逐渐融合。
专题: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知识体系】一、基本线索明初实行海禁到清初发展到闭关锁国→近代晚清政府被迫开放→现代中国主动对外开放二、认识1、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其实质是自然经济封闭性在外交方面的反映,同时与统治者的腐朽愚昧相关。
2、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维护国家的主权,但最终只能导致落后挨打。
3、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与现代中国的主动开放有着本质的区别4、闭关只能导致落后挨打,主动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5、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社会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主题: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一)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定义: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国人到中国来贸易。
2、表现:清朝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
2、原因:(1)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2)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3)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4)担心外来势力对清王朝的干扰。
3、影响:(1)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2)消极影响:①割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近代中国被迫开放1、史实:自鸦片战争后至清王朝被推翻,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几十处。
2、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无法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妥协。
2、影响:通商口岸成为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习俗变迁较早的地区之一;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三)现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历程:(1)开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起点。
第5课清朝的闭关锁国自汉至明初,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文化的前列,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统治者的开放胸襟和气魄使中国保持了长久的生机和活力,但进入明后期以来,随着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对外指导思想逐渐由开放转向隔绝排外。
那么这种隔绝排外的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表现?我们又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呢?下面就来学习。
学习探究:一、闭关锁国的实行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背景:清王朝推行闭关锁国是当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大家回顾一下,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执行什么经济政策。
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导致不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对外国通商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其次,清朝统治者的“夷狄观”。
清朝统治者认为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其他国家都是番邦。
即使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也不重视外贸的经济利益,只是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
大家看书本P93的红字。
再次,从维护自己统治的角度考虑,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进行全球扩张,中国也是西方列强觊觎的目标。
再加上清初,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的活动,使清朝统治者害怕西方殖民者的侵犯,害怕中国人民与反清力量出海结聚反抗。
故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大家看书本P93的“想一想”。
从本质上讲,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落后的自给自足封建经济的基础,是“重农抑商”政策而产生的因循保守的倾向。
从政治上看,在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统治者对汉族人民可能与洋人勾结,颠覆清廷的猜忌和防范。
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闭关锁国有哪些表现呢?大家看书本P93第二段黑字,一直看到P94的篇章。
清王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两个方面的表现:1、贸易上的表现。
包括对外和对内两方面。
对内表现为: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严格限制造船的规模,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对外表现为:对西方贸易船只予以严格限制,尽量减少通商口岸的数量。
贸易地点由只有澳门一处增加到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共五处,到1757年又只留广州一处。
浅议清政府闭关政策的成因及教训作者:魏荣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7年第11期【摘要】文章分析了清王朝闭关政策的表现及成因:认为,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的产物;闭关政策是为了防范中外反清力量结合,以巩固封建统治;中国历代王朝开拓疆土,热衷于陆疆而忽视海疆,海权意识淡薄。
闭关政策的后果及教训:闭关政策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国对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历史成因;资本主义萌芽;教训;对外开放斯塔夫里阿诺斯说:“1500年以后的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各国之间已打破相互隔绝的状态,开始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至17世纪随着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西欧各国相继跨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一萌芽的生长倍加艰难。
大清王朝依然在封建社会蹒跚而行,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就是清王朝一改汉唐宋元的开放政策而实行闭关政策,封锁国门。
为什么中国社会由开放转为封闭,人们从不同角度探寻着答案。
有人说,中国是内陆文明,具有封闭、保守的特征,而西方是海洋文明,具有开放、创新的特征。
梁启超说:“此古来濒海之民,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但这些却不能解释汉唐宋元的丝绸之路、大漠驼铃、海上帆船等架起中外交往的桥梁。
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明,大批阿拉伯人来唐学习、经商、传道,体现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气魄。
中国的造船技术也比西方先进,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横贯亚非航道,比达-伽马绕道非洲通往印度要早几十年。
所以说地理环境对一国的内外政策、文明类型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本文试图从多方面探讨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成因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阻碍,以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
一、闭关政策的表现及成因清代闭关政策是从清初到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在中外关系上采取的方针政策的历史概括,是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其形成可用三步来概括:第一步:海禁。
闭关锁国的内容闭关锁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封闭自身,限制与外界的交流和贸易。
这种政策的实施会对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科技三个方面来探讨闭关锁国的内容。
一、经济方面闭关锁国的国家通常会限制对外贸易,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
这种保护主义政策会导致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
同时,由于缺乏国际市场竞争的刺激,本国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会受到限制,长期来看,这将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方面闭关锁国的国家通常会限制外国文化的传播和接触。
这种封闭的文化政策可能导致国内文化的闭塞和保守,限制了人们对外部文化的了解和接受。
这不仅会使国内文化发展受到限制,也会限制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降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三、科技方面闭关锁国的国家通常会限制对外科技的引进和合作。
这种限制会使国内科技水平难以迅速提升,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闭关锁国将导致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下降,难以跟上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
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但长期来看,这种政策会限制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全球化的时代,与外界保持开放和交流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与外界的合作和交流,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历史上有不少国家曾经实施过闭关锁国的政策,如中国的明朝时期和日本的江户时代。
这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确实保护了本国经济和文化,但最终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明朝时期由于闭关锁国导致了科技和航海技术的落后,错失了与欧洲国家进行贸易和交流的机会,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日本的江户时代虽然实现了相对的和平与繁荣,但也限制了国内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日本在19世纪末遭遇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因此,闭关锁国的政策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只有通过开放和交流,才能够吸取外部的优势和经验,推动国家的发展。
2015年中考历史考点二清朝的闭关锁国一、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1.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二、清朝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1.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
3.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地限制。
三、清朝闭关锁国的影响: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2.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四、启示: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我们今天一定要吸取教训,实行对外开放。
【知识拓展】清朝闭关锁国18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
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
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
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
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
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
必修2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且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常考的知识点为: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等。
这一部分题目,题型较为灵活,除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之外,关键考查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考生需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与整理。
知识点总结1.演变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派劳动产品。
(2)夏商西周①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
井田制:此时的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儿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②瓦解: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①表现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②抑制土地兼并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影响:鼓励农民垦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3.“重农抑商”政策1.背景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日益严重。
2.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闭关锁国有哪些历史教训闭关锁国的表现有哪些
导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危机,使得整个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最后被西方殖民者凌辱。
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至今依然留在人们心中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危机,使得整个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最后被西方殖民者凌辱。
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至今依然留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人们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努力。
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在当时虽然隔绝了国内反清势力同国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但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西方殖民者相继入侵中国,中国屡屡打败仗,签订了很多的不平等条约。
丧权辱国的历史教训就是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清朝相继同很多国家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同英国签订的条约使得香港被割让,同日本签订的条约使得台湾被割让,同俄国签订的条约使得北方三大块地区被割让。
闭关锁国的历史教训有很多,比如不与世界交往就会被世界所抛弃。
在明朝以前,唐宋元与世界交往,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
到了清朝的时候,清廷将整个国家封闭了起来。
到了清末的时候,中国的很多方面都远远不如西方国家。
当时西方国家的武器都是火枪火炮,而中国的武器是冷兵器,冷兵器对战火枪火炮,自然是要失败的。
西方国家实施了工业革命,一些生产都是使用机器进行。
而中国的生产都是作坊式生产,都是纯手工的。
在各个方面,中国都被西方国家超过,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最落后最愚昧的国家。
闭关锁国的表现有哪些
生活常识分享。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学习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知识梳理】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①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后来居上;③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和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①以后,、等地的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是早期的资本家,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的政策——严格对外贸易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政策;②清朝前期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受到,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
2、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后来,清政府下令只开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
②反面: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也不能,使中国逐渐。
【学习自测】1、原产于南美洲,明朝时传入我国的粮食作物有①水稻②粟③玉米④甘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明清时期,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A.苏州、南京 B.北京、南京 C.广州、泉州 D.苏州、湖州3、我国历史上传统的重要经济政策是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闭关锁国 D.对外开放4、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原因诸多,此漫画反映的是A.专制统治加强B.对外“闭关锁国”C.频遭列强入侵D.政治腐败5、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一概排斥西方商品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7、材料分析题材料一:远在清代开国之初,洪承畴就对顺治帝说:"南夷(从南部沿海地区入境的西方人)之通商,不异西戎(中国西部和西北的少数民族)之马市。
中考历史(川教版)重要考点知识归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目的、影响。
内涵:国家应大力倡导儒家的君权独尊思想,禁止其他学说与儒学齐驱并进。
目的:通过统一思想文化,实现“大一统”。
影响: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2、推恩令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以使更多的皇族子孙受皇帝的恩泽为理由,要求诸王把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各位子弟,让他们去建立侯国。
影响:这种层层分封的办法使王国的力量分散、削弱,难以同中央对抗。
3、贞观之治的治国政策。
(1)吸取隋亡的教训,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2)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5)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4、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
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这一制度前后沿用了1300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5、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和历史影响。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
6、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政治: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
后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②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他编订《诗》《书》和《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
在教学中,他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
7、《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
内容: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④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