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19
气温—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分层名称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高度0—12km12—50km50km以上气流状况上升和下沉平流现象天气现象飞机航天器1、两个来源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三、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气体(CO₂、甲烷等)→排放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主要从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分析。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嘿,朋友们!咱今天就来聊聊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这档子事儿。
你想想看,这大气就像一个神奇的大舞台,各种过程在上演呢!太阳就像个超级大明星,源源不断地把能量洒向地球。
这太阳光穿过大气层的时候,一部分被散射啦,就好像大明星的光芒被稍微挡了一挡。
然后呢,地面这个忠实粉丝就开始接收太阳光的温暖啦,地面被晒热了,这温度可不就上去了嘛!这地面受热后,也不含糊呀,它也开始向外辐射能量。
就好比你吃了顿大餐,有了能量,也得散发出来不是?这地面辐射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啦,大气也就跟着热乎起来。
咱再说说气温。
这气温可真是个调皮的家伙!有时候高得让人直冒汗,有时候又低得让人直哆嗦。
它就像个爱变脸的小孩子,一会儿高兴了,温度蹭蹭往上涨;一会儿不高兴了,温度又哗哗往下掉。
你说为啥夏天热冬天冷呢?这就跟大气受热过程有很大关系呀!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射时间长,强度大,地面吸收的热量多,气温自然就高啦。
冬天呢,太阳好像也变懒了,照射时间短,强度也小了,地面吸收的热量少,气温可不就低了嘛。
咱生活中也有很多跟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相关的有趣事儿呢!比如夏天你去海边,为啥感觉海边比内陆凉快呢?这就是因为海水的比热容大呀,吸收同样的热量,温度升高得没那么快。
就好像一个大胖子和一个瘦子同时吃一碗饭,胖子感觉不咋饱,瘦子可能就撑得不行啦!海水这个“大胖子”就起到了调节气温的作用。
还有啊,为啥城市里有时候比农村热呢?这是因为城市里有那么多高楼大厦、水泥路,这些可都是会吸收热量的呀!农村呢,有大片大片的绿地,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凉爽的毯子。
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这可真是跟咱的生活息息相关啊!咱得好好了解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适应这多变的天气呀!所以说,咱可不能小瞧了这看似普通的大气和气温,它们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它们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气候变化。
咱可得跟它们好好相处,这样才能让咱的生活更加舒适、美好呀!。
⽓温--⼤⽓受热过程(附带⽓温的描述和影响因素)⽓温—⼤⽓受热过程⼀、⼤⽓分层名称对流层平流层⾼层⼤⽓⾼度0—12km12—50km50km以上⽓流状况上升和下沉平流现象天⽓现象飞机航天器1、两个来源地球⼤⽓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
近地⾯⼤⽓主要、直接的热源:地⾯辐射。
2、两⼤过程地⾯增温:⼤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射到地⾯,使地⾯增温。
⼤⽓增温:地⾯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传递热量。
3、两⼤作⽤削弱作⽤:⼤⽓层中的⽔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
保温作⽤:C⼤⽓逆辐射对近地⾯⼤⽓热量的补偿作⽤。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地区⽽⾔,地⽅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时13点时,地⾯温度最⾼,地⾯辐射最强;地⽅时14点时,⼤⽓温度最⾼,⼤⽓辐射(包括⼤⽓逆辐射)最强。
三、⼤⽓受热过程原理的应⽤1、⼤⽓保温作⽤原理的应⽤(1)温室⽓体⼤量排放带来全球⽓温升⾼温室⽓体(CO?、甲烷等)→排放增多→吸收地⾯辐射增多→⽓温升⾼→全球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些现象:①采⽤塑料⼤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棚内或室内,⽽地⾯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使热量保留在塑料⼤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造烟雾、浇⽔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常⽤⼈造烟雾来增强⼤⽓逆辐射,使地⾥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可增加空⽓湿度,增强⼤⽓逆辐射;⽔汽凝结释放热量;⽔的⽐热容⼤,浇⽔可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不但能防⽌⼟壤⽔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削弱作⽤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海拔地区地势⾼→空⽓稀薄→⼤⽓的削弱作⽤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候较为⼲旱→晴天多、阴⾬天⽓少→⼤⽓的削弱作⽤弱→太阳能丰富(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昼夜温差⼤⼩的分析主要从⼤⽓的削弱作⽤和保温作⽤去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受热的程度与气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气温是用来描述大气中分
子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球时,大气层吸收部分辐射并
转化为热能,使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增加,从而提高了气温。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辐射是指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上,使其分子内的
能量增加。
辐射的能量传递主要通过光子的传播完成。
不同波长的光子能
量不同,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而红外线则具有较低的能量。
当太阳辐
射到达大气层时,紫外线的一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其余部分则可以穿透大
气层,照射到地球表面。
太阳光照射到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上时,能量被
吸收并转化为热能,使大气层温度升高。
传导是指能量通过分子之间的直接碰撞传递。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之间
存在着碰撞和相互作用,热能可以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使得温度在
不同地区之间均衡分布。
传导是大气中温度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传
导作用,热能可从地表传递到大气层,使得大气层中的气温升高。
对流是指由于热的差异导致气体的运动而产生的传热现象。
当大气中
的一部分受热后,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密度降低,从而产生上升运动。
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冷却的气体密度增加,从而产生下降运动。
这种上升
和下降运动形成了大气中的对流循环。
对流运动通过空气的运动将热能从
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从而使得大气层中的气温分布趋于均衡。
精心整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一、准备知识1.大气的垂直分层臭氧层能过滤大部分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紫外线,仅剩下少量的紫外线到达地表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高,低纬地区约 17—18 千米,中纬度 11—12 千米,高纬度 8—9 千米。
2、低层大气组成及作用低层大气组含量作用成干氮78.08地球上生物的基本成分洁%空氧20.94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气%必需的物质二氧0.03%1) 、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化碳变动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臭氧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很少1)、相变产生天气现象2)、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固体杂质很少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注:干洁空气比例基本不变;水汽一般夏季>冬季,低纬 >高纬;固体杂质陆 >海、城市>乡村、早晨和夜间 >午后、冬季 >夏季3.(1)宇宙中的物体都在不断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在不断接受外界辐射的能量(温度高的物体主要表现为向外辐射,温度低的物体主要表现为接收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
(2)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相对性(见课本 P28注释)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一)大气受热过程三个环节AA. 太阳辐射穿过厚厚大气(1)投射的纬度和季节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时间,决定了获得能量的基本格局。
(2)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辐射最强,穿过大气就会被削弱。
削弱三种方式①反射: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和较大尘埃。
特点: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例:多云。
无选择性。
②散射。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和较小尘埃特点:一部分太阳辐射改变方向,无法到达地面。
有选择性。
③吸收。
参与的大气成分: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的因素①太阳高度越大经过的路径越短被太阳削弱的越少,且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太阳辐射量大。
第4讲⼤⽓受热过程和⽓温--教师版第4讲⼤⽓受热过程和⽓温⼀、⼤⽓的受热过程及应⽤1.⼤⽓的受热过程⼤⽓对地⾯的保温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①近地⾯的⼤⽓能吸收地⾯辐射(即阻碍地⾯辐射散失);②⼤⽓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即补偿地⾯损失的热量),对地⾯起到了保温作⽤。
2.应⽤(1)分析昼夜温差⼤⼩分析昼夜温差的⼤⼩要结合⼤⽓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低、天⽓状况、下垫⾯性质⼏⽅⾯分析。
①地势⾼低:地势⾼→⼤⽓稀薄→⽩天⼤⽓的削弱作⽤和夜晚⼤⽓的保温作⽤都弱→昼夜温差⼤。
②天⽓状况:晴朗的天⽓条件下,⽩天⼤⽓的削弱作⽤和夜晚⼤⽓的保温作⽤都弱→昼夜温差⼤。
③下垫⾯性质:下垫⾯的⽐热容⼤→地⾯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如海洋的昼夜温差⼀般⼩于陆地。
(2)在⽣产⽣活中的应⽤要点回顾①解释温室⽓体⼤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②在农业中的应⽤:利⽤温室⼤棚⽣产反季节蔬菜;利⽤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不但能防⽌⼟壤⽔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果的糖分积累等。
⼆、分析⽓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法1.⽓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在对流层中,正常情况下⽓温随⾼度的上升⽽降低,海拔每升⾼100⽶⽓温降低0.6℃;在平流层中,整体上⽓温随⾼度的增加⽽上升。
2.逆温现象及其危害(1)逆温含义:⼀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度有时也会出现⽓温随⾼度增加⽽升⾼的现象,这种⽓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如右图)。
⽓温垂直递减率⼩于0.6℃,⽓体对流运动较弱,这也叫逆温现象。
(2)逆温的危害:⽆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质量造成很⼤的影响。
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上热下冷,阻碍了空⽓对流运动的发展,使⼤量烟尘、污染物、⼤⽓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能见度变差,空⽓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浓雾天⽓,有的甚⾄造成严重的⼤⽓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