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论文及参考书目
- 格式:ppt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23
跨专业选修课《西方文化史》结课论文姓名:学号:院系:中西思想文化对其政治制度的影响思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我这里讲到的思想文化是狭义上的文化,指的是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并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几千年来专制制度为什么会如此根深蒂固,通往现代民主政治之路发展如此漫长?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同时与之对应的政治制度也有巨大的差异,这两者是否有一定的相关性呢?首先,我们从中西两种不同文明的社会历史方面来分析。
古代的中国,远在封建时代初期,国家权力集中在一家一姓之间,因此这使得氏族和血缘关系在政治上显得格外重要。
血缘关系的扩展,又使得宗法制得以产生,从此“公天下”彻底变成了“家天下”,这也就锁定了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专制集权。
古代中国,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贵族和皇帝只能是附属关系,受皇帝控制而无法做到相对独立,想搞独立的一律被定为“反贼”,并予消灭。
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
为了维护本民族的权利,必须消灭流失于外邦的利益,因而古代中国始终向往大一统的时代,认为这样才会有安全感,这种思想在无形中增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的合法性。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种对促成国家统一力量的颂赞,在另一种程度上导致了人民对这种力量的盲目崇拜。
追求国家统一的这种民族历史心态,纵容了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存在。
另外,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自古以自然经济为主,这种经济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因而也就具备了长期延续的基础。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具有不可避免的脆弱性,很多时候是“看天吃饭”,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人们变得柔弱而苟且,天子都不例外。
在荒年,天子往往会颁布“罪己诏”以求上天宽恕,就是个例子。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设计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对西方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介绍,通过对西方文化起源、发展、演变、影响等方面的探究,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等基本知识;2.了解西方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文化体系和流派;3.熟悉西方文化在今日全球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
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西方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分析文化现象;2.能够阅读、分析、评价西方文化的主要作品;3.能够在交流中运用西方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开阔视野,具有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2.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3.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西方文化概述2.希腊罗马文化3.基督教文化4.文艺复兴文化5.启蒙运动文化6.当代西方文化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法:1.讲授法2.研讨法3.辩论法4.观摩法5.作业法6.文献阅读法7.课外活动法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包括听课、参与讨论、提问、展示等方面;2.作业质量,包括平时作业和论文等方面;3.期中、期末考试。
参考书目1.《西方文化通史》约翰·贝蒂斯2.《古希腊罗马文化史》约翰·贝尔曼3.《基督教思想史》约翰·哈伯纳4.《文艺复兴及其后文化》 Jacopo Mazzeo5.《当代西方文化简史》夏尔·波迪依尔德6.《西方文化导论》郑振铎等总结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开阔视野,具有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和创新意识。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方文化差异课程名称:西方风俗概论授课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成绩: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 (2)二、交际语言的差异 (2)三、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3)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4)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处理事务的不同态度 (4)六、结语 (4)参考文献[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无对象的水平;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
Doubtfire猜想:中国文化的境界的确是比较高。
或者是中国人的追求(理想)比较高。
要达到中国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负载形式通常都是比较柔和的“琴棋书画”等“高雅”技术。
而排斥经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
目标太高又无法实现,“圣人”不是上学可以产生的,而是“顿悟”出来的。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实际上是不能从“教育”这种手段中得到助益的。
于是教育无法系统地发展起来。
西方的情况恰恰相反,西方人定的目标比较合适。
可以通过学习,发挥人的智能,达到控制自然的目标。
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已有的知识不断积累,并形成规范的知识体系,极具操作特征,可以很好地推广教育,提高民族整体素质。
中西方悲剧比较摘要:一直以来,悲剧就被喻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所蕴藏的深切的内涵和无尽的魅力成为艺术库的一枚瑰宝。
不论是中国的悲剧还是西方的悲剧,其内容中总是包含正义势力与邪恶势力的斗争。
但在悲剧的主体,悲剧的冲突和悲剧的过程和结局上,中西方具有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悲剧西方悲剧差异比较引论:自古以来,因为生产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从而铸就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人保守,注重内敛;西方人开放,注重表达,这些差异也造就了东西方在戏剧的编剧手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反观,这些在戏剧中突出的不同性,也正是深入研究东西文化不同的突破口。
正文: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节——为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举行的宗教仪式,其原名为“山羊之歌”是酒神赞美歌的序曲。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并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在中国,戏剧的发展是迟缓而漫长的,悲剧没有具体的起源,也有学者认为最早的一部悲剧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最富盛名的中国古典悲剧是《窦娥冤》,其作者关汉卿有着自己鲜明的写作特点,也是中国式悲剧特点的写照。
一、中西方悲剧主体的差异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悲剧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以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悲剧,另一种是以命运本身为主的悲剧。
我认为莎士比亚悲剧属于第一种,而中国的古典悲剧则是比较倾向于第二种。
这两种类型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对悲剧的主体的刻画不同。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悲剧由上层人物组成,而喜剧由下层人物组成。
”这句话体现了西方戏剧的主体差异。
西方悲剧中的主体通常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并且是多为男性,例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他是一名复仇的丹麦王子,但他所处的境遇却与之身份十分不符,作者就是利用这种强烈的身份和境遇的对比,来铸造震撼。
《西方文化概论》推薦閱读书目文档信息主题:关于“研究生考试”中“辅导咨询”的参考范文。
属性:F-OTW2A3,doc格式,正文1425字。
质优实惠,欢迎下载!适用: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目录目录 (1)正文 (1)2、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三联书店2003年版; (1)25、晏绍祥著《荷马社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4)正文《西方文化概论》推荐閱读书目推荐阅读书目: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纲》肖昶冯棠张文英王明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三联书店2003年版;3、[法]基佐著《欧洲文明史一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程洪逵沅芷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4、R ·H·巴洛著《罗马人》黄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法]库朗热著《古代城邦一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6、[美]罗德尼·斯塔克著《基督教的兴起——一个社会学家对历史的再思》黄剑波高民贵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7、依迪斯?汉密尔顿著《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9、[法]马克?布洛赫著《封建社会》(上、下)李增洪侯树栋张绪山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10、[英]麦格拉思著《基督教概论》马树林孙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1、[美]摩迪凱·开普兰著《犹太教:一种文明》黄福武张立改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 [美]施密特著《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汪晓丹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 [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 年版;14、[德]约阿希姆·布姆克著《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上下)何珊刘华新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15、[英]狄金森著《希腊的生活观》彭基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16、[法]雅克·勒戈夫著《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张弘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17、[英]簡·艾伦·赫丽生著《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谢世坚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8、程志敏著《荷马史诗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9、罗伯特·福西耶主编《剑桥插图中世纪史(350-950年》陈志强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20、 [美]格莱夫斯著《中世纪教育史》吴康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21、[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宋立宏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西方文化概论》结课论文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13级1班姓名:孙丽君学号:02130770我眼中的西方文化——希腊文明西方文化就是一个很广义的词,它包括了古典文化、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文化、新大陆与航海时代、二次大战后的欧美等等研究范围,而里面又可以细分很多的具体范畴西方文化有多种。
老师也在课上为我们介绍了许多,例如欧洲古代社会、地中海与古代希腊文明、罗马文化,我印象最深的西方文化就是希腊文明,古希腊就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下面我将以《特洛伊》这部影片为线索来表达我个人对希腊文明的理解。
一、希腊文明简介古希腊文明首先在克里特岛获得发展。
克里特文明以岛屿北部的克诺索斯为中心,在公元前2千年中期弥诺斯统治时期臻于极盛。
显然就是由于某种自然原因,该文明在这之后突然湮没,古希腊文明发展移向巴尔干半岛,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的迈锡尼成为新的文明发展中心。
迈锡尼文明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成就,同时在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方面达到新的繁荣,已见于克里特文明的线型文字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更多的使用。
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发生在这一文明阶段的后期(公元前十二世纪初)。
战争结束后,迈锡尼文明衰落。
希腊社会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历史倒退后,继而进入主要以雅典为中心的新的文明发展时期,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古典时期。
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希腊被新崛起的马其顿征服。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古希腊文明进入“希腊化”时期,在东方各国文明的影响下,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新的发展。
古代希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曾经在科技、数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后代欧洲文明发展的源头。
二、特洛伊之战影片《特洛伊》以它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再现了古希腊时期的辉煌历史,这部影片取材于人类最古老的长篇史诗《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与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就是《伊利亚特》中塑造的最具有氏族贵族英雄性格品质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体现了早期西方文化所颂扬的英雄主义思想。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学分数3分,周学时3个小时,主要教授内容: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门以西方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
“西方文化概论”是一门向高等学校文科学生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课程。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一是全面了解西方文化传统极其演进历程,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现状和特征,增强我们对西方历史文化的认识;二是在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精神轨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和世界文化的发展情况,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
主要教学方法:以讲授方法为主,其他教学手段为辅。
(建议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第一章导论(6学时)本章主要介绍西方文化精神,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征。
本章需要掌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特征,这是本章的重点的难点。
第一节二希传统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是欧洲文化的两大源流,文化史上称为“二希”传统,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呈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
欧洲近代文化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核,都来自于这两大传统。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所蕴含的“人”的思想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化对后来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人同自然分离后,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时,作为主体的人就处于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征服和改造,主体与客体呈分立态势。
希伯莱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又一源头,其中所蕴含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后来的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视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质,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早期希伯来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
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是以后欧洲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
基督教实际上是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融合。
近代以来,为传统教义的反叛者的宗教思想家和教外思想家所重新解释的基督教日渐超出狭隘的宗教意义,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虽然近几个世纪以来宗教的外壳逐渐松动甚至解体,但宗教的内核仍深藏于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和文化方式之中。
》课程教学大纲西方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西方文化概论3.学时/学分:51/3.04.开课系(部)、教研室:人文教育系综合教研室5.先修课程:西方哲学、中国文化概论6.面向对象: 人文教育专业全体学生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 课程性质:《西方文化概论》是人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课程,其内容涉及欧美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领域。
通过对欧美文化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从文化的层面上认识西方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以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先进文化的吸收。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西方文化主要文化领域的基本状况和重要成果获得概略的了解,并帮助学生建构欧美世界精神文明方面的相关知识。
通过掌握西方文化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成就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学习中,更加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文化意识。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文化与西方文化(一)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掌握“文化”的内涵,以及世界文化的几种类型,形成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正确认识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具体内容第一节关于“文化”的界定1、中外学者对“文化”的解释2、本课涉及“文化”的范围第二节世界文化的几种类型1、不同类型文化的形成(环境、民族、时代)2、印度文化佛学雅利安人3、中国文化儒学华夏民族4、西方文化理性日尔曼人、斯拉夫人5、阿拉伯文化伊斯兰阿拉伯人第三节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1、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的立足点2、西方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西方文化是了解西方社会的重要途径4、西方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土壤5、西方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1)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糟粕(2)个人主义在文化中的表现以个人为核心的价值标准;放纵“自我”的生活方式;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寻求感官强刺激的音乐;宣扬个人英雄的影视(3)个人主义思潮的评价第四节中国当代民族文化中的西方因素1、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2、中国当代民族文化成份分析3、西方因素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表现4、马克思文化的表现(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化”的界定和内涵;对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教学难点:西方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中国当代民族文化中的西方因素(四)思考题1、简述世界上主要的文化类型,并说明各种类型文化覆盖的地域、民族及其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