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 格式:docx
- 大小:45.79 KB
- 文档页数:57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
《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
……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
……地势好,亦居者安”。
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
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一)不良的地理条件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
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
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
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兹简要介绍如下。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第一节上古时期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
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
这说明,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不仅如此,由于“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生活实践和实验经验。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开始意识到生命的延续和健康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一些养生方法和经验。
这些养生方法主要基于中医经典中的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到了战国时期,养生学开始体系化地发展起来。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之一,系统地论述了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强调了防病和强身的重要性,提出了“上工下田,不饮盖断,不射怒火,不从大夫脱”等生活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养生学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唐代,道教的养生观念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治”、“强身健体”被广泛提倡,形成了以长寿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养生观念。
宋代,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养生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本草纲目》成为了我国最早的草药学专著,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养生草药和养生方法,对中医养生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中医学者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养生学的著作,如《养生范》、《神农本草经》等,对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药科技的进步,中医养生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一些新的养生方法和理论也不断涌现,如针灸养生、气功养生、中药养生等。
同时,中医养生学也开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养生观念。
总体而言,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从实践经验到理论体系的演化过程。
中医养生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保持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寿亲养老的文献,一般总称为养生(如《天隐子养生书》、《养生类纂》、《养生月览》等。
)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十分可靠的实践经验,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艳的花朵。
由于中医很重视养生,所以得享高寿者还是比较多的。
曾据《中国医学人名志》加以统计,记载有年龄者共得149人(秦代的崔文子三百岁、后汉的葛越二百八十岁未计在内)。
其中,80岁以下者42人,80岁以上者70人,90岁以上者27人,100岁以上者10人。
最小者28岁,最大者103岁,平均寿命超过80岁。
近年来,泛论中医养生要旨的文章不少,但系统地讨论其发展的文献较少。
现综历代有关著作,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分成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先秦时期:广义地说,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但时代湮远,论无实证,故不加详述。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了(六千年前的陶器上有些刻划,已带有文字性质,但不成系统)。
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如女子乳房胀为母字,产妇临产先出水后儿头先露的毓字等)和疾病(如牙上生洞的龋字)的记载;也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在所载动植物(动物47种、植物15种)中,可能还有些可供药用者。
总之,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礼》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春秋时,对养生的记载更具体了,例如:《左传》载医和治晋侯病指出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古今医统》载范蠡有“服饮药饵”的办法,授术于孔安国等,“寿皆百岁,面如童颜”。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也有很大促进。
中医养生学进展简史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假如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差不多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往常,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时期。
在那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进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制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进展。
他们明白得了制造简单工具去查找、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觉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关于人类的生存和进展具有特不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严寒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明白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差不多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灾难,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
这讲明,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差不多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不仅如此,由于“古者禽兽多而人少,因此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讲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损害。
而为了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因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木曾)(音“增”Zeng)巢”(《礼记·礼运》)。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_(《庄子·盗跖》),这讲明当时的人们差不多明白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
在火种发觉,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则又进一步明白得了筑房舍以安居,开窗户以透光、通气。
如:“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礼记·礼运》)。
足以看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明白得了居处环境的好坏,关于人类生存和进展是至关重要的。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
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劳动查找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建巢穴,以充饥、御寒、躲避野兽、维持生命。
劳动是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同时,劳动也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开扩了眼界、增长了智慧、爱护了生命、强壮了躯体。
劳动是与人类生存和进展息息相关的。
如《易·系辞下》中有如下一段传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作结绳而为网(上四下古),以佃以渔”。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垂衣赏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咸天下。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概括地讲明了上古时期劳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情形。
由此能够看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躯体,延长了寿命。
这讲明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现在差不多开始萌发。
先秦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奇妙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
诸子论述甚众,难以求全,现仅就易经、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简要介绍。
(一)周易《周易》是我们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生、进展、变化规律的总结。
它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亦如此,《周易》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
然而,这种变化不管在宇宙,依旧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
因而,《周易》将这种规律称之为“不易”。
了解了变易与不易的差不多规律,就能够明白事物进展变化过程中渐变及突变的动向,因而能够遵循、掌握它。
《周易》称此为“简易”。
故《易·系济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现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讲”。
《周易》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奇妙,从而明白得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
《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这种学术巴想,也直接阻碍着祖国医学理论。
诸如:阴阳学讲,天人相应学讲等等,即源于易理。
养生学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
故自古以来,即有医易则通之讲。
《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
恰如《易·系辞下》所讲:“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
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道家养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讲,是以老、庄为代表的。
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阻碍。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作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差不多法则。
《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确实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因此,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即“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诺,才能够使人长寿。
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全然观点。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专门大阻碍和促进。
较简述其大要。
1、清静无为清静,在那个地点要紧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
具体地讲,确实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宜“致虚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
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
《庄子·天道》云;“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动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科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贵柔归真返朴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看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
“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
假如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能够幸免过早地衰老。
因此,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3、形神兼养在于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庄子·在宥》中讲;“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能够长生”。
《庄子·刻意》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从而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确实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三)管子的养生思想《管子》的作者承袭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观点。
在养生方面,《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管子·内业》)。
此外,他又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则“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管子·内业》),主张虚其欲以存精。
《管子》还提出了起居有时、克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
如《管子·形势篇》云:“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这些养生原则是专门实际的。
《管子》还十分重视精神调养,《管子·内业》中指出:“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因此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
保持乐观情绪,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而调节情绪则可用雅情怡兴的方法。
先秦诸子提出的养生思想、原则和方法,渗透到医学领域,充实、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为养生学理论的形成和进展制造了有利条件。
(四)儒家养生思想在养生学方面,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强调精神调摄《礼记·缁衣》讲:“心以体全,亦以体伤”。
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
养生首先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即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
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
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行则从礼、君子三戒等内容,即为寡欲。
儒家关于精神调摄的原则,在中医养生学思想中得到了阐发和应用。
2、注意躯体护养这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一个方面。
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躯体的差不多原则。
反之,假如不注意这些原则,“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这是需要予以注意的。
3、倡导饮食卫生孔子关于饮食卫生十分重视,为了保证躯体健康,他提出了饮食保健的原则,即《论语·乡党》中所讲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饮食精,则营养丰富,脍宜细,则味道美,可增进食欲,有利于消化汲取。
同时,提醒人们一定要食新奇、清洁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他指出:“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则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贪。
”强调了食品要精细、烹调要得当,进餐要定时,经久变味、腐败发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饮食卫生要求。
同时,也提出了调和饮食五味,要顺应四时的原则。
儒家的养生思想,是极宝贵的养生经验,因而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
时至今时,仍有事实上用价值。
(五)先秦杂家养生思想《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就养生思想而论,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
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讲。
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到养生内容者,约五十篇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