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说课学习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3.51 MB
- 文档页数:29
《工程力学》授课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强调工程力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1.2 力学的基本原理介绍牛顿三定律和力学的基本原理。
解释力和运动的关系。
1.3 单位制和量纲介绍国际单位制(SI)和常用力学单位。
强调量纲一致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静力学2.1 概述介绍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解释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2.2 力的分解和合成讲解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原理和方法。
提供实例演示和练习。
2.3 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讨论静摩擦和动摩擦的区别和应用。
第三章:运动学3.1 运动学基本概念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运动学概念。
解释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的概念。
3.2 直线运动讲解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提供直线运动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3.3 曲线运动介绍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解释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等曲线运动的形式。
第四章:动力学4.1 牛顿第二定律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解释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2 动量定理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提供动量定理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4.3 动能和势能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五章:材料力学5.1 概述介绍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解释应力、应变和材料强度等基本概念。
5.2 应力和应变讲解应力和应变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提供应力和应变的实例和问题解决。
5.3 材料强度和失效介绍材料强度和失效模式的概念。
解释弹性极限、塑性极限和断裂极限等材料强度的性质。
第六章:梁的弯曲6.1 弯曲基本概念介绍梁的弯曲现象及其基本参数,如弯矩、剪力、弯曲应力。
解释梁的弯曲理论,包括弹性理论和塑性理论。
6.2 弯曲强度计算讲解梁在弯曲状态下强度的计算方法。
分析影响梁弯曲强度的因素,如材料属性、截面形状和尺寸、加载方式。
6.3 弯曲变形介绍梁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讨论梁的弯曲变形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工程力学说课稿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工程力学这门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数控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受力构件平衡条件,能够对工程中常见的受力平衡构件进行力学分析和计算。
能够熟练地对工程中常见构件进行强度、刚度分析和计算;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将力学知识和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相结合的能力,具备今后在生产第一线上运用力学方法分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力学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内容根据现用教材和教学大纲,把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静力学部分第一单元:静力学基本概念(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是基础)第二单元:平面力系;(平面力系的简化及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2)材料力学部分第三单元:轴向拉伸与压缩第四单元:剪切与挤压第四单元:圆轴扭转第五单元:平面弯曲内力第六单元: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第七单元: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2、重点:对物系进行受力分析,应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是静力学的落脚点;材料力学部分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各变形的基本概念、内力图的画法、强度条件及强度条件应用;3、难点正确地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并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内力图的画法及强度条件的应用。
4、重、难点处理课程教学紧紧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将力学基本原理与工程实际中的问题结合起来。
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课后留有一定量的作业题,使课堂上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四、课堂教学实施本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通常以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突破口,以概括归纳学科知识内在体系为形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进行启发式教学。
《轴向拉(压)杆的内力》说课稿建工学院房屋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组一、简析教材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土木工程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阐明在外荷载作用下,建筑构件的受力分析方法,解决结构或构件的受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亦为后续课程如《建筑结构》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研究的重点是结构构件的内力与强度。
而结构构件的内力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所引起的,因此要研究结构构件的内力,就要从变形出发去进行介绍。
构件在外力作用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基本变形,即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和弯曲。
今天所讲的《轴向拉(拉)杆的内力》这部分内容,是对杆件进行力学分析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是从前面课程介绍的结构外力计算到接下来结构构件内力计算的过渡内容,并且是后续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正确而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通过本章节内容教学后,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产生一次认识上的飞跃。
2.教学内容的处理本次课是《土木工程力学》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内容,继前几章静力学基础内容之后,为材料力学知识学习打基础。
这一章内容主要研究四种基本变形的内力计算,而本次课要讲的轴向拉伸或压缩变形是最主要的变形。
结合教材和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点与理解能力,决定利用2个课时对本课内容进行讲解。
本次课主要讲清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以及截面法求轴力与轴力图画法等内容,为以后讲解其余三种变形和各种结构的内力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轴向拉伸与压缩变形的概念。
(2)使学生理解如何采用截面法来求解轴力与轴力图。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练习,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并加以拓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课程说课稿说课人李贞系部电力工程系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说课内容一、课程设置1、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类型: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学时:51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中学物理授课对象:大一文理兼收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2、课程性质与定位《工程力学》是我院面向机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主干课程,兼有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双重性质;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亦具有代表性。
研究对象从刚体到变形体,研究内容从静力学到动力学,研究方法包括了矢量动力学和分析动力学,丰富多彩的教案内容为全面培养学生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它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力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其它后续课程的教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课程建设、教案改革和教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的学习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3、课程的培养目标知识目标——(1)静力学基本概念及基本计算;(2)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3)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4)圆轴扭转的概念;(5)平面弯曲的概念;(6)平面弯曲梁的强度与刚度计算;(7)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8)点的运动描述、刚体的基本运动概念;(9)点的合成运动概念及速度计算;(10)刚体的平面运动概念及速度分析。
能力目标——(1)掌握静力学基础知识力的概念;力矩和力偶的计算及力偶系的平衡条件;(2)掌握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的分析计算方法;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的及其运用;(3)掌握杆件内力图的画法;截面法的思想方法;简捷法和叠加法的运用;(4)杆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计算应力状态的分析;组合变形强度条件的应用;(5)掌握运动合成与分解方法,简单运动机构中构件之间的速度关系应用。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作为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工程力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 72课程学分: 4学分开课专业: 工程管理开课学期: 第2学期参考教材:1. 《工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主编:单辉祖,谢传锋)2. 《工程力学》,黄河水利出版社,2009年7月(主编:孟凡深)一、课程性质《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是后续其它各门力学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直接应用。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具备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和力系的破坏平衡条件。
对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强度问题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一定的计算能力。
初步掌握杆件体系的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常用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
掌握各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平衡的条件以及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
(二)职业技能目标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群要求的技术及管理人才。
(三)素质养成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静力学基本知识 4第三章平面汇交力系 3第四章平面一般力系的简化8第五章一般力系的平衡10第六章材料力学基本知识 2第七章轴向拉伸与压缩10第八章剪切和挤压 2第九章扭转 2第十章截面的几何性质 2第十一章梁的弯曲14第十二章梁的变形 4第十三章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4第十四章组合变形 4第十五章压杆稳定 2合计72四、教学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教学学时数:1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国内外力学发展史及概况,并对其发展与展望作简单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是机械分院:王亚茹,年龄45岁。
我授课的对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对工程力学这门课程进行概述: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二、教学资源三、学情分析四、教学设计五、考核方式六、改革方向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和地位主要从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方面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第二方面课程地位前期后续课程的关系前期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工制图》后续课程:《机械制造基础》、《模具技术》、《机械制造技术》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第三方面教学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以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项目实施达到知识目标建立准确的力学基本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力目标基本的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材料的力学实验能力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方面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工程构件的受力分析,杆件的内力分析、应力与变形分析,解决方法是通过项目完成、作业及习题。
课程难点: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杆件内力图的绘制。
解决方法:利用生活实例,掌握受力和平衡规律,并逐步培养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大方面教学资源:1。
教学团队:主讲教师3人,职称:副教授2人、讲师1人。
2、教材:《工程力学》(2014年第二版) 主编:邱家俊机械工业出版社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特点:教材内容适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理论体系合理;突出工程应用,淡化过程推导。
第三大方面学情分析存在问题: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文理科学生都有,但是课程难度较大。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