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艾滋 从我做起-------江苏省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8
大学生艾滋病课件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普及课件一、引言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阶段,因此,普及艾滋病知识,提高大学生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于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旨在为广大大学生提供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及关爱政策,共同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艾滋病的基本知识1.艾滋病的病原体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2)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4)血液及血制品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及其血液制品。
3.艾滋病的临床表现HIV感染后可分为四个阶段:(1)急性感染期:通常发生在感染HIV后的2-4周,部分感染者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
(2)无症状期:此阶段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感染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但病毒在体内持续繁殖。
(3)艾滋病前期:此阶段感染者开始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乏力、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
(4)艾滋病期:此阶段病毒对免疫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各种严重感染、肿瘤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三、艾滋病的预防措施1.增强防病意识: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3.远离: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远离。
4.注意血液安全: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进行纹身、穿耳洞等操作。
5.预防母婴传播:孕妇应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确保母婴安全。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课教案第一章:认识艾滋病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危害。
培养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正确态度和关怀意识。
1.2 教学内容艾滋病的定义和病因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危害和影响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和危害。
案例分析法:分析艾滋病患者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
第二章: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2 教学内容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安全防护措施健康的生活习惯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安全防护措施。
第三章:自我保护意识培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远离艾滋病风险。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识别和拒绝高风险行为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我保护意识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场景,让学生学会拒绝高风险行为。
第四章:关爱艾滋病患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艾滋病患者的困境,培养关爱和尊重他人的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困境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困境和我们应该关爱他们的原因。
情感体验法:通过观看相关影片或听艾滋病患者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同情心。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培养5.3 教学方法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知识点。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思考。
第六章:了解艾滋病病毒(HIV)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艾滋病病毒(HIV)的结构、生活和繁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