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219.35 KB
- 文档页数:11
全球变化简答题1.全球变化主要内容41.地气系统相互作用机制2.地气系统各尺度变化规律及控制因素3.地气系统预测理论方法4.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提供管理建议2.全球变化意义31.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2.深化认识,促进学科发展3.科技进步,世界和平3.全球变化主要驱动力3+3+1+1外力3:太阳辐射、天体引力引起的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太阳活动内力3:海陆分化(温度、降水),山地高原隆起(冰川、雪、温度升降放大器;热力动力作用驱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辐射收支阳伞效应)人为:土地覆盖,污染物排放,人为活动反馈4.全球变化3大循环生物循环(CNPS元素循环;大气作用下的CNPS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能量循环5.C循环6.N循环7.P循环8.水循环特点31.海洋占总水量的97%,海洋蒸发占总蒸发的84%;水分-海洋-大气-陆地冰川>地下水2.陆地水分通过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回大气,部分入土壤3.植物水循环通过截留、根吸收、蒸腾-大气,植被类型不同导致水循环作用不同导致全球水循环不均9.水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71.太阳辐射2.温室气体3.天气气候PS循环5物质输送侵蚀.6.生命延续生长发育基本条件7.人类生存发展基本条件10.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3+4-水能量循环3: 97%,84%,70%-生物化学地球循环4:3c,垂直混合运动决定全球变化大循环过程11.米兰科维奇理论不足31.无法解释冰期建立机制2.地球轨道参数引起的变化小于实际3.难以解释主导周期变化,及第四纪以前各大冰期受偏心率,黄赤交角倾斜率和岁差影响12.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环境变化4+3+3+2+41.大气环境④(温室气体增加;水汽含量增加;臭氧洞;大气污染)2.气候③(温度上升;海水温度海平面上升;极端事件不确定性)3.水环境③(水资源耗费增加;污染;对冰川、冻土和积雪影响)4.生物多样性②:(改变自然系统的结构和现状;生物多样性减少)5.土地类型和土地覆盖方式④(通过改变土地覆盖从而改变当地、地区、全球环境;加剧土地退化;城市扩张加大水质、生物多样性和空气污染防治难度;生态系统的非线性相应)13.Gis应用61.制图2.c循环c源汇3.国土资源调查4.环境监测5.灾害评估6其他14.冰雪圈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2+4)+3制冷效应-表面辐射性质②:反射率大,近黑体长波辐射强制冷效应-能量水分交换④:能量交换微弱;海冰隔离作用削弱热量输送;饱和水汽压低、逆温致干;大气逆辐射微弱大气环流降水:春夏维持稳定,影响大气环流;降水遥相关;海平面高低15.海平面预测的意义21.深化全球气候环境认识2.海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关系,揭示海面变化机理规律。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一、概述全球变化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变化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以及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气候变化方面,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科学家们通过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揭示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趋势。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和加剧也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挑战。
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极端气候事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多样性变化方面,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
全球变化研究通过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循环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球变化研究通过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等手段,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动态过程,评估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海洋热膨胀和冰川融化等因素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全球变化研究通过监测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和趋势,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可能情景,为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而言,全球变化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变化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全球变化定义与背景全球变化,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地球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圈)在长时间尺度下的相互作用及其引发的全球尺度的环境变化。
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发展趋势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发展趋势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全世界已经开始注意到环境污染的全球性影响,环境污染的程度在不断扩大,而且大规模事件的发生也频频不绝,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环境,甚至是生存的基础。
全球的气候开始变暖,臭氧层遭到日益的破坏,多种生物频临灭绝,森林减少,海洋污染,水污染、雾霾、危险性废物等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环境的严重恶化,造成了环境不能得到持续稳定,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经济的发展。
1当前水环境保护形势和研究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直接危害到人们的健康问题。
我国的七大水系水质均遭到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太湖、滇池水质,检测呈现为劣V类;其次是海河,为重度污染,黄河、淮河等水质遭到轻度污染。
综合我国的水环境,可以为分以下几点:①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控制遭到污染的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都非常严重;②最主要的污染为重金属污染;③湖库水中氮、磷等浓度高,负荷大,甚至出现异常现象;④新型、复合型污染物源日趋扩大;⑤水资源超过开发限制,工业用水极度浪费。
全球的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上述情况也均有显现,不过发达国家都对水污染给予了有效的治理。
目前,国际上对于水污染,采取了生物监测、遥感监测等技术的应用,我国也相继开发和使用了多种水质监测系统。
美国开发了StreeterPhelps等模型体系和水质模型,以便对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描述。
我国对于水污染数值模拟的研究开发还在进一步进行中,虽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还存在距离,不过我国所构建的湖库等水域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有着突破性进展。
2土壤环境保护形势和研究我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日趋城市化,更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土壤环境逐步受到污染。
我国的受污染土壤大部分是因农药、重金属所至,矿区、石油以及固体废弃为主要污染来源,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优势领域及进展作者:熊平生, 谢世友, XIONG Ping-sheng, XIE Shi-you作者单位:熊平生,XIONG Ping-sheng(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谢世友,XIE Shi-you(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刊名: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英文刊名: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年,卷(期):2008,24(3)1.李吉均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环境演变 20062.姚檀冻.章新平.杨梅学青藏高原中部冰冻圈动态特征 20023.姚檀栋.朱立平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6(05)4.刘东生黄土与环境 19855.袁道先.朱德浩.翁金桃中国岩溶学 19946.袁道先.刘再华.林玉石中国岩溶动力系统 20027.李家洋.陈泮勤.葛全胜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我国下阶段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5(04)8.符淙斌.温刚.谢力东亚季风区气候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诊断和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3)9.刘燕华.葛全胜.张雪芹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2004(06)10.刘东生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02(01)11.陈宜瑜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00(01)12.延晓冬.温刚.吕建华有序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1(04)13.秦大河.丁一汇.王绍武中国西部环境演变及其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02(02)14.林海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地学前缘 2000(01)15.葛全胜.陈泮勤.张雪芹全球变化的集成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科学进展 2000(04)16.IGBP Global Change and Earth System:A Planet under Press 2001本文链接:/Periodical_dlxygtyj200803021.aspx。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环境生态学作为研究环境与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近年来在有关全球变化、气候变化、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阐述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环境生态学概述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领域,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和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和调节。
它既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关注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含环境污染监测与防治、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
其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室试验和模型模拟等手段,致力于提供针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解决方案。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1. 环境污染监测与防治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生态学在环境污染监测和预警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发展。
现代化的污染监测技术和手段,使得环境生态学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污染物的分布、来源和迁移路径等信息。
同时,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进步,也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问题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环境和外部压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是揭示生态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循环、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等规律及其动态变化。
传统的生态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对生态系统研究的需要,现代技术和理论的应用对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3. 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系统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球大气、陆地、海洋、生物等各方面的影响。
全球变化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需要环境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研究全球变化对于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探索适应全球变化的策略和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章编号:1001-4675(2006)01-0001-07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X符超峰1,2,安芷生1,强小科1,宋友桂1,常宏1(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全球变化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客观事实,已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通过回顾全球变化研究主要进展和中国学者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进行论述,指出全球变化及其适应研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并提出应对策略:在空间尺度上,采用整体观研究方法;在时间尺度上,使长短时间尺度的环境研究相结合;在人地关系方面,使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研究和社会经济活动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相结合。
关键词:全球变化;适应;地球系统;环境变化;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P311文献标识码:A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剧减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等112。
经过20多年来全球科学家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在改变自己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其影响的范围不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而是全球规模的,它涉及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因此,全球变化已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22。
全球变化科学(Global Change Science)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兴的科研领域,其科学目标在于描述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的运转机制、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3,42。
至今,国际科学界已组织了4个大型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¹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I-HDP);¼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TATS)。
科学发现与研究进展大全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发现和研究,我们能够不断深入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研究进展,以展示人类的科学智慧和进步。
一、宇宙与天文学领域的发现与进展1. 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伽利略·伽利莱于17世纪发明了望远镜,通过对天体的观察,他发现了木星的卫星和月球表面的山脉等,这对后来天文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宇宙膨胀理论的提出: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发了宇宙膨胀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得到了后来观测数据的验证,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3. 黑洞的观测与证实:科学家通过对星系中心的观测,发现了质量极大且密度极高的黑洞,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并深化了人们对宇宙结构的理解。
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现与进展1. DNA的发现:20世纪初,生物学家发现了DNA分子的存在,并确定它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这一发现为后来基因与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近年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能够精确地修改生物体的基因,为疾病治疗和农业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3.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完成,为人类基因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源,促进了对遗传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
三、物理学领域的发现与进展1.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统一:20世纪,物理学领域出现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这两个并存但相互矛盾的理论,目前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寻求这两个理论的统一,以期深化人们对物质和宇宙本质的认识。
2. 弦理论的提出:弦理论是近年来物理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试图统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并对宇宙的起源和宇宙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地球科学领域的发现与进展1.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解释了地壳运动和地震等现象,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对地震预测和自然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综述地理学院2009级2班黄晴(2009100210)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直接结果。
人类的工业、摩纳哥也等各种活动既排放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又改变着人类生活的环境,由此改变了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得吸收状况,从而破坏了气候的脆弱平衡,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在人类意识到之一严重的后果后,世界各国开展行动研究气候变暖的原因及防止气候变暖的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英国科学家首先找到证据,证明全球在变暖。
他们首先分析了赤道以南和以北从1850年到1985年的气温变化趋势,发现南北两个半球的气温都大约上升了0.5摄氏度,其中尤以1920年到1940年和近几年升高的最为明显。
80年代初的3年间里是南北两个半球最暖的年份。
2、全球气候变暖成因分析2.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大气及海陆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大气中物理及天气气候过程和现象的基本动力。
全球气候地区差异、季节及年际变化不同,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变化的结果。
2.2大气环流:由于地球表面冷热不均,导致地表大气的流动。
2.3地表状况:主要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洋流、地形、植被等环境因素。
地表状况不同,大气温度也随之迥异。
2.4人类活动2.4.1人类活动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温室效应”持续增强2.4.2人口激增,森林锐减,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与延期的生态功能急剧下降,大大增强了二氧化塘的“温室效应”3、国内外研究现状3.1世界各国采取的措施: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
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统一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
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全球变化之全球变化科学导论(⼤⽓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要点总结第⼀篇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第⼀章全球变化科学产⽣的背景及其研究内容及意义1、什么是全球变化?其产⽣背景?答:全球变化作为⼀个科学术语和⼀门交叉学科,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全球变化科学的精髓是系统地球观,强调将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作为统⼀的整体来加以考察和研究,将⼤⽓圈、⽔圈、岩⽯圈和⽣物圈之间的相互作⽤和地球上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物的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以及⼈类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联系起来进⾏综合集成研究。
即全球变化科学是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然的和⼈为的),并预测其未来变化的科学。
它研究的⾸先是⼀个⾏星尺度的问题——将⼤⽓圈、⽔圈(含冰雪圈)、岩⽯圈和⽣物圈看成是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球内部作为两个主要的⾃然驱动器,⼈类活动作为第三种驱动机制。
发⽣在该系统中的全球变化是在上述驱动⼒的推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物学过程相互作⽤的结果。
全球变化科学是在时代发展、科学进步、⼈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和社会需要的背景下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个⽅⾯:(1)硬件条件。
在20世纪末,全球国际性应⽤的探测器和预测预报系统已有约1000个⾼空站、10000个⽓象站、3000个飞⾏器、7000艘充⽓船、500个浮标、长期⽴体动态信息库,还有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全球陆地观测系统、全球⽓候观测系统。
(2)由于强烈的⼈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前在全球范围内产⽣以下⼗⼤环境问题,急需国际社会合作共同解决。
主要有⼤⽓污染、温室⽓体排放和⽓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地退化、⽔资源匮乏和⽔体污染、海洋环境恶化、森林锐减、物种濒危、垃圾成灾、⼈⼝增长过快。
(3)从⼈类社会⽂明发展看,全球变化科学的产⽣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4)从历史发展⾓度看,全球变化研究有其科学思想的代表。
学 术 论 坛211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7.28.211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①柳艺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摘 要:伴随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
本文在介绍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变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全球变化课程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该文对于推动高校相关专业开展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球变化 课程教学 能动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211-02①作者简介:柳艺博(1982,8—),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遥感和全球变化生态。
自1983年“全球变化”概念首次提出以来,全球变化研究发展迅速,在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
人类全球变化的认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根本性的变化。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
全球变化相关课程正在由专业选修课向学科前沿课、学科交叉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课程发展,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的更新完善。
本文在介绍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重要性基础上谈了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全球变化教学提供参考。
1 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变化被界定为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1]。
全球变化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在空间上既包括发生在全球尺度上的系统性变化,也包括由局地尺度上相同类型的变化累加而成的累积性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但全球变化不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化或者全球变暖,其内涵比气候变化丰富的多[2]。
中国大陆地区全球变化研究——基于CNKI数据冯亮刘宁朱烨邱梦佳朱程周舟李翔超徐建胡其丹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徐州,221116摘要:全球变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利用CNKI全文数据库和引文数据库,对全球变化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对检索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在研究全球变化的30多年中实现了多次突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现阶段的研究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全球变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增多,涉及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对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也变的越来越高。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等国内主要机构与作者团队正在进行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东亚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变化影响的机理研究等的热点研究。
关键词:中国全球变化;重要突破;CNKI数据库;文献计量学;热点研究;生态系统引言: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全球变化引起的。
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研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以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为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
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科学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参与了全球变化科学重大国际计划的研究,并且实施了一批全球变化重大研究项目,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宏观决策、参与UNFCCC谈判等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为了准确而及时地掌握全球变化的研究动态,揭示该领域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作者、研究机构、有关项目等,本文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全球变化的文献进行了定量研究及分析。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进展和展望孔锋;王一飞;吕丽莉【摘要】Firstly,Starting from the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agreements on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the recent progress of the Paris Agreement,the Marrakech climate conference and the major progress of China & US climate cooperation and China's contribution were analyzed.Second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change,the main progres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was reviewed from a multi level perspective.Once again,the ma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in China'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was tracked.Finally,from the environmental risk areas,the future risks of climate change were predicted from six aspects,with a view to contributing 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program for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首先,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国际会议和协定着手,分析了近年来《巴黎协定》、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和中美气候合作的主要进展及中国贡献.其次,从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多层面综述了中国在治理气候变化中的主要进展.再次,追踪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科技进展和成就.最后,从气候变化等环境风险领域,从6个方面就未来气候变化风险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气候变化治理贡献相应的科技支撑方案.【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01【总页数】6页(P18-23)【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巴黎协定;气候治理;中国【作者】孔锋;王一飞;吕丽莉【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26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优势领域及进展
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具有以下优势领域和进展:
1. 气候变化研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气象观测网络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气象和气候数据资源丰富,具有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的优势。
中国的气候模式在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国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涵盖气候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表过程、水文水资源等方面。
中国的地表监测网络覆盖范围广泛,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 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中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资源,尤其是在高山、湿地和森林等方面。
中国在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推动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4. 空气污染研究:中国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空气污染研究的重要领域。
中国在空气污染源排放、传输过程、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且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5. 社会影响研究:中国人口众多,且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对全球变化的社会影响非常显著。
中国在社会影响研究方面的工作涉及到气候变化适应与脆弱性评估、环境政策研究、社会经济影响分析等,为全球变化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先进的科研技术以及重要的社会影响,为全球变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同时,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机构和项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论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朱飞(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本文结合张兰生主编的全球变化一书和相关文献,从三个方面论述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1)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2)全球变化对人类影响的若干问题的进展;(3)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易受影响的地区。
关键词:全球变化全球变化与人类农牧交错带海岸带全球变化是由一定的自然或人为的因素驱动,并通过一系列自然过程的变异来实现的,其结果导致地球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整体改变或部分调整,并表现为全球环境特征的时空变化。
对于人类来而言,全球变化意味着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势必对人类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为适应全球变化,人类必须认识全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地表环境的变化自地球诞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从不停止。
现今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在全球变化中,全球的含义包括空间规模上的全球尺度和思想认识上的全球观点两个方面。
所谓全球观点就是从地球系统的思想出发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而不是孤立的研究地球的不同组分和它的环境。
所谓全球尺度是指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大约于地球半径以上,或虽然过程和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没有达到上述规模,但其影响却是全球的。
在全球变化中,所有时间过程包括所有时间范畴和所有时间尺度两个方面。
全球变化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揭示发生在过去的全球变化规律,更主要地是认识现代正在进行的及未来将要发生的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过程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
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全球都在变化。
所以认识全球变化规律需要了解所有时间尺度上的过程。
二、全球变化对人类影响的若干问题的进展(一)全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认为,气温与人的死亡率之间呈U型关系,在过冷和过热条件下死亡率都将增加,最低死亡率处于16一25℃的温度范围内【1】,人类为适应预测的21世纪的气候变化将付出重大代价。
第四纪全球变化研究摘要:第四纪全球变化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客观事实,已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回顾第四纪全球变化研究主要进展和中国学者在第四纪全球变化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指出了中国第四纪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及我国学者在第四纪研究不足。
关键词:第四纪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国内研究不足创新方向1 全球变化简介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剧减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等。
经过30多年来全球科学家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在改变自己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其影响的范围不是局部的、区域性的,而是全球规模的,它涉及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因此,全球变化已成为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全球变化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兴的科研领域,其目的在于描述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的运转机制、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预测和评估能力,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变化研究是一门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宏观生物学、天文学、遥感技术以及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科学体系。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及其相互作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地圈),其直接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等子系统。
显然,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到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
因此,认识了解地球系统科学,预测、延缓或适应全球变化,对于协调自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 第四纪全球变化研究进展2.1第四纪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进展在过去几十年中,数十个国家众多的科学家投身于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它对于减少未来环境预测的不确定性、促进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V o l.22 N o.4A pr.,2007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4-0417-11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葛全胜1,王 芳1,陈泮勤2,田砚宇1,程邦波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北京 100864)摘 要: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E SSP、I G B P、W C R P、I H D P、D I V E R S I T A S)新近的研究战略调整和研究重点,在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全球变化研究的阶段性理论进展,归纳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关 键 词: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进展和趋势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变化趋势的发展,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全球变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当前以I G B P、W C R P、I H D P、D I V E R S I T A S和E SSP为代表的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组织和计划的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世界主要国家在新的科技战略布局中也都重视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方兴未艾,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1 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新进展1.1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 SS P)的新发展2001年由全球环境变化四大科学计划W C R P、I G B P、I H D P和D I V E R S T RA S联合组建的E SSP有力的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系列重大研究计划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了地球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增进了人们对复杂地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E SSP开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启动联合研究计划、开展区域性活动、进行地球系统分析模拟以及组织召开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
1.1.1 启动联合研究计划E SSP成立之初设立了4项有关碳、食物、水和人类健康问题的联合计划,目前4项联合计划均已启动(表1)。
上述每项计划都是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性问题,计划的开展均采取综合集成、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E SSP设立4项联合研究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综合研究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对全球可持续性的影响,建立与社会直接相关的研究议程。
1.1.2 关注区域问题的研究E SSP特别重视与地方科学团体进行合作,开展大量的区域研究工作。
1992年成功发起了S T AR T (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计划),致力于加强全球变化研究的能力建设,特别注重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作用,现已建立东亚、东南亚、南亚、非洲、地中海等区域网络系统。
随后E SSP又启动了一系列全球变化区域集成研究计划,如以南美洲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破坏及其环境影响评价为核心的L B A (亚马孙大尺度生物圈大气圈实验)、以非洲干旱为核心的区域集成研究项目A MM A(非洲干旱区域研究项目)、以人类活动与季风气候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为核心的M A I R S(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项目),都是区域研究的成功范例,也为今* 收稿日期:2007-03-06;修回日期:2007-03-16.*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C N C- I GB P活动开展及全球变化决策咨询”(编号:K Z CX2- Y W-314);和“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碳汇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编号:K Z CX2-Y W-305);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中德全球环境变化联合研究”(编号:2005 D F A20010)资助. 作者简介:葛全胜(1963-),男,安徽安庆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及历史地理研究. E- m a i l:g eqs @i g s n r r. a c. c n*通讯作者:王芳(197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相关研究. E-m a i l:w angf@i gs n r r. a c. c n表1 E SS P联合研究计划T a b l e1 J o i n t p r o j ec t s of E SS P计划名称主要研究目标启动年份项目办公室所在地负责人G C P理解控制碳循环的根本机制与反馈,解释当前的碳源和碳汇格局,发展未来碳循环动力学2001澳大利亚、日本、中国和欧洲M i ke R aupach博士,G C P科学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G ECA F S制定解决全球环境变化对食物供应影响的战略,分析食物系统适应G E C所引发的环境与社会效应2001英国N ER C生态与水文中心J o hn I ng r am教授,G ECA F S执行官员,N ER C生态与水文中心G W SP在地球系统研究框架内,理解地球系统变化与水系统之间在局地到全球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进而服务于可持续的水系统管理2001德国波恩大学E ri c C r a s w e l l教授,G W SP执行官员G EC H H理解全球变化(包括大气组成变化、水循环、食物与织物生产生态系统、城市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与人类健康的关系2006尚未成立 注:G C P(全球碳计划)、G ECA F S(全球环境变化与食物系统)、G W SP(全球水系统计划)、G EC H H(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后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开展区域研究的基础。
同时,E SSP不断加强与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的联系,包括I A I(美洲间全球变化研究所)、A P N(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 NR I C H(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等,通过与跨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的合作,E SSP在跨国家的地区性重要区域的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1.1.3 开展地球系统分析模拟E SSP业务工作的核心是同化来自I G B P、I H D P、W C R P和D I V E R S I T A S4大全球变化计划不同领域的数据和信息,把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开展深层次的分析和模拟工作①。
(1)推动I G B P-A I M E S(地球系统综合分析与模拟计划)和W C R P-W G C M(W C R P耦合模拟工作组)的综合研究。
目前在A I M E S和W G C M合作基础上,通过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手段,E SSP正在积极开展地球系统模拟工作。
A I M E S是I G B P最新推出的一项计划,主要开展地球系统数据分析、模式分析与模拟等工作。
W G C M主要开展气候耦合模式的开发与评价、采用耦合模式研究十年至百年尺度自然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报性、预测气候系统对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以及发展数据同化手段。
E SSP将通过综合集成A I M E S和W G C M的研究成果,开展地球系统层次的分析与模拟,以期提高对地球系统的新认识。
(2)在地球系统的分析与模拟中集成人类因素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因素。
目前E SSP正在开展一些集成人类因素的分析模拟计划与研究倡议,其中包括T O G(奥斯陆小组)的工作和由G C P发起的有关碳循环模型开发的研究倡议。
T O G是由I G B P和I H D P共同实施的一个研究网络,主要致力于自然—社会科学集成的方法学和理论方面的研究;G C P发起的有关碳循环模型开发的研究倡议主要目标是发展新的综合集成碳循环模型,在碳循环模型的分析与模拟中充分考虑生物物理过程与能源系统动力学、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制度/政治变化等之间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变化也将是E SSP在下一步地球系统分析模拟工作中予以重点考虑的方面。
1.1.4 组织召开开放科学大会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是E SSP学术交流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旨在推动全球变化领域的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计划每5年召开一次。
E SSP第一次开放科学大会于2001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成功举办,主题为“一个变化星球的挑战”;E SSP第二次开放科学大会于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全球环境变化:区域挑战”。
第二次开放科学大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E SSP的研究框架,会议期间新启动了2项科学计划和研究项目即G EC H H和M A I R S,拓展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次开放科学大会全体报告共14个,分组报告共1431个,报告主题和研究内容方面,仍继续关注区域问题研究,其中非洲、亚洲等区域为重点关注地区。
同时,全球变化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注重考虑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安全、风险管理、灾害预防、政策制定、人类健康、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等自然和社会的综合问题。
1.2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 R P)新发展为了应对新的科学挑战和迎接新的机遇,W C R P于2005年提出了新的“地球系统的协调观测81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2卷①h t t p://w w w. e ss p.o r g/e n/a bout-u s.h t m l;h tt p://w w w.e ss p.o r g/e n/i n t eg r a t ed- r eg i onal-s t ud i es.h t m l;h t t p://w w w.e ss p.o r g /e n/e s-m ode ll i ng. h t m l和预报”C O P E S战略计划。
这是W C R P在2005—2015年的战略框架,其目标是促进对地球系统变率和变化的分析与预测,使成果能够在更广泛的实际运用中得到体现,为社会提供直接相关的、有益的和有效的产品和服务[2]。
1.2.1 提出未来10年的挑战和机遇(1)无缝隙预测问题。
目前对于连续预测问题有一种新观点,即应该减小短期预测和长期气候预估之间的区别,实现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事件的无缝隙预测。
短期气候和天气会对长期气候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较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主要会通过较小尺度特征的变化(包括一些极端事件)来反映。
基于上述认识,气候模式应当采用尽可能高的分辨率来运行,即能连续反映短时间尺度气候事件。
(2)更广泛的气候/地球系统预测。
在气候/地球系统的预测模式中,耦合不同地球系统分量,将会产生不同的气候行为结果,因此需要发展综合集成的、考虑地球系统不同分量的气候/地球系统预测模式。
(3)可预报性问题。
导致预测结果不确定性原因主要包括初值的影响、边界条件的影响、气候系统变化的非线性过程以及模式精确性等[3]。
需要减少预报中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往往导致预测的失败,这对减少气候/地球系统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可预报性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建立新的理论和观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