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均衡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3.74 KB
- 文档页数:5
一.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产生条件: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政治条件:国家的产生产生原因:各国生产要素差异性生产要素国际间缺乏流动性各国科学技术存在差异基本经济分析工具1。
一般均衡分析: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国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其所有的资源时所能产生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表示一国的生产能力.表示供给。
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反映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的图形。
表示消费者需求。
一般均衡:社会的最优生产点: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设为、会无差异曲线)。
2.局部均衡分析:只分析某个具体的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情况。
封闭的经济中,市场均衡完全由一国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前提是没有政府干预)二.对外贸易: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的活动。
1。
按货物移动方向:a出口贸易:把本国生产或加工的产品及本国化产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
(本国化产品:复出口。
外国货物经过结关进入国内后,未经加工改造,又输出国外的现象。
)b进口贸易:把外国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运往本国国内市场销售。
(复进口现象)c过境贸易:当A国须经过C国国境把货物运往B国时,这批经过C国运往B国的货物,对于C 国而言,就是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间接过境贸易2。
按交易商品的形式:a货物贸易:有形(商品)贸易.有具体形状的商品的交换活动。
(进出口需经过海关,贸易额反映在海关的贸易统计表上)b服务贸易:无形(商品)贸易。
传统上指无形劳务的提供和接受。
新定义,指“过境交付;c境外交付: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无需经过海关)3.按如何划分货物进出口的标准:a总贸易:一国的对外货物贸易包括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
(以货物越过国境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b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结关为标准来划分进出口。
4。
按交易的方式:a直接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直接进行的货物买卖行为。
第2章国际贸易均衡分析✹国际贸易一般均衡分析✹国际贸易局部均衡分析✹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专题: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形成机制?第1节国际贸易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把所有相互联系的市场看成是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每一商品的供求和价格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还取决于所有相关商品。
✹当整个经济体系的所有商品都达到供求相等时,市场才达到一般均衡状态。
一、一般均衡分析的主要工具✹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供给,用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需求,二者共同决定了均衡状态下一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生产及消费。
(一)生产可能性与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
✹机会成本: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减少另一产品的生产的代价,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边际转换率:MRTXY=∆Y/ ∆X(Y产品与X生产的边际转换率,或增加1单位X 而放弃的Y的数量)✹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变动会出现三种情形:不变、递增和递减。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在一定的社会偏好、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不同产品的组合。
✹与个体无差异曲线相同,随着社会无差异曲线远离原点向外扩展,福利水平提高,且任何两条社会无差异曲线均不可能相交。
边际替代率:MRSXY=∆Y/ ∆X(Y产品与X的替代率,或增加1单位消费X 而放弃的Y消费的数量)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
(图)(三)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在封闭状况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以下三个:生产达到均衡、消费达到均衡以及市场出清。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状态下一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生产及消费二、比较优势说的一般均衡分析✹1936年,哈伯勒运用基于机会成本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重新演绎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另一国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这种商品上便拥有比较优势。
第二章国际贸易均衡分析(探讨交换比率、贸易均衡价格的确定)特点:●探讨均衡价格的实现、即交换比率的确定;●放弃劳动价值论,引入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重新解释比较优势。
注:经济学中,将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
一国的国际贸易模式指具体进口什么产品、出口什么产品。
复习思考题一、什么是相互需求理论?其作用是什么?该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有区别吗?答:理论:1.是从供求两方面解释国际贸易条件的理论,约翰穆勒是其早期代表人物。
2.指进行贸易的两国对对方的产品需求程度(即相互需求强度)相等时,各国按给定的贸易条件所获得的出口收入,要恰好等于各国为进口商品所需要的支出。
否则,贸易条件就会上下波动,直至重新达到均衡。
3.该理论认为,供给只能确定交易的区间;国内产品交换比率是两国参加贸易的上下限;交易区间里的具体均衡比率由交易双方的需求强度决定。
作用:1.把供求原理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解释了贸易基础(相对价格差异);2.并进一步说明了贸易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化,实际上解释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原理。
区别:微观经济学中研究的是一般需求,一般需求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
相互需求研究的则是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时,交易双方相互需求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两国的需求强度决定贸易条件。
二、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原理。
答:美国,哈伯勒提出,放弃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有很多种;该理论没有具体说明均衡价格是多少,即Pw=Px/Py=?。
(关键概念:机会成本即边际转换率递增、生产可能性曲线PPF凹向原点、社会无差异曲线CIC凸向原点)解释:认为不同国家相同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即机会成本)不同,由此提供了贸易的基础:即当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中相对于另一国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
由于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两国之间相同产品的相对价格存在差别,贸易基础由此产生。
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在上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古典的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揭示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内核仍然是我们这一章起点和基础。
在这一章中,我们的分析还将继续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投入以及没有运输成本、两国之间要素不可流动但产品可以自由流动的理想世界中进行,但我们不再假定机会成本不变,而是更为接近现实地假定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除了用机会成本递增代替了机会成本不变的假定之外,本章的假设条件与上一章没有差别。
但为了更具一般性,本章将假定参与贸易的国家为A国和B国,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
同时,我们还将引入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如等产量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
这样,对两国社会生产状况的描述也将不采用具体数值,而是通过等产量线的不同形状来体现。
我们首先分析一国在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然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讨论两国国家贸易的动因以及模式和所得。
之后,我们进一步分析通过贸易两个国家如何实现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将指出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即使两国社会产状况完全相同,但只要需求偏好不同,它们依然存在着贸易的动机,并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共同获益。
第一节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利益上一章中我们提到机会成本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资源如果用作其他用途可以实现的价值。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的机会成本是指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
上一章中我们假定机会成本是不变的,为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接近现实,本章中,我们将把这个假定条件取消,进而研究机会成本可变——主要是递增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机会成本也可看作是以另一种商品计量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递增,即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是普遍和典型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性质。
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进而进行贸易,对各贸易国均会带来最大收益。
第2章国际贸易均衡分析✹国际贸易一般均衡分析✹国际贸易局部均衡分析✹提供曲线一般均衡分析✹专题: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形成机制?第1节国际贸易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是把所有相互联系的市场看成是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
✹每一商品的供求和价格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还取决于所有相关商品。
✹当整个经济体系的所有商品都达到供求相等时,市场才达到一般均衡状态。
一、一般均衡分析的主要工具✹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供给,用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需求,二者共同决定了均衡状态下一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生产及消费。
(一)生产可能性与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
✹机会成本: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减少另一产品的生产的代价,用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边际转换率:MRTXY=∆Y/ ∆X(Y产品与X生产的边际转换率,或增加1单位X 而放弃的Y的数量)✹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变动会出现三种情形:不变、递增和递减。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在一定的社会偏好、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不同产品的组合。
✹与个体无差异曲线相同,随着社会无差异曲线远离原点向外扩展,福利水平提高,且任何两条社会无差异曲线均不可能相交。
边际替代率:MRSXY=∆Y/ ∆X(Y产品与X的替代率,或增加1单位消费X 而放弃的Y消费的数量)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
(图)(三)封闭经济的一般均衡✹在封闭状况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以下三个:生产达到均衡、消费达到均衡以及市场出清。
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状态下一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生产及消费二、比较优势说的一般均衡分析✹1936年,哈伯勒运用基于机会成本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重新演绎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另一国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这种商品上便拥有比较优势。
根据机会成本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可以给所有贸易参与国都带来贸易利益,两国机会成本差异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
✹例如chpr1:中国和美国生产两种产品,分工前:单位劳动产出✹✹美国生产小麦的机会成本低于中国,因此美国在小麦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中国则拥有棉布生产的比较优势。
中国则多生产棉布并向美国出口棉布换小麦。
✹假定国际交换价格是1单位小麦换1单位棉布,两国都根据自己的社会偏好进行了最优选择。
2、机会成本递增时的贸易✹机会成本递增情形下国际分工模式表现出不完全分工的特点:这是因为两个国家在增加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递增,当达到两国同一商品的相对价格相同,这种分工就会停止。
2、机会成本递增时的贸易基础与贸易所得3、贸易和分工的利益区分✹1、得自贸易的利益✹指资源配置不变产出不变情况下部分产品按国际市场价格贸易的利益。
图中社会无差异曲线I-II部分;✹2、得自分工的利益✹指资源根据比较优势而重新配置获得的利益。
图中社会无差异曲线II-III 部分;第2节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并非研究整个经济情况,而只讨论某个商品市场。
它假定其他市场的状况不变,把一种商品的价格仅视为该商品本身供求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局部均衡分析的主要工具✹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是局部均衡分析的主要工具,反映了某种商品的价格和数量间的对应关系,在开放经济分析中可以表现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
1、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推导✹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可以由一般均衡分析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推导得出。
下图图描述了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
✹在Ⅰ图中,任意选取本国小麦的三个不同的相对价格,如4、2和1,三条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分别决定了三个生产均衡点A、B、C,对应于这三点的小麦的产出分别为75、60和40单位。
✹在Ⅱ图中,横坐标表示小麦的供给数量,纵坐标表小麦的相对价格,根据Ⅰ图,可在Ⅱ图中画出对应于各种相对价格的小麦的供给数量,于是得到本国小麦的供给曲线。
✹在III图中,通过生产点A、B、C的三条相对价格线同时又代表该国在三个不同相对价格水平下的预算约束线,为达到效用最大化目的,消费者希望选择的消费应在预算约束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
在相对价格为4、2和1时,消费者希望达到的消费点分别为75、85和100单位。
✹在Ⅳ图中,将对应于小麦不同相对价格与消费者希望得到的消费数量两者之间的关系绘制出来,得到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市场均衡:✹在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市场达到供求平衡,由此决定了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生产、消费水平。
2、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反映了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用公式表示为:✹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表示供给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供给价格弹性公式表示为:二、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以美国出口小麦为例,中国要尽量压低价格,使进口有利可图;而美国要尽量抬高价格使出口有钱可赚。
双方的博弈力量最终促成了小麦的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如图:说明:✹1、在世界小麦市场上,如果中国的进口量大于美国出口量,小麦的国际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小麦国际市场价格下跌。
当进口量等于出口量的时候,国际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才能形成。
✹2、国际市场价格一定处于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国内均衡价格之间,假设该国际市场相对价格为1。
三、贸易利益的衡量✹局部均衡分析中使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分别表示消费者和生产者两大集团的利益变化,从而衡量社会福利的总变化。
1、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和“实际支付”的差价或额外的满足便称为“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与实际卖出的价格差额为生产者剩余。
✹如图:2、贸易国的福利变化✹中国作为小麦的进口国,自由贸易的结果使本国小麦的相对价格由贸易之前的4降低为1,同时小麦的消费量增加,生产量减少,超额需求由进口来满足。
✹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生产者剩余减少了a;✹中国整体而言,福利是上升还是下降了?✹不考虑利益主体的区别则:+b✹美国作为小麦的出口国,自由贸易使美国小麦的相对价格由1/4提高到1,小麦的生产增多,消费减少,超额供给都用于出口。
✹由于国内价格上升,美国消费者剩余减少c,生产者剩余增加c+d。
✹美国的整体福利得到提高了+d贸易国的福利变化:3、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贸易使进出口双方都受益,但每个国家获得的利益大小不同。
双方的利益依据同样的贸易量,这种利益的分配仅仅取决于谁的价格变动更大,价格变化幅度较大的国家获益更大。
如果本国自由贸易后价格比率变化为X%,外国的价格比率变化为Y%,以△π和△π*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净福利增量,则两国的福利变化比率可以表示为可以判断:✹在图2-11中,获益更多的是中国。
中国的小麦相对价格的下降相当于国际贸易价格的300%(从4到1),而美国小麦相对价格的上升仅相当于自由贸易价格的75%(从1/4上升到1)。
✹思考提问:是否进口国福利大于出口国?什么商品在中国具有这样的效果第3节提供曲线的均衡分析✹提供曲线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的,后来由艾奇沃思进一步完善,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中广泛使用的另一个一般均衡分析工具。
一、提供曲线的推导及性质✹提供曲线:是某国对应不同的进口量而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所有,提供曲线反映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下所愿进口和出口的数量组合。
✹在给定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很容易求出发生贸易的各种不同相对价格下一国最优的进口和出口数量,从而推导出该国的提供曲线。
1、提供曲线的推导✹以中国小麦、棉布贸易为例推导中国的提供曲线。
左图中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中国小麦和棉布的数量;如前A/B/C三点生产,相对价格为4,2,1;中国国内交换价格为4;✹右图横轴表示中国小麦的进口量,纵轴为中国棉布的出口量。
✹国际市场三种相对价格4/2/1对应不同的出口和进口:✹用一条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便可得到中国在各种不同的国际价格水平下贸易均衡点的轨迹,即中国的提供曲线.✹是一条凸向纵轴的曲线,连接原点和提供曲线上除原点以外的任一点,斜率等于该点所对应的小麦的国际相对价格。
图2-12 中国提供曲线的推导类似的,可以导出美国的提供曲线2、提供曲线的性质✹1、提供曲线凸向出口产品轴指明比较优势。
中国的提供曲线凸向纵轴,中国在棉布的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美国的提供曲线凸向横轴,在小麦上有比较优势。
✹提供曲线之所以凸向代表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坐标轴,是由于出口产品边际成本递增以及进口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用一定数量的出口产品必须交换更多的进口产品,该国才能继续扩大贸易;✹2、提供曲线一般具有正斜率,但随着出口产品边际成本的不断上升和进口产品边际效用的持续下降,提供曲线可能在到达一定点之后转变为负斜率,即向回弯,这表明贸易超过一定点之后,一国为追加1单位进口品而愿意出口的产品的数量逐渐下降。
✹3、提供曲线的弯曲程度常用曲率来衡量,曲率越大,表示等量的出口商品所能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越大。
二、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中国的提供曲线位于其国内均衡价格线之下,美国的提供曲线则位于其国内均衡价格之上,两国的提供曲线位于两国国内商品相对价格之间。
✹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确定了两国在贸易均衡时的相对商品价格。
✹在此外的任一价格水平上,对两种商品的进出口意愿都不相等。
这就给商品相对价格一个向均衡水平移动的压力。
图2-13 贸易均衡时国际相对价格提供曲线移动与价格变化推动提供曲线移动的因素:✹需求方面引起提供曲线移动的主要原因包括消费偏好和收入水平变化等;✹供给方面造成提供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是要素总量和技术水平的变化等。
三、国际交换价格与贸易条件✹国际贸易对生产、消费及贸易利益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交换价格,即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与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的比率。
✹考虑现实中一国多种商品的贸易时,则以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商品价格。
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为:✹或者用进出口价格指数表示。
说明:✹贸易条件可以用提供曲线来直观的说明。
如果其中一国的供给或需求发生变化,该国提供曲线就会发生移动,从而使均衡贸易条件发生变动,从而使整体经济状况改变.。
✹一国贸易条件变化,只能说明该国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所获得的进口数量。
✹假如一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出口商品价格降低,尽管贸易条件看似不利,但该国可以从劳动成本下降中获利,整体贸易利益很可能增大。
贸易条件的福利评价:✹T =><1✹思考提问: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还是改善?怎样辩证看该问题?[本章小结]✹1、一般均衡分析是把所有相互联系的市场看成是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2、运用机会成本分析方法重新演绎了比较优势理论;✹3、局部均衡分析只讨论某个商品市场国际价格的决定;✹4、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确定了两国在贸易均衡时的相对商品价格;✹5、根据贸易条件可以判断国际贸易的福利问题,但不能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