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神奇的纸》
- 格式:docx
- 大小:31.56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中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及活动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纸》。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了解纸的特性、种类及用途,培养幼儿对纸张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纸及其特点。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发现纸的神奇特性。
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让幼儿明白珍惜和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及其特性。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纸张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纸张样品、显微镜、放大镜、湿纸巾、水、彩笔、教案。
学具:彩纸、剪刀、胶棒、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张,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纸是怎么来的吗?它们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简要讲解纸张的制作过程。
(2)通过显微镜观察纸张的纤维结构,引导幼儿发现纸的神奇特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彩纸、剪刀、胶棒等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小作品。
(2)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4. 环保教育(5分钟)(1)教师讲述纸张的来源,引导幼儿明白珍惜和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2)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纸,培养幼儿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纸(1)纸张的制作过程(2)纸的神奇特性(3)纸张的分类及用途2. 环保教育:珍惜和节约用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和家人一起调查生活中使用纸张的例子,思考如何节约用纸。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幼儿对纸张的制作过程和特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动手操作环节,部分幼儿对材料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1)带领幼儿参观造纸厂,了解纸张的整个制作过程。
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一、说教材1.活动内容来源主题《走进纸王国》,基于幼儿对纸的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已经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纸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满了和纸相处的经验:从纸巾、纸盒到纸袋,从书籍、报纸到海报纸不仅是我们物质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
纸,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的角色。
于是我根据主题中的《会吸水的纸》以及孩子的兴趣热点——喜欢把纸制品放在水中游戏,预设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有趣的纸”。
2.活动重在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探究能力整个活动中,我以探索纸的吸水性为切入点,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孩子思考与猜测,并通过实验(将不同种类的纸娃娃放在水中,观察他们在水中的变化)来验证,集体分享来释疑与拓展。
从而让孩子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他们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动手实验、记录等)。
同时,我考虑到中班幼儿在实验中,观察的持久性比较缺乏,实验的目的性较差。
因此,我还将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观察、记录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从而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活动实验材料简单有趣,适宜动手探究。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为幼儿创设开放的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并乐在其中。
本次活动中我确立了四种纸(餐巾纸、报纸、绘画纸、牛奶盒纸),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纸,它们的吸水性有较大的差异。
我把这些纸剪成纸娃娃的造型创设,“纸娃娃”潜水的有趣情境,吸引幼儿动手实验、感知发现四种纸娃娃在水中的变化,从而引发幼儿的思考与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说目标和准备(一)活动目标:1.探究发现不同的纸在水中的变化,感知纸的吸水性。
2.学习耐心、细致的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3.通过探索实验活动,感知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处。
(二)活动准备:1.教具:4种纸的展板一块、大记录表、铝箔纸和纽扣面膜纸各一份2.学具:纸娃娃若干(报纸、牛奶盒纸、餐巾纸、绘画纸)、透明水盆、抹布、小记录纸、盘子、笔各8份。
三、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以探索纸的吸水性为切入点,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孩子思考与猜测。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纸》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纸的基本构成及其主要来源。
2.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纸张的不同种类。
3.学生能够通过实践,体验纸的吸水性、可塑性、可降解性等性质。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动手制作剪纸等简单的手工制品。
2.学生能够描述纸张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场景。
3.学生能够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纸张的吸水性、可塑性等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纸张的可降解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带上实验器材:纸张、水杯、水、油颜料、毛笔等。
2.准备好剪纸、折纸等简单的手工制品,为学生展示。
3.制作幻灯片,加强学生对纸的了解。
正式教学引入新知1.让学生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纸制品。
如:纸巾、书、绘画纸等,并与学生分享纸张的重要性。
2.在幻灯片中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张,让学生初步认识纸张的不同特性。
实际操作1.拿出一张纸,让学生观察它的吸水性。
将纸张放入水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被纸张吸附的过程。
并询问学生,为什么这张白纸可以将水吸进去。
2.拿出颜料、毛笔,让学生在纸上试验水性。
引导学生谈论纸的水性对绘画的影响。
3.让学生动手合折纸张,体验纸张的可塑性。
教师提问,对折前的一张纸,如果要变成三张,应该怎么做?如何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其他的事物上呢?4.针对不同的纸张,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可以用来制作什么呢?课堂综合1.收集来自不同学生手中的手工制品,引导学生谈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总结学生的探究经历,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收获,如:在学习中发现到什么、认识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技能等。
课后拓展1.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纸张的知识,并制作相关的展板展示在班级中。
2.动手制作小蝴蝶、小飞鸟等简单动物的纸制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3.让学生尽可能地寻找各种不同的纸张,并收集它们的信息,让他们了解更多有关纸张的知识。
(封面)
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优质教案《神奇的纸》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知识)
2、能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
操作过程中发现。
(能力)
3、在活动中较专注的操作,并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
(情感)
【活动准备】
A4纸幼儿每人一张、玩具积木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神奇的东西,看!是什么?(纸)它可以
用来做什么呢?(画画、剪纸、折纸等)”
2、引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张纸的用处特别的多,它的神奇之处你一会儿也会慢慢的发现。
现在你先想办法让它在桌子上站起来,试一试。
”(幼儿每人一张纸,
自由探索)
3、初步尝试发现纸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是都能让纸站起来,那这张神
奇的纸上能不能放东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那请你拿一个玩具先来试一试”(幼儿
动手尝试)。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神奇的纸》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 教学背景幼儿园中班是幼儿园教育阶段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正处于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并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根据幼儿身心特点,选取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提供足够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学习《神奇的纸》这一话题,引导幼儿了解纸的来源、种类、用途及处理方法,以及纸的物理性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认知能力,促进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分析思维能力的提高。
具体教学目标:•了解纸的来源和制作方法;•掌握纸的种类和用途;•了解纸的物理性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提高幼儿的分析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3.1 纸的来源和制作方法首先,教师通过图书、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幼儿介绍纸张的来源和制作方法。
教师可以用素材木材、麻竹等,向幼儿展示制作纸张的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现象,引导幼儿思考相关问题,如:木材经过哪些处理,才能成为我们平常所用的纸张?有哪些纸张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3.2 纸的种类和用途接下来,教师通过PPT等形式,向幼儿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纸张种类,如,画纸、卫生纸、包装纸等,并结合幼儿经常接触的场景,向幼儿展示这些纸张的用途。
3.3 纸的物理性质最后,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小实验等形式,向幼儿介绍纸的物理性质。
比如,重量轻、柔韧、吸水性强等。
教师可以向幼儿出示纸张和其他物质,并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其物理性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教学反思本次科学课《神奇的纸》教学,教师注重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和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能够充分地认识和了解纸张的来源、种类、用途及处理方法,从而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还注意到以下几点问题:1.教师需要掌握数据和实物排练,在实物展示和小实验等环节,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素材和实验工具,并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在教学现场能够熟练操作。
《神奇的纸》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纸的基本知识,知道纸的来源和制作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纸的来源和制作过程2. 纸的种类和特点3. 纸的环保意义4. 纸的创意运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纸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难点:纸的创意运用。
四、教学准备1. 纸张、剪刀、胶水等手工材料2. 纸的制作过程视频或图片3. 纸的种类和特点介绍资料4. 纸的环保宣传材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各种纸张,引发幼儿对纸的兴趣,引导幼儿思考纸的来源和制作过程。
2. 纸的来源和制作过程:教师通过视频或图片介绍纸的来源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纸的制作不易,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 纸的种类和特点:教师向幼儿介绍不同种类的纸及其特点,让幼儿了解纸的多样性。
4. 纸的环保意义:教师通过宣传材料向幼儿讲解纸的环保意义,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5. 纸的创意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纸张手工制作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6. 展示与分享: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让幼儿认识到纸的重要性和环保意义。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发言,评估幼儿对纸的基本知识和环保意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评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发展情况。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纸张制作的手工艺人前来幼儿园进行实地演示,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2. 组织幼儿参观纸张生产厂家,深入了解纸的制作和环保措施。
3. 开展纸张回收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纸张的再利用过程,培养环保意识。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手工制作活动安全,避免幼儿在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时发生意外。
《神奇的纸》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纸的来源,知道纸的用途,以及纸的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爱护纸张,节约资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纸的来源和用途,知道纸的性质。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纸的吸水性、溶解性等性质。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白纸、彩纸、报纸、棉签、水、盆子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接触过纸,对纸有一定的认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各种纸张,引发幼儿对纸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纸的颜色、质感等特征。
2. 基本环节:(1)教师向幼儿讲解纸的来源,让幼儿了解纸是如何制成的。
(2)教师展示纸的用途,让幼儿知道纸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纸的实验,探究纸的吸水性、溶解性等性质。
3. 拓展环节:让幼儿发挥想象力,用纸创作各种作品,如剪纸、纸飞机等。
五、教学评价:1. 幼儿对纸的来源、用途和性质的认知程度。
2. 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3. 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步骤:1. 纸的来源:让幼儿观察一张白纸,引导幼儿思考纸是从哪里来的,引发幼儿对纸的兴趣。
2. 纸的用途:教师展示各种纸制品,如书籍、报纸、纸巾等,让幼儿了解纸的广泛用途。
4. 纸的制作:教师向幼儿讲解纸的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纸是如何制成的。
5. 纸的艺术: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纸的艺术创作,如剪纸、纸花等,让幼儿感受纸的艺术魅力。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纸的特性,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 实验法:让幼儿参与纸的实验,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创作法:让幼儿进行纸的艺术创作,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纸的魅力。
2. 互动教学:教师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神奇的纸》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第一章:纸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认识纸的种类和用途。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纸的起源:讲述纸的发明过程,介绍古代造纸术。
2. 纸的种类:介绍不同种类的纸,如白纸、彩色纸、报纸、作业纸等。
3. 纸的用途:探讨纸的各种用途,如写字、画画、包装、打印等。
三、教学活动1. 观看动画:播放关于纸的起源和发展的动画视频。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纸的种类和用途,分享自己的发现。
3. 实践活动:动手制作纸飞机,观察纸飞机的飞行情况。
四、教学评价1. 幼儿能简单讲述纸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幼儿能认识不同种类的纸,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3. 幼儿在实践活动中有兴趣探索纸的特性。
第二章:纸的特性与实验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纸的特性,如吸水性、透光性、可塑性等。
2. 通过实验探究纸的特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纸的吸水性:实验观察纸张吸水后的变化。
2. 纸的透光性:实验观察纸张透光的情况。
3. 纸的可塑性:实验观察纸张经过折叠、弯曲后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活动1. 实验一:纸的吸水性实验,观察纸张吸水后的膨胀现象。
2. 实验二:纸的透光性实验,观察纸张透光的情况。
3. 实验三:纸的可塑性实验,观察纸张经过折叠、弯曲后的形态变化。
四、教学评价1. 幼儿能简单描述纸的吸水性、透光性和可塑性。
2. 幼儿在实验活动中能积极参与,观察仔细。
3. 幼儿能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思考。
第三章:纸的创意制作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幼儿对纸艺的兴趣。
2. 学习简单的纸艺制作技巧,如剪、折、粘等。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纸艺制作技巧:学习简单的剪、折、粘等制作方法。
2. 纸的创意作品:制作纸花、纸鸟、纸盒等创意作品。
三、教学活动1. 欣赏纸艺作品:展示各种纸艺作品,引发幼儿的创意灵感。
《神奇的纸》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第一章:纸的起源1.1 介绍纸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纸的历史背景。
1.2 讲解纸的制作过程,包括原材料的采集、加工和成型。
1.3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不同的纸张类型和用途。
第二章:纸的特性2.1 介绍纸的基本特性,如吸水性、透光性、柔软度等。
2.2 进行纸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纸的特性,如纸的吸水性、可塑性等。
2.3 引导学生思考纸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纸的创意运用3.1 介绍纸的创意运用,如纸雕、纸贴画、纸折等。
3.2 进行纸的创意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有趣的作品。
3.3 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大家互相欣赏、学习和启发。
第四章:纸的环保意义4.1 介绍纸的环保意义,如回收利用、减少森林砍伐等。
4.2 讲解纸的环保知识,如如何正确分类和回收纸张。
4.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倡节约用纸、回收利用纸张的良好习惯。
第五章:纸的科技应用5.1 介绍纸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纸电池、纸电脑等。
5.2 讲解纸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纸的未来前景。
5.3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第六章:纸的生物降解性6.1 介绍纸的生物降解性,让学生了解纸张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
6.2 进行实验,观察纸张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解情况,如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
6.3 引导学生思考纸的生物降解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
第七章:纸的可持续性7.1 介绍纸的可持续性概念,包括原材料的可持续采集和生产过程的环保性。
7.2 讲解森林管理和纸张生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7.3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可持续性,如选择可持续来源的纸张产品。
第八章:纸的多样性8.1 展示不同类型的纸张,如文化用纸、包装纸、特殊功能纸等。
8.2 让学生通过触摸和观察,了解不同纸张的特点和用途。
8.3 引导student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us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aper in their dly lives.第九章:纸的跨学科应用9.1 介绍纸在艺术、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神奇的纸》中班科学优质课科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手册》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纸”。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幼儿将探索纸张的承重能力、伸缩性和防水性等特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纸张的基本特性,如承重能力、伸缩性和防水性。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分享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纸张的基本特性,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纸张、剪刀、尺子、彩笔、小石子、水、容器等。
2. 学具:每组一张桌子、一把剪刀、一盒彩笔、一卷透明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看一个关于纸的动画片,引导幼儿关注纸张的神奇特性。
提问:你们觉得纸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它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特性?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纸张的承重能力、伸缩性和防水性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思考。
讲解纸张的基本特性,让幼儿了解纸张的奇妙之处。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探索纸张的承重能力、伸缩性和防水性。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纸2. 内容:纸张的承重能力纸张的伸缩性纸张的防水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探索家中的纸张,找出它们的用途和特性。
2. 答案提示:如报纸、卫生纸、彩纸等,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和特性?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中,幼儿对纸张的神奇特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安全意识不够重视,需要加强安全教育。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造纸厂,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神奇的纸》中班科学优质课科学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神奇的纸》教材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纸张的制作原理、各种纸张的特点与应用、以及纸张的再利用和环保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纸张的科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纸张的制作过程,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特点和用途。
2. 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纸张知识,进行简单的纸张制作和创意设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惜纸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纸张制作原理的理解,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2.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种类纸张的特点和应用,以及纸张的再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纸张样品、显微镜、投影仪、环保宣传册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神奇的纸张表演,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纸张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了解纸张的来源。
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纸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不同种类纸张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互动问答。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设计。
6. 环保教育:讲解纸张的再利用和环保意义,展示环保宣传册。
六、板书设计1. 纸张制作原理2. 不同种类纸张的特点与应用3. 纸张的再利用和环保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让学生收集不同种类的纸张,并描述其特点和应用。
答案:学生需提交收集的纸张样品,并附上描述纸张特点和应用的小论文。
2. 作业题目:以“节约用纸,从我做起”为主题,设计一幅环保宣传画。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幅创意宣传画,体现节约用纸的环保意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纸张制作原理的理解,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实践,与家长一起进行纸张再利用,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同时,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深入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
《神奇的纸》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不同的纸张,了解纸张的来源和用途。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各种纸张,了解纸张的来源和用途。
2.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用纸张进行创意制作。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富有创意的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教师通过出示各种纸张,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纸张的特点和用途。
2. 基本部分:a. 教师讲解纸张的来源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纸张的奥秘。
b. 教师展示各种纸张制作的物品,如纸飞机、纸船等,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c. 教师指导幼儿进行纸张创意制作,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拓展部分: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五、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进行评价。
2. 教师通过幼儿的作品和创作过程来进行评价。
3. 教师通过与幼儿的沟通交流来了解幼儿对纸张的认识和用途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内容1. 纸张的分类:让幼儿了解不同种类的纸张,如打印纸、彩纸、报纸、作业纸等。
2. 纸张的特性:让幼儿了解纸张的吸水性、柔软度、透明度等特点。
3. 纸张的用途:让幼儿了解纸张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如写作、绘画、包装等。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纸张的种类、特性和用途。
2. 实践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纸张的特性和创作乐趣。
3. 交流法:让幼儿通过分享自己的作品,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步骤1. 纸张的分类:教师展示各种纸张,引导幼儿观察、分辨并说出纸张的名称。
2. 纸张的特性:教师通过实验,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纸张的吸水性、柔软度、透明度等特点。
《神奇的纸》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纸的来源和制作过程,知道纸的种类和用途。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纸的来源、种类和用途。
难点:掌握纸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纸张、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纸,引导学生观察纸的特性,引发学生对纸的兴趣。
2. 纸的来源和制作过程:教师讲解纸的来源,如树木、竹子等,以及纸的制作过程,如打浆、筛选、压榨、烘干等。
3. 纸的种类和用途: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如报纸、作业纸、卫生纸等,并讲解它们的用途。
4. 观察纸的特性: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纸的吸水性、透光性、燃烧性等特性。
5. 动手制作纸制品: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利用纸张制作各种纸制品,如纸飞机、纸船、纸盒等。
五、作业布置:1. 学生课后调查纸的用途,了解生活中纸的应用。
2. 学生绘制纸的制作过程,加深对纸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纸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他们在制作纸制品时的表现。
3. 分析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纸的用途和制作过程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纸张制作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2. 组织学生参观纸张制造厂,亲身体验纸的制作过程。
3. 开展纸张回收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1. 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思考。
九、教学修改:1. 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改进教学方法,如增加游戏、竞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和思考。
中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及活动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神奇的纸》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不同的纸张,了解纸张的来源和特点;探索纸张的吸水性、伸缩性、承重性等特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纸张的科学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纸张的来源、种类和特点,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和兴趣。
2. 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探索纸张的吸水性、伸缩性、承重性等特性。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纸张的不同特性和应用。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纸张的科学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纸张(如打印纸、卫生纸、牛皮纸等)、水、盆子、尺子、砝码、画笔、彩泥。
学具:每组一份纸张、水、盆子、尺子、砝码、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各种纸张,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纸张有什么不同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纸张的来源、种类和特点。
3. 探索纸张特性(15分钟)(1)吸水性:让幼儿将不同纸张放入水中,观察吸水速度。
(2)伸缩性:让幼儿拉扯纸张,观察其伸缩程度。
(3)承重性:让幼儿将砝码放在纸张上,观察纸张能承受的重量。
4. 随堂练习(10分钟)5.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纸张的来源、种类和特点2. 纸张的吸水性、伸缩性、承重性3. 不同纸张的特性与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纸张,观察它们的特性和应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纸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纸张特性的理解仍有困难。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尝试利用不同特性的纸张进行创作,如制作纸飞机、纸船等,提高他们对纸张特性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纸》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纸”。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幼儿了解纸张的来源、种类、特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纸张及其特点。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让幼儿养成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掌握不同种类纸张的特点。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各种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学具:每组一份纸张、剪刀、胶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纸张,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幼儿思考纸张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新课(15分钟)(1)讲解纸张的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纸是由树木纤维经过多个环节制作而成的。
(2)展示不同种类的纸张,让幼儿观察、触摸,说出它们的特点。
(3)分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了解的纸张种类及其用途。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皱纹纸为例,讲解纸张的收缩现象。
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皱纹纸在水中浸泡后的变化。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发纸张、剪刀、胶水等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纸张作品。
(2)鼓励幼儿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纸纸张制作过程纸张种类及特点纸张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2. 环保意识:节约用纸,从我做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使用的纸张,记录下来并画出来。
2. 答案:幼儿需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作业并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造纸厂,深入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神奇的纸》教案标题:《神奇的纸》(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观察和描述纸的特性和用途;2. 能够理解纸是如何制作的;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纸的知识。
教学重点:1. 观察和描述纸的特性;2. 理解纸是如何制作的。
教学准备:1. PPT或展示板;2. 几张不同材质的纸;3. 刀具和剪刀;4. 素描纸、彩纸等绘画用纸;5. 消费品包装纸。
教学过程:引入:1. 准备两张不同材质的纸,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张纸的特点,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 引导学生思考纸的用途,例如写字、绘画、包装等。
探究:1. 通过PPT或展示板呈现纸的制作过程,并简单介绍纸的由来和演变。
2. 准备一些纸浆和纸张制作的材料,例如废纸、水和搅拌器。
3. 将废纸撕碎后放入搅拌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
4. 将搅拌好的纸浆倒入纸张制作器具中,将多余的水分沥干。
5. 将脱水后的纸浆晾干,即可得到新的纸张。
6. 引导学生观察新制成的纸张,并与他们之前观察的纸进行比较。
拓展:1.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纸张,例如用废纸做纸浆,再制作成书签或卡片等。
2. 提供不同材质的纸给学生,让他们亲自观察和比较。
3. 引导学生思考纸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4.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纸制品,例如纸杯、纸箱等,询问他们这些产品是如何制作的。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纸的特性和用途。
2. 引导学生思考纸的制作过程和纸的重要性。
3.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纸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减少对纸的使用。
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是否能够准确观察纸的特性;2.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纸的制作过程,并对纸的用途有一定的认识;3.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1. 学生观察纸的特性和用途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有些学生对纸的制作过程还不够理解;2.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下次可以安排更多的操作环节;3. 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和创新元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幼儿园科学新课程标准教材科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中班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中班科学《神奇的纸》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科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通过科学探究以及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大胆猜想并实践检验,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中班科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知识)
2、能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能力)
3、在活动中较专注的操作,并体验探索操作的乐趣;(情感)
活动准备:
a4纸幼儿每人一张、玩具积木若干、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的话题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神奇的东西,看!是什么?(纸)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画画、剪纸、折纸等)”
2、引出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这张纸的用处特别的多,它的神奇之处你一会儿也会慢慢的发现。
现在你先想办法让它在桌子上站起来,试一试。
”(幼儿每人一张纸,自由探索)
3、初步尝试发现纸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样,但是都能让纸站起来,那这张神奇的纸上能不能放东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那请你拿一个玩具先来试一试”(幼儿动手尝试)
(3)“刚刚我发现这个小朋友的站的特别稳,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他是怎么放的?”(引导幼儿发现,放玩具时要靠近角会更稳)
二、幼儿探索记录,发现纸的对折次数与承受重量的关系
1、“没放稳的小朋友赶快调整一下,现在都能放好一块儿积木。
那还能再继续放吗?”(幼儿猜测)
2、幼儿尝试用记录单记录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1)“这个还得小朋友自己来尝试。
现在我这里有一张记录单,看这是这1次的意思,这是折2次的意思,这是折3次的意思。
请你尝试完之后,数一数你折一次时能放几块积木,
在记录单上画出来(用○表示)”(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我发现这个小朋友放了?块(最多的)请他来说一说是怎么放的(个别幼儿介绍经验)“那如果把这张纸再对折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请你来试一试,别忘了记录”(幼儿再次尝试)
(3)“我发现你们放的积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稳了。
如果再对折一次,折3次的时候,你觉得你能放几块积木呢?”(幼儿猜测)
(4)“好,那你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说的那么多”(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提醒幼儿记录)
3、教师小结
(1)“现在来观察一下你的操作单,折几次时放的积木最多(3次)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别折1次、2次、3次时的造型,请幼儿观察“看,这张纸变得越来越小了,但是它每条边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稳了。
”
三、延伸活动
1、发现纸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们用的都是对折的方法来试验,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张纸站起来呢?(幼
儿说,教师出示折扇子的方法和卷筒)看它们是用什么方法站起来的?上面能放东西吗?”(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尝试)
2、环保
“那这张纸和我们做了游戏之后,它还可以用来(画画、剪纸等)我们平时用的纸都是用树木来做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用纸,保护我们的环境。
”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