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1.43 KB
- 文档页数:1
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524009 广东湛江解放军第422医院手术室王海蓝【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不单是以疾病为中心,更重要的是要使病人的生理、心理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呵护。
病人在生病或住院时,往往会出现心理方面的变化,从而对个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围手术期患者,不良的心理应激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
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贯彻于手术的始终,能大大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有利于疾病的预后。
因此,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能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理特点;护理心理是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心理活动会随环境的变化呈现相应的特征。
大量的实践已证实,病人在生病的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出现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病人的心理反应。
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缘于疾病,另一是缘于医疗活动如医疗环境、治疗手段和医疗知识等[1]。
1 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特点围手术期是指手术患者从入院,经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直至基本康复出院的全过程,又称手术全期;可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手术后期三个阶段。
随着护理心理学理论及心理护理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逐步开展了临床心理护理的个案研究,特别是认识到了突出个性心理特点在实施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2]。
不同时期的手术患者分别有如下心理特点:1.1 手术前期心理特点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是焦虑、恐惧、睡眠障碍等。
主要表现为担心害怕、紧张不安、乏力疲倦、入睡困难、早醒噩梦等,似有大祸临头之感;身体上表现有相应的一些症状,如心慌、手发抖、坐立不安、出汗等。
我国的医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疾或毁容等等[3]。
1.2 手术中期心理特点一般临床上,医生往往凭借患者的临床检查做出初步诊断。
例如对术前不能确定良恶性的肿物;最为可靠的是手术切除肿物标本,然后行冰冻病理诊断,以确定肿物的性质。
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患者在外科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这个围手术期,往往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能够减少手术后的焦虑、恐惧和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保证手术效果也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来探讨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一、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手术前,患者往往会感到紧张、恐惧,甚至有些焦虑。
对于外科患者,他们可能担心手术会带来的后遗症、手术后的疼痛、手术所需的费用,以及合并症的可能性等等。
因此,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应注重以下几点:1. 去除患者的恐惧和不安。
在进行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时,医护人员应该尽量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让患者了解手术的过程,了解对手术的安排和措施。
同时,主动询问他们的问题,并对疑虑进行答疑解惑,减轻在心理上的担忧和负担。
2. 正确引导患者的情绪。
医护人员应引导患者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心理疏导来消除这种紧张情绪。
简短的慰藉、肯定性的语言,以及一些让患者放松、缓解紧张情绪的活动(如阅读、听音乐等)都可以有一定的帮助。
3. 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
建立一个便捷的沟通渠道,可以让患者随时随地向医护人员提出问题,并得到解答。
医护人员应该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联系你们,以便及时获得帮助和支持。
二、手术中的心理护理手术中的患者往往无法了解手术的过程,往往会在昏迷中度过此时期。
因此,手术中的心理护理主要是在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术中沟通。
建立一种有效的术中沟通机制,可以让手术团队随时随地交流信息,确保手术无误。
同时,这也能够监测患者的状况,及时处理一些突发情况。
2. 给患者提供必要的药物镇静。
在手术中,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状况,为其提供必要的药物镇静,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确保患者能在良好的状态下度过手术过程。
三、手术后的心理护理手术后是患者恢复期,身心健康的重建期。
由于患者的身体已经经历了一次大的创伤,此时需要有更加细致入微的心理护理。
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外科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47例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47例患者中4例由于年龄较小(12岁以下)害怕手术治疗,但其家属可以从容接受治疗;34例可以平静的接受治疗;9例对手术治疗充满了信心。
结论对外科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相应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手术治疗可以顺利实施,同时还可以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也就是从患者进入外科病房开始,到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出院回家的这段时间[1]。
随着人们对护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心理护理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越来越重要。
同时随着“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发展,使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选取我院收治的47例外科手术患者,对其实施了相应的心理护理,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47例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患者31例,女患者16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32.5岁。
其中89.4%的患者出现焦虑、睡眠不佳、烦躁等现象。
1.2 护理方法1.2.1 护患关系护理在患者住院之后,(1)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并面带微笑的接待患者,以避免患者因陌生环境而对自身病情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2)护理人员的着装要整洁,言行举止要端庄、还要具有较好的气质,这样不仅可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3)需要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获得患者信任是护患之间构建良好关系的前提[2],而勤于与患者进行沟通,引导患者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是护患之间构建良好关系的目的。
探究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技术的发展,逐步将护理对象的心理研究与护理学相结合,发展成为护理心理学。
运用护理心理学进行心理护理,使护患关系达到相互配合的心理效果,提高护理质量,已被医护人员所接受和认同。
我科开展了系统的心理护理工作,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外科护理;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护理措施1. 护理措施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反应: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使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从患者入院开始,热情接待患者,帮助其熟悉环境、人员、制度,并使患者简单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让其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从而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是直接相关的。
护理人员的言行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心理反应。
通过美好的语言、端庄的举止、亲切的问候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到真诚与温暖,具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能对护理人员倾心相谈,说出心里话。
1.2 共性化与个性化心理护理相结合:同一种疾患可以有同样心理反应方式及心理反应程度,也可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方式及不同的心理反应程度;同样的心理反应方式及心理反应程度可来自于不同的原因。
因此,对于外科手术患者应首先从他们的共性着手进行心理疏导,如从认知的角度启发患者,指出其所患疾病的相关原因。
根据专业理论知识,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耐心细致,深入浅出地给患者介绍疾病和手术,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权衡手术的利弊,实是求是,恰如其分地解答患者的问题,以消除患者顾虑。
详细地向患者介绍手术程序、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并教授患者必要的技巧。
例如:术前禁烟酒、禁食、禁水;自我精神松弛法;术后各个部位放置引流管的时间、更换、保护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咳嗽、呼吸的技巧;如何进行床上排便排尿的训练;减轻切口疼痛方法等。
患者术毕回到病房用亲切的目光、关心体贴的语言与之交流。
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武邑县医院王秀巧主要内容:围手术期的护理,主要是病人的心理护理。
针对围手术期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的护理特点,根据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具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
目的:通过我们护理人员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消除病人可能出现的恐惧、紧张心理,使病人心理上有所准备,护患配合良好,从而减轻病痛,进而达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目的,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手术的成功与否,心理护理工作举足轻重,必须予与充分重视。
围手术期是指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经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直至基本康复出院的全过程,又称手术全期。
此期对手术患者很重要,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使患者顺利的通过手术和术后迅速的恢复,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
此期又细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三个阶段。
围手术期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较普遍,主要原因有:对手术缺乏了解,怀疑手术效果,担心发生麻醉和手术意外;害怕术中、术后疼痛难忍;担心发生并发症;害怕手术费用过高等等。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消除了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恐惧情绪,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力,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围手术期的护理除完成常规的护理操作外,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要想做好心理护理,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理论、心理教育、伦理、哲学和美学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综合护理模式去实现在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对患者病理状况的护理指导,使他们在手术前有信赖感,在手术中有安全感,从而平稳地渡过手术关,在手术后更要让患者体会到多方位护理的温暖,促进其身心的早日康复。
良好的围手术期心理准备已成为外科治疗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主要介绍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心理护理特点。
一、术前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不论大人、小孩,不论手术的大小,病人都可能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
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探讨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对手术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是任何药物无法取代的,对手术的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手术;患者;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护理观念要求要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心理,生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常规患者的心理,在施行整体护理中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要站在理解、尊重、同情患者的角度去为患、者服务。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患者了解情况,掌握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使患者处于手术顺利进行状态,从而为手术后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术前心理护理1. 1 术前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正确引导和劝慰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的面对现实,耐心向患者解释,解除术前患者的重重顾虑,是迈向成功的关键环节,我们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及需要,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
在接到手术通知单后,手术室护士要在术前1d访视患者,首先,向患者用亲和的口气作自我介绍,“我是您的手术护士,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我会细致的照顾您,您有什么需要尽管对我讲,在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您的要求”。
通过谈心,拉家常和生活护理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
针对不同的心理活动耐心细致地做解释工作。
安慰、鼓励患者,解除心理障碍,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1. 2 一般患者很容易对护士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诉说自己的疑虑和担心。
如:手术的安全性,预后情况,术时是否疼痛。
想了解手术医生是谁,技术上哪一位医生是最好,等等。
首先在手术医生是谁,技术上哪一位医生最好,等等。
首先在患者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使患者获得安全感。
根据患者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等,适当地向患者解释病情、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后情况。
同时可多举同类手术成功的例子给患者听,让同类患者讲述手术的经过和体会,这样对手术患者自己是个很的大鼓舞,使心理上得到保证和安慰。
可简单介绍有关麻醉的知识,术中的特殊体位及手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措施。
围手术期焦虑分析及心理护理目的患者在手术期焦虑程度对患者病症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做好术前与术后心理护理。
方法采用改进的焦虑量表(SAS)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对30例不同患病种类的患者采取连续性3次自评,时间分别是:入院、手术前、手术后。
结果被观测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焦虑值最高的为手术前一天。
结论为了消除与减轻手术患者的焦虑不安心理,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
标签:手术前与手术后焦虑评估心理护理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严重的心理刺激,焦虑是常见的反应之一。
再加上住院环境不适应、疾病性质不了解、手术必要性的讲解、患者缺乏手术与麻醉的相关知识。
担心、疾病不能治愈、术后并发症带来的身体不适、住院期间经济负担等。
为消除与减轻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不安的焦虑情绪,我镇卫生院对患者进行温馨护理与心理护理。
在检测结果中:需要与满意率均达到100%。
采用改进的焦虑量表(SAS)对30例不同患病种类进行测试其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该组30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各15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20岁。
其中行甲状腺切除术4例,白内障手术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2例,胆囊切除术6例,皮肤修补术2例,下肢静脉曲张手术2例,胃癌切除术8例,肾肿瘤手术2例。
2方法对围手术期30例患者按病种、文化程度、年龄及性别的不同分组进行比较,参照焦虑自评量表为基础,添加共30条手术相关的项目,项目均按1~4级评分,设15条反方评分时间定为入院、手术前、手术后共3次,患者自行填表进行评估。
把30条项目数值相加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定为标准分,50分为焦虑评定临界标准分,数值越高患者焦虑越明显,每组以总平均分进行对比。
3结果测试的患者总平均分全部超过了临界标准分,最明显的是手术前一天。
不同病种中胃癌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的焦虑值比其他病种高。
文化程度不同的分组中焦虑值没有明显差异。
性别不同分组中女性均大于男性的焦虑值,年龄不同分组中老年组低于中年组的焦虑值。
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引言围手术期是指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到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手术效果和恢复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特点1. 术前焦虑术前焦虑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之一。
患者可能会因为对手术结果的不确定性、对疼痛的恐惧以及对手术并发症的担忧而感到焦虑。
2. 术后抑郁术后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身体功能受限、社交活动减少等原因出现抑郁情绪。
3. 恐惧与担忧患者可能会对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手术风险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感到恐惧和担忧。
4. 依赖性增强由于身体不适和对疾病结果的担忧,患者可能会变得更加依赖医护人员和家人。
5. 信息需求增加患者希望获得更多关于手术、疾病和恢复过程的信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焦虑。
护理体会1. 建立信任关系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2. 提供心理支持通过倾听、同理和鼓励,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
3. 教育与信息提供向患者提供详细的手术信息、术后恢复指导和健康教育,满足患者的信息需求。
4. 疼痛管理有效管理患者的疼痛,减少术后疼痛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5. 促进社会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提供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度过围手术期。
6. 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结论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复杂多变,护理人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同理心,通过有效的沟通、心理支持和个性化护理,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对每一个即将手术的患者来说在经历手术治疗时,除了要承受某些局部疼痛外,更重要的是要体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反应如果过于强烈,将会干扰麻醉与手术的顺利进行。
同时手术室的肃静与陌生的环境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紧张与恐惧,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
临床实践证明,采取合理而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其中较为妥善的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外科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手术室护士必须改变单纯的手术配和,采用到病房去、通过术前访视深入了解其心理、生理、社会心态等,达到提高心理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顺利渡过手术期的目的。
1 术前患者心理问题原因由于患者术前对手术缺乏了解,担心手术效果,怕痛等多种原因会使其产生较强烈的焦虑反应;另一方面,患者还担心手术对躯体的影响,身心承受的压力增大,更易产生焦虑、恐惧与不安的心理。
而焦虑又是一种最常见的负性心理反应,能引起个体的痛苦体验,并影响个体的生理平衡。
临床研究表明,使得病人手术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的因素多种多样,如手术时间、个性特征、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得到的社会及家庭支持的大小、等均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的因素[1]。
1.1焦虑对于手术病人来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焦虑。
而焦虑的程度在手术前的不同阶段是不断变化的。
有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前夜的焦虑值最高。
这说明手术越临近,焦虑程度越高。
1.2 心理准备不足多数病人对手术并不了解,一提手术就联想到切口、出血和疼痛,甚至出现意外,但大多数手术是安全的,是在充分麻醉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预后多数是令人满意的。
还有病人认为手术是万能的,完全依赖手术,或期望值过高,因而心理准备不足,同样不利于手术。
1.3手术时间及种类1.3.1手术时间手术时间的长短对病人的心理压力极大。
手术期间,病人几乎无法看到整个过程,所以对手术的顺利程度只能考猜测,从而对病人的心理压力极大[2]。
肝胆胰外科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肝胆胰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护理评估】㈠健康史:包括一般资料、现病史、既往史、用药史、婚育史、家族史。
㈡身体状况1、主要器官及系统功能状况: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及其他①内分泌系统②肝脏2、辅助检查:了解实验室各项检验结果,如血、尿、粪三大常规和血生化检查结果,了解X线、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内镜检查报告和其他特殊检查结果。
3、手术耐受力:①耐受良好:全身情况较好、无重要内脏器官功能损害、疾病对全身影响较小者;②耐受不良:全身情况不良、重要内脏器官功能损害较重、疾病对全身影响明显、手术损害较大者。
㈢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术前病人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了解家庭成员、单位同事对病人的关心及支持程度;了解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⑴解释疾病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⑵介绍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注意点。
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缓解和消除病人及家属焦虑、恐惧的最佳方法。
⑷充分估计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对手术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期望值,及时发现引起情绪或心理变化的诱因,对症实施心理疏导。
2、完善辅助检查,提高手术耐受性⑴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功能⑵血液生化包括肝、肾功能、心功、电解质、血糖、HIV、肝炎病毒、梅毒。
若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需输注血浆、人体白蛋白及营养支持。
⑶测定血型、备血⑷肺功能⑸心电图⑹影像学x线、B超、CT、MRI3、饮食和休息:鼓励摄入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消除引起不良睡眠的诱因,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告知放松技巧,促进病人睡眠。
病情允许者,适当增加白天活动,必要时遵医嘱予以镇静安眠药。
4、输血和补液:拟行大、中手术前,遵医嘱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备好红细胞或血浆。
外科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的综合分析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患者的心理问题日趋受到重视。
而且大量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表明,心理作用对手术患者的治疗与术后的康复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手术配合,还要积极的做好心理护理。
关键词:手术患者心理分析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28-02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但能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并能使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从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结合外科手术的特殊性,必要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手术前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措施1.1 手术前患者的心理特征:在手术前,通常情况下,生活现状和方式的突然改变,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的中断,对自己的疾病的关切和猜疑,平时身体健康的人一旦住院就很快进入患者的角色。
而且,由于患者对未来手术和麻醉的不了解及对手术效果的担忧,其心理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1.1 焦虑。
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和将要接受的手术大多会感到焦虑、悲观,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语速急促,在病房来回走动,以及急于向人倾诉等。
一般情况下,从悲观焦虑的程度来看,老年人和成年人重于儿童,而女性重于男性。
1.1.2 恐惧。
手术患者由于自身对所患疾病的不了解,在医院看到各种病患和手术后的患者,以及和一些非专业人士的交流,都会使患者在住院后产生各种恐惧。
表现为害怕打针、害怕手术和所要做的各种检查会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害怕手术后会出现一些后遗症等。
1.1.3 多疑和情绪的不稳定。
手术患者住院后,由于环境的陌生,心理的高度紧张,对身体变化的过度注意等,身体稍有不适和疼痛,就会紧张不安,情绪波动,不断向医生护士咨询自己的病情,或从家庭成员的举止来判断是否对自己的病情有所隐瞒。
遇事较为激动,甚至会与医生护士发生口角冲突,对病人呵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