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广播剧中先进典型人物的创作
- 格式:pdf
- 大小:213.24 KB
- 文档页数:3
2023/12下文艺直通车视听艺苑小人物反映大时代———浅谈新时期广播剧塑造人物观念之变化阴樊辉摘要:受制于长期的非市场化运作模式,传统广播剧主要以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为创作对象,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不足,大众化、通俗化进展有限。
在新媒体时代,市场化运作大获成功的网络广播剧主要作为网络文学衍生品而存在,在人物塑造上存在“脱实向虚”的趋向。
对此,文章提出对广播剧人物观念做出微调,将基层小人物的塑造作为贴近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抓手。
关键词:广播剧小人物人物观念当下,广播剧创作领域形成了泾谓分明的两大板块,即广播剧和网络广播剧。
两者在题材、制作和市场化运作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几乎不存在交集,犹如两个‘平行宇宙’”。
[1]广播剧在把握政治导向、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以参评获奖、创新创优为重要创作目标,而网络广播剧则依托网络音频平台,通过对二次元漫画和网络小说的改编,加上工业化的制作和宣发,成功打造出付费收听等商业模式,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效益。
广播剧主要以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为创作对象,以重大时政宣传为主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主旋律色彩,但也片面强调纪实性,简单改编新闻报道,忽视人物性格、情感,忽略戏剧矛盾。
网络广播剧虽有较好的市场收益,但创作题材狭窄,主要集中在悬疑惊悚、职场爽文、古代言情、玄幻等领域。
两者亟需互相借鉴融合,拓宽广播剧的发展之路。
相对于网络广播剧,广播剧因较高的政治站位,在取材上具有较广的现实主义向度,在创作导向上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目前,在传播渠道上广播剧已经走出广播频道,开启了跨领域、多平台、多形式传播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创作题材上,广播剧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塑造人物观念方面,可以在聚焦先进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基础上适度微调,将符合时代精神的基层小人物作为创作对象,有助于广播剧进一步贴近现实,开拓市场。
关于塑造小人物的观念之变在文学创作中,小人物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从俄国文学中契诃夫笔下那些卑微的小公务员到鲁迅笔下的阿Q 、闰土、祥林嫂、孔乙己,从《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到《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王二直杠,从《三里湾》中的糊涂涂、常有理、翻得高到《山乡巨变》中的盛佑亭……这些生动的小人物形象或主或辅地展现了复杂丰富的人性和深刻的社会寓意。
广播剧的剧本创作与人物塑造广播剧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声音表现方式吸引了广大听众。
而广播剧的剧本创作与人物塑造则是制作一部成功广播剧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广播剧的剧本创作和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技巧和方法。
一、广播剧剧本创作的重要性广播剧剧本是广播剧创作的基石,直接决定了广播剧的质量和受众的接受程度。
一个好的剧本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 创意独特:好的广播剧剧本应该具备独特的创意,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剧本作者应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给故事注入新鲜的元素。
2. 结构合理:一个成功的广播剧剧本应该具备合理的结构,包括引起冲突、发展情节和解决冲突的过程。
剧本的结构应该紧凑而有层次感,使得听众能够跟随剧情的发展。
3. 情节吸引人:好的广播剧剧本应该具备吸引人的情节,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情节的驱动力是剧本的灵魂,剧本作者应该善于把握情节的张力和节奏。
4. 对白精彩:广播剧是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和角色间的互动,因此对白的质量尤为重要。
剧本作者应该设计精彩的对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二、广播剧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广播剧的人物是剧情发展和故事表达的核心,成功的人物塑造能够使剧情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人物塑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性鲜明:每个人物都应该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
剧本作者需要设计不同的人物形象,使得他们之间有明确的区别和冲突,增加剧情的张力。
2. 动机合理:每个人物在广播剧中都应该有其合理的动机,他们的行动应该符合其内心世界的逻辑。
剧本作者需要深入挖掘每个人物的内心,使得他们的行为更加真实可信。
3. 角色关系:广播剧中的人物关系对于情节发展和冲突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剧本作者需要合理安排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得关系的变化成为情节发展的驱动力。
4. 口白灵活:广播剧是通过声音来传达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因此人物的口白设计至关重要。
艺林漫话 ┃ The art circles130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红色基因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北大荒精神……就是这种红色基因的最好体现。
红色基因如何发扬?怎样传承?由浙江台州广电集团录制的三集广播剧《大陈岛上点灯人》以艺术的方式形象地回答了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为习总书记的讲话做了生动的注解。
广播剧《大陈岛上点灯人》以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为背景,讲述了三代电力工作者艰苦创业、守望海岛“光明”的故事,表现和讴歌了代代相传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该剧是以全国学雷锋示范点、浙江省台州市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王海强的真实事迹为原型创作的。
通过“台风来袭险拉电闸”“夜查断电故障”“恢复供电救产妇”“一本相册讲精神”等故事情节,塑造了以王海强为代表的三代电力垦荒人的生动形象。
在有限的篇幅内,成功地诠释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体现了红色基因重在传承的主题,对听众理解红色基因发扬和传承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该剧把叙事的重点设在“传承”上,通过对当下电力工人的工作成就和精神、情操的展示,还原了“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垦荒精神”红色基因的历史延续。
该剧并没有像一般的同类题材作品那样,致力于还原一段历史,通过历史的重构,去挖掘某种精神、红色基因的生成故事,而是另辟蹊径,把叙述、表达的重点放在了当下,努力在展现红色基因的成果中表达“垦荒精神”的传承价值。
广播剧一开始就是新一代的电力工人在16级超强台风来袭时,冒着生命危险去关闭电闸。
在“200斤的物体也吹跑了”,4吨多重的工程车“被风吹得直晃”这样极度危险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在拿生命去冒险。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254万水千山总是情——广播剧《天使情怀》创作谈马小迪(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摘要:在广播剧创作中,如何塑造出鲜活的新时代平民英雄人物形象是创作中的难点。
本文以笔者为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创作广播剧《天使情怀》为例,阐释在广播剧中应该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英雄人物形象。
关键词:广播剧;昆仑山;援疆医生一、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一种精神,看似平凡却豪情万丈;有一个群体,不畏艰险,依然勇于担当;明知高原艰险,他们义无反顾;明知条件恶劣,他们坚持救死扶伤。
他们,就是不讲条件、冲锋在前、创新实干、奋斗自强,展现医务工作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敬业精神的援疆医生们。
也是我创作的广播剧《天使情怀》中的原型人物。
201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0五团医院开始对兵团十四师一牧场医院进行为期3年的托管。
当时这家牧场医院没有住院部,只有1名执业医师、4名护士、105种基本药物,年均门诊病人不到2000人次。
在这种情况下,六师一0五医院决定选派优秀的卫技人员挂职援建一牧场医院,着力解决一牧场干部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得知这个消息后,医院医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常洪波和同是医务工作者的爱人程建梅主动请缨到牧场工作。
用他的话说,哪里艰苦我们就到哪里去!根据以上这段简短的背景资料,我决定我们的广播剧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二、援疆之路然而,创作之初就遇到不小的难题,致使我停笔思索。
援疆医生实在是太多了,他们的事迹又大多雷同,与贫困地区病患建立的深厚感情也大同小异。
所以,无论怎样写,都逃不开既定宣传套路,很容易就写成千篇一律的脸谱化人物形象。
那么,要如何塑造一个不一样的援疆医生常洪波呢?首先,我在他的故事里,找到一些独特点:他是一位不甘平庸、非常有事业心的医生;他不仅决定自己援疆,还说服了自己的爱人和自己一起去援疆;他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对医护行业充满敬佑之心;对病患发自内心的同情,对工作百分之百的认真……顺着这个思路,我给常洪波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其性格和心理的行为动作。
广播剧的人物塑造与角色演绎广播剧是一种以声音表达和传播故事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效果和配乐,让听众在心中构筑出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广播剧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人物塑造与角色演绎的精彩程度。
人物塑造是指创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经历等特征,使之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形象;角色演绎则是指演员通过声音表演,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传递给听众。
一、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人物塑造是广播剧的灵魂,它直接影响到听众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认同感和投入度。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能够让听众对其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从而更好地融入故事中。
要做到人物塑造的准确和有力,创作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个性特征:每个人物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性格特点、情感状态等。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2.连贯的过往经历:人物的过往经历对其性格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将人物的过往经历融入到广播剧的情节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关系:人物之间的互动是广播剧剧情发展的动力源泉。
塑造人物形象时,要考虑他们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如爱恨情仇、友情牵萦等,这些关系能够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二、角色演绎的技巧角色演绎是广播剧的另一个关键要素,它通过声音表演将人物形象传递给听众。
一个出色的演员能够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演技巧,将人物的情感、性格、态度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一些角色演绎的技巧:1.语调和音色的变化:通过语调的高低、快慢、轻重等变化以及音色的不同,演员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紧张放松等情感状态,从而使角色更具生动性。
2.节奏感和韵律的运用:广播剧行文的节奏感和韵律非常重要,演员需要抓住剧本的节奏,准确地掌握每个台词的停顿和重音,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3.情感的传递:角色的情感传递是演员演绎的关键。
演员需要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声音的细微变化和表现力,将人物的情感真实地传递给听众。
论典型人物的广播采写典型人物报道是常见的新闻报道方式之一,通常由主题、结构、细节组成。
在这类报道方式中,人物是报道载体,写出先进事迹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和精神追求才是目的。
因此,能否捕捉到生动典型事例,刻画出鲜活人物形象,挖掘丰富思想内涵,就成为作品是否成功、能否给听众带去正能量的关键。
广播表现典型人物,有新闻报道共性的一面,也有其叙事和表达手法独特的一面。
采写中,需要注意、观照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界是灵魂典型人物的境界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共同的时代精神,又有独特的精神境界。
每位人物的独特境界、品质构成报道的价值和作品的灵魂。
典型人物也是普通人,只是比普通人有更明确、更具正面意义的价值观,在坚守职业精神、践行人生信念方面,做出了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
因此,他们的事迹才感人,情操才动人,思想境界才高于普通人。
典型人物报道在采写中应注意抓住人物特征、精神亮点,这样作品才能主题鲜明、思想深刻。
如:河南省登封市XX局长任长霞最突出的个性就是爱憎分明,对百姓心细情柔、对罪犯嫉恶如仇,外表刚强、内心温柔,刚柔、爱恨矛盾统一,和谐丰满。
又如:山东省青岛港吊桥司机许振超和天津港煤码头操作工人孔祥瑞都是肯吃苦、不服输,在平凡岗位做出成绩、活出尊严的知识型和专家型的新型产业工人。
许振超偏重于勤奋学习、爱岗敬业;孔祥瑞则更侧重于搞技术革新,通过示范带动创造价值。
在采写中还应注意揭示典型人物的成长原因、动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和坚守过程,为听众带来启迪。
二、真实是根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作品要想感动人、感染人,首先所报道的人物及事迹必须真实可信。
情况真实,才有可能还原人物真相、接近事物本质。
因此,扎实采访、朴实写作缺一不可。
采访要扎实。
生活是新闻来源、人物土壤,记者深入生活、接地气的程度决定了报道的深度。
要写出真实的人物独特品质,就必须扎实、深入、全面地去实地采访。
到第一现场、问第一当事人,眼见耳闻,接触相处,真实感受,掌握第一手鲜活素材。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为了大地的丰收——广播剧《大地情深》创作谈马小迪(新疆艺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 要:在广播剧创作中,如何塑造出鲜活的新时代领军人物形象是创作中的难点。
本文以笔者为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创作广播剧《大地情深》为例,阐释在广播剧中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关键词:广播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说起英雄,大多数人会想到诸如勇气、智慧、坚韧、正直等一些词汇,仿佛这是英雄们身上所必需具备的特点。
电影《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钱学森》……无不展现出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
因此,塑造当前新时代建设中的新英雄形象成为我们宣传工作者,乃至整个文艺界最崇高的任务。
这一次我接到的任务是要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陈学庚同志为主人公,完成一部广播剧创作。
目的是要写出陈学庚由一个只有中专学历、痴迷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的热血青年最终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人生经历;要通过他写出中国科技工作者所共有的单纯、直率;写出他们对科研工作的满腔热情、对事业的无比执着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在开始创作这部广播剧之前,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是这样一段新闻报道:2014年4月29日,总书记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视察,在六师共青团农场亲切接见了陈学庚等人,在得知当选院士的陈学庚只有中专学历时,总书记说,英雄不问出处,谁是英雄,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这则新闻报道,不禁让我想起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他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总书记他爱才、惜才,也善于培养人、用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他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所作出的重要指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总书记用自己温暖的关怀,深深激励着包括陈学庚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