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泉寺禅修要领 05 空海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北戴河开示-经行的要领(一)空海法师再来,跟大家分享经行的修行要领,经行的修行要领,经行很重要。
修行不是光只是打坐、持咒、念佛、观呼吸、数息,不是光是这样,这些都是方便法里面的一种。
经行那是开发你的明觉,而且是把你的修行跟日常生活能够紧密的结合,能够让你的修行应用到任何的历缘对境之中。
如果你的修行只是重视在打坐、持咒、念佛,而没有重视经行明觉的开发,那你的修行会跟日常的工作是脱节的,它会是脱节的。
修行归修行,工作归工作,你在工作的时候,在埋怨在抱怨,我要赶快赶快把这些做好,我要赶快去到禅堂里面去修行,我做这些实在是在还债,做这些是不得已,你的工作跟修行就会脱节。
事实上真正的修行,如果我讲究竟一点,人类众生本来就活在净土里面,本来就活在天堂里面,本来大家是可以真的不用修行,如果了解的话,本来就可以很快快乐乐的过生活。
跟一切众生广结善缘,本来每个人都可以这样,但是因为观念知见产生问题,让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没有经营得好,导致有很多的苦产生,因为我们的观念知见出问题,所以才需要自净其意,才需要修行,那要知道喔!是我们自己的观念知见有问题,不是外境有问题,不是说这个世间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这个世界是苦海,我们要厌离它,不是这样,是要看到我们自己的问题出在那里,把我们自己这一部精密计算机里面的错误方程式、病毒,要把它找出来然后净化掉。
所以真正那些智慧者告诉我们的,一定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强调的是净化我们的意根,净化我们自己,这是诸佛的教诲,是诸佛教。
这是那些觉悟者解脱者他们的教诲。
当你真正净化我们自己,你就会体悟到心清净的时候,你看出去的世间,哇!真的到那里都是看到净土,到那里都是极乐世界,到那里都是涅盘彼岸,不是在禅修禅相禅定里面才有什么涅盘寂静,不是这样,所以大家要知道。
本来我们就可以不用修行,那是因为我们的观念知见出了问题,认知出了问题,所以才需要来净化,所以才需要来从新认识。
那些智慧者解脱者就是协助大家从新认识,就这样而已,从新认识我们自己,从新认识我们的周遭环境,从新来认识生命实相,从新来认识真理,就这样。
灵泉寺禅修要领33 空海问:在观呼吸久了之后,心胸会闷,甚至呼吸停止,请问如何化解?如果你呼吸停止、不呼吸、忘了呼吸的时候,你就提醒自己不要忘掉。
观呼吸的时候久了,心胸会闷,这是初学者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在打坐的过程之中很常有的现象,为什么会闷呢?打坐的姿势不正确有关系,你弯腰驼背、胸部被压著,这也会容易胸闷。
因为你不是自自然然的呼吸,你在呼吸的当下,本来是请你来当一位如实的观察而已,但是你那个“自我”不甘寂寞,要当起导演来,他要去指挥。
本来只是要请你来当观众,本来别人导演是做得好好的,但是你看不惯。
原来导演的作为,你要去干涉他、你要去指挥,本来呼吸是自主神经,很自然地随著我们身体的需要量自然在调整,自然在吸、自然在呼啊!你不看的时候,还会呼吸啊!但是一观呼吸的时候,糟糕啦!就不会呼吸,呼吸得这样不顺畅,这是因为你本来是要如实观、要很客观啊!嘴巴说客观,但是你却是变成很主观的要去主宰,很无意中就会进入。
连这个都是要让大家去看到我们那个“自我”,常常是不甘寂寞,就是闲不下来,它不搅局,就不甘心啦!不能够保持客观、不能够保持如实观,它就是要去干涉、要去引导,但是你这个引导又是外行来指挥内行,人家身体本来就是自然在呼吸,进行得很好,你这个自我是外行,就是要操控它,所以导致呼吸不顺畅,就会产生胸闷。
这个胸闷就是告诉你,你那个“自我”哦!拜托!不要干涉我啦!这样知道吗?拜托你饶了我啦!放了我!让我自由自在的呼吸好了。
所以胸闷的时候,也是众生在告诉我们,这时候检查一下坐姿,有没有坐得放松?有没有坐正?如果放松坐正,然后再检查我们自己有没有在用力?有没有在干扰?通常你检查之后,胸部再稍微活动一下,再动一下,这现象就会消失。
27.问:经行的提、移、落、触,有何意义呢?本来你每个脚步都是在提、移、落、触,我们只是把这个过程分解动作进行,只是分解开来把它扩大,像平常连贯这样过来,你看不清楚。
我们现在把它分片段片段这样,让大家可以看得清楚,如果你没有把动作慢下来,你的行走都是无明行,是在冲动啊!你能够这样从慢动作开始,清清楚楚的觉察、觉察,在慢动作觉察到之后,再把动作慢慢地加快、慢慢加快,你加快的速度要多快呢?只要在你能够清楚觉察的范围,你能够渐渐地加快,然后能够多快都可以。
禅院禅七:基础禅修要领与操作上方禅院禅七:基础禅修要领与操作禅心 10:56:31上方禅院今年三次禅七中的一点基础禅修要领与操作方法:为能(日后)进入大圆满的实修,先从最基础的共同乘开始:破除人我的觉知与反观。
一:禅修期间的讲解、以及禅修者本人注意不得陷入名相的包裹中,应顺着引导的次第,反观、觉知身心以及身心体性的经验、体验。
二:起初引导禅修时,经常提醒不得安住有目标的禅定。
禅修者只能觉知眼前、当下、此时此刻身心的反应——一个能觉知的心、一个被觉知的身,以及两者相连时的感受、觉受-----一连串的“觉受、感受念头”而已,除此以外,再也找不到一个以”自我“为本位的“人”、“我”、“男人”、“女人”等等!如此学习仔细区分身与心,渐渐远离“人”、“我”、“男人”、“女人”等名相为本位、为归属、为价值、为立场的“自我”。
-----从反观的觉知中,初步检测、体验并升起一种定解:身是身,身非“我”,身非“人”;心是心,能感知、觉知到身存在的是一连串的“心“或”心念活动,此外再无“人”、“我”、“男人”、“女人”。
初学者,以及从无反观觉知者,他们本能的反应,即执取眼前、当下、此时此刻的这具身体就是“真实之我“,同时亦咬定此时此刻、具名者“某某某”为“真实之自我”,并因此,将眼前、当下之“此我”与“他”、“他人”分开,亦即咬定除此“真实之我”外,还有“真实之他人”。
三:在进一步的觉知中,了知并穿透身心反应的本质,尤其是开始能了知到、体验到、反观到“能觉知者”是什么?甚至“能觉知者”的本质。
上座时的具体方法与操作步骤:1、上座后,先观察并纠正禅修者的不正确姿势。
2、正确姿势后,第一步引导“觉知身体的反应”,对身体内外上下的反应,有明明白白、清醒的了知。
第一步不做纠正,只做了知是重点。
3:如此了知几分钟后,进入第二步引导。
第一步中,对于全身的反应有明白与清晰地了知后,比如了知肩膀是上抬的,脖子是僵硬的,或者手是放松的,哪里发热,那里酸麻等等。
灵泉寺禅修要领07 空海观察出入息的时候,觉察力第一个所要放的重点,就是在鼻头,如果你没有懂得放松的要领,就会绷的比较紧,而且在练习一段期间之后,你的气血甚至会往上冲。
因为你的觉察力在上面、又紧的时候,气血会往上冲,所以有的人会修的火气大,造成满脸的青春痘或是满脸通红,这都是因为用力加上聚集在一点,所产生的一些副作用,所以我们自己要调整。
其次,觉察的着眼点,除了鼻头、人中附近之外,自己可以看情况移到腹部丹田,如果你觉得在鼻头觉察一段期间之后,已经能够清楚觉察到了,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我们的丹田腹部,它会随着我们的吸气而膨胀,随着我们的呼气而收缩。
丹田的觉察反而更容易,因为它的起伏幅度会比较大,曾经有不少学员质疑,腹部丹田还是不容易觉察到,为什么会不容易觉察到呢?因为你没有放松、绷的很紧,只要你一放松,腹部一定会随着你的呼吸而起伏。
如果练习了一段期间,你还觉察不到腹部的起伏,要记得提醒自己放松、放松,觉察不到是因为你的紧、你的僵化,让腹部自然的起伏被压抑下来,只要你放松,它就会自然起伏。
看看小孩子或是婴儿,他们腹部的起伏都很明显,因为他们的身心很柔软。
所以,你可以把觉察力放在鼻头,也可以把觉察力放在丹田腹部,这两个点可以随着你的情况而调整、更换,觉察力可以放在上面或下面,两个步骤视情况在调整,你也比较不会把气血凝聚在一个地方,而产生一些副作用,这是可以有调整的作用的。
注意一点,随时要提醒自己:呼吸要放轻松、放松,因为很容易在无意中又会绷紧。
再来,当打坐一段期间之后,可能会觉得怎么又胸闷呢?如果你有呼吸胸闷这种现象,两个主要的原因有:第一、当坐姿有弯腰驼背、不正确的时候,我们胸部有受到压迫,也会产生胸闷。
第二、因为太用力,要观察出入息是很轻松、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你因为不熟悉,而变成不是一个客观的觉察者,很快就会加入主导、主宰,当你有主导、主宰的时候,它就会产生用力,进而干扰到呼吸的正常进出,没多久就会觉得不顺畅而产生胸闷。
灵泉寺禅修要领08 空海「诸比丘,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这两行真是修行的要领,你每天都要练习、都要做的,而且你每天一定都有这些动作,修行是要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在《阿含经》、《四部阿含》,佛陀一开始讲经说法,所有的对象都是以比丘僧为主,整部《阿含经》都是针对出家众为主,出家众代表的是佛教的僧团,以及专业的修行跟弘法的人才。
所以要知道佛陀讲比较高深、较专精的这些法,都是针对专业修行跟弘法人才的比丘、出家人而言,原来历史上的事实就是如此。
整个佛教僧团的骨髓、核心,都是扣住《四部阿含》来深入闻、思、修、证,但是演变到后来,《四部阿含》竟然都被冰冻下来,很少人去探讨、很少人去研究,解脱道也就因此渐渐荒废掉了。
今天在场的是在家居士占多数,虽然出家众也有,但比例比较少,这正是代表北传的现象,出家众反而比较少人去研读真正的解脱道,比较少人去重视《阿含经》,。
反而是在家众更能够有无限的视野、无限的胸襟,能够去深读、研讨《阿含经》,讲这一席话也是勉励我们所有的出家众,真的要好好重新对待《四部阿含》,不要低估它,那正是解脱道的核心、佛法的核心。
佛陀处处都是跟这些专业修行人,深入讲解「解脱道」的,至于怎么样继续再深入呢?要「正知出入」,不管你是出去或回来,所有的进退举止动作,都要保持正知、正念、善观分别,你的身心要结合在当下,对于你的言行举止动作,都要能够善观察、要有觉知。
你当然要有分别,不是一开始就没有分别心,很多修行人常常强调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如果没有善观分别的话,你没办法来到真正的没有分别,所以要善观分别。
包括说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善?是恶?你要清楚分别,有没有瞋恨心?有没有嫉妒心?现在的心量有没有狭窄?都要善观分别。
「屈伸低仰」,我们四肢的屈伸,或是身体的低仰,你都要清清楚楚的觉察;在动态之中,你都要保持清醒明觉。
「仪容庠序」,你的身、口、意或是威仪都要展现一种三妙行,从容不迫、行云流水,而且在这之中,都要保持正知正念。
空海空海,人称高僧;穆斯琴人,草民所尊,佛门圣者。
出生于日本,是日本高僧,佛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被誉为佛教的国宝级人物。
空海于774年出生在日本的京都市,自幼聪慧过人,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年轻时期,他拜入了当地的寺庙学习佛法,成为一名僧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海的修行和学识逐渐提升,为了更深入地探索佛学,他离开了日本前往中国。
在中国,空海学习了梵文和梵书,在佛教文化的源头深入研究,毕生致力于传播佛法。
空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以渊博的知识和无畏的信念游历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将佛法带给了许多人。
空海还通过撰写大量的著作来传扬佛教思想,他的作品被誉为佛教文学的极品之作。
空海不仅在佛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还对绘画、音乐和诗歌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创作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佛教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所创作的佛像和壁画。
这些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而为人称道。
空海还致力于佛教教育的发展。
他创立了一所寺庙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僧人和学者,为佛教事业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学派被称为“真言宗”,至今在日本仍有广泛的影响力。
空海晚年回到日本,继续推动佛教事业的发展。
他致力于翻译佛经,并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
空海还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
他的善行和慈悲心让人们对他充满信仰和景仰。
空海去世后,被视为佛教的圣人,他的事迹和教导被广泛传颂。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时间和国界,至今仍被视为佛教史上的一位巨擘。
在当今世界,佛教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空海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佛教的光明带给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他的精神和教诲将永远指引着人们前行。
因此,空海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奉献精神,他的影响力将永远流传下去。
他的事迹和教导将永远激励着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理。
空海,一个堪称传世的名字,他的存在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灵泉寺禅修要领04 空海因为我们是在禅修中讲解修行要领,而不是在一般的摄影棚室,或是一般单面式的讲经说法、单独片面的诠释。
修行要领是很实用、很实际的,而且是很生动、很活泼的,所以在禅修的时候,讲述「四念处」的修行要领,才能够讲出活的那一部份─活生生的修行要领,如果我只是在摄影棚里面讲的话,则其中很多的精华就没办法讲述出来。
而且修行要领是属于双向的互动,是一种磁场双向的互动,你们的精进用功会激发我讲出更深的修行要领。
身念住「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
这个「觉」在《杂阿含》翻译为「受」,感受的「受」,《中阿含》通常把这个「受」翻译为「觉」。
同样的,「四念处」是讲身、受、心、法,所以「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也就是「观受如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
有的人把「处」读为处,处在什么情况的「处」,这样也是有很深的解释角度,下面会再深入解析。
「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寐则知眠寤。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
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这一段是修行的重点,以及非常重要的阶段,是「身念处」开发的重要提示,也是一个核心重点。
不要小看这一段,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段,比你读了好几十部的大藏经都还更重要。
如果读了很多遍的大藏经,但是却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际的做到,则所研读的经典都只是一些空论,都只是一些头脑的知见。
研读了那么多的经典,不如把这一段好好的消化,然后实际的去实践、去做到。
「四念处」讲的就是身、受、心、法,它是有次第、有步骤的由浅入深,「心念处」讲的就是「明心」的阶段,讲的是起心动念,但因为我们的念头是非常、非常的快速,而且很微细、很微细。
阿含解脱道次第07 空海包括老子《道德经》里面,也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万法的代表,就是芸芸众生、各色各样。
如果你没有去看到这里,没有回来到这里,你就会这个攻击那个,那个排斥这个,这个排斥那个,这就是“身见”,认为我跟你不同,我跟你怎么会相同?!就是所谓的“身见”。
你要慢慢深入去看,就是要有深度的去看,你的胸襟视野越来越提升,越来越提升、越深度去看,看到整个大源头之后,整个“身见”、“我见”才会断除,这时候才会溶入一体的世界。
有学员在问:“证了四果阿罗汉之后,他还有需要再轮回吗?”不是说他有没有需要轮回,而是他已经没有生死这回事了。
“生死轮回”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我还有一种使命,认为我很重要,我智慧很高,众生很需要我,于是我要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就是说有一种愿力、愿望。
当然,以菩萨道来讲,这个精神是不错,这是很好!但是我们现在回到佛陀最初所讲的解脱道来讲,一个人证到初果,他有几次的生死轮回?还有七次。
二果呢?一次生死轮回。
三果呢?叫做不还果,他就是在往生的那一刹那,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
四果阿罗汉,他是现世就己经解脱自在,没有生死。
所以,一个人只要能够证到初果,最多还会有七世的生死轮回。
一个人证到二果,是讲说你在往生那一刹那,证到什么果位?如果说一个人在死亡那一刹那,在这生前是证到二果而往生,以佛经来讲会记录说他往生兜率天,会像弥勒菩萨,他下一世来的时候,就是二果再来,然后他从小就会想要修行,因为那个种子一发出来,都会很快就要修行,像这样他那一生那一世就可以成佛,可以证到四果。
但是佛陀也不希望你是这样往生,佛陀是希望真的大家是要这一生这一世就能够做到。
佛陀本身就是成佛、解脱者,佛陀本身就是阿罗汉,在佛陀的十个佛号里面有一个叫做“应供”,原来的名称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是音译,它的意译、意思就是“应供”,因为一个解脱者是可以接受世间的供养。
有的人会讲说“证到了阿罗汉,就不会来渡众生,好像就一走了之、不理我们,这样你成佛、证到阿罗汉有什么意思?!……”一般人会从字面上来解释,认为阿罗汉好像只是自了汉,只是为自己,你自己走啊!没有像我们要发大愿,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
灵泉寺禅修要领24 空海从耳根这里切入体悟无常法印,你的体悟更具体而且很快速,为什么选择从耳根切入呢?人类的耳根算是相当灵敏的,而且常常是竖着耳朵在耳听八方的声音,只是过去所捕抓的,是让自己增添烦恼的那些声尘,现在我们用这个耳朵来善用它,让它来聆听法音,让我们不断的开悟、开悟,善用耳根,会帮助你开发智慧。
※安于当下、彻证无常从深层里面怎么去彻证无常呢?请你保持一颗空明觉的心,很轻松、很放松的坐着,就全然的放开,让四面八方的声音传过来,没有任何的界线,这时候各种声音传过来,当下用你的心灵去直觉,那些声音是不是「即生即灭,即知即灭」?你知道的当下,前一秒钟的那个声音,是不是已经消失了?现在要找现在这一秒的声音,你能找得到吗?当你说现在这一秒声音的时候,它是不是已经又穿流过去了?这个不是用头脑去思惟,而是要用你的心灵去品尝,因为从心灵来到头脑思惟的阶段,那是有落差的。
如果有落差的话,就没办法跟无常法流一起脉动,会变成只是在火车后面跟着追、跟着跑,你会跑的很累。
如果你能够放开、放空,完全不用力,你越不用力、越不要去思惟、当下直觉,包括现在空海跟大家分享的法义、法音,它也是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穿流而过,而且所有的声音都是只有在现在,如果你能够听到当下正在发声的声音,就表示你有活在现在、活在当下,这里所讲的现在跟当下,是超越过去、未来的那一种二元对立的。
每一个当下你都保持清醒明觉,所有的声音就是在现在。
有的人不是听现在的声音,常常是在禅修的时候,他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这要特别注意,因为里面有很多会让人的心灵逐渐的分散、甚至分裂,你会听到很多的幻音、幻声,而你不知道。
我们要听的声音,是大自然实际存在的声音、当下正在发声的声音,不是听你脑海里面的那些幻音。
这一点要注意,如果觉得有幻音的干扰,你就睁开眼睛,一样保持很轻松的听着四面八方声音,用你的心灵去体会、去品尝。
如果外面有鸟叫声音,然后你要说鸟叫声音很好听,当你要说很好听的当下,那个声音是不是己经穿流而过了?人类所能够描述、所能够叙述的,都是已经发生、已经过去了,你所听到的,它马上就消失,再加上你又讲出来的,又是跟实际、实相已经有相当大的落差了。
灵泉寺禅修要领28 空海1.问:为何要生?如果人生是苦,那为何要出生?这是不是造物主的造弄?我认为把人生定义为人生是苦,这是不正确、有失公平的。
人生,它是个中性。
你的出生本来也不是你的错;你的出生,是法界非常殊胜的因缘。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没有清醒明觉去觉察宇宙的真理实相,我们所做所为是背道而驰,所以就造成自讨苦吃。
所以,这个苦不是本来就存在,不是人生本来就是苦。
如果你能够了悟真理实相,你可以过得很安祥、很快乐、很自在。
苦是来自于众生对真理实相的不了解,然后你所做所为跟真理实相背道而驰,这就像逆流而游,你不断的跟法界的运转法则相违背,而自讨苦吃。
所以,我们要了解,不是生命本来就是苦,它是中性的、中性的,那为何要生?为何要生?这就是整个法界的殊胜因缘,慢慢深入去了解,你就会珍惜我们这个生命,就像一个星球,它从零、从无,要慢慢的形成、慢慢的凝聚,转换到一个太阳系出来,要经过好几十亿年的酝酿,有了太阳系、有了地球之后,到达要有众生在地球上能够出生、能够诞生,一样要经过好几亿年的酝酿,来到要有人类在这个地球出现,那又是经过好几亿年的酝酿,如果真的能够好好、慢慢去深观,佛陀所跟我们讲的缘起法则、缘起甚深,你会很赞叹法界的奥妙、缘起甚深,缘起真的非常深,它会破除众生的宿命论,破除众生错误的因果论。
并不是没有因果,是有因果,但是要深观缘起,你才不会落入宿命论,才不会都认为生命是很苦。
2.问:是否有天命呢?为何出生即有差别?以世间人来讲,都认为出生在清寒的家庭跟出生在富有人家的家庭,他们好像出生就不同,他们就有很大的差别,就像很多人看前面这个花,或是你在历缘对境看很多花的时候,你的大小眼就出来了!认为:这一朵小花那么小,你还敢开?人家所开的花那么大,这才漂亮、才欣赏、价值才高……,要知道这种大小眼、大小高低不平的心态,这一种价值观的差别,是来自于人类的虚妄分别,对法界大自然而言,大花、小花都是平等,每一位众生对大自然、对整个存在而言,都是完全平等,没有地位的高低、贵贱。
灵泉寺禅修要领05 空海
一般人提到打坐,通常不是害怕、惧怕,不然就是一打坐,就有很多的索求─要求开悟、要求禅相,这是不正确的坐。
提醒大家几个打坐方面的要点:
一、打坐的姿势要放轻松:
脊椎、头部、颈部、背部跟腰部,让它保持自然的垂直,是要挺直但是不用力,这一点很重要,这里所讲的挺直,并不是直直的一条线,而是生理上自然的直线。
我们的脊椎、背部、腰部,有一个自然的弯曲度,配合这样一个自然的生理现象端坐,这样会最轻松。
如果你刻意去矫正它,有用力的话,你的腰背会很快就酸痛,而且胸部也会闷。
所以打坐的坐姿要放轻松,保持正直,头部不要向前倾,也不要向后仰,要你自己去调整,调整到一个轻松的姿势,这要靠自己去摸索,调整到一个最适当的角度,你坐起来才会很轻松,而且全身能够放松。
如果姿势坐不正,当你一放松,很容易就会往前倾,或是弯腰驼背,所以打坐的坐姿,自己要调整一下,记得!腰背是挺直,但是不用力。
二、打坐的目的:
打坐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强调当遇到腿酸痛时,不可以随便更换姿势,你要在那里熬!熬!如果你硬是要跟腿的酸痛在对抗,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练腿功、练功夫。
盘腿方面不要刻意强求,北传很强调要双盘,但是泰国他们重视的是单盘,缅甸则是单盘、散盘都可以。
所以北传的佛像都是双盘的佛像,但是在南传地区却是单盘或是散盘。
坐姿的重点不在于双盘、还是单盘,是以你自己觉得轻松、自然为主,当然盘腿比没有盘腿要好。
因为盘腿来打坐,身体比较稳重,也比较容易宁静下来,打坐的时候,当姿势放轻松端坐之后,然后按照出入息法,一步一步的深入,让你的心能够渐渐的宁静下来、安定下来。
有些好高骛远的人认为:打坐不重要,光是动作就好、工作就好,我们修行是要溶入一切…。
修行要溶入一切境界里面是不错,但是如果你的打坐基础不够稳固,你的心会是很散乱的。
没有定力、静不下来,你还是一样在苦海里浮沈,我们当然没有刻意强调一定要打坐多久,打坐的功夫要多深,但是你要能够静得下来,每天要给自己早晚至少半小时以上的打坐时间,打坐会让你的心渐渐的安祥、宁静下来。
如果你静不下来,而找很多的理由来忙碌,你是在透过各种忙碌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静不下来。
如果内心静不下来,你的心怎么清静呢?怎么「明心」呢?你这污垢的心怎么沈淀下来呢?打坐就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沈淀下来,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坐姿,不要小看禅修
的禅坐。
有的人很热衷于行菩萨道、行善布施,一跟他讲说要来禅修、要来打坐,就很头痛、很头大,认为:哎呀!我坐不下来!那不重要,我们只要好好去行善布施就是了…。
但是几年下来,你还是停留在佛法很肤浅的层面而已,你的身心都没有沈淀、宁静下来,也没有把污垢的心沈淀下来,你还是看不到内心充满贪瞋痴、我慢十个结。
因此,真正的苦因在哪里?那更是看不到,而打坐就是要让我们的身心宁静、沈淀下来,当你有这些基础之后,下一步的「明心」才能够开发出来。
在「身念住」开发的阶段,不管我们是处在动态或是静态,在打坐的时候,我的坐姿怎么样?一样要清楚的觉察,有在弯腰驼背,你也要清楚觉察,当腿酸痛的时候,我要换腿可以吗?当然是可以的,因为打坐不在于强调盘腿功。
当你的双腿会酸痛的时候,有两种方式去处理:第一种方式是不理它,继续你的观呼吸,放轻松、不理它,不要被那个境界牵引着走。
第二种方式是:当你坐久之后,酸痛会不断的增加,有时候会像针在刺痛,这也很正常,如果你觉得真的很痛之时,会痛到干扰到你内心的宁静,觉得有在用忍的跟这个痛在对抗的话,这样就不正常、不正确。
当你觉得这个痛会干扰到坐姿,是可以换腿的,但是不要边换腿、边抱怨,然后觉得自己业障深重,人家可以一坐好几个小时都不动,我坐半个小时就这么酸痛,是自己业障深重…,就一直在那里埋怨、抱怨。
这样你又错失掉很多修行的观念、关键,不要抱怨什么,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
当你的腿在酸痛的时候就换腿,但是重点是在于换腿的过程,在松腿、要换的时候,一样要保持清醒明觉、清醒觉察,这就是「坐则知坐」。
不是不可换腿,而是换腿的时候,保持清醒觉察。
一方面不要用责备的心来责备这个腿不好、没有配合你,或是跟别人比较,觉得他们都坐的一动也不动,自己没多久就会换腿、就变动,这样一比较起来就让自己感到很挫折,这些埋怨、比较的心态,都是在耗费我们的生命。
我们没有必要跟别人比腿功,打坐的要领要掌握到,酸痛的时候可以更换姿势,但保持清醒觉察,还要用爱心、耐心善待我们这个身体,用慈悲心善待我们这个身体,为什么呢?我们这个身体个不是我的,它也是众生众因缘聚合而成,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众生,你发愿要度很多的众生,能不能先度化身体里面很多苦难的众生?包括你的腿会酸痛、身体不舒服,都是我们这个身体的众生,正在发出痛苦的信号,它们需要你用慈悲心来善待,需要你用爱心来包容它们,所以不要责备它。
这个身体就像做牛做马一样承载你,协助你做很多的事情,如果当它在酸痛、发出痛
苦的信号,就如同它在为你做牛做马,但你却没有善待它,当它喊叫几声的时候,你又在责备它、不让它吭声,这样是很不慈悲的。
所以,不要责备身体不听话,反过来要用爱心来对待它,则你这一期的打坐,会更得力、更顺心、更顺畅,这是「坐则知坐」。
「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很多人认为修行或是一提到修行,就是要到禅堂、大殿里面才算,出了大殿就好像是下班、下课了,或是一定要到哪里去打坐,才算是修行。
有的人在自己家里有打坐的小禅堂,认为预定的时间到了,就进去禅堂里打坐,这样才是修行,当时间一过、出了小禅堂,就认为不是在修行,这是错误的观念、知见,记得!真正的修行那是溶入一切的境界里面,每天二十四小时、任何时间你都是在修行,你要把整个修行的品质,带入日常生活之中,每一个历缘对境都是在修行,而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在每一个历缘对境,你都保持清醒明觉,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关键。
每天、每个动作、每个历缘对境,你都保持清醒明觉,就是「置心一处,无事不办」。
「置心一处」就是把我们的心安住在当下你正在做的事情,这样你不但有泠静的思考,而且你会很安祥自在,如此你做起事情来会更有条有理,更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好,所以说「置心一处,无事不办」。
要把修行带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你一切的动作都是在修行,所以严格的讲,修行是没有禅堂内、禅堂外之分,修行是没有上班、下班之别。
今天的禅修是因为要把基础打好,在这个打基础的阶段,我们有一间庄严的禅堂,来让大家进行闻思修证,这是很重要、有必要的阶段过程,但不是到禅堂来才算是修行,我们要慢慢能够来到,不管禅堂内、禅堂外都是在修行,所以没有上、下班之分。
有的人如果有上、下班之分的错误观念、知见,就会认为今天我很用功、很认真修行,好了!现在下班、下课了,回到寮房之后,各种觉察都忘掉、忽略掉了。
佛陀跟我们提醒「卧则知卧」,是众生很容易忽略、疏忽的地方,你一回到寮房,准备要睡觉的时候,在铺床单、放枕头、摊开棉被的过程,都要保持清醒明觉。
当你要准备到床上,要把鞋子脱下,坐到床上要躺下,包括躺下的姿势这些,你都要保持清楚觉察,平常很少、很少有人能够这样做到,通常都是:我好累!然后一看到床铺马上啪!倒下去!没几秒钟之后就打起鼾来了,有的人睡不着就在那里翻滚。
如果能够掌握修行的要领,然后把修行溶入在历缘对境之中,你的睡眠质量也会很好,而且失眠的问题也会解决。
「卧则知卧」就是当你准备要睡觉,到睡前的这个过程,都能够保持动作的觉察跟清醒明觉,如果你躺在床上还没有睡着的时候,可以把你的觉察力安住在呼吸上面,但记得一个要领:不要用力、要放松。
你躺在床上观察呼吸,跟在禅堂里面的观察呼吸是不一样的,在睡觉的时候观察呼吸,
你可以把觉察度调低一点,这要你自己去体会。
如果你还保持很高的觉察力在觉察呼吸,反而容易形成一个现象,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因为紧张过度,觉察力觉醒过度,太过用力的用力,反而会变成睡不着。
以前倒是容易睡着,一在禅修的时候观呼吸,反而不容易睡着,这是因为用法不当,还有太过紧张、太过用力所致,如果你有这种情况,记得要放松!放松!所以睡前是清楚的觉察,然后在安祥之中入睡。
再者,以后我们还会讲到慈悲心的展开,如果你在睡前又有慈悲心的展开、很安祥,你就会睡得很好。
「眠则知眠,寤则知寤」,你在睡觉的时候一样,睡眠的质量能够相当好。
当你早上一醒过来,记得不要马上动作很快,像现在禅修期间人很多,就想着赶快要抢第一,赶快要冲到厕所去盥洗,动作要抢在前面或是各种动作都要很快,要穿衣服、做其他的,或是当一切准备好之后,就赶快到禅堂里面去打坐,这样你又忽略了每一个当下。
当你早上一醒过来的时候,不用马上起床,你可以观察当下的姿势,当开始要动作的时候,一样要清楚的觉察。
要下床,清楚的觉察;要折棉被、要收卧具,过程一样都清楚的觉察,这就是「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这几个要点,以上所讲的这几个要点,如果你能够清楚的觉察、好好的去做,你就能够掌握到「身念住」的修行要领。
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当你真的好好认真去做,就会知道不简单。
做没多久,你心就跑掉了啦!不要自己不做,然后就认为:很简单、那个没什么!因为你没有在做,所以才觉得这很简单。
不过,也不会很困难,不会比登天还困难,不会!只要我们一步一脚印的去做,心跑掉了没关系!有耐心的把它拉回来,用爱心来包容它,然后再拉回来,安住在每一个当下,以上所讲的这几个步骤,是「四念处」开发很重要关键,希望大家好好的下功夫,现在就开始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