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5.98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解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小范围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能够通过图表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2.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图表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2.板书、彩色粉笔、图表样本。
3.学生调查表格和问卷。
4.台式计算机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统计”的字样,询问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引出调查和统计的目的及意义。
2. 学习内容(20分钟)•使用实例引出调查的基本方法。
•讲解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重要性。
•介绍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如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
3. 讲解示范(15分钟)老师用学生调查的实际数据进行讲解,展示如何整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关系和规律。
4. 练习(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并根据数据绘制图表,交流和归纳调查结果。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调查和统计的重要性,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让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有更深入的理解。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一项小调查并整理数据,绘制对应图表,并用一段文字总结调查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际调查和图表绘制的练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以上是《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课《统计》的教案,希朋能够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工作。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使学生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起看看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欢迎查阅!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使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行初步的预测,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同时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会看统计图、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进行初步的预测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新知。
师:1、马上就要到六一了,老师想举办联欢会庆祝一下,要庆祝首先就要布置布置我们的教室,征求大家的意见,布置成大家都喜欢的颜色样式,那就要准备彩色的纸,大家一起动手。
2、那就要先来说说你们喜欢的颜色吗(叫几个学生说一说)3、说一说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呢(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下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喜欢颜色)师:刚才我听见有小朋友说喜欢红色,也有小朋友说喜欢蓝色,还有小朋友说喜欢粉色,到底老师要准备一些什么颜色的纸,来动手布置我们的教室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呢生:1、举手表决 2、投票 3、统计师:好的,我们今天就来统计一下。
(板书课题) 二、亲历体验、探索新知。
1、投票选举,收集数据。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家最喜欢的(投票选举)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选票,请你写上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的,然后交给小组长,小组长收齐之后放进投票箱里,明白了吗(学生很快的完成投票过程)2、统计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二年级数据统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数据统计的概念,能够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如何收集数据,包括直接收集和间接收集两种方法。
2. 数据的整理:教授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包括分类整理和排序整理两种方法。
3. 数据的描述:教授学生如何用图表的形式来描述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等。
4. 数据的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数据的总量、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图表来展示数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据统计的方法。
2.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统计的实际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数据统计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的数据,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用于教学演示。
2. 准备数据统计的工具,如统计表、图表等。
3. 准备一些数据统计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数据统计的兴趣,例如:“你们知道班上谁的身高最高吗?”2. 新课导入:介绍数据统计的概念,解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意义。
3. 教学演示: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展示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4. 学生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统计的练习,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如家庭、学校或社区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年级数据统计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数据统计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收集数据。
2. 学会使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统计的基本概念2. 收集数据的方法3. 使用图表表示数据4. 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用图表表示数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数据统计的素材,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用于记录和绘制图表。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进行编写。
每个章节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统计的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季节,引入数据统计的概念。
2. 讲解数据统计的基本概念,解释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等步骤。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收集数据,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4. 展示成果: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数据和绘制的图表,其他组进行评价。
5. 分析数据:引导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统计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个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集体讲评: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八、拓展活动1. 让学生尝试运用其他方法收集数据,如问卷调查、观察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数据统计竞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邀请家长参与数据统计活动,增进家校合作。
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的概念,知道统计表是一种整理数据的方式。
2. 学生能够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学会珍惜数据,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的概念,知道统计表是一种整理数据的方式。
2. 学生能够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难点:1. 学生能够独立制作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2. 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制作统计表的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据,用于制作统计表。
学生准备:1. 笔记本、铅笔、橡皮。
2. 准备好学习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整理这些数据。
2.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入统计表的概念。
环节二:自主学习1. 教师发放统计表的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统计表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2.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统计表的制作过程。
环节三:合作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表。
2.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统计表的制作,并进行数据分析。
环节四:展示分享1. 每组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统计表,并分享数据分析的结果。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环节五: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并进行数据分析。
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的一般步骤。
2. 培养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
2. 学习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的一般步骤。
难点:培养学生用简单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数据收集表、统计图等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记录数据的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a.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并提出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要求。
b. 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将收集到的数据填写到数据收集表中。
c.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整理数据,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整理数据,并将整理结果填写到统计图中。
d.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评价不同统计方法的优缺点。
3. 练习: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4.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统计知识和方法。
5.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统计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评价其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数据收集和统计活动的环节,增进家校合作,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也能应用统计知识。
2. 组织学校或班级的统计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3. 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
二年级下册《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包括确定收集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等。
2. 数据整理:介绍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等。
3. 数据分析:讲解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中位数等。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统计数据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按照“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顺序,逐步讲解每个环节的内容。
3.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3.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大纲,您可以在每个部分添加更多的细节和内容,以达到五千字的要求。
希望这个大纲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数据的特征,了解数据的可变性和分类。
2.学生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3.学生能够通过简易图表进行数据的展示和说明,初步了解图标和表格的应用。
教学重点1.数值分类;2.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3.数据的图形表达。
教学内容与时长活动计时活动1:了解数据10分钟活动2:数据分类15分钟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20分钟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25分钟教学步骤活动1:了解数据•导入(2分钟)通过导入课堂互动打破陈旧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家里的收纳柜或书架和里面放置的物品,以展示大家都有一些数据在生活中。
•数据的搜集(8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班级或学校的一些数据,例如:1.你喜欢的季节是什么?2.你每天在家花费的时间?3.你在班级、校园中最喜欢什么地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调查问卷,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
活动2:数据分类•数据分类的基本概念(5分钟)介绍简单的数据分类方法,例如将自然现象的数据按照天气、风力强度、时间等分类。
•实际操作(10分钟)请学生们动手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使用简单的表格、条线图等方式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展示和了解数据。
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初步数值统计(5分钟)浅谈数据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谈论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众数等特征。
•计数方法介绍(10分钟)介绍常见的计数、统计方法,例如分类初识、频数、百分比等,为后面开展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做准备。
•统计分析(5分钟)初步介绍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例如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等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展示得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图形表达的引导(5分钟)教师介绍图形表达的基本概念、重要作用和想要展示的信息等要素,为下一步选择图形做准备。
•图形表达的实践(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和上一步鼓励的发现,设计合适的图表或图形展示数据,并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为什么呈现出现象,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学生能够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简单的数据分析。
2. 难点:用图表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游戏的方式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约30分钟)-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数据,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 数据的表示:教师可以介绍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柱状图等,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图表。
3. 练习与反馈(约20分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小结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的概念,知道统计表是一种整理数据的方式。
2. 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学生学会尊重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统计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难点:1. 学生学会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统计表。
2. 学生能够通过统计表进行数据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统计表的作用。
2.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统计表的制作过程。
2. 利用实物道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统计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统计表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统计表,并尝试制作。
3. 教师讲解:讲解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制作步骤。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实践,制作统计表,并交流分享。
5. 数据分析:学生通过统计表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独立制作一个统计表,并分析其中的数据。
2. 家长协助孩子收集家庭日常开销数据,制作统计表,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否掌握?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3.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统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tatistic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统计
县小学数学
优质课评选教案
课题:统计
授课人:
年级:二年级
XX年10月19日
课题:统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复习统计表和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1格代表2个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3、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形的收集整理,学习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通过活动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学法与教法设计:
1学生学法: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2教法:设置情境,启发引导、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格表示2个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课时与课型:
1、课型:新授课。
2、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组图、课堂练习纸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探索,课件交
互式练习。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群小朋友,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那就打开信封吧。
2、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小朋友)
3、你喜欢哪种图形?它们分别有多少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就能知道?
(学生讨论,引出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小组合作。
(一)搜集、整理数据。
1、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量?
(分类数,作记号)
2、请用你喜欢的方式看看每种图形各有多少?
3、交流汇报。
(正方形6个,三角形12个,长方形8个。
)
(二)完成统计表。
1、填写数量。
2、你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吗?
3、除了统计表记录数字以外,我们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别人看清统计的结果呢?
(三)探索完成统计图。
1、讨论交流,用统计图(画格子)表示。
2、出示统计图,教师板演。
(每列7个)
(1格代表1个)
3、注意三角形的涂色,涂完了吗?(不够涂)怎么办?
4、小组讨论。
5、交流汇报,1格表示2个比较合适。
6、教师引导:2格表示多少?3格呢?
7、分发课堂练习纸,学生练习涂一涂统计图。
8、练习,展示。
(不仅要涂得对,还要涂得好。
)
9、你能快速看出它们分别有几个吗?
(引导:可以在左边标上数字)
10、当我们的数字很大时,1格还可以表示多少?
三、巩固深化。
1、在生活中,你比较喜欢什么动物?
2、这儿就有一张关于动物的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你看懂了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汇报,解决问题,提出问题。
四、拓展延伸。
1、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马上就要下课了,课后你喜欢什么运动呢?老师给你们一个任务,课后调查收集同学们的体育爱好,完成95页的
统计图,好吗?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