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进位的原理,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一定的数感。
3.在探索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使学生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进位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40+5 56+40 18+3032+4 20+73 5+6143+20 7+62 4+5332+10 50+22 20+35默算,指名答。
指名说说32+4.7+62的计算过程。
2.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可以将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再和整十数相加。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
二.探索新知1.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1)小红.小强和小兰是好朋友,他们正在一起玩“数画片”的游戏呢。
(2)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①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你会列式吗?板书24+6②小兰和小强一共有多少张?谁来列式?板书24+9③小兰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9+6④小兰.小强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怎样列式?板书24+9+6(3)哪道算式我们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24+6.24+9这两道算式。
2.教学24+6。
(1)我们先来看24+6,24+6等于多少呢?我们用小棒来摆一摆,你打算怎样摆,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请你自己摆一摆,想一想怎样很快知道有多少根小棒?(2)谁上来摆一摆?先摆2捆加4根,再摆6根,4根小棒加上6根小棒等于10根,可以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一共有3捆,就是30根。
(3)那谁来说一说我们怎样计算24+6?指名说,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方法。
2.能够熟练运用加法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加法方法。
2.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方法。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解法:通过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用两个数字卡片,如23和5,让学生用算珠或手指计算出它们的和。
2.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估算其中有多少个物品,然后用加法算出准确的数量。
二、讲解1.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加法方法教师先用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字卡片,如56、23、79,让学生自己组合出两个数字,然后用不进位加法的方法计算它们的和。
2.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方法教师用两个数字卡片,如56和30,让学生用十位上的数加上30,再加上个位上的数,得出它们的和。
三、练习1.让学生自己出题,然后用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方法计算出答案。
2.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用最短的时间算出最多的题目。
四、巩固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有56元钱,他买了一本30元的书和一支笔,花了多少钱?”让学生用加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和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加法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是,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需要加强练习。
下一步,我将引导学生多做习题,加强巩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人教新课标教案内容如下: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运算方法。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并掌握这个运算规律。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运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运算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让同学们理解在没有进位的情况下,如何将两个数相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已经准备好了黑板、粉笔以及一些数学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例子来引入今天的课程,例如:“小明有23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5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3. 随堂练习: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巩固刚刚学到的运算方法。
4.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运算题目,让同学们回家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23(小明有的苹果数)+5(妈妈给的苹果数)_____28(小明现在的苹果总数)七、作业设计(1)32 + 4 =答案:36(2)45 + 6 =答案:51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让他们帮忙计算家里购物时的总价,或者计算时间等。
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运算方法。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并掌握这个运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6.3《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教案一. 教材分析《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理解加法的基本原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能正确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但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情况,还需要通过具体操作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操作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加法的基本原理,能够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分组合作法、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题目。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加法题目,引导学生回顾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出示本节课的主题: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加)。
通过课件展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尝试解决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题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教学内容:教科书P64例1,完成P64“做一做”,P66“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1.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通过摆小棒等操作活动,体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不同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情境引入(一)课件出示习题。
师:先独立口算,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课件出示教科书P64例1主题情境图。
师:小红和小林每天都在坚持练习写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师:“25+2”和“25+20”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口算,为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准备。
创设写字的情境,引入今天所要探究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直观建模(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1.师:“25+2”等于多少?请你尝试计算,并和同桌交流。
学生借助小棒摆、算,教师巡视,发现典型方法。
2.交流汇报想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师:为什么两种方法都是先算“5+2”呢?师小结:25是由2个十和5个一组成,要加的数2表示2个一,所以要先把5个一和2个一加起来,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二)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1.师:“25+20”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再小组内探讨交流。
师:为什么要先算“20+20”呢?师小结:25是由2个十和5个一组成,20里有2个十,25中的2个十和20中的2个十相加得到4个十,也就是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
学习小提示: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那有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成功才会属于你。
加油吧,孩子们!。
小学一年级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并能够熟练掌握该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概念与方法2.从具体计算实例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本质3.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实践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板书和口头讲解,向学生解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定义、计算方法及相关规则。
2.实践演练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一些实践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演练,以便理解加法的本质。
3.案例分析法:以生动的实践案例为基础,具体解决小学生在加法计算过程中常见的困难和问题。
4.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中寻求答案,创新探索不同的计算方式,达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在开课前,可以通过提问、小游戏或观察照片等方式进行简短的热身活动,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导入通过板书或口头讲解,向学生普及加法的基本概念:即两个数之间的相加运算。
然后,引入本次课程主要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 讲解教师通过板书或投影,讲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向学生直观地展示计算过程。
4. 实践演练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练习册或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演练,以便理解加法的本质。
同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于加法应用的问题,辅助学生思考。
5. 案例分析讲师可选用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全面掌握加法的实用性,并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如比较两张购物单的商品总价,或计算课本上的实例题目等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的应用场景。
6. 探究式学习在本次教学的最后阶段,探究式学习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想象,加强学生的自主性。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的自主探索意识、主动合作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算理。
2.建立数位的概念,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教学突破:在教学时,多让学生口述算理算法。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口算题卡、习题卡等。
教法学法: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事先下发的口算题卡。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给其他成员检查结果,统计正确率。
3.奖励正确率高的小组(奖励形式:胜利苹果)。
二、游戏激趣,复习旧知老师知道同学们都爱做游戏,于是就想在课前和大家玩一个“问答游戏”,老规矩,我来问你来答,看一看咱班谁的反应快,说的对,大家准备好了吗?幻灯片出示口算题:20+20=20+7=60+30=40+5=30+50=30+8=我们班的同学反应可真快,口算小能手可真多呀!你们的口算能力这么强,不知道你们的观察能力怎么样?老师在来考考你们(幻灯片出示)仔细观察这两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指名回答若学生说不出来,及时引导:以20+20为例,20就是2个十,那么20+20就是2个十加2个十等于4个十,也就是整十数加整十数时可以直接把十位上的数相加;以20+7为例,20就是2个十,7就是7个1,那么20+7就是2个十、7个1和在一起,就是27,即几十加几就得几十几。
过渡:大家不仅口算能力强,而且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老师希望大家运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和聪明的大脑能够自己探索出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借助微视频、计数器、小棒等学具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算理,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一群群美丽的海鸥在空中自由翱翔,看,它们正向我们招手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到海边看一看,喂海鸥的小帅哥想知道这两个问题: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海里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你能帮帮他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1、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怎样列式?
2、自主探究算法。
12+3这个算式和另外的三个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呢?
(1)视频引导学生摆小棒找算理。
先跟随视频仔细观察,再自己试试,边摆边说算法!
(2)视频引导学生拨计数器找算理。
先跟随视频仔细观察,再自己试试,边拨边说算法。
3、自主解决问题:
你能用刚才学的方法帮小帅哥解决解决第二个问题吗?:海里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能说说你的算法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总结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优化算法吗?(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
三、自主练习,巩固算法:
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帮小帅哥解决了两个问题,他非常高高兴,他还想考考你,有信心吗?: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