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线路模拟系统
- 格式:docx
- 大小:24.38 KB
- 文档页数:9
旅游业智慧景区导览系统设计方案第一章智慧景区导览系统概述 (3)1.1 智慧景区导览系统定义 (3)1.2 智慧景区导览系统发展背景 (3)1.2.1 旅游业发展需求 (3)1.2.2 信息技术发展推动 (3)1.2.3 国家政策支持 (3)1.3 智慧景区导览系统重要性 (3)1.3.1 提升景区管理水平 (3)1.3.2 优化游客游览体验 (3)1.3.3 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1.3.4 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4)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4)2.1 功能需求 (4)2.1.1 智能导览功能 (4)2.1.2 信息推送功能 (4)2.1.3 互动交流功能 (4)2.2 功能需求 (5)2.2.1 响应速度 (5)2.2.2 系统稳定性 (5)2.2.3 数据安全 (5)2.2.4 兼容性 (5)2.3 可行性分析 (5)2.3.1 技术可行性 (5)2.3.2 经济可行性 (5)2.3.3 运营可行性 (5)2.3.4 社会可行性 (5)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 (6)3.1 总体架构设计 (6)3.1.1 数据层 (6)3.1.2 服务层 (6)3.1.3 应用层 (6)3.1.4 用户层 (6)3.2 硬件设施设计 (6)3.2.1 服务器 (6)3.2.2 网络设备 (6)3.2.3 终端设备 (6)3.2.4 传感器设备 (6)3.3 软件架构设计 (7)3.3.1 系统框架 (7)3.3.2 数据库设计 (7)3.3.3 接口设计 (7)3.3.5 安全设计 (7)3.3.6 系统集成 (7)第四章导览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7)4.1 导航算法研究 (7)4.2 实时信息推送技术 (8)4.3 数据挖掘与分析 (8)第五章系统模块设计 (9)5.1 导览模块设计 (9)5.2 互动模块设计 (9)5.3 信息推送模块设计 (10)第六章系统界面设计 (10)6.1 用户界面设计 (10)6.1.1 设计原则 (10)6.1.2 设计要素 (11)6.1.3 设计方法 (11)6.2 导览界面设计 (11)6.2.1 地图设计 (11)6.2.2 路线设计 (11)6.2.3 景点介绍设计 (11)6.3 互动界面设计 (11)6.3.1 评论设计 (12)6.3.2 提问设计 (12)6.3.3 反馈设计 (12)第七章系统安全与稳定性 (12)7.1 安全措施 (12)7.1.1 物理安全 (12)7.1.2 数据安全 (12)7.1.3 系统安全 (12)7.2 稳定性保障 (13)7.2.1 硬件冗余 (13)7.2.2 软件冗余 (13)7.2.3 网络冗余 (13)7.3 系统恢复与备份 (13)7.3.1 数据备份 (13)7.3.2 系统恢复 (13)7.3.3 恢复策略 (13)第八章系统测试与调试 (13)8.1 功能测试 (13)8.2 功能测试 (14)8.3 系统优化 (14)第九章项目实施与推广 (14)9.1 实施策略 (14)9.2 推广方案 (15)第十章智慧景区导览系统未来发展 (16)10.1 技术发展趋势 (16)10.2 市场前景分析 (16)10.3 景区运营与管理创新 (16)第一章智慧景区导览系统概述1.1 智慧景区导览系统定义智慧景区导览系统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对景区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为游客提供全面、实时、个性化的导览服务的系统。
旅游行业智慧导览系统解决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项目意义 (2)第二章智慧导览系统架构 (3)2.1 系统总体架构 (3)2.2 系统模块划分 (3)2.3 系统技术选型 (4)第三章导览信息采集与处理 (4)3.1 信息采集方式 (4)3.2 信息处理技术 (5)3.3 数据存储与管理 (5)第四章用户界面设计 (5)4.1 用户需求分析 (5)4.2 界面设计原则 (6)4.3 界面布局与交互 (6)4.3.1 界面布局 (6)4.3.2 交互设计 (6)第五章导览路径规划 (7)5.1 路径规划算法 (7)5.2 实时导航功能 (7)5.3 个性化推荐路径 (7)第六章智能语音导览 (8)6.1 语音识别技术 (8)6.2 语音合成技术 (8)6.3 语音交互设计 (9)第七章互动体验优化 (9)7.1 虚拟现实技术 (9)7.2 增强现实技术 (10)7.3 互动游戏设计 (10)第八章系统安全与稳定性 (11)8.1 数据安全策略 (11)8.1.1 数据加密与防护 (11)8.1.2 数据备份与恢复 (11)8.2 系统稳定性保障 (11)8.2.1 系统架构设计 (11)8.2.2 系统监控与预警 (12)8.3 应急处理机制 (12)8.3.1 故障响应 (12)8.3.2 灾难恢复 (12)第九章市场推广与运营 (13)9.1 市场调研与分析 (13)9.1.1 市场现状分析 (13)9.1.2 市场需求分析 (13)9.1.3 市场竞争分析 (13)9.2 推广策略制定 (13)9.2.1 产品定位 (13)9.2.2 推广渠道 (13)9.2.3 推广活动 (14)9.3 运营管理与服务 (14)9.3.1 运营管理 (14)9.3.2 服务质量 (14)9.3.3 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14)第十章项目评估与持续改进 (14)10.1 项目评估指标 (14)10.2 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15)10.3 持续改进与优化策略 (15)第一章概述1.1 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旅游业个性化旅游线路规划与推荐系统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3)第二章:个性化旅游线路规划与推荐系统相关理论和技术概述。
(3)第三章:个性化旅游线路规划与推荐系统需求分析。
(3)第四章:个性化旅游线路规划与推荐系统设计与实现。
(3)第五章:个性化旅游线路规划与推荐系统测试与评估。
(4)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4)第二章个性化旅游线路规划与推荐系统概述 (4)2.1 个性化旅游线路规划概念 (4)2.2 个性化旅游推荐系统概念 (4)2.3 个性化旅游线路规划与推荐系统的发展现状 (4)2.3.1 个性化旅游线路规划发展现状 (4)2.3.2 个性化旅游推荐系统发展现状 (4)第三章用户需求分析 (5)3.1 用户特征分析 (5)3.2 用户需求类型 (5)3.3 用户需求获取方法 (6)第四章旅游资源分析与处理 (6)4.1 旅游资源分类 (6)4.1.1 自然旅游资源 (6)4.1.2 人文旅游资源 (6)4.2 旅游资源数据获取 (7)4.3 旅游资源数据处理 (7)4.3.1 数据清洗 (7)4.3.2 数据整合 (7)4.3.3 数据分析 (7)第五章个性化旅游线路规划算法 (7)5.1 常见线路规划算法介绍 (7)5.1.1 最短路径算法 (7)5.1.2 蚁群算法 (8)5.1.3 遗传算法 (8)5.2 个性化线路规划算法设计 (8)5.2.1 算法框架 (8)5.2.2 关键技术 (8)5.3 算法功能分析 (9)5.3.1 最短路径算法功能分析 (9)5.3.2 蚁群算法功能分析 (9)5.3.3 遗传算法功能分析 (9)5.3.4 个性化线路规划算法功能分析 (9)第六章个性化旅游推荐算法 (9)6.1 常见推荐算法介绍 (9)6.1.1 内容推荐算法 (9)6.1.2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9)6.1.3 混合推荐算法 (10)6.2 个性化推荐算法设计 (10)6.2.1 算法框架 (10)6.2.2 用户画像构建 (10)6.2.3 旅游线路特征提取 (10)6.2.4 推荐算法核心 (10)6.3 推荐算法功能分析 (11)6.3.1 算法准确性分析 (11)6.3.2 算法实时性分析 (11)6.3.3 算法扩展性分析 (11)6.3.4 算法鲁棒性分析 (11)第七章系统架构与设计 (11)7.1 系统总体架构 (11)7.2 系统模块设计 (12)7.3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2)7.3.1 个性化推荐算法 (12)7.3.2 旅游线路规划算法 (12)7.3.3 用户行为分析技术 (13)7.3.4 系统功能优化 (13)第八章系统实现与测试 (13)8.1 系统开发环境 (13)8.2 系统实现细节 (14)8.3 系统测试与优化 (14)第九章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15)9.1 实际应用场景分析 (15)9.2 系统应用效果评估 (16)9.3 案例总结与启示 (16)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16)10.1 研究成果总结 (16)10.2 不足与改进方向 (17)10.3 未来研究方向 (17)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景区智能导览及语音讲解系统第1章概述 (3)1.1 系统背景 (3)1.2 系统架构 (4)1.3 系统功能 (4)第2章旅游景区信息管理 (5)2.1 景区基本信息管理 (5)2.1.1 概况管理 (5)2.1.2 地理位置管理 (5)2.1.3 历史背景管理 (5)2.1.4 交通指南管理 (5)2.1.5 开放时间及门票信息管理 (5)2.1.6 游览须知管理 (5)2.2 景点信息管理 (5)2.2.1 景点介绍 (6)2.2.2 景点图片及视频展示 (6)2.2.3 景点布局与路线规划 (6)2.2.4 智能语音讲解 (6)2.3 旅游资源整合 (6)2.3.1 景区周边资源整合 (6)2.3.2 旅游线路推荐 (6)2.3.3 旅游活动策划 (6)2.3.4 智能导览系统优化 (6)第3章智能导览路径规划 (6)3.1 导览路径设计原则 (6)3.2 最短路径算法 (7)3.3 个性化路径推荐 (7)第4章语音讲解内容制作 (8)4.1 讲解内容策划 (8)4.1.1 确定讲解主题 (8)4.1.2 整理讲解素材 (8)4.1.3 设计讲解结构 (8)4.1.4 撰写讲解稿 (8)4.2 语音录制与编辑 (8)4.2.1 选拔合适的讲解员 (8)4.2.2 录制环境与设备 (8)4.2.3 语音编辑 (8)4.2.4 添加背景音乐与音效 (8)4.3 语音合成技术 (8)4.3.1 选择合适的语音合成引擎 (8)4.3.2 优化语音合成参数 (9)4.3.3 添加情感表达 (9)4.3.4 语音合成与讲解内容的匹配 (9)第5章位置感知与导航 (9)5.1 室内外定位技术 (9)5.1.1 室外定位技术 (9)5.1.2 室内定位技术 (9)5.2 导航算法与应用 (9)5.2.1 导航算法概述 (9)5.2.2 导航算法在旅游景区的应用 (9)5.3 位置信息实时更新 (10)5.3.1 位置信息更新策略 (10)5.3.2 位置信息更新在景区中的应用 (10)5.3.3 位置信息更新的意义 (10)第6章互动式体验设计 (10)6.1 互动游戏设计 (10)6.1.1 互动游戏类型 (11)6.1.2 互动游戏设计要点 (11)6.2 增强现实技术 (11)6.2.1 实时导览 (11)6.2.2 互动展示 (11)6.2.3 互动游戏 (11)6.3 虚拟现实技术 (11)6.3.1 虚拟景区游览 (12)6.3.2 历史文化重现 (12)6.3.3 互动体验 (12)第7章用户界面设计 (12)7.1 界面布局与美观 (12)7.1.1 界面布局 (12)7.1.2 美观设计 (12)7.2 交互设计原则 (13)7.3 个性化界面定制 (13)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3)8.1 系统集成技术 (13)8.1.1 系统集成概述 (13)8.1.2 集成技术选型 (13)8.1.3 集成过程管理 (14)8.2 功能测试 (14)8.2.1 功能测试概述 (14)8.2.2 测试用例设计 (14)8.2.3 测试执行与问题跟踪 (14)8.3 功能优化 (14)8.3.1 功能优化概述 (14)8.3.2 功能瓶颈分析 (14)8.3.3 功能优化措施 (15)第9章系统部署与运营 (15)9.1 系统部署策略 (15)9.1.1 硬件设施部署 (15)9.1.2 软件部署 (15)9.2 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 (16)9.2.1 云计算应用 (16)9.2.2 大数据分析 (16)9.3 景区运营支持 (16)第10章智能导览系统评价与展望 (16)10.1 系统评价体系 (16)10.1.1 功能完整性:评估系统是否具备全面的导览功能,如路线规划、景点介绍、语音讲解、互动问答等。
景区虚拟旅游通用解决方案目录1 项目背景 (1)2 项目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3)3 详细建设方案 (5)3.1 “一平台”——智慧景区综合管理与应急服务平台 53.1.1 景区设施智能管理系统 (5)3.1.2 业务办公与绩效评估系统 (8)3.1.3 应急指挥服务系统 (11)3.1.4 视频客流量统计系统 (19)3.1.5 实景三维景管通 (29)3.2 “一门户”——智慧景区公众服务门户网站 (35)3.2.1 概述 (35)3.2.2 功能设计 (35)3.3 “一中心”——游客体验中心 (44)3.3.1 集中式游客体验 (44)3.3.2 分散式游客体验 (48)3.4 数据建设 (65)3.4.1 空间地理数据采集与建库 (65)3.4.2 旅游专题数据 (70)3.4.3 数据更新及维护 (74)4 效益分析 (75)1 项目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趋势下,景区资源保护和管理压力日益增大,加之很多风景名胜区自身“造血”能力有限,致使景区的管理、规划、运营等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在有效处理保护和发展的矛盾,实现景区管理、保护与发展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景区”“智慧景区”建设应运而生。
“十二五”时期旅游信息化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及旅游信息化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明确指出“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各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充分认识到旅游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做出了具体指示和安排,为“十二五”期间旅游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提出“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区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
旅游路线设计数学建模旅游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旅游路线的规划和设计是旅游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旅游信息的丰富,如何设计一条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路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学建模作为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也可以用来设计旅游路线。
旅游路线的设计需要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和旅游资源的分布。
我们可以将旅游路线设计成一条带权有向图,点表示旅游景点,边表示旅游路线,边权表示旅游路线的长短或者旅游者对该路线的评价。
而在旅游路线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一些问题,如何选择出旅游者最感兴趣的景点,如何安排旅游者的行程,以及如何保证旅游者的安全等。
我们可以将旅游者的需求和景点的特点用数学模型进行表达。
在旅游路线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TOPSIS多属性决策模型,将旅游者的需求和景点的特点用多个属性进行描述,然后通过计算每个景点的TOPSIS得分,选出得分最高的景点进行旅游路线的规划。
同时,在计算景点的TOPSIS得分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属性之间的权重,以更好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遗传算法来设计旅游路线。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优化算法,通过模拟自然进化的过程,从原始的旅游路线中产生出更优秀的旅游路线。
在遗传算法中,我们需要设计适应度函数,将旅游者的需求和景点的特点转化为适应度值,然后通过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产生出更优秀的旅游路线。
我们还可以采用蚁群算法来设计旅游路线。
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蚂蚁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通过模拟蚂蚁在搜索食物时留下信息素的行为,从而产生出更优秀的旅游路线。
在蚁群算法中,我们需要设计信息素更新规则、信息素挥发规则和路径选择规则,从而产生出更优秀的旅游路线。
旅游路线设计数学建模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需要考虑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资源的分布以及数学建模方法的选择等问题。
未来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旅游者需求的变化,旅游路线设计数学建模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2013届本科毕业生)GIS技术在旅游规划制图中的应用姓名:董珍林学号:20091911616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D09F指导老师:罗正霞(副教授)论文起止时间:2012 年11 月~2013 年5 月论文提交时间:2013 年5 月21 日论文答辩时间:2013 年5 月22 日论文起止时间2013年4月——2013年5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制2013年·西宁目录摘要 (1)关键词:GIS; 旅游规划; 地图制作: (1)引言 (2)1.旅游规划制图的内容及要求 (3)1.1 功能区的划分 (3)1.2 旅游路线设计 (3)2.图的制作流程 (4)2.1 制图阶段 (4)2.2 GIS制图技术流程 (4)2.3 GIS制图技术路线 (5)3. 数据采集 (6)3.1 数据采集的内容 (6)3.2 数据采集的方法 (6)3.3过程图示: (7)4 GIS软件处理过程 (7)4.1属性数据的操作 (8)4.2 结合图形与属性数据进行符号化、制作规划图件 (8)4.2.1具体操作步骤 (9)4.2.2设定旅游交通方式 (9)4.2.3设定景点停留时间 (9)5 运用GIS 技术编制旅游规划图的应用前景 (10)5.1 查询GIS 提供地理空间数据查询功能 (10)5.2更新GIS 提供电子形式的规划成果 (10)5.3导游 (10)5.4 招商 (10)6 结语 (11)参考文献 (12)摘要随着旅游业这一新兴业的兴起,旅游地图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应地,进行区域旅游规划也离不开地图。
但传统的制图方法满足不了信息时代的需要, 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制图方法越来越受到政府与专家的重视。
本文根据旅游规划的特殊技术要求, 结合实例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在旅游规划制图中的应用, 总结出利用GIS 软件制作旅游规划图的流程和方法, 进而对运用GIS 技术编制的旅游规划图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旅行线路图的几种表现方法
旅行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是一种社会活动。
有助于增强身心,增进友谊,同时也为客人提供舒适便利的体验。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游客,旅行线路图把所有勘探的路线完美地融入到一张图里,帮助客人更好的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路线。
目前,旅行线路图分为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首先,有虚拟的旅行线路图。
这种表现方式一般用于旅游景点的推介。
采用三
维动态技术,将所有要拜访的景点精确地模拟出来,通过3D动画完美地呈现出来。
在这个表现方式上,客人可以预先对景点进行了解,便于自己制定路线。
其次,有实景的旅行线路图。
这种情况下,旅行社会利用户地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将照片和视频整合成一张旅行线路图,高度还原当地景观。
客人可以根据景点的特征,结合地图查看每一个景点,并结合服务团队,定制适合自己的行程。
再者,有实时的旅行线路图。
基于实时移动网络技术,将游客所处地点可以准
确定位,并且根据定位自动响应景点列表,路径推荐等功能。
客人可以准确的根据位置来制定路线,避免迷路,节省时间。
最后,还有手绘的旅行线路图。
专业的旅行团队会为客人量身定制,利用实地
勘探整合各方资源,采用手绘动态图的方式,把各景点连接起来,在同一张图中完美连接。
这种旅游方式可以更直观体现真实的状态,非常有趣。
总的来说,旅行线路图有多种表现方式,可以根据客人的需求选择不同的表现
方式,从而满足客人的多样需求,为客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旅游景点线路模拟系统*//**********************/#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typedef int VRType;typedef char* VertexType;int visited[20];struct {VertexType adjvex; // U集中的顶点序号VRType lowcost; // 边的权值} closedge[20];/*数组(邻接矩阵)存储*/typedef struct { // 弧(或边)VRType adj; //表示弧(或边)的信息—权;} NetArc,AdjMatrix[20][20];typedef struct{//网的定义VertexType vexs[20]; //顶点信息//int vex[20];//访问信息AdjMatrix arcs; //邻接矩阵int vexnum, arcnum; //顶点数目和弧(或边)数目}Net;/*队列定义*/typedef int ElemType;typedef int Status;typedef struct {ElemType *base;int front;int rear;int queuesize;} SqQueue;Status InitQueue (SqQueue &Q) {Q.base = new ElemType[50];//if (!Q.base) exit (OVERFLOW);Q.queuesize = 50;Q.front = Q.rear = 0;return 1;}Status EnQueue (SqQueue &Q, ElemType e) {if ((Q.rear+1) % Q.queuesize == Q.front)return 0;Q.base[Q.rear] = e;Q.rear = (Q.rear+1) % Q.queuesize;return 1;}Status DeQueue (SqQueue &Q, ElemType &e) {if (Q.front == Q.rear) return 0;e = Q.base[Q.front];Q.front = (Q.front+1) % Q.queuesize;return 1;}/*图的邻接矩阵创建*/void Creatnet(Net &G){int i,j,k;int w;printf("数组(邻接矩阵)存储\n");printf("请输入顶点数和弧数:");scanf("%d%d",&G.vexnum,&G.arcnum);// 顶点数和弧数printf("请输入顶点信息:");for(i=0;i<G.vexnum;i++){G.vexs[i] = new char[20];scanf("%s",G.vexs[i]);}for(i=0;i<G.vexnum;i++)for(j=0;j<G.vexnum;j++)G.arcs[i][j].adj= 1000;printf("请输入弧及其权值(eg:2 3 23.4 矩阵中(2,3)权值为.4):\n");for(k=0;k<G.arcnum;k++){scanf("%d%d%d",&i,&j,&w);// 读入一条弧和弧上的权值G.arcs[i-1][j-1].adj=w;}}/*寻找v的第一个结点*/int FirstAdjVex(Net G,int v){int i;for (i = 0; i < G.vexnum; i++)if(visited[i]==0&&G.arcs[v][i].adj!=1000)return i;return -1;}/*寻找v的下一个结点*/int NextAdjVex(Net G,int v,int w){int i;for(i =w; i < G.vexnum; i++)if(visited[i]==0&&G.arcs[v][i].adj!=1000)return i;return -1;}/*深度优先遍历(递归)*/void DFS(Net G,int v){int w;visited[v]=1;//VisitFunc(v);printf("%s ",G.vexs[v]);//访问第v个顶点for(w=FirstAdjVex(G,v);w!=-1;w=NextAdjVex(G,v,w))if(!visited[w])DFS(G,w);//对v的尚未访问的邻接顶点w递归调用DFS }/*找到u在矩阵中的序号*/int LocateVex ( Net G,char* u ){int i;for (i=0;i<G.vexnum;i++){if (strcmp(u,G.vexs[i])==0){return i;}}return -1;}/*广度优先遍历*/void BFS(Net G,int k)SqQueue Q;int u,w,v;for (v=0; v<G.vexnum; ++v)visited[v] = 0; //初始化访问标志InitQueue(Q); // 置空的辅助队列Qfor ( v=k; v<G.vexnum; ++v )if ( !visited[v]) { // v 尚未访问visited[v] = 1;printf("%s ",G.vexs[v]);//访问第v个顶点EnQueue(Q, v); // v入队列while (Q.front!=Q.rear) {DeQueue(Q, u);// 队头元素出队并置为ufor(w=FirstAdjVex(G, u); w!=-1; w=NextAdjVex(G,u,w))if ( ! visited[w]) {visited[w]=1;printf("%s ",G.vexs[w]);//访问第w个顶点EnQueue(Q, w); // 访问的顶点w入队列} // if} // while}}// BFSTraversevoid Printall(Net G){int i,j;printf(" ");for (i=0;i<G.vexnum;i++)printf("%8s",G.vexs[i]);printf("\n");for (j=0;j<G.vexnum;j++){printf("%8s",G.vexs[j]);for (i=0;i<G.vexnum;i++)if (G.arcs[j][i].adj==1000)printf(" ");elseprintf("%8d",G.arcs[j][i].adj);printf("\n");}}int minimum(Net G)// 求出加入生成树的下一个顶点(k)int i,closedgemin;closedgemin=closedge[0].lowcost;for (i=0;i<G.vexnum;i++) {if ( closedge[i].lowcost != 1000 && closedge[i].lowcost < closedgemin ) { closedgemin=closedge[i].lowcost;}}for (i=0;i<G.vexnum;i++){if (closedge[i].lowcost==closedgemin)return i;}}/*最小生成树(prim)*/void MiniSpanTree_P(Net G, VertexType u) //用普里姆算法从顶点u出发构造网G的最小生成树{int j,k,i,x;k = LocateVex ( G, u );for ( j=0; j<G.vexnum; ++j ) // 辅助数组初始化if (j!=k){//不邻接的lowcost为m//closedge[j] = { u, G.arcs[k][j].adj };//strcpy(closedge[j].adjvex,u);closedge[j].adjvex=u;closedge[j].lowcost=G.arcs[k][j].adj;}closedge[k].lowcost = 1001; // 初始,U={u}for (i=0; i<G.vexnum-1; ++i){x=minimum(G);printf("%s-->%d-->%s\n",closedge[x].adjvex,closedge[x].lowcost, G.vexs[x]);// 输出生成树上一条边k=x;closedge[k].lowcost = 1001; // 第k顶点并入U集for (j=0; j<G.vexnum; ++j) //修改其它顶点的最小边if (closedge[j].lowcost!=1001&&G.arcs[k][j].adj < closedge[j].lowcost){closedge[j].adjvex=G.vexs[k];closedge[j].lowcost=G.arcs[k][j].adj;}}}//最短路径(Floyd算法)void ShortestPath_Floyd(Net G){//i和j之间的最短路径为p[i][j],最短路径长为D[i][j];若//p[i][j][k]为TRUE,则k是从i到j当前求得最短路径上的顶点int P[30][30][30];int D[30][30];int v,w,u,i,j;for(v=0;v<G.vexnum;v++)//各对结点间初始已知路径及距离{for(w=0;w<G.vexnum;w++){D[v][w]=G.arcs[v][w].adj;for(u=0;u<G.vexnum;u++)P[v][w][u]=0;if(D[v][w]<1000)//v到w有直接路径{P[v][w][v]=1;P[v][w][w]=1;}}}for(u=0;u<G.vexnum;u++)for(v=0;v<G.vexnum;v++)for(w=0;w<G.vexnum;w++)if(D[v][u]+D[u][w]<D[v][w])//从v经u到w的一条路径更短{D[v][w]=D[v][u]+D[u][w];for(i=0;i<G.vexnum;i++)P[v][w][i]=P[v][u][i]||P[u][w][i];}for (i=0;i<G.vexnum;i++)for (j=0;j<G.vexnum;j++){if(i!=j)printf("MIN(%s,%s)=%d\n",G.vexs[i],G.vexs[j],D[i][j]);}}//最短路径(Dijkstra算法)void ShortestPath_Dij(Net G,int v0){//用Dijkstra算法求有向网G的v0顶点到其余顶点v的最短路径P[v]及其带权长度D[v] //若P[v][w]为TRUE,则w是v0到v的当前求的最短路径上的顶点//final[v]为TRUE当且仅当v属于S,即已求得从v0到v的最短路径VRType minnum;int v,w,i;int final[30],D[30];int P[30][30];for (v=0;v<G.vexnum;v++){final[v]=0;D[v]=G.arcs[v0][v].adj;for (w=0;w<G.vexnum;w++)//设空路径P[v][w]=0;if (D[v]<1000){P[v][v0]=1;P[v][v]=1;}}//初始化,v0属于S集D[v0]=0;final[v0]=1;//主循环,每次求的v0到某个v的最短路径,并加v到S集for (i=1;i<G.vexnum;i++)//其余G.vexnum-1个顶点{minnum=1000;//当前所知离v0顶点的最近顶点for (w=0;w<G.vexnum;w++)if (!final[w])//w在V-S中if (D[w]<minnum)//w离v0更近{v=w;minnum=D[w];}final[v]=1;//离v0顶点最近的v加入S集for (w=0;w<G.vexnum;w++)//更新当前最短路径及距离if (!final[w]&&(minnum+G.arcs[v][w].adj<D[w])){D[w]=minnum+G.arcs[v][w].adj;//P[w]=P[v];P[w][w]=1;}}for (i=0;i<G.vexnum;i++){printf("MIN(%s,%s)=%d\n",G.vexs[v0],G.vexs[i],D[i]); }}void main(){Net G;char* exp=new char[20];int c,i,x,k=0;while(1){printf("\n**********************************");printf("\n*******旅游景点路线模拟系统*******");printf("\n**********************************\n");printf("**1.创建景点信息 ********\n");printf("**2.深度优先遍历景点 ********\n");printf("**3.广度优先遍历景点 ********\n");printf("**4.搜索景点间最短路线 ********\n");printf("**5.最小生成树 ********\n");printf("**6.输出景点信息邻接矩阵 ********\n");printf("**0.退出 ********\n");printf("请选择:");scanf("%d",&c);if(c==0)break;switch(c){case 1:Creatnet(G);break;case 2:for (i=0;i<G.vexnum;i++)visited[i]=0;printf("请输入开始查找景点位置:");scanf("%s",exp);for (i=0;i<G.vexnum;i++)if (strcmp(exp,G.vexs[i])==0)x=i;DFS(G,x);for (i=0;i<G.vexnum;i++)if (visited[i]==0)DFS(G,i);break;case 3:printf("请输入开始查找景点位置:");scanf("%s",exp);for (i=0;i<G.vexnum;i++)if (strcmp(exp,G.vexs[i])==0)x=i;BFS(G,x);for (i=0;i<G.vexnum;i++)if (visited[i]==0)BFS(G,i);break;case 4:printf("1.Dijkstra算法\n2.Floyd算法\n请选择:");scanf("%d",&k);if (k==1){printf("请输入起始顶点名称:");scanf("%s",exp);ShortestPath_Dij(G,LocateVex(G,exp));}else if (k==2)ShortestPath_Floyd(G);break;case 5:printf("请输入最小生成树起始点:");scanf("%s",exp);MiniSpanTree_P(G,exp);break;case 6:Printall(G);break;}}}/*7 22a b c d e f g1 2 19 2 1 19 2 3 5 3 2 5 3 4 3 4 3 3 4 5 8 5 4 8 5 7 16 7 5 16 1 7 18 7 1 18 6 7 27 7 6 27 4 6 21 6 4 21 1 5 14 5 1 14 2 5 12 5 2 12 2 4 7 4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