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直线法Ⅱ 0唇裂修复术
- 格式:pdf
- 大小:121.69 KB
- 文档页数:2
唇裂诊疗指南(2022年版)一、概述唇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出生缺陷,是众多面裂畸形中的一种。
在胚胎发育4~7周时,受遗传或胚胎环境因素影响而使胚突的正常发育及相互联接融合过程受到阻碍所导致。
当一侧中鼻突与上颌突未能融合,导致单侧唇裂;若双侧上颌突与中鼻突未能融合,导致双侧唇裂。
上颌突与中鼻突可完全无融合或部分不融合,分别导致完全性唇裂或不完全性唇裂。
唇裂多伴有牙槽突裂,可单独发生,也可以伴发腭裂或其它面裂畸形。
根据是否伴发其它器官畸形,唇裂也可分为综合征型唇裂和非综合征型唇裂两类,非综合征性唇裂多见。
唇裂会导致鼻唇形态异常,对面部外观造成严重影响。
严重的唇裂,特别是伴发牙槽突裂和腭裂,则会导致咬合异常,可能影响咀嚼、吞咽、语音等生理功能。
唇裂经综合序列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此外,罕见的唇裂类型还包括两侧中鼻突未能融合导致的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未能在中线融合所导致的下唇正中裂或下颌裂,上颌突和下颌突未能融合导致的面横裂(又称大口畸形),上颌突和侧鼻突未能融合导致的面斜裂。
这些罕见唇裂类型,也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修复治疗。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出生时即发生的不同程度的唇部发育缺陷异常,包括常见的单侧唇裂或唇腭裂,双侧唇裂或唇腭裂,以及罕见的上唇正中裂、下唇正中裂、面横裂和面斜裂等类型。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唇裂的临床表现比较直观,可见上唇连续性中断,一侧或两侧自红唇到鼻底有不同程度的裂开或凹陷缺损。
具体表现因单侧唇裂或双侧唇裂有所不同。
L单侧唇裂:一侧上唇部分或完全裂开,表现为唇部的明显不对称,受累处唇部细微解剖结构破坏,如唇峰明显上提,人中崎消失。
多伴有典型的鼻部畸形,如鼻小柱偏向对侧,鼻翼扁平,鼻底塌陷,两侧鼻孔明显不对称。
完全性唇裂常伴有牙槽突裂开,分成不同大小两部分,小块牙槽突常出现塌陷。
唇裂轻微者,可仅表现为红唇凹陷,或唇白线中断,白唇皮肤出现线性痕迹。
2.双侧唇裂:两侧上唇部分或完全裂开,两侧裂开程度可对称,也可以有很大差异。
唇腭裂二次修复手术方法
【文章价值】无我享受【文章附属】医学美容教育网【文章属性】方法型理论研究【责任编辑】number one
【文章语种】汉语【起稿日期】2015-03-18
唇腭裂影响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对人们的心灵也会有巨大的影响,很多唇腭裂患者都生活的十分痛苦,长期遭受着别人异样的眼光,通过唇腭裂手术可以修复唇裂,但是如果第一次手术不佳则需做唇腭裂二次修复。
为此,本讲座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唇腭裂二次修复的方法。
一、唇腭裂二次修复手术
1、在鼻小柱根部和鼻底做近横形切口;或行鬼塚法唇裂二次修复切口。
2、经切口将口轮匝肌与皮肤、口腔黏膜之间分离,内侧到人中柱,外侧到鼻唇沟。
在腭裂修复术中另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粘骨膜剥离,愈合后在局部形成瘢痕挛缩。
3、做蒂部在鼻小柱根部的舌形瓣(包括人中部的瘢痕以及少量的口轮匝肌组织)进行唇裂的二次修复。
现在有人采用颊肌粘膜瓣法能很好地避免这个问题。
齿槽嵴裂的修复手术操作比较复杂,包括受区的准备和供区松质骨的采取。
4、先将口轮匝肌复位,固定到鼻前棘处,然后将前述舌形组织瓣旋转至裂侧口轮匝肌上,唇裂二次修复从而形成患侧的人中柱。
5、二次修复为了使人中凹更加逼真,一般均将皮下真皮层与底部组织缝合一针;也可以做皮外纱垫加压结扎固定,5~7天拆线。
二、常用二次修复法
做一个蒂在鼻小柱根部,二次修复使形成的人中凹外形逼真。
改良Millard术式功能性修复双侧唇裂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的Millard手术方法功能性修复双侧唇裂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在Millard的术式基础上通过设计侧唇的红唇粘膜肌瓣,旋转于前唇下方重建唇弓,并增加鼻翼侧脚切口,离断口轮匝肌的异常附着,重建口轮匝肌的连续性。
结果:术后患者上唇饱满,唇弓连续完整、自然生动,红唇丰满。
结论:应用该方法可较好地可再造红唇,使唇弓自然连续,并重建口轮匝肌的连续性,术后形态功能俱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双侧唇裂;口轮匝肌;修复先天性双侧唇裂患者,前唇软组织缺损多,鼻畸形严重,且前颌骨前突明显,手术修复后常继发上唇扁平薄弱、红唇凹陷缺损、口哨样畸形和鼻部畸形,给患儿及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2003年12月~2006年12月我科通过应用改良的Millard’s法Ⅰ期功能性修复双侧唇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1.1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9月~18岁,双侧完全性唇裂14例,双侧混合性唇裂7例,均为首次手术。
1.2设计定点:如图1A,在Millard’s法的基础上设计定点,根据前唇大小注意使双侧旋转“c”瓣的切口间距大于2~3mm,以防止前唇组织血供受影响。
设计两侧侧唇唇弓缘红唇最丰满处为蒂,远端指向鼻底的侧唇粘膜肌瓣;向外延长作鼻翼侧脚切口。
1.3手术方法1.3.1切开分离:首先切开前唇各点连线皮肤,切开松解“c”瓣,向上推移,以延长鼻小柱;在皮下将前唇掀起,游离“a”瓣,不完全裂时保留前唇部肌肉,将前唇粘膜翻向口腔侧作衬里。
制作“b”瓣时,于两侧侧唇唇弓缘红唇最丰满处向肌层楔形切取适量肌肉,形成蒂在下,远端指向鼻底的红唇粘膜肌瓣;向外延长鼻翼切口,在鼻翼基底的下方,切断异常附着于鼻孔、梨状孔边缘的口轮匝肌鼻唇束,然后沿鼻翼外缘转向外上,切断止于鼻翼外侧脚及深部骨膜的肌束,以不超过两侧鼻唇沟为界,于唇红粘膜下稍做分离深层的口轮匝肌纤维,以利口轮匝肌瓣向中央推进。
单侧唇裂及鼻畸形早期同时修复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术时,同期行鼻畸形矫正的临床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唇裂术后遗留鼻畸形。
方法:67 例患者,年龄3月到四岁半,用Millard Ⅰ或Ⅱ或改良Ⅱ式等手术方法基础上同时利用唇裂手术切口入路行鼻小柱、鼻翼基部肌束松解,大翼软骨松解、复位、固定,术后配合佩戴唇裂专用硅胶鼻模6月~1年维持鼻形态。
结果:随访6个月~5年,效果良好者为53 例,占79.1%。
结论:在单侧唇裂整复的同期行鼻畸形的矫正,不增加新的切口,却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且早期鼻畸形的消除和减轻,对于患儿长期的心理健康发育是非常有益的。
Abstract:ObjectiveThe clinic outcomes were discussed for rehinoplasty simultaneous with cheiloplasty at early stage to reduce nasal deformity.MethodsSixty-seven patients (rang from 3 months to four and half years old)with cleft lip treated by rehinolasty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first cleft lip repair. Treatment applied MillardⅠorⅡor improved technique involving columella nasi and alar base muscle and cartilage relief and relocation, nose model is applied to maintain nasal shape for half to one year.ResultsFifty-three patients were gotten satisfaction for postoperative appearance at the 6 month to 5 years follow-up visit,it is 79.1% account for the whole patients. DiscussionRehinoplasty incorporated with cheiloplas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and delete the nasal deformity at the early first surgical procedure.It’s helpful for children to develop a healthy psychology.Key words: unilateral cleft lip;nasal deformity;surgery单侧唇裂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鼻畸形,而鼻畸形一直是矫治的一大难题,其能否在婴儿期与唇裂同期修复尚存在争议。
单侧唇裂修复术的一种改进方法复合三角瓣法
赵连歧;金彪;陈玉秀
【期刊名称】《辽宁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000)004
【摘要】唇裂修复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一千年前公元950年代英国的医学书中就有用刀切除裂缘,再用丝线缝合修复唇裂方法的记载,此后,经逐多人的改进大致已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术式,即 Rose(1879)的直线缝合方法;Le Mesurier(1949)的四角瓣法;Tennison(1952)的下三角瓣法;Millard(1958)的旋转推进法。
其中Tennison 法和 Millard 法优点较多,目前临床上修复唇裂手术时往往采用这
【总页数】3页(P309-311)
【作者】赵连歧;金彪;陈玉秀
【作者单位】锦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系;锦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鼻前庭矩形瓣法单侧唇裂修复术 [J], 关志广;王春梅;杨思奋;梅小霞
2.下三角瓣法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部形态的测量研究 [J], 金青;顾晓明;彭品祥
3.鼻小柱底唇瓣联合下三角瓣行单侧唇裂修复术50例 [J], 易贤广;王毅
4.旋转推进瓣法及三角瓣法相结合修复单侧唇裂:附七例报告 [J], 丁锐
5.单侧唇裂修复术中唇红三角瓣术前术后定量分析 [J], 王姗;杨学财;刘美霞;孙健;陈立强;杜德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唇裂二期修复手术包括哪些?一次就能矫正好吗?
大多数的唇裂宝宝在15岁后就会面临第二期唇裂修复手术,对这次手术,他们大多数人是又期待,又有些担心。
期待着这次手术能将自己的唇鼻畸形修复到正常,也担心手术会有什么风险。
唇裂二期修复手术是什么,需要做什么,让更多的唇裂孩子们对二期手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唇裂二期修复手术主要包括哪些?
余文林博士:唇裂术后二期修复手术,主要包括唇和鼻的畸形的修复。
其中,唇的修复又分为红唇和皮肤的修复,红唇主要有局部肥厚,局部凹陷,唇珠不明显,唇弓不齐等。
鼻子修复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鼻头畸形的修复,如鼻头肥大,低陷,偏斜,鼻翼塌陷,二是是中线结构的修复,主要是鼻小柱和鼻中隔偏斜的矫正,三是犁状孔发育不良,凹陷的填充等。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很多患者不太关注的,我们皮肤的畸形修复。
例如人中嵴的修复,上唇疤痕的修复。
因为面部是一个整体,每一个部位我们要调整到和谐、自然的状态才是美观的,对于唇裂患者们更是这样。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面部畸形,自然的唇鼻状态是他们所渴望的,自然希望一次手术就能矫正过来,所以,唇裂患者们在手术前一定要选择技术过关的医生,才会有好的效果。
改良Millard法修复先天性单侧唇裂目的:介绍Millard单侧唇裂修复术的改良方法并观察手术效果。
方法:对49例先天性单侧唇裂应用改良的Millard法修复:改良Ⅰ式不在患侧鼻孔下方作切口,减少了瘢痕形成;利用患侧干燥红唇组织重建健侧唇弓部分的红唇欠缺;利用小瓣“L”、“M”连同唇颊黏膜瓣来参与闭合梨状缘附近的伤口促进愈合;松解患侧鼻翼外侧脚及鼻腔内作松弛切口重建前鼻孔;灵活掌握“5~x”的返切和“c”瓣的旋转推进方向来延长唇高。
结果:所有病例出院时双侧唇高相等,唇弓形态自然,鼻孔外观良好,效果满意。
结论:该改良技术弥补了传统的Millard 法术后易发生唇高不足、干燥红唇与湿润红唇错位等缺点,提高了美容效果。
标签:唇裂;修复;改良Millard法遵循旋转推进原则修复单侧唇裂疗效肯定,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仍存在部分病例术后唇高不足等缺点。
2002年5月~2005年8月我们采用Millard法并进行改良修复单侧唇裂49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49例,男性29例,女性20例。
年龄4个月~17岁,平均3岁。
左侧32例,右侧17例。
完全性23例,不完全性26例。
Millard法Ⅰ式32例,Ⅱ式17例,所有病例红唇及鼻底修复方法均进行改良。
术中静吸复合全麻44例,局麻5例。
住院5~15天,平均10天。
2手术方法定点及切口设计:先在唇红缘上测定四个点,1、3、4均为唇峰点,2为人中最低点,使1~2=2~3,4在患侧红唇最厚处,使1~11与4~12的距离差≤3mm。
再在鼻底定点,5为健侧鼻小柱基部人中嵴内的定点,可按需要适当调整;6、7分别为患侧鼻底裂隙鼻小柱基部及鼻翼基部平面的红唇皮肤交界处定点,使6~7=6~8与5~10的距离之差;8为患侧鼻翼基底中点;9为患侧鼻翼外侧点;在点5之外下方人中嵴内定后切点x,使3~5+x=4~7。
最后在干燥红唇与湿润红唇分界线上分别定点a、b、c、d,在4~7上定点e使ce垂直于4~7,使a~b=c~d,a~3=c~4。
改良直线法Ⅱ0唇裂修复术
王斌;付时章;黄和平;萧庆昌
【期刊名称】《江西医药》
【年(卷),期】2008(43)3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直线法手术修复二度唇裂效果及优点.方法按直线法定点,根据上方三角形大小设计鼻前庭三角瓣修复二度唇裂.结果 2003年1月~2007年2月行改良直线法手术修复二度唇裂178例,随访116例,随访时间为术后5个月~4年,术后优良率为95.69%.结论改良直线法唇裂修复术,充分考虑二度唇裂特点,在延长患唇时只延长裂隙内侧而不延长外侧,保留合理利用了上方(鼻底部)以前要切除的等边三角形皮瓣.既保留了直线法与上三角瓣法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不足,最适用于患唇短缺0.6~0.7cm以内的二度唇裂.
【总页数】2页(P191-192)
【作者】王斌;付时章;黄和平;萧庆昌
【作者单位】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医学美容科,南昌,330006;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医学美容科,南昌,330006;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医学美容科,南昌,330006;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医学美容科,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2.21
【相关文献】
lard唇裂修复术的临床应用体会及改良 [J], 张艳萍;梁娜
2.改良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修复术的探讨 [J], 勾庆芬;王建刚;姚翠英;李芸;付冰川
3.改良Millard Ⅱ式唇裂修复术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研究 [J], 崔颖秋;王洪涛
4.改良皮肤切口及口轮匝肌解剖学重建在先天性双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J], 张彬;李克义;牛怀恩;辛克利;李东润;张巍峰
5.改良单侧唇裂修复术对患者术后上唇及鼻部的改变 [J], 吴蕾; 李海如; 郑健; 陆娟; 时恩来; 张涛; 唐梦霓; 彭莎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