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_凝胶法制备不锈钢基Ag_SiO_2抗菌膜及其结构性能表征
- 格式:pdf
- 大小:990.02 KB
- 文档页数:6
《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篇一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抗菌材料在医疗、食品包装、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纳米银因其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菌材料。
然而,单纯的纳米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易团聚、稳定性差等问题。
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通过复合天然高聚物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抗菌效果。
二、文献综述目前,国内外对于纳米银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较为丰富。
研究表明,纳米银因其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特性,具有显著的抗菌性能。
同时,天然高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环保性,是改善纳米银性能的重要材料。
在合成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纳米银与天然高聚物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其稳定性和抗菌性能。
三、实验部分(一)材料与试剂1. 纳米银溶液:市售或自制;2. 天然高聚物:如壳聚糖、淀粉等;3. 其他试剂:如溶剂、交联剂等。
(二)合成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或原位还原法等,将纳米银与天然高聚物进行复合,制备出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
具体步骤如下:1. 制备纳米银溶液;2. 将天然高聚物溶解在适当溶剂中;3. 在一定条件下,将纳米银溶液与天然高聚物溶液混合,进行复合反应;4. 通过交联剂等手段增强复合溶胶的稳定性;5. 洗涤、干燥,得到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
(三)表征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光散射(DLS)等技术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分析其形貌、粒径、分散性等性能。
同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等技术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一)形貌与结构分析通过TEM、SEM等表征手段,观察到纳米银颗粒均匀地分布在天然高聚物基质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复合溶胶。
同时,通过UV-Vis、IR等手段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证实了纳米银与天然高聚物之间的成功复合。
2010年第17卷第1期化工生产与技术ChemicalProductionandTechnology收稿日期:2009-12-07!!!!!!"!"!!!!!!"!"研究与开发壳聚糖-硅胶-银共混抗菌膜的研制侯鸿斌张良马彩莲王笑微李东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西安,710055)摘要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TS-SiO 2-Ag +共混膜,采用水合肼作为还原剂,将膜中Ag +还原为单质纳米Ag 颗粒并镶嵌在共混膜中,制备出具有良好拉伸强度和抑菌性能的CTS-SiO 2-Ag 共混膜。
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微观结构,探讨了银的添加量、热处理等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加入适量Ag +并对成膜进行适当的热处理,可以增强共混膜的机械强度和抑菌性能。
当0.01mol/L 的Ag +溶液的加入体积V (Ag +)=0.8mL 时,共混膜的拉伸强度达到最佳,0.8mL<V (Ag +)<1.0mL 时,膜的抑菌性能达到最佳。
关键字壳聚糖;纳米Ag ;共混膜;抑菌中图分类号TQ326.9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006-6829.2010.01.004目前我国城市饮用水主要是由自来水公司集中供给,虽然在生产过程中自来水公司对源水进行了过滤、澄清、抑菌等一系列处理,但出厂后的自来水流经管道才可以到达用户,这样便使得饮用水的二次污染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1]。
壳聚糖(CTS )是一种具有良好成膜性、通透性和吸附性的优良天然高分子功能膜材料。
其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和氨基,有利于用各种技术对其进行改性,如交联、共聚、共混、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等,进而制成不同用途的CTS 膜[2-3]。
有机硅具有优秀的耐水性、耐高低温性、耐候性、透气性等。
另外,有机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毒性,用有机硅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能赋予改性材料诸多新性质[4]。
Ag-SiO2TiO2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
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Ag-SiO2TiO2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于抗菌功能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研究采用了Ag、SiO2和TiO2三种材料进行复合制备,制备出了Ag-SiO2TiO2微纳米复合材料。
通过SEM、TEM、EDS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复
合材料的抗菌性能。
研究内容:
(1) Ag-SiO2TiO2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
(2) 通过SEM、TEM、EDS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
(3) 考察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其对多种病菌的杀菌效果;
(4) 探究复合材料的抗菌机制。
研究意义与预期目标:
本研究可以为抗菌材料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同时,通过深
入研究抗菌复合材料的抗菌机制,可以为防止细菌感染提供新途径和理
论支持。
预期结果:
(1) 成功合成Ag-SiO2TiO2微纳米复合材料;
(2) 探究复合材料的抗菌机制;
(3) 研究复合材料对多种病菌的杀菌效果;
(4) 为抗菌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关键词:Ag-SiO2TiO2,微纳米复合材料,抗菌性能,抗菌机制。
不锈钢表面含银有机硅烷偶联剂抗菌耐蚀薄膜
丁新更; 杨辉; 汪铭
【期刊名称】《《表面工程资讯》》
【年(卷),期】2004(4)2
【摘要】浙江大学采用溶胶一凝胶方法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偶联剂中加入银离子,得到含银有机硅烷水解溶液,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抗菌、耐蚀的不锈钢抗菌膜层,研究了银离子的掺人工艺以及薄膜的抗菌性能和耐蚀性能。
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银离子含量增加到3%
【总页数】1页(P6)
【作者】丁新更; 杨辉; 汪铭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硅材料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G178
【相关文献】
1.不锈钢表面含银有机硅烷偶联剂抗菌耐蚀薄膜制备和性能 [J], 丁新更;杨辉;汪铭
2.纯钛表面含银硅烷偶联剂抗菌薄膜的制备和抗菌性的研究 [J], 王友文;高士军;侯玉泽;黄信隆;刘洪芳;程美佳
3.不锈钢表面含银介孔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J], 韩生兰;宁攀;张帆;王喆;付涛
4.银离子掺杂有机硅烷薄膜耐蚀和抗菌性能研究 [J], 丁新更;杨辉;汪铭
5.低模量钛合金表面水热法制备含银二氧化钛抗菌薄膜 [J], 李红伟;李雯;付涛;杨水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_(2)减反射薄膜及其耐久性王军;胡瑾瑜;向军淮;李由;张淑娟;胡敏【期刊名称】《表面技术》【年(卷),期】2024(53)10【摘要】目的增加太阳光在太阳能电池玻璃盖板的透过率,以期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方法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乙醇为溶剂、氨水为催化剂,采用碱催化溶胶-凝胶浸渍提拉法,在玻璃表面制备了SiO_(2)减反射薄膜,研究了溶胶中正硅酸乙酯与乙醇物质的量比和提拉镀膜速度对SiO_(2)薄膜光学性质的影响,分析了减反射薄膜的耐久性。
结果碱性溶胶制备的SiO_(2)为非晶相,采用浸渍提拉法在玻璃表面制备的薄膜结构疏松,且存在微裂纹。
采用正硅酸乙酯与乙醇物质的量比为1∶20、提拉速度为500μm/s及正硅酸乙酯与乙醇物质的量比为1∶30、提拉速度为1000μm/s制备的SiO_(2)薄膜,折射率分别为1.35和1.33,厚度分别为101.11、102.63nm,最大透过率分别高于未镀膜玻璃6.57%和6.94%,在400~1100nm波长范围内的平均透过率分别高于未镀膜玻璃5.01%和5.34%,表明该薄膜具有优异的减反射性能。
玻璃表面制备SiO_(2)薄膜后,水接触角约为5°,具有超亲水性。
将未镀膜玻璃及镀膜样品在实验室放置5个月后,采用正硅酸乙酯与乙醇物质的量比为1∶20、提拉速度为500μm/s及正硅酸乙酯与乙醇物质的量比为1∶30、提拉速度为1000μm/s的制备SiO_(2)薄膜的最大透过率分别高于未镀膜玻璃7.50%和6.71%,在400~1100 nm波长范围内的平均透过率分别高于未镀膜玻璃5.94%和5.59%,表明SiO_(2)薄膜的减反射性能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结论采用碱催化溶胶-凝胶法在玻璃上制备的SiO_(2)减反射薄膜具有超亲水性及优异的减反射耐久性,在太阳能电池玻璃盖板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7页(P243-249)【作者】王军;胡瑾瑜;向军淮;李由;张淑娟;胡敏【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4【相关文献】1.溶胶-凝胶法制备硼硅酸盐玻璃上减反射薄膜2.溶胶凝胶法制备TiO_(2)/SiO_(2)薄膜及其在印染废水中的应用3.溶胶-凝胶法制备SiO_(2)减反膜研究4.溶胶-凝胶法制备氟硅烷/TiO_(2)-SiO_(2)复层薄膜及氟硅烷厚度对其耐蚀性的影响5.新型模板剂——SA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空心SiO_(2)薄膜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溶胶-凝胶法制备微纳米级LiCoO2的研究*张 静,李广芬(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160)摘 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LiNO3,Co(NO3)2和PAA为主要原料,研究制备LiCoO2薄膜过程中不同实验条件对晶体形成过程及形貌的影响。
经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对所形成的薄膜表面进行分析发现聚丙烯酸的含量、Li+离子和Co2+离子的总浓度和配比、烧焙温度及升温速度等均会对薄膜中的成分、纳米化的晶体的形成及表面形貌有着较大的影响。
实验表明,最佳烧结温度在600℃左右时有利于LiCoO2晶体的形成。
关键词: LiCoO2;锂离子电池;溶胶-凝胶法;薄膜中图分类号: TK01;TM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31(2010)增刊3-0416-041 引 言在锂离子电池发展过程中,无定型或晶型的插层化合物如锂钴氧化物(LiCoO2)、锂锰氧化物(LiMn2O4)、锂镍氧化物(LiNiO2)、锂钒氧化物(LiV2O5)等由于优越的电化学性能及充放电性能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及开发的热点。
LiCoO2与LiMn2O4相比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及循环稳定性,而与LiNiO2比较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然而LiCoO2的实际比容量仅为其理论容量的50%左右,在较高充电电压下比容量迅速降低,其电化学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正极材料的纳米化可有效地改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快速充放电性能。
其原因在于纳米正极材料的尺寸小,Li+嵌脱路径短,能更好地释放嵌脱的锂,加速Li+的扩散,提高快速充放电能力。
而较小的晶体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与电解液的接触,以提供更多的Li+嵌脱位置。
研究表明材料结晶性能越好,其电化学性能也越好。
不同的结晶形态对电化学性能有不同的影响。
而结晶形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应中的焙烧温度[1-3]。
合成温度较低时有利于形成立方尖晶石晶型LT-LiCo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