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教育家校配合的必要性

  • 格式:docx
  • 大小:15.8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家校配合的必要性

陡岗镇

谈及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分析一下我们孝感农村小学教育的社会现状跟学校现状。首先我们来粗略分析一下学校现状:(相对城区学校)1.农村优秀、年轻教师特别少,教师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教师严重缺编。2教育经费不足,现有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求。3.农村教师晋升与培训机会相对较少且动力不足.4.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主动性难以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 我们再谈谈孝感农村教育的社会现状:1、农村学生数相对以前大幅减少。 2、农村学生外流特别严重,且留下的生源资质堪忧。3、农村留守儿童极多。4、社会对农村小学期望很高,但缺乏支持与理解。5、家庭教育理念与经济状况限制了对学生的教育投入。以上问题直接导致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特别是相对城区、相对于人民对教育质量要求(狭义的分数要求)有明显差距。

“中国十二五教育课题组研究分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第一学校,家庭教育占孩子教育的51%,学校教育占35%,社会教育占14% ”。但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学校几乎包揽学生教育的全部。绝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而通过调查研究城乡教育你就会发现:城区家长每天除了上班就是关注孩子班级联系群,下班后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督促辅导陪伴孩子。城区学校的孩子在家长的督促跟教导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校的配合能明显在学生成绩的变化上反映出来。可以这么说城区学生的成绩决定因素

不在学校而在于家庭。而我们农村学校教育就缺乏这些有利的因素,占在校生85%的留守儿童,这些正处于情感成长期,在家缺乏正确的情感培养与疏导、缺少父母有效的关爱与引导。爷爷奶奶在感情上更多的表现出溺爱,学习上更不能给予有效的帮助辅导,就连耐心的督促也难以做到,更多的是叫骂与惩罚。不信的话你们看看有几个爷爷奶奶能在孩子作业时,能在旁边坐一个小时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从而培养孩子按时完学习成任务的好习惯!对教师强调的只要你在旁边看着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求,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推脱的说“我们是文盲什么也不会、孩子又不怕我”,把家庭学习任务也推给学校教师,完全没有配合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思想。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本就是不完整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要想有高质量,必然是学校与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与辛劳。什么勤下堂、勤辅导、勤关爱、走进学生心灵.......什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等等,难道这些就只有城市教师在做吗!其实广大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我们是要肯定与赞扬的。很多教师的同学同事调到城区学校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成为学校的优秀教师、学科的带头人。这其中的很大原因我以为在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吧。最后还有一点家长对教育的投入问题,虽然这点有违反国家的教育政策,但是城市学校只要老师说需要什么辅导资料、作业、开展什么活动所有材料费用两天就能落实。而农村呢,由于经济状况、家人外出不便基本上都弄不齐,教师代买又有政策纪律限制。更主要的家长思想也过不了关,还埋怨说“怎么又收钱、孩子又不喜欢看等等”。到最后就只能限于学校与

课本,很难做到知识的拓展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综合以上情况,笔者以为要提高农村小学的办学质量、提高所谓的成绩,就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加强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业务能力提升的培训。

在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前提下,我们可以组织校内互助式学习。如:一些基本技能、教育教学理念、办公软件的应用、APP的制作,可以用半强制的方式让有能力有技能的教师指导大家一起学习。二、对家长进行教育教学理念、思想的教育。

家长跟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方向不一致时,我们很难争取他们的配合的。只有沟通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会配合。所以学校要落到实处的办好家长学校,要放下脸面“请求”家长到校接受教育理念、思想的学习。当然限于环境状况这是件长期艰巨的工作,却更应该从幼儿园抓起。

三、加强农村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再学习,强化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神圣感,彰显教师的价值存在。

四、把家访工作落到实处。

现实的家访工作多流于形式,微信、电话代替了走进孩子的生活。但农村孩子的真实情况更需要我们走进其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家访可拉近学校与家长的情感距离,更能争取他们对教育工作上的理解和配合。

五、密切联系家长,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情况,同时多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体验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工作,争取理解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