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21.74 KB
- 文档页数:5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
赫尔巴特(Wilhelm von Humboldt)是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德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
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对教育目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
首先,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应当通过教育来培养自己的智力、道德和良好的品质,以实现个体的潜能最大化。
他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应培养人的创造力、判断力和自主性。
其次,赫尔巴特主张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
他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参与的社区,学生应该在其中有机会自由地发展他们的思想和才能。
赫尔巴特强调学校应该提供各种自由的资源和机会,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此外,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方法应该以个体为中心的理念。
他主张教育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教育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最后,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学生应该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的传递。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主动地进
行思考和创新。
总的来说,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教育方法应以个体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在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
赫尔巴特(Wilhelm von Humboldt)是德国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德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等方面。
首先,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个性和自由。
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公民,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
他主张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而不是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他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强调学生应当接受全面的教育,包括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此外,赫尔巴特还提出了以个体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他强调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倡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
他还主张教育应当是学生主体的过程,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和自由,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教育的方式应当以个体为中心。
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当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借鉴和发扬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公民而努力。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他的思想形成于19世纪上半期,是欧洲教育理论演进的客观需求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来自其唯心主义实在论哲学、伦理学与心理学理论的直接推演,又是他长期精心观察与实验的总结和升华。
二、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从教育的本质来看,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他把教育的多方面目的主要划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又称选择目的,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将来选择职业;必要的目的是指道德目的,即是以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正义”或“法”的观念、“报偿”或“公平”的观念)完善人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教育的过程:他始终坚持“教育学的独立性在于它是教育过程的理论”。
为实现教育目的,他提出了包括儿童管理、教学和道德训练三个重要环节的完整的教育过程,并指出道德教育是全部教育的核心,应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这是赫尔巴特全部教育的理论中心。
道德训练是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与管理、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四、课程与教学:他强调建立关系秩序的理论基础与衡量标准是来源于认识论与心理学。
它运用心理学的兴趣学说与统觉理论来论述课程与教学,提出了以兴趣分类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和以统觉为核心的教学阶段理论。
1、课程:他认为,兴趣的多方面性是教学的基础,有赖于学习多种学科、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学习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才能形成学生各种各样的学习观念,进而激发多方面的兴趣。
因此,多方面的兴趣与设置广泛的学科、学习各种知识直接相关。
他把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作为选择课程的内容和基础,并依据统觉原理提出课程设置与安排的原则。
2、教学:赫尔巴特融合经验和理论的认识方法,以统觉条件——兴趣的发展来阐明教学过程,并针对课堂教教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他还对应兴趣发展的四种心理状态,把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并讨论其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他主张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和意志。
他强调对学生个人的了解和关注,提出了教育的“五阶段教学法”:1)准备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2)呈现阶段,引导学生接触新知识;3)联想阶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归纳知识;4)应用阶段,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5)悟思阶段,让学生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他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感。
在他的教学法中,情感教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让学生善于感受和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精神。
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而言,意味着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公民。
此外,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
他主张教师要将知识内容进行组织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提出的“五阶段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这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总结赫尔巴特(John Dewey)是20世纪初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现实世界的能力。
以下是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总结。
首先,赫尔巴特强调了学生的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和文化中真实的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和互动来建立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体验来学习,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抽象的知识。
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将学习融入到他们的实际经验中去。
其次,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赫尔巴特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验和实践来培养判断力、批判思维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世界的挑战。
此外,赫尔巴特还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赫尔巴特提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来制定教学计划,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赫尔巴特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总的来说,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现实世界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
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
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
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
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
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
"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三是系统。
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
这是统觉的继续。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
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
四是方法。
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
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学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
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
?"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
"所以,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各种品德。
3、训育赫尔巴特关于训育的概念是:"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
"换言之,训育是辅助教学进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儿童的"道德性格",并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
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
二是赞许(奖励)。
"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
"三是责备。
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
"四是惩罚。
"谁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失去享受;谁做坏了事,谁就没有资格享受;谁不节制,谁就得到苦药;谁讲话,谁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种每个人都听不到他讲话的地方去;如此等等。
"这种惩罚"可以起告诫与使人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
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
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认为,管理和训育也是有区别的。
管理所关心的是现在的作用,其手段一般比较严厉。
而训育"将注意到学生的未来,它表现为耐心,不是短促而尖锐的,而是延续的、不断的、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渐渐地停止的,使人感觉到一种陶冶的力量。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⑴教育目的1.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科学第一步工作是先发现教育的最高目的,而后寻求达成这种教育目的的工具。
他以所研究出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形而上学,来指导其教育理论,并以伦理学为其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这种道德是由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法权的观念和正义的观念组成的。
2.儿童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
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他不赞成裴斯塔洛齐对教育目的的见解,裴氏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能力,和官能(Faculty)调和的发展,但他则认为官能是不能分开多种的,心灵本身作用是统一的,用不着求其调和的发展。
同时他又反对卢梭(Rousseau)对教育目的的见解,卢梭认为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个人自然的发展,而他则认为教育目的应顾及社会的适应。
赫尔巴特主张个人品格与社会道德,两者并重而不冲突,譬如善良意志、社会合作的行为、正义以及适当地服从权威等,都是他所谓品德的含义。
赫尔巴特以为品德是内在自由的观念,成为心灵持久的意识状态(The idea of inner freedom as a constant state of mind)。
所谓内在自由观念,是一种自愿的意志。
心灵持久的意识状态,是观念持久地存留在意识中,而且支配着心灵。
品德具有自愿而持久的意志,可以控制个人的行为。
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心灵,使品德的观念成为最强的观念,这种品德的观念,是靠着正确知识的判断和领悟而来的。
他说,当意志和教育领悟相符合的时候,品德便得到了。
换言之,品德是靠着后天的教育而得到的。
固然未受教育的人,不是不能为善,但是其为善可能是由于习惯或模仿,缺乏正确知识的判断,与领悟观念的选择,无法如受教育者具有自愿而持久的善良意志。
⑵教育内容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
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方成心灵作用的种种范畴,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
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
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
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的感官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
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导学生从这些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经思考和判断的推理,使得到实证的知识。
第二种知识是来自社会关系交互作用的体会。
他认为比第一种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所有智力和道德发展的基础。
这是从个人与个人间的谅解和判断,扩大到对整个社会的广泛谅解,最后到个人和社会共同与神的交互关系。
从历史、文学、语言、宗教以及艺术方面的教材可以获得这种知识;他特别强调历史和文学的重要,他主张和文化时代理论(Culture Epoch Theory)相配合。
他认为人类经过不同文化的时代,一个时代比上一时代更进步而且更复杂。
如果要使当代文化更成熟,必须先了解过去的经验。
他说,历史是人类的老师。
而且他认为当代成人社会和伦理关系、道德目的和其判断,往往太复杂,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脱节。
因此他主张最好让学生阅读历史和过去的文学,比较更简明,而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阅读过去英雄生平的故事,其生活、行为、和思想都含有启发学生伦理领悟和培养品格的效果。
他当家庭教师的时候,使用荷马的“奥得赛”(Homer's Odyssey)为教本,发现希腊原始英雄品格、简单生活以及道德情况,都很适合其学生的伦理水准。
后来他的门徒依照其文化时代理论,设计一套教材,从神仙故事、呆鹅妈妈故事(Mother Goose Stories)、圣经旧约,到希腊文学和圣经新约,最后则为近代文学。
赫尔巴特主张课程组织应有两种原则:第一种是集中原则,是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的观念,将意识集中在单一的思想。
他的门徒根据这种原则将课程组织为“核心课程”,即在课程中将所有研究集中在一共同中心科目;譬如他的门徒戚勒(Ziller)选择历史为中心科目,美国赫尔巴特学派学者墨格牟尔(McMurrys)、佛兰克(Frank)等选择地理为中心科目。
采用集中原则的理由有三:一是课程中所有学科研究范围太广,无法全部均衡顾及。
二是心灵作用统一,因而个人知识也应统一;三是伦理观念是基于心灵作用统一原则。
第二种是相关原则,即使中心科目的每个部分都包括相关科目充分的数据;譬如以研究发现美国新大陆为中心科目,那么有关的历史、地理、绘画、地图、自然、文学和数学等方面均须适当的配合,成为完整的教材。
因为有关教材的配合,使学习更易体会。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
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