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5讲区域联系(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337.54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教材P4探索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时,常用到区域的概念,有些习惯性的称谓反映了区域差异。
“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用某个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是一个可变量的实体。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别。
教材P5思考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教材P7填表教材P9思考东部季风区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日均气温≥10℃,积温在4500℃以上,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年降水量>800mm。
北方地区反之。
教材P12思考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联系: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中,整个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的大部分及西部经济地带的小部分都处于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的小部分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部经济地带的大部分都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及青藏高寒区。
教材P13思考教材P15活动教材P15复习题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包含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区域差异指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人类活动存在差异,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东部季风区强烈,青藏高寒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微弱;东部季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他两大自然区。
3.在东部季风区内部,南北自然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方式的影响。
北方地区耕作制度有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耕地以旱地为主,是我国小麦、棉花、杂粮的主要产区,盛产苹果、梨、桃、杏、山楂等温带水果;南方地区耕作制度有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我国稻谷、茶叶、蚕丝的主要产区,盛产柑橘、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亚热带和热带水果。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课标要求:l 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1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第五讲区域联系(必考+选考)(2016·浙江省诸暨市模拟)下图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
完成1~2题。
1.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的正确叙述是( )A.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为主B.东部沿海消费水电、核电为主C.西南基地能源主要是水能、天然气D.蒙东基地生产主要是煤炭、石油2.目前,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主要为( )①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加强区域能源调配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④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第1题,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位居我国首位,同时四川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故C正确。
华北地区主要的消费能源是煤炭;东部沿海消费能源以火电、水电为主;蒙东基地主要生产煤炭资源。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在西部,而消费区在东部,则加强区域能源调配是缓解矛盾的主要措施;另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能减少需求,可缓解供需矛盾。
答案 1.C 2.A(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4.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2015年上海外来的常住人口减少,说明该地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已不适应在该地发展,并逐步向外转移,当地开始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故选A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1.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总体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 具体例子: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两者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点:-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大陆性稍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资源丰富。
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1. 农业活动: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
如长江三角洲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松嫩平原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2. 工业活动:工业布局也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有利于工业的发展;而松嫩平原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 特点:全能性(适用于陆地和海洋等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和记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3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复习关于第2~4页“探究活动”:1.四幅图片反映出的地理景观: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短缺,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草原: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
高山地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3.三幅图片分别表示了乡村、城市和中心商务区的景观。
乡村:聚落规模较小,以平房为主,周围农田环绕,一派田园风光。
人口较少,分布较稀疏。
以农业活动为主。
城市:聚落规模较大,楼房林立,道路纵横交错。
人口规模大,分布密集。
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密集,白天人流和车流不息,经济活动繁忙。
人口昼夜差别很大。
以商务和服务活动为主。
2.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地区别域乡村地域城镇地域小大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3.地域空间分布形式项农目业形面状线状和网络状点状岛状状结论交通运输线路城市和工业城市群和工业区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第4、5页“探究活动”1.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城市区域狭小。
中期:交通交织成网,城市区域扩大。
晚期:交通网络稠密,线路四通八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区域人口和产业的分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1980年湖南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城市数目少,城市人口比重小,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湖南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三、区域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2.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第五讲区域联系(必考+选考)(2016·浙江省诸暨市模拟)下图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基地示意图。
完成1~2题。
1.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的正确叙述是( )A.华北地区能源消费主要以石油为主B.东部沿海消费水电、核电为主C.西南基地能源主要是水能、天然气D.蒙东基地生产主要是煤炭、石油2.目前,能缓解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有效措施主要为( )①大力开发西部能源资源,加强区域能源调配②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用油气资源全面替代煤炭资源④大力研发潮汐能,开发新能源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第1题,西南地区水能资源位居我国首位,同时四川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故C正确。
华北地区主要的消费能源是煤炭;东部沿海消费能源以火电、水电为主;蒙东基地主要生产煤炭资源。
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在西部,而消费区在东部,则加强区域能源调配是缓解矛盾的主要措施;另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能减少需求,可缓解供需矛盾。
答案 1.C 2.A(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4.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2015年上海外来的常住人口减少,说明该地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已不适应在该地发展,并逐步向外转移,当地开始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故选A项。
第4题,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是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主要因素。
上海周边地区的中小城市承接了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从而吸引外来人口向该地区转移,故选C项。
第5题,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主要吸引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故选D项。
答案 3.A 4.C 5.D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完成6~7题。
6.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 B.c、b、aC.c、a、b D.b、c、a7.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解析第6题,重心变化规律的分析是该题的难点,“重心变化”这一名词考生不易理解,但却是解题的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北的油气产量增产空间越来越小,相反,中西部的煤、水电等的开发越来越快,能源生产重心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转移,故曲线c代表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变化轨迹。
东南沿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使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都向南偏移,其中体现改革开放经济成果的GDP的重心更靠近东南沿海。
故曲线b和a分别代表消费总量重心和GDP重心的变化轨迹。
第7题,能源生产的重心偏西,能源消费的重心偏东,要缩小这个东西间距,就要在东部建设能源生产基地,故D项正确,而A、B、C项发展的均是西部的能源基地。
答案 6.B 7.D(2016·浙江省嘉兴市模拟)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
据此完成8~10题。
8.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9.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B.污染严重,水质差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10.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解析第8题,图中①资源调配线路为西气东输线路,资源主要来自新疆和中亚。
该线路没有经过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穿越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9题,②资源调配线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自流,水质较好,但需开挖新的河道,成本较高。
第10题,③资源调配线路是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电能相对于输送煤炭而言,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答案8.D 9.C 10.A下图为发达国家某企业空间转移示意图,甲国为发展中国家,乙国为发达国家,读图回答下题。
11.下列关于该企业空间转移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解析该企业的空间转移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早期只是产品销往发展中国家,然后是产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而产品研发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B正确。
答案 B(2016·浙江省重点中学统考)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期。
据此回答12~13题。
12.对于东南沿海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 )①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②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③占有中西部蓬勃发展的市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13.中西部在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时( )A.要警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转移B.为了多承接产业转移,降低准入门槛C.多引进高耗能、高耗水的产业D.可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解析第12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行产业转移,既扩大了市场,又可集中资金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第13题,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警惕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答案12.D 13.A1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二云南瑞丽试验区是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红木加工、农矿产品物流、摩托车组装等。
贵州贵安新区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航空制造、大数据处理等。
材料三图中准静止锋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分界。
下表为图中安顺和昆明的气候统计数据。
(2)从对生产要素依赖的重要性角度,比较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支柱产业的差异,并分别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3)安顺和昆明位于准静止锋两侧,比较两地冬季气候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解析第(1)题,丽江古城位于西南地区,交通不便,且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增多,加上缺乏专业的维护,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第(2)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瑞丽的支柱产业以原料(或劳动)为主,贵安新区的支柱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第(3)题,比较气候差异,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
从表中资料就可以看出两地的气候差异。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地形、洋流、海陆分布、气团性质等(陆地上主要考虑地形);锋面雨降水区域多在冷气团一侧,故安顺的降水较昆明多。
答案(1)不利区位因素:地处偏远,远离客源地。
主要问题:存在消防隐患;古建筑损毁;游客人数超过合理容量(任答两点)。
(2)瑞丽试验区为原料(或劳动)密集型;贵安新区为技术(或知识)密集型瑞丽试验区距原料产地近,市场需求大;边境贸易便利;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任答两点)贵安新区交通便捷;科教较为发达,高素质劳动力充足;有大城市依托(任答两点)(3)安顺比昆明:气温低;降水量大;降水日数多。
原因:安顺受冷气团控制,在准静止锋的下方;昆明受暖气团控制;准静止锋位置稳定少风。
15.(加试题)(2015·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
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
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材料二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长江江苏段_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2)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
若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解析第(1)题,根据图2可知,长江江苏段北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南岸好,说明江苏段北岸环境容量较大,所以资金密集型工业适宜布局在北岸。
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
该类工业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
第(2)题,如迁移到安徽,则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降低。
但迁入地区配套不完善,距市场远,运输成本上升。
如不迁移,则应采取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1)北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2)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
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