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下地方院校师范生的培养体系探索作者:王菊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24期摘要:“卓越教师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国内特别优秀教师人才的重大计划。
通过分析目前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以学生为核心,以基层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意识、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理论实践并举、学校和基层学校并重为手段,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支撑的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新体系。
关键词:卓越教师;师范生;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49-03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有关教师培养方面特别重要的讲话精神,寻求具体深化教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最终培养出全国人民满意的师范类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尽快培养卓越教师的宏伟目标[1]。
根据这样的计划,在全国深入推行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三位一体[2-10](高校—中小学—地方政府)”新机制,协同培养优秀教师,培养更多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11-16]。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师范类普通高校,目前也同其他师范类院校一样,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提出了卓越教师培养对应的方案,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一、地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经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国内的师范类高校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师范生可免费;二是办学层次较高的部分师范大学;三是绝大多数的地方师范院校[2]。
1.培养目标方面。
根据我国师范院校结构层次的划分,地方师范院校占绝大多数,因此地方师范院校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任务[2]。
随着扩招的推行,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比如说,有些地方经济相对落后,每年相当一部分学生学费拖欠严重,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先考虑到上规模,然后才能上层次、上水平,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新形势下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有些本科历史不长,更谈不上经验,本科教学科研运转尚未完全稳定,在如何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2]。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细则毕业论文是综合考核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规范这一环节的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学校制定的《扬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扬大教[2006]69号)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特制定本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细则。
一、目的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和质量总检查;通过这一环节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育理论及心理科学知识,观察和分析教育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熟练运用各种工具手段检索图书资料的能力、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教育论文的语言阐述与表达能力;(三)使用计算机(包括索取信息、数据处理、多媒体软件应用等)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挥创新能力。
(四)论文的撰写能力及答辩能力。
二、选题要求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个环节,标志着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的正式开始,在整个论文写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选题要体现科学性、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中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应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某个理论或方法问题或是对某种教育教学理论的讨论与评价。
(三)一般一人一题,课题一般由指导教师或学生提出书面申请报告,说明意义、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工作难点及进行课题研究所具备的条件,报学院审定批准。
课题确定后,张榜公布,由师生双向选择,个别情况由学院调配解决。
(四)选题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与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
(五)课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力求有适当的阶段性成果,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
3.完善实践考核制度。
我们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
首先,在安排理论考核的同时,安排实践考核内容,并将实践课成绩比例增加到50%。
其次,将实践课成绩评分方法进一步具体化,降低实习报告的成绩比例,提高实践过程和实践结果的成绩比例。
以前的实践考核只看学生操作过程不看实践结果,达不到考核的目的。
改革后,不仅要看学生的亲自操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实践结果的差异进行评分,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过程的认真性和负责性,从而也增强了其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学生走向生产实践进行同类专业技术操作带来自信。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学习和掌握好农业技术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从实践中学习别人的先进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高职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我们通过改革探索,将实践教学内容应根据蔬菜实际生产来设计,使实践教学真正为生产所需,服务于生产,为企业行业提供输送更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陈盛彬,邱运亮,谢树云.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办学特色与教学创新的探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2):56-59.[2]李庆春,孙世昌.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8,(3):58-62.[3]程华东.建立有农林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998(5):44-47.[4]王永熙.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J].高等农业教育,1997(3):64-66.[5]刘飞渡.浅谈《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的改革[J].湖南环境生物学院学报,2006,12(4):436-438.[6]李青云,陈贵林,高志奎等.《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3):35-36.作者简介:乔乃妮(1975-),女,陕西西安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蔬菜栽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为小学输送师资的培养院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 扬州⼤学教育科学学院与扬州⼤学师范学院合署办公,实⾏“两块牌⼦、⼀套班⼦”。
学院现设有教育学、⼩学教育2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应⽤⼼理学4个硕⼠学位点以及教育硕⼠1个专业学位点。
⽬前,在校本科⽣265⼈,全⽇制硕⼠研究⽣79⼈,教育硕⼠286⼈,成⼈学历教育学⽣712⼈。
学院拥有以学校⼼理教育、教育哲学、课程教学论、公共政策以及⾼等教育学等学科的博⼠、教授、研究员为代表的⼀⽀⼈员精⼲、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
学院承担了和省级教育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基⾦等各类⾼层次研究课题,在《教育研究》、《⾼等教育研究》等⾼层次学术期刊发表论⽂,具有雄厚的学术研究基础,并在诸多学术领域形成了特⾊。
2007年,学院还与澳⼤利亚查⾥⼠顿⼤学建⽴了教学与研究的合作项⽬。
学院是集研究⽣和本科、职前与职后办学为⼀体的教学科研单位,也是⼀个多功能的办学机构。
学院拥有⾼等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理学研究所等3个校级研究机构和江苏省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中学校长和中⼩学⾻⼲教师等省级培训基地、扬州⼤学普通话测试站。
学院以教师教育为特⾊,积极探索综合性⼤学教师教育的办学模式与培养模式。
学院设有教师教育办公室、“全国综合⼤学教师教育协作会”秘书处。
在教师教育科研上,学院⼗分重视⾼等师范教育发展与中⼩学教育教学改⾰实践相结合的科研⽴项,设有15个校外教育科研基地,并已在85所中学和6所⼩学建有教育实习基地。
学院在为基础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持与服务中赢得⾃⾝的发展。
学院在“⼗⼀五”期间,将以党的教育⽅针政策为指导,坚持“教育创新、以⼈为本、依法治院、科学发展”的原则,以卓越发展为主题,以改⾰创新为动⼒,以培养⾼素质⼈才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核⼼,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抢抓机遇,逐步形成和完善“⼩学院、多功能”的办学格局,努⼒把学院建设成为“扬州⼤学中有实⼒的⾼⽔平的教学研究型特⾊学院”。
卓越师范生培养计划行动方案前言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教育事业的灵魂。
培养一批专业素养扎实、教书育人能力出众的卓越师范生,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保障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们特制定了"卓越师范生培养计划"行动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助力他们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新时代人民教师。
一、总体目标通过3-5年的系统培养,使参与该计划的师范生:1.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和崇高的职业操守2.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3.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4.形成高尚的师德师风和职业情操5.成为德才兼备的卓越教育工作者二、重点任务1.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环节在现有课程设置基础上,增加教育实践、教学技能等实操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环节。
同时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传授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2.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将师德规范要求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定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锤炼高尚品德。
建立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重要评价维度。
3.实施导师制,精准指导成长为每位学生配备相应学科的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全程跟踪指导。
导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注重传递教书育人的精神境界。
4.开展教学实习,培养教学能力在校期间安排长达一年的教学实习,由学校、中小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三方通力协作,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习机会,全方位锻炼教学技能。
5.鼓励创新探索,激发教育活力支持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将所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保障措施1.组建师资培养专家组,为师范生培养把脉把关。
2.完善培养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办法。
3.投入专项经费,为实践教学、导师聘任等提供支持。
4.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机会。
5.邀请校外专家对培养工作进行第三方评估和指导。
结语培养卓越师范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
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教学计划一、专业代码与名称1.专业代码:660213-12.专业名称:小学教育(英语方向)二、学制及修业年限学制5年(全日制),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
三、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分析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小学英语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初步的英语教学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宽泛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在小学、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或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英语教育研究或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2.职业岗位(群)分析主要就业单位:小学(幼儿园)、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
主要工作岗位:英语教师、培训辅导老师、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学校职员、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双语翻译人员、涉外相关工作人员。
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1.素质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服务基层的志向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道德,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知识要求:具备较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英语基础知识、英语教育基本理论以及教师职业基本理论;了解相关专业的一般性知识,知识储备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3.技能要求:较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方面的专业技能;较好的书写、表达、沟通、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以及能胜任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技能;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技能。
4.职业核心能力要求:熟悉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环节,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能力;掌握教育管理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及班队管理能力;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了解人文、社会、法律等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把握教改态,开发学生潜质,具有一定的教育创新能力。
5.等级证书要求:获得普通话水平二级乙等证书;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获得江苏省书法等级考试四级证书;获得大学英语四级或公共英语三级证书;获得学院粉笔字合格证书、队列口令合格证书、简笔画合格证书。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全科)一、专业名称及代码小学教育、670103K二、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三年。
四、职业面向主要面向小学和教育机构,从事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以及基础教育管理、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培训等工作。
五.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滁州、面向全省,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浓厚的乡村情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能够在城乡教育机构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科层次的基础教育师资。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五年左右预期能达到的目标如下:目标「践行师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基础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
目标2-学会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掌握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运用小学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目标3-学会育人:熟悉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规律与基本方法,熟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能够综合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组织开展育人活动。
目标4-学会发展:具有专业持续发展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和研究习惯,掌握沟通合作的技巧,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创造性制定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1.1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高度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1.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定依法执教意识,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3热爱教育事业,理解教育的价值,认同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扎根乡村的从教意愿。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标准途径
刘久成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论丛》》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标准的研究,呼唤培养越来越多的卓越教师。
通过制订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研究相应的教师素质结构、专业标准,采取教师素质结构化、素质标准指标化、实施途径课程化策略,将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落到实处。
【总页数】5页(P2-6)
【作者】刘久成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 22500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及标准 [J], 王树洲
2.《贫困山区农村小学卓越教师培养途径研究——以泸州为例》研究报告 [J], 付先全;
3.英美卓越教师标准对我国英语卓越教师培养的启示 [J], 张海燕;张忆
4.英美卓越教师标准对我国英语卓越教师培养的启示 [J], 张海燕; 张忆
5.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探索——以张家口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J], 王丽;温新苗;赵春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州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扬州大学多学科、强学科和跨学科的资源优势,以推动教师教育创新为基本理念,以打造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卓越教师为具体目标,以提升教师职前教育质量为根本宗旨。
通过制定小学教育卓越教师专业标准,实现教师素质标准化和教育能力指标化,以及素质标准课程化、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能力指标课堂化,将卓越教师专业标准落到实处。
在提升传统素质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对多元文化理解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的小学教师。
在创新培养模式上,实现由封闭培养系统向开放培养系统转变,形成一个兼具开放性和结构性特点、既有师范独立性又有专业开放性的小学教师教育系统。
二、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卓越教师应具有积极、明确的专业情感和态度并能自觉、有效地融于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以及多元文化的全球视野,掌握小学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的特殊方法和技能,掌握教育教学的普遍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并在某一学科(语文、数学)方向上有所专长,能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环境而实施个性化教学,具有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专业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不断创新的能力。
三、专业培养标准及实现途径
根据小学教育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特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的培养标
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详见下表。
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专业培养标准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