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绝非偶然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5.46 KB
- 文档页数:2
绝非偶然读后感
《以绝非偶然》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它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
生活中遭遇挫折,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他的生活一度陷
入了低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
成功。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有足够的
毅力和勇气,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另外,这本书也让我对成功有了全新的认识。
成功并不是一蹴
而就的,它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
在书中,主人公通
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取得了成功,这让我明白了成功是需要
付出代价的,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命运并不是
偶然的。
在书中,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明白了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
毅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让我明白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主人公的故事,我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成功需要付出代价,更明白了命运并非偶然。
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让我明白了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我相信,只要我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给塞伦娜的信》读后感
阅读《给塞伦娜的信》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汇聚,更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它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人性、信仰和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我被书中的主题深深吸引。
作者通过信件的形式,巧妙地呈现了多个论题,如偏见的起源和力量、异教徒灵魂不朽观念的历史、偶像崇拜的起源和异教产生的原因等。
这些话题并非空泛之谈,而是直指人心,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和信仰。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陷入沉思,思考这些论题背后的深意。
例如,关于偏见的起源和力量,使我不禁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意无意地产生过偏见,是否曾因为偏见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而关于异教徒灵魂不朽观念的历史,更是让我对人类对于永生和灵魂的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书中的语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以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思想,使得阅读过程既不费力又充满启发。
每一个句子都经过精心打磨,读来让人倍感舒适。
当然,阅读这样一本书也并非易事。
有时我需要反复阅读某些段落,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但正是这种挑战性,使得阅读变得更有价值。
它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真正理解书中的思想。
最后,我想说,《给塞伦娜的信》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籍。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可以启迪心灵的宝典。
通过阅读它,我不仅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我相信,每一个认真阅读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朗达拜恩秘密读后感《秘密》这本书,是由朗达·拜恩所著,初读时,只觉得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力量和奇迹的世界。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观点:吸引力法则。
简单来说,就是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
你的思想、你的情感,都会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与之相同频率的事物进入你的生活。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玄乎,但当我仔细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却发现其中不无道理。
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抱怨模式”,总是在不停地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经济的拮据等等。
然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持续的负面思维,恰恰是在吸引更多的负面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心态,积极地去思考,去想象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吸引到那些美好的事物。
比如,当我们渴望一份理想的工作时,我们不能仅仅是在脑海中幻想,而是要具体地去描绘这份工作的细节:工作的环境、同事的关系、工作的内容以及所能获得的成就感。
当我们这样清晰而明确地去想象时,我们就会向宇宙发出一种积极的信号,吸引与之相关的机会和资源。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感恩。
感恩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已经拥有的,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美好。
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其实充满了惊喜和幸福。
哪怕是一件小小的事情,比如清晨的一缕阳光、一杯香浓的咖啡,都值得我们去感恩。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吸引力法则并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们要学会摒弃那些消极的想法,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问题。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生活中的困难视而不见,而是要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一种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它。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陷入了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
对未来的迷茫、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让我每天都过得很压抑。
直到我读到了《秘密》这本书,开始尝试运用其中的方法。
2024年《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此时我刚刚读完《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忧伤,雷秋?乔伊斯到底在诉说什么?主人公哈罗德于一个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轩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说奎尼得了癌症,在贝里克的一个疗养院内,那里属于英国北部苏格兰的地方,而哈罗德此时住在英国南部英格兰的金斯布里奇。
哈罗德给奎尼写了回信,但这信是哈罗德自己送去的,经过与一个加油站女孩的聊天,哈罗德突然想走着去贝里克,因为哈罗德相信只要他走着,奎尼就会活着。
因为这样一个信念哈罗德从金斯布里奇步行到了贝里克,历时87天,途行627里。
但我感觉这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故事,哈罗德此时已经年迈,在途行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他回忆了自己过往的生活,在其幼年时就离家出走的母亲,酗酒的父亲,十六岁时父亲丢给他一个大衣让他离开家,与儿子戴维深深的隔阂和戴维的离世,与妻子莫琳深深的隔阂,导致之后的分居。
这些回忆都深深的折磨着哈罗德,但在途行的路上这些回忆却常常出此刻他的脑海,在哈罗德离开的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这样的地步,莫琳将戴维的离世怪罪到哈罗德头上,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从来没有给过戴维关爱,之后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册,看到哈罗德和戴维的合影。
感觉到他们父子以前是尝试过好好沟通的,莫琳也进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罗德行走的时间内,他们都直面了这二十年来都不愿应对的内心世界,他们发现都深爱着对方,最终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罗德一齐住,他们想起了刚认识时的场景,都想起当时认识时的玩笑,他们都笑了。
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不如说走到心中,应对一些我们不敢应对或不愿应对的心结,只有我们勇敢应对才能打开心结,最终获得理解、获得幸福。
2024年《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二)《一个人的朝圣》是由中国作家汪曾祺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杨增荣的朝圣之旅为线索,通过描写他在旅途中与不同人物的交流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人物的成长与变化,以及对人生、命运和生死的思考。
《黑暗森林》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黑暗森林》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的《黑暗森林》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翼能够匡助到大家。
第一遍看完《黑暗森林》,我真的没怎么看懂,有的章节也是一目十行,很快就看完了,只是了解了一个大概,还觉得自己已阅,都明白了似的,其实不是一知半解,简直就是走马观花,狗熊掰玉米,一块玉米地,从头到尾,掰了那末多,到头来也就收获了一手一个而已。
阅读着《黑暗森林》我的感觉就是像大快朵颐一顿美食;痛快淋漓地洗了个澡;彻底敞开心扉;引起多角度认知模式;深入了解科幻世界的无所不能,想象力宛如浩瀚无垠的宇宙,没有界限。
世界上最快速度不是光速,而是意念。
有一种最高境界的表达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在黑暗森林里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也引领我感悟到我所能感悟到的所有。
一本好书,无非就是能启迪智慧,无疑《三体》做到了,特别黑暗森林,用包罗万象形容,毫不夸张。
黑暗森林寓意深刻而又深远,人类离不开黑暗森林就如离不开太阳一样。
每一个人都会置身于黑暗森林,穿过或者说透过黑暗森林才干看到曙光,如何让阳光照进黑暗森林,惟独单靠人类的智慧还不够,所有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那末延伸到宇宙也同样,所以未来我们与外星文明也是一种互补互助互惠互利共赢的相处模式。
战争在任何时候都是残酷的,特别当科技开展到一定程度,新式武器诞生,应用到战场上,那种打击和泯灭性更加强大和不可估计,兴许人类最终被自己灭亡,而不是其它外星人。
适者生存的自然法那末,在宇宙中普遍性存在。
未来没有婚姻,凡事不符合人性合理开展的东西,势必灭亡。
而并非没有婚姻就是糟糕透了的,人类的进步已经不需要通过婚姻以法律的形式威慑执行下去。
罗辑和庄颜的爱情生活,不就是一场罗曼蒂斯但也非常庄严的爱情故事,符合心想事成,符合自由恋爱,婚姻自主,而不是用法律维持婚姻,牵就勉强的过日子。
绝非偶然读后感绝非偶然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绝非偶然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绝非偶然读后感1最近读完一本非常有启发的自传。
是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Elliot Aronson埃利奥特·阿伦森的自传,2012年出的中文版,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故事进行了回顾,同时又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穿插在他的经历中。
这些著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既是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的发展做出的努力,也是他一生对自己所经历的反省与总结。
他一生提出了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失调、成就动机、自我合理化、社会比较理论、自我服务偏见等等。
如果想要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可以读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圣经”的《社会心理学》,而自传则更偏向于他一生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小伙子是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的?以下是给我的启发:自信的是怎样来的从小到大,阿伦森是一个不被看好的“笨小子”。
尤其是在他童年时期,家庭贫穷,物质匮乏,加上个性腼腆,性格木讷,偏偏又有个明星哥哥,相比之下,阿伦森资质平平,童年时期可以说是过得非常并不快乐了。
但其中发生了一件转折事件,改变了阿伦森的一生,我个人认为是阿伦森从这件事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文章写得是:“一次难得的自我肯定我是谁”,确切的说,阿伦森是在这件事上找到了自信。
转折事件是,14岁的小阿伦森获得了暑期工的机会,成为了游乐场游戏摊位的服务员。
但是他看中了一小时能挣更多的“话筒男”职位,话筒男的主要工作是吸引游客进入游戏厅,所以游戏摊位是否能赚得盆满钵满与话筒男的工作有着非常的大关联。
话筒男的工作那么重要且具有难度,肯定不是普通小朋友能够做的。
阿伦森希望成为“话筒男”,于是他一直在暗中观察他的工作,把所有吆喝的词句背熟于心,甚至在镜子前练习了几个小时。
直到机会真的降临了:他临时帮话筒男当班。
成功绝非偶然读后感第一篇:成功绝非偶然读后感《成功绝非偶然》读后感《成功绝非偶然》是朱为众先生自己撰写的自传。
我也是在偶然的机遇下获得这本书的。
当时是参加“中国制造”举办的培训时,幸运被抽中获得的赠送礼品。
本书是以基本的时间线索和朱先生本人的工作经历贯穿整本书的。
正文第一页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未经反思的生活根本就不值得一过。
翻译源自朱为众先生本人。
从开篇可以看出朱先生对于反思的重视。
本书由国内吴晓波先生和美国贝尔*阿*肖梅克博士作序。
本书虽然以俗语“成功”为章节的副标题题写文章,但文章本质却是十分实用并且具有真实性,文中所引述案例均源自朱先生本人的工作经历,本书的写作手法十分客观。
全书分为五个大的章节,依次为适者生存,人际关系,交流,领导力和心理与情商。
虽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他却从置身为职场人已经历过的经验来引述和解析案例,对于已经置身于职场中的人来说,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有许多地方,请容我慢慢列出。
在本书第二章78页处的子标题“为老板作嫁衣”的文章中,我感触颇深。
朱先生时常告诫自己和他人:无论职务有多高,为老板作嫁衣都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天经地义的本分。
简单的一句话和一个普通的道理,作为刚入职场又无人提点的年轻人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提点。
我已经工作了五年,之所以不敢说职场,是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只是为了供应米粮进肚子而已。
年轻无知的自己,在未磨砺前,总是会不服气的暗地里说“凭什么”“为什么”。
看过这句话后,心里荡起了阵阵涟漪。
其中的种种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和反思。
这种滋味,只有自己亲自经历才能明白的。
不过,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我十分认可这句话。
同样是此章节下的第106页是关于一个道听途说的有趣案例。
本案例的重点关于退税幅度的调整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因为朱先生本人是中国人,对此事件做了一个大概的评估,然后交由其他人去处理和核实,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任何人去认真查询资料,全凭朱先生“权威”的大概估算做了最终结果。
朗达拜恩秘密读后感《秘密》这本书是朗达·拜恩的一部经典之作,当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其中所阐述的观点深深吸引。
书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吸引力法则”。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与之频率相同的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
这并不是一种玄之又玄的说法,而是基于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信念的力量。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
我发现,很多时候当我处于消极的情绪中,比如焦虑、抱怨或者恐惧,我的生活似乎也变得一团糟,各种不顺心的事情接踵而至。
相反,当我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充满希望地面对每一天,我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也越来越多。
比如,在工作中,我曾经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总是畏首畏尾。
结果,我不仅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还让自己陷入了一种自我怀疑的困境。
然而,当我读了《秘密》之后,我尝试改变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我有能力做好每一项工作,我值得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渐渐地,我开始主动承担更多的任务,积极地与同事合作,我的工作表现得到了上司的认可,最终获得了升职的机会。
在人际关系方面,吸引力法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以前,我总是对别人抱有防备之心,觉得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
但当我尝试用积极友善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我发现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应我,我收获了许多真挚的友谊。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要清晰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模糊地渴望一些东西,比如“我想要幸福”“我想要成功”,但却没有具体地描绘出幸福和成功在我们心中的样子。
只有当我们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宇宙才能够更好地接收到我们的信号,为我们带来与之相应的事物。
为了实践这个法则,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梦想清单。
在这个清单里,我不仅写下了我想要实现的目标,还附上了具体的时间期限和实现步骤。
每天早上起床,我都会看一看这个清单,让自己的脑海中充满对这些梦想的渴望和信念。
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绝非偶然》读后感《绝非偶然》读后感埃利奥特·阿伦森,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师从马斯洛、麦克莱兰、费斯延格三位导师(都是心理学界的大佬),主要研究领域是认知失调、人机吸引等领域。
书本简介:《绝非偶然》是阿伦森的自传,是一本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书籍,主要内容包括他的养育环境、学习经历、学术成就等。
书本涉及的心理学理论有对应的实验设计,可供学习。
晚年的阿伦森双目失明,但仍坚持写作。
这个经历又让他领悟了一个道理,“聆听比阅读更容易发现错误”。
环境与家庭环境的概念很广,现实环境-网络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亲密他人...人都会不可避免受到环境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强调要和自己比较,但现实是身处环境中,许多事就是要比别人好才能拿到酬赏。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时,人们往往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衡量自己的观点和能力”,这种比较分为两种——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前者是和更优秀的人作比较,后者是和不出色的人作比较,当然,后者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
阿伦森有个优秀的哥哥,父母亲更看好哥哥而非他,他嫉妒哥哥但又喜欢并尊重这个哥哥。
我佩服阿伦森的一点是讨厌与欣赏共存,“他的确是个讨厌鬼,不过是个聪明有趣的讨厌鬼”(他说的讨厌鬼不是哥哥哦)。
他不赞同一个人却也能认真听完对方的观点。
他的内心很开放,不是只有自己。
我的内心应该也越来越开放了,以前我讨厌一个人,现在却觉得他不那么讨厌了,我以为是他变了,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偏见使得我从来没了解过真正的他。
阿伦森说“父亲的死让我解脱,最终才得以成为他认定我无法企及的人”。
这让我想到一个例子,一些遭老师讨厌的“坏学生”其实并不笨,但他们的成绩却很差。
我们照着某个人对我们的负面期望行事,可是不在这个人面前时,我们明明有实现自己潜能的能力。
阿伦森的妻子是一个很好的人,阿伦森在面临人生的选择时会去询问妻子的建议,他们做选择时都会考虑到家庭的因素,比如新环境是否适宜孩子居住等。
【每日一书】0660.《绝非偶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自传》《绝非偶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自传》|静静解读关于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之ー,他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心理学方面的成果来改变人类的思考和为方式“。
在心理学领域,他的重大成就包括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和个人吸引力研究等。
在本书中,他将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经验告诉你,普通人如何突破个性的缺陷和束缚,有效实现自我完善。
关于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的自传,书中不仅讲述了埃利奥特阿伦森改变命运的故事,也记载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之路。
埃利奥特·呵伦森本人也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改变的书。
如果你正在改变或者需要改变,那么埃利奥特·阿伦森改变命运的故事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核心内容本书通过埃利奥特·阿伦森人生四个时期的主要经历,和他身上所具备的特质,来说明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偶然的幸运,而是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
他用自己的实际经历阐明: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
一、自我觉知的童年时期阿伦森从小性格腼腆,资质平平,不仅在家人的眼中找不到存在感,而且由于他的犹太人身份,还经常受周围小伙伴的歧视。
面对这样的境遇,阿伦森并没有自暴自弃,相反还依靠自身的两个关键特质帮自己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次自我肯定。
第一个特质:正确的自我认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进行改变的基础。
父亲认为阿伦森和优秀的哥哥相比,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有出息的孩子,面对父亲的不看好,阿伦森并没有因此而憎恨哥哥或者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坦然接受、虚心面对。
这种正确的自我认知来源于阿伦森本身的自省力和同理心,也是他后来能成为优秀心理学家的重要禀赋。
第二个特质:强大的自我驱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去抱怨、责备或者反抗,成功的捷径在于做好充分的准备。
14岁的阿伦森在做兼职时,为了得到游乐场中最体面的职位,就去观察当班职员的一举一动,他不断总结该职员的表情、动作和话术,并进行私下练习,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一举获得了老板的赏识,顺利升职。
马文科林斯之路读后感《以马文科林斯之路读后感》篇一:《以马文科林斯之路读后感》当我翻开《以马文科林斯之路》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有点懵的。
这就像是突然闯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到处都是我不熟悉的景象和人物。
以马文科林斯之路,听起来就像是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道路。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主角在这条路上磕磕绊绊地前行。
书中描写的那些场景,就像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展开。
比如说,有一段描写那个古老小镇的文字,作者把小镇的街道形容得像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那些石板路就像是老人脸上的沟壑,又深又长。
这个比喻可真是绝了,一下就让我感受到了小镇的那种古老和沧桑。
我觉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没有那种完美无缺的主角。
主角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有着各种缺点和迷茫。
他会犯错,会在这条“以马文科林斯之路”上走弯路。
这可能就是这本书的真实之处吧。
就像我自己,曾经也有过一段迷茫的时光。
我想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又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就像在大雾里走路,只能凭着感觉乱撞。
我想,这和主角在这条路上的感觉可能有点相似吧。
但是,这本书有时候也让我有点头疼。
有些情节的发展真的是很突然,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下子就冲到了另一个方向。
也许这就是作者故意为之的吧,想要给我们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
不过,有时候这种意想不到会让人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主角突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从一个很坚定的信念一下子变得犹豫不决。
我当时就在想,这哥们到底咋想的呀?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不过,当我读到最后,我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这条以马文科林斯之路,它不仅仅是主角走过的一条路,更像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
充满了未知、挑战和惊喜。
我们在这条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就像主角遇到的那些帮助他或者阻碍他的人一样。
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就像主角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对未来的路有了更多的思考。
【万门大学人文类深度通识书单】之二心理学篇2013年06月27日12:45:39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个信息暴涨的时代,我们已经不缺书籍,而是缺少对优秀书籍的筛选精炼。
本系列为万门大学原创人文类通识推荐书单(六之一),全系列共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哲学&脑科学&思维艺术、文学&艺术、文化评论六大块,将依次顺序发出,敬请期待。
万门还将陆续发布这些书籍的简评并且在万门网站上(7月发布)开放对这些好书的读后感交流,欢迎参与。
注:本书单并非入门书单,而是精品书籍推荐。
建议阅读之前先看看豆瓣上的书评,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阅读难度有选择地阅读。
心理学1. 《心理学原理》William James【/subject/21936339/ 】2. 《实用主义》William James豆瓣评分:8.6【/subject/1512490/ 】3.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Philip G. Zimbardo豆瓣评分:9.4【/subject/3143537/ 】4. 《心理学与生活》Richard J. Gerrig,Philip G. Zimbardo豆瓣评分:8.7【/subject/1032501/ 】5.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Philip G. Zimbardo豆瓣评分:8.9【/subject/2328178/ 】6.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Philip G. Zimbardo豆瓣评分:8.6【/subject/4071842/ 】7. 《社会心理学(第8版)》David G.Myers豆瓣评分:8.9【/subject/1476651/ 】8. 《心理学(第7版)》David G. Myers豆瓣评分:9.2【/subject/1931769/ 】9. 《社会心理学(插图第7版)》Elliot Aronson豆瓣评分:8.9【/subject/11577232/ 】10. 《社会性动物》[美] Elliot Aronson豆瓣评分:9.1【/subject/2328458/ 】11. 《绝非偶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自传》Elliot Aronson豆瓣评分:8.9【/subject/19949881/】12. 《伦理学与生活》Jacques P. Thiroux豆瓣评分:8.6【/subject/3222065/ 】13. 《社会学与生活》Richard T. Schaefer豆瓣评分:8.3【/subject/1907517/ 】14.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5版)》Roger R. Hock豆瓣评分:9.3【/subject/5248516/】15. 《对“伪心理学”说不》Stanovich.K.E.豆瓣评分:9.3【/subject/6952036/ 】16.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Lauren Slater豆瓣评分:8.0【/subject/4844724/ 】17.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第2版)》David M. Buss豆瓣评分:8.8【/subject/2143904/ 】18. 《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科学探索(第2版)》Randy J. Larsen豆瓣评分:9.2【/subject/6800930/ 】19. 《人格心理学》Jerry M. Burger豆瓣评分:8.8【/subject/4244803/ 】20. 《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Thomas Gilovich豆瓣评分:8.6【/subject/4214195/ 】21. 《决策与判断》Scott Plous豆瓣评分:8.6【/subject/1193621/ 】22. 《亲密关系(第5版)》Rowland S Miller,Daniel Perlman豆瓣评分:9.1【/subject/5952488/ 】23. 《自我》乔纳森·布朗豆瓣评分:8.2【/subject/1193622/ 】24. 《生活就像练习:肯•威尔伯整合实践之道》Ken Wilber豆瓣评分:8.1【/subject/20509730/ 】25.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Ken Wilber豆瓣评分:9.0【/subject/1761759/ 】26. 《一味: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札记》Ken Wilber豆瓣评分:8.7【/subject/5248376/ 】27. 《万物简史》Ken Wilber豆瓣评分:8.4 【/subject/1913947/ 】28. 《性、生态、灵性》Ken Wilber豆瓣评分:8.9【/subject/3823020/ 】29. 《没有疆界》Ken Wilber豆瓣评分:9.0【/subject/10560279/ 】30. 《意识光谱》Ken Wilber豆瓣评分:9.2【/subject/6773583/ 】31. 《自私的基因》Richard Dawkins豆瓣评分:8.7【/subject/11445548/ 】32.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Susan Cain豆瓣评分:8.3【/subject/11601993/ 】33. 《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德】Fritz Riemann豆瓣评分:7.9【/subject/2282946/ 】34. 《思考,快与慢》Daniel Kahneman豆瓣评分:8.3【/subject/10785583/ 】35.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豆瓣评分:8.7【/subject/1986050/ 】36.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Herbert Marshall McLuhan豆瓣评分:8.8【/subject/6391212/ 】37. 《影响力》Robert B. Cialdini豆瓣评分:8.7【/subject/1786387/ 】38. 《当尼采哭泣》Irvin Yalom豆瓣评分:8.8【/subject/5940553/ 】39. 《人性的弱点全集》Dale Camegeie豆瓣评分:8.4【/subject/1056295/ 】40.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古典豆瓣评分:8.2【/subject/4953695/ 】4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高铭豆瓣评分:8.6【/subject/4242172/ 】42. 《骂观众》Peter Handke豆瓣评分:8.6【/subject/10955921/ 】43. 《格兰塔·不列颠》彭伦豆瓣评分:8.1【/subject/21371398/ 】44.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Peter Handke豆瓣评分:8.3【/subject/10955922/ 】积极心理学&幸福学45. 《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Jonathan Haidt豆瓣评分:8.5【/subject/20260640/ 】46.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Martin E.P.Seligman豆瓣评分:8.0【/subject/5291811/ 】47. 《持续的幸福》Martin E.P.Seligman豆瓣评分:7.6【/subject/20271917/ 】48. 《真实的幸福》Martin E.P.Seligman豆瓣评分:8.5 【/subject/4934733/ 】49.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artin E.P.Seligman豆瓣评分:8.7【/subject/4934590/ 】50.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美] Tal Ben-Shahar 豆瓣评分:8.5【/subject/20480823/ 】51. 《幸福超越完美》豆瓣评分:8.6【/subject/6061658/ 】52. 《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豆瓣评分:8.5【/subject/1789817/ 】53. 《生命的重建》Louise L.Hay豆瓣评分:8.3【/subject/1105890/ 】54. 《肯定——我是美好的》Louise L.Hay豆瓣评分:8.5【/subject/7163815/ 】55. 《启动心的力量》Louise L.Hay豆瓣评分:8.4【/subject/2352192/ 】56. 《不抱怨的世界》Will Bowen豆瓣评分:7.4【/subject/3622904/ 】57. 《战胜拖拉》Nnil Fiore豆瓣评分:8.0【/subject/3149514/ 】58. 《拖延心理学》Jane B. Burka豆瓣评分:8.3【/subject/4180711/ 】59.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Eckhart Tolle豆瓣评分:8.9【/subject/3158482/ 】60. 《当下的力量》Eckhart Tolle豆瓣评分:8.4【/subject/3413836/ 】61.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Paul Watzlawick豆瓣评分:8.3【/subject/3006742/ 】62. 《瞬变:如何让你的世界变好一些》Chip Heath豆瓣评分:8.3【/subject/5336008/ 】63.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Stephen R. Covey豆瓣评分:8.5【/subject/5325618/ 】64. 《习惯的力量》Charles Duhigg豆瓣评分:8.4【/subject/20507212/ 】。
人生犹如过山车!
花了两天读完了这本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的自传,读完后有以下感想:
1、首先本书从第一视角记述了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的成长过程,语言平实,吸引人阅读,并且书中所记真实,可以带来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并且书中所记也是一位实践“美国梦”的真实案例,从小时候由于种族歧视被同龄人欺负而种下“为什么犹太人会被歧视?为什么不同种族的人不能消除偏见?”,到上大学在陪女朋友去上课时,偶然听到马斯洛讲述种族偏见的课程,那一刹那他失去了女朋友却找到了自己对人生疑惑的解答从此为走向成为心理学家而开启了一扇门。
小时候的第二自卑就是有一个带着光环的哥哥映衬出了自己的笨拙与无天资,于是种下了“我是否也可以变成像哥哥一样的人?”,而经过他一生的实践,不仅得到了哥哥的认可,还超过了哥哥的成就,并且在学术路径上也得到了他的导师的赞扬与认可,启迪我们去认识自己的人生。
2、但是,对于本书,我觉得还存在稍许缺憾:作者在讲述自己的人生中遇到的逆境与顺境时缺乏自己的思考,或者对这一方面的表述不够,从而无法使读者能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心理路程,我觉得多加一些这样的人生智慧语言可能会对读者很有启迪。
安瑟伦上帝存在论读后感安瑟伦的上帝存在论就像一场思维的奇幻之旅,让我这个脑袋瓜转了好几个圈呢。
安瑟伦说,上帝是那个最伟大的存在,存在于理解之中还不够,还得存在于现实之中才是真正的最伟大。
这就好比我想象一个超级无敌豪华的大蛋糕,它有着十层楼高,上面铺满了各种珍稀的水果和顶级的巧克力。
如果这个蛋糕只存在于我的想象里,那它就不如一个真实存在的小纸杯蛋糕,因为小纸杯蛋糕再小,它也是实实在在能吃着的呀。
按照安瑟伦这个逻辑,上帝既然是最伟大的,就不能仅仅是个想象中的概念,必须得在现实里存在。
我一开始觉得这想法有点奇特。
这就像是自己给上帝下了个定义,然后根据这个定义就推断出上帝存在了。
这不是有点像在玩文字游戏吗?就像我定义有个超级英雄叫“无敌侠”,他无所不能,然后我说因为他无所不能所以他一定存在,这听起来有点荒谬呀。
不过再仔细想想,这也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一种渴望。
我们人类老是想要找个最完美、最伟大的存在来依靠。
在生活里,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心里就盼着有个超级强大的力量能来帮我们一把。
安瑟伦的这个理论,其实也是人们这种心理在哲学上的一种表现吧。
从哲学论证的角度来说,这理论虽然很巧妙,但也有它的漏洞。
比如说,存在是不是一种完美或者伟大的属性呢?我可以想象一个完美的独角兽,它全身雪白,有着金色的角,它在我的想象里完美极了,但是在现实中不存在,也不影响它在想象中的完美性啊。
但是安瑟伦的这个上帝存在论也有它的厉害之处。
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思考信仰和存在这些大问题的时候,可以多么的脑洞大开。
不管你信不信上帝,这个理论都能让你停下来思考思考,关于存在的意义,关于我们如何去定义和寻找那些超越我们自身的东西。
安瑟伦的上帝存在论就像一颗哲学界的怪味豆,嚼起来有点怪,但是又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你忍不住想要一直咂摸咂摸其中的味道,思考思考其中的深意。
2024年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读了《帕夫雷什中学》其中有一个故事中涉及到了记忆力的培养记忆力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试想:如果一个学生对一个事物都不能记得,还谈什么思考、创造?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影响记忆力的因素有很多,尤其要注意的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级动物。
兴趣爱好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对于喜欢的事物总是愿意去看、去想、去记,过目不忘,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反应相对迟钝。
比如去旅游的路上,有的人一上车就开始呼呼大睡,而有的人却非常兴奋,睡不着,他在左顾右盼,随着汽车的行驶很自觉地就记下了沿途有哪些风光,这条路是怎么走的,从哪里到哪里大概有多少路程?下次再经过他就有印象了。
心理目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有时觉得某个学生怎么就这么懒,其实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语文老师布置今晚要背两首古诗,明天抽背。
学生回到家几乎都能背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每个学生都喜欢背古诗?肯定不是。
当然,其中一定有喜欢古诗的孩子,而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在想:我要做个好学生,明天万一老师抽到了,我要能背出来,于是,通过几遍的朗读,他就记得了,要在平时,没有这样的目标,他可能读100遍都记不得。
独立探究在数学上表现特别明显。
一个问题通过独立探究、冥思苦想才获得解决,不仅自己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而且会记得特别深,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忘记。
如果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想都没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会儿就听懂了,一般情况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
智力水平这类学生表现为什么都慢,尽管主观上很努力,但是语文、数学、英语都忘记得特别快。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只有多鼓励学生、指导一些学习的方法,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但还是要期待奇迹的出现。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的第一章中,谈到了好老师的四条标准的首条标准是: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是个孩子。
很多人心里都藏着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来说的话,那就是逆袭。
可是,逆袭的实现,真的有可能吗?或许,我们可以从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身上去寻求答案。
成长于贫民窟的他,父亲去世后甚至都没有上大学的钱,可是,最后却成为了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大师之一。
这个励志故事可谓是逆袭界的重磅案例了。
在20世纪100位心理学大师的榜单上,埃利奥特.阿伦森赫然在列。
在美国心理协会一百多年历史上,他是唯一一位获得教学、科研和写作三项最高奖项的学者,他所取得的成就如此瞩目,以致于无数人想从他的成长历程中窥得成功的奥秘。
阿伦森也想要与世人分享,自己是如何从一个腼腆内向的,成长于贫民窟的小男孩,一步步变成影响千万人的心理学大师的。
不仅是自己的人生历程,他还想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他毕生热爱的社会心理学。
而且,他也不乏幽默地说道,他要告诉自己的孙儿们“爷爷并不是生来就这么老的。
”于是他写下了《绝非偶然》这本书,想要告诉那些经常自问“我是谁?”的人,更应该问的问题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找到心中答案并为之努力,那么,理想的实现一定是绝非偶然。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去探寻人生逆袭的几个重要心路历程,分别是摆脱现状的决心、自身的热爱与努力以及良好的心态。
读这样一本充满力量的书,往往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生活更多的热情与思索。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在序中所说,每个人都可以读大师的故事,学经典的研究,想自己的人生。
01、要有摆脱现状的决心阿伦森读高中毕业班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
家里几乎丧失掉所有的经济来源。
就在所有人都想要成绩不好的阿伦森辍学打工来养家时,已经就读大学的哥哥贾森强烈反对。
贾森声称自己和阿伦森都可以半工半读,需要出去工作的是母亲。
虽然哥哥贾森努力说服了家人,来支持阿伦森上学。
但是阿伦森自己却打心眼里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
成绩并不理想的他,对于大学不抱任何希望。
哥哥贾森为了说服阿伦森用功学习,对他说道“笨蛋,你真想过那种推着婴儿车,沿着雪莉大街闲逛的日子吗?”正是这句话燃起了阿伦森想要认真学习的决心。
朗达拜恩秘密读后感400《朗达拜恩秘密读后感 400》《秘密》这本书是由朗达·拜恩所著,初读此书,便被其深深吸引。
书中所阐述的“吸引力法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它告诉我们,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与之频率相同的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心怀积极的想法和愿望,并且全身心地相信它们能够实现时,宇宙就会为我们创造实现这些想法和愿望的条件和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消极的思维模式中。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容易产生抱怨、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然而,根据“吸引力法则”,这些负面的思想和情感只会吸引更多的负面事物进入我们的生活。
反之,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美好的事物。
比如,当我们想要实现一个目标时,如果总是想着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在行动上变得犹豫不决,甚至最终放弃。
但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标的实现上,想象自己已经成功达成了目标,感受到那种喜悦和满足,那么我们就会更有动力去采取积极的行动,从而增加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
我努力摒弃那些消极的想法,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天。
我发现,当我这样做的时候,生活似乎真的变得更加美好了。
以前,我总是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觉得自己会表现不好,会被别人嘲笑。
但当我尝试运用“吸引力法则”,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得很好,我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自己逐渐克服了这种恐惧,在公众场合发言时也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秘密》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改变自己生活的力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掌握并运用这个“秘密”——积极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
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并且为之努力奋斗,那么我们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心灵励志的书籍,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创造美好生活的指南。
阿伦森绝非偶然读后感《绝非偶然》是阿伦森的个人自传,此书不仅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人生历程,也是社会心理学史和发展的记载。
正如书名,阿伦森成功的事业和幸福
“大部分降临在我身上的好运,美满的家庭绝非偶然。
阿伦森善于把握机会,正如他自己所说:
恰好是因为我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选择了正确的职业、找到了合适的人生伴侣、结交了有益的朋友和同行。
”。
看完此书,也被社会心理学深深吸引,这是门研究环境、群体、文化、理念以及政策方针如何侵淫个体并影响其行动的学科。
一个人的成功不排除有运气的成分在,但是一个人仅靠运气远远不够,见识也十分重要,它代表抓住机遇的能力。
人格和能力并非一成不变,人们能够成长并提升自我,人生可以达到至善。
家庭出身。
阿伦森出生贫民区,不和谐的家庭,有隔阂的父子关系,不被大人们看好的害羞内向的笨小子。
但其亲生哥哥贾森非常看好这小子,可以说在他哥哥贾森是阿伦森的第一位人生导师,在哥哥那里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比如要像君子一样从容地打好自己手中的牌,打牌和人生都是如此,尽量不要抱怨。
阿伦森第一次抓住机遇是在暑期在游乐场打工期间,荣升为话筒男的事。
他是如何抓住这次机会的呢?阿伦森本来在不太重要的摊位上工作,但是他一直在观察扑克游戏摊位的话筒男,一遍一遍的听他吆喝,所有词句早已烂熟于心,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冷冷清清话筒男从台上走下问阿伦森能否替他当班,给了阿伦森上台表演的机会,而巧合的是碰巧被游乐场负责人碰见,而正是这一次,阿伦森得以自我肯定。
投入心理学怀抱。
上高中期间,成绩功课一般,讨厌高中生活,但是在哥哥贾森的一席话触动了内心:“你真想过那种推着婴儿车,沿着雪莉大街闲逛的日子吗?”,阿伦森深深体会那不寒而粟的画面,推向自己的未来,他害怕了,不想沦落到那种境地,他开始发奋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
而之前的在游乐场荣当话筒男的经历,让阿伦森明白了新环境能够为他提供一个重塑自我的良机。
高中三年因为阿伦森很害羞,同学都认为他很腼腆,这一评价影响了他对自己的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又反过来束缚了他的行为。
后来阿伦森才明白,这种想象叫做“自我实现预言”。
而大学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确实给了阿伦森第二个机会,进大学不久就交了第一个女朋友,很有人缘漂亮的芭芭拉,但这段关系只维持了一年半,按照阿伦森的说法,尽管两个人都深爱着对方,但却无意成为彼此的人生伴侣,于是他们分手了。
大学第二年刚开始可谓艰苦,第一年凭借学校资助顺利读完,可是大二得自己交学费和住宿费,暑假打工挣的钱只够支付学费无力支付住宿费,所以常常四处找地方睡觉,还好在严冬来临之际用打工赚到的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屋。
谁也没想到,让阿伦森找到毕生兴趣所在是在一个泡妹子的一个下午,陪着一位打算深交的迷人女孩去一起上课,老师是一个心理学家马斯洛,这门学科让阿伦森着迷了,而那一刻,他失去了女孩,却找到了天堂。
他被马斯洛自我实现是人类的终极目标的观点引起共鸣,马斯洛相信人们拥有成长、学习和改善自我的潜力,社会也可以变得更健康。
毫无悬念,马斯洛成为了阿伦森的第二位人生导师,而阿伦森因此也有了毕生理想的雏形,阿伦森决定运用心理学的智慧和知识去改善人类的境况,而正是这种理念引导者阿伦森后续的职业生涯。
女神薇拉。
有时好事就是会不断的出现。
因为阿伦森找到了兴趣所在,也因此在相同的领域邂逅了自己的女神,最后也成为了阿伦森的妻子---薇拉,而巧合的是红娘正是马斯洛。
深深吸引阿伦森的是薇拉的聪慧美丽,周身闪耀着一种静谧的气质。
在和薇拉深入的接触中,阿伦森坚定了与她共度一生的决心。
在心理学领域,阿伦森也是尝试了不同分支之后才最终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的。
起初马斯洛建议他从事临床心理学,但周末从事临床相关的兼职工作后动摇了他想成为优秀临床心理学家的理想。
而就在临近毕业的三周时,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卫斯理大学心理学系有一个小规模的硕士专业正和阿伦森的胃口,很快阿伦森和对方谈妥,给了阿伦森一个兼职的助教职位,还答应让薇拉在他们的实验室里做专职研究,而随后薇拉和阿伦森也举办了婚礼。
阿伦森始终认为,
每个人都需要依次明白两件事情:“第一,我将何去何从?第二,我将与谁同行?”,我始终认为阿伦森娶到薇拉是偶然中的必然,我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也能遇到我的女神。
毕生想从事的事业。
是的,在找到答案之前我想每个人都要有一段路要走,可是谁也不知道这段路有多长,阿伦森在卫斯理大学可谓收获颇丰,和第三位人生导师麦克莱兰进行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同时也初为人师,并断定教学就是他毕生想从事的事业。
而在卫斯理这段期间,薇拉为阿伦森生了一个儿子,薇拉很喜欢孩子,坦然说还要生好多孩子,后来证实确实如此。
发现天赋的实验之旅。
卫斯理大学毕业后,阿伦森和薇拉一起迈向斯坦福大学。
在这里阿伦森遇到了人生第四位导师费斯延格,从那开始接触到了失调理论,而这最终成为了阿伦森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域。
在斯坦福大学期间薇拉又为阿伦森生下了儿子尼尔和女儿朱莉。
之后的1959年阿伦森拿到了博士学位,受聘到哈佛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在这期间薇拉又为他生了第四个孩子约书亚。
在哈佛期间阿伦森继续教书和从事实验研究,在哈弗待了两年后决定去明尼苏达教书。
而这期间阿伦森失去了至亲,哥哥贾森因为癌症失去了生命,这对阿伦森触动很深,可以说他的哥哥贾森是他的第一位人生导师。
在明尼苏达期间认识了挚友加德纳,1965年,加德纳离开明尼苏达去了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一年后在其力劝下阿伦森也过去了,在这里阿伦森写了自己的第一本着作《社会性动物》,而本书最终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在这里接触到了会心团体(T组),最后薇拉也成为了T组的领袖人物。
华丽退场。
按照阿伦森的说法,人生总有最后一个全垒打,在哈儿上高三的时候,就打算寻找一个有魅力的城市度过余生,最后他们全家搬到了加州,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继续从事教学和研究。
人生犹如过山车。
2000年秋天的一个早上,不幸降临到了阿伦森身上,由于黄斑性的罕见眼科疾病导致阿伦森几乎双眼失明。
大家认为他的人生可能就此终结了,可是他还记得早年哥哥贾森对他的教诲,此时绝对不能抱怨这一手烂牌,而是要尽自己所能打好这幅牌。
()在此期间重新修订了三遍《社会性动物》,和同事卡罗尔塔夫里斯合写了《谁会认错》,此书于2007年出版。
阿伦森晚年依然幸福,和孙子孙女间感情很深,按照阿伦森的说法,家庭成员亲密无间是偶然事件和刻意安排相互交织的结果。
之前没有认真读过任何人的自传,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有强烈的直觉想去阅读这本书。
读完全书证实自己的直觉是正确的,我因此也深深的爱上了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
我喜欢书里的这么一段话:“人生犹如过山车,之所以无法享受其余的路程,是因为只等待某一刻的到来,如果非要我选择最喜欢哪一段,我会说: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