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对海洋生物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浅谈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王树友赤潮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海洋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引起海水颜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发生时常使海水变为红色或褐色,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海洋养殖业构成极大威胁。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我国的部分海域中都出现了大面积的“赤潮”,而且发生的范围、面积及频率都在不断扩大和提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赤潮的频繁发生?它对海洋环境和海洋养殖业到底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治理赤潮灾害?笔者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回答。
1.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1.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如气候异常是厦门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
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
从1986年至今,厦门海域已发生十几次赤潮,除了1987年5月11日~25日在厦门西海域发生的短角弯角藻赤潮,由“厦门赤潮调查研究”协调组预报并自始至终跟踪监视、监测外,其余十几次赤潮都是待赤潮发生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发现。
1.3 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厦门海域属轻度富营养化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年平均比值约为45︰1(原子比),由于大多数浮游植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基本是以16︰1的恒定比值自海水吸收无机氮和无机磷,因此,对于厦门海域来说,无机氮比较丰富,而无机磷相对较贫乏,无机磷成为厦门海域浮游植物繁殖的限制因子。
理论上讲只要控制无机磷的排海量就可减少海域赤潮的发生,但由于厦门海域底泥中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在适宜的理化条件下,有机磷可转化为无机磷并溶入海水中,以满足浮游生物繁殖的需要。
此信息由水产流通网——搜渔利整理提供(/sell)作为水产养殖大敌,赤潮引起世界各国日益关注。
赤潮是海洋中浮游植物,即浮游藻类异常增殖所引起的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所引起的海水变色未必就是变红,取决于浮游植物种类,或许变褐,或许变绿,变化多端。
赤潮发生也未必就引起鱼贝类死亡,取决于形成赤潮的原因,浮游植物种类。
有的赤潮有害,有的赤潮无害。
在日本,渔业被害主要由绿鞭毛藻类赤潮和涡鞭毛藻类赤潮所致。
本文仅就属于绿鞭毛藻类(杆鞭毛藻类)的几种赤潮生物,介绍一下有害赤潮发生其所造成的渔业被害,谨供我国广大渔业工作者。
卡盾氏藻(褐胞藻)Chattonella:在日本,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的卡盾氏藻包括古卡盾氏藻Chattonella anti921a和海洋卡盾氏藻Chattonella marina。
二者均呈现很强鱼毒性,有大量证据表明,鱼类死亡归因于鳃组织为卡盾氏藻所含有毒物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和活性酶等)所损伤,以及由此引起的氧交换受阻。
在日本,在濑户内海,卡盾氏藻胞囊直径约30微米,圆形或椭圆形,附着于砂粒和硅藻。
底层水温一达20℃左右,从休眠中复苏过来的胞囊即开始大批萌发,营养细胞自6月开始见于海水。
若是条件适宜,即暴发性增殖,于7月~8月,形成赤潮。
最大增殖速度为1天分裂1次。
最适增殖水温、盐度为25℃、20%~25‰。
营养细胞直接形成胞囊,新的胞囊沉降到海底休眠。
对于胞囊成熟来说,低水温是必要的,胞囊通过越冬获得萌发能力。
在日本,在鹿儿岛县,海洋卡盾氏藻赤潮所引起的渔业被害金额约占赤潮所造成的渔业被害总金额45%。
在熊本县,仅1988、1990、1992年3年内,古卡盾氏藻赤潮即造成约14亿日元渔业被害。
在日本濑户内海,赤潮所引起的最大渔业被害由1972年发生于播磨滩的卡盾氏藻赤潮所致,1400万尾养殖五条 死亡,被害金额高达71亿日元。
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该种大量见于日本、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百慕大、智利、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美国东部和西部沿岸海域。
浅谈“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危害□韩晓光 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急剧增殖、大量聚集在海面上形成的漂浮带,它破坏海水中原有正常的生物链,是使海水被生物染色而改变颜色的现象。
世界上赤潮生物大约有200种,我国沿海赤潮生物有80余种,大连市近海赤潮生物有43种。
赤潮因海水变红而得名,实际上,赤潮发生时,海水不一定都是红色的。
海水的颜色随着形成赤潮生物的种类不同而发生不同的颜色变化。
由夜光藻引起的赤潮是粉红色的,由中缢虫引起的赤潮是红色的,由绿色鞭毛虫引起的赤潮是黄绿色的,由骨条藻引起的赤潮是灰褐色的,由异弯藻引起的赤潮是酱油色的等。
赤潮是海洋三大公害之一。
赤潮对海洋生物有着致命的危害。
赤潮不仅能破坏海洋渔业资源,还可导致海水污染,恶化海洋环境,甚至赤潮毒素还可在海洋生物体中积存,危及人类健康。
近年来,在菲律宾和危地马拉,就有60多人因食用被赤潮污染的海洋生物而丧生。
随着工业的发展,气温的升高,排污量的加大,海水长期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赤潮暴发的次数越来越频。
在大连地区连续暴发的赤潮,导致海洋水产养殖生物的大量死亡,都与赤潮种类、毒性有一定的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赤潮使大连地区养鲍业瘫痪、对虾养殖业减产。
在大连机场口岸,连续两年鲍鱼的出口量为零,在机场口岸贸易史上实属罕见。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百万元人民币。
减少赤潮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减少由赤潮引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其防治和研究工作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赤潮的防治主要有控制富营养化防治法、赤潮的化学防治法、赤潮的物理防治法、赤潮的生物防治法四种方法。
主要以预防为主,来减轻赤潮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图片报道 为配合全国铁路危包开验,常州局认真对企业送检的包装容器进行严格测试,确保运输安全。
图为检验人员正在对200升闭口钢桶进行跌落试验。
(刘建民 江可宁摄影报道) ④如果过去的经验显示提出的办法不可行,FDA 会否决申请人改进程序。
水产养殖赤潮是海水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并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赤潮现象。
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已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和休闲业构成严重威胁,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沿海有害赤潮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暴发频率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赤潮藻种不断出现,赤潮对沿海经济的危害程度日益增加,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赤潮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海洋灾害。
一、赤潮的形成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多,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气候和海水的理化因子的变化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条件。
二、赤潮生物的分类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报道的赤潮生物有300多种,分别隶属于细菌门、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原生动物门10个门类,除了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外,其他的赤潮生物都属于浮游藻类,其中已经确定的有毒赤潮生物83种。
我国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约150多种,其中30种在我国海域形成过有害赤潮。
福建沿海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1种,其中硅藻82种,甲藻31种,其他藻种包括蓝藻、定鞭藻、隐藻、裸藻等8种。
发生频率最高的有月光藻、中肋骨条藻、裸甲藻、赤藻异湾藻和一些束毛藻属种类。
(一)硅藻门:硅藻类是一群单细胞植物,种类繁多,细胞壁由二氧化硅和果胶质构成,形成坚硬的外壳,活体细胞具有色素体和细胞核,细胞壁由上、下两瓣硅质壳套组成,壳面上具有辐射排列或左右对称排列的花纹。
硅藻类赤潮生物重要属有骨条藻属(如中肋骨条藻)、角刺藻属(如大西洋角刺藻、丹麦角刺藻、双突角刺藻)、根管藻属(如翼根管藻、刚毛根管藻)、弯角藻属、双尾藻属、星杆藻属、盒形藻属、几内亚藻属等。
赤潮成因、危害和防治总结一、赤潮成因1、人为原因:化学原因。
营养性污染物来源: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岸农业生产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积累于土壤中,随江河排泄于海洋或湖泊;陆地水体周围牧业活动;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现代化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日常生活淘米、洗菜、洗衣、洗澡、排泄物冲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较多的氮和磷。
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使生活污水含磷量很高。
)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近海过度海水养殖向水域投放饵料,导致海湾、浅海区营养物质增多。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利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2、自然原因:(1)地形:海湾、浅海海域相对封闭,水体交换能力弱,自净能力差;形状或轮廓,如渤海湾C形海湾,喇叭形海湾。
海温和盐度。
(2)气候水文气象:干旱少雨,光照足;风力小;海流缓慢;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加速生物新陈代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气候异常:如温室效应(3)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藻类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
二、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赤潮对海洋渔业(养殖业、捕捞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1)赤潮生物吸收阳关,遮蔽海面,水体中植物光合作用受阻而死亡。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4)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可能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或死亡。
三、防治:预防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工业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防污染及富营养化;农业生产限制使用化肥、农药;禁止生产洗涤剂企业生产含磷洗涤剂;改善水质和底质生态环境,含氮和磷的污水中种植芦苇、蒲草等;选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质进行混养、轮养、立体种植;在发生赤潮时,不引水排灌;育苗最好用沙滤池过滤的水或沉淀池沉淀后的水;控制有毒外来赤潮物种侵入。
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措施研究赤潮是指一种由海洋中的赤潮藻属或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变红、蓝、褐等颜色的现象。
尽管赤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海洋产生了一定的生态价值,但是其大规模的爆发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重点讨论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毒素释放和毒害某些赤潮藻属在大量繁殖时会释放出各种有毒物质,比如硅酸壳中含有、致病细菌等。
这些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例如,吃了被污染的赤潮蟹等贝类的人们容易出现中毒现象,并会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2. 生态栖息地破坏赤潮会大量消耗海洋中的氧气,繁殖的生物也会改变海洋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性质。
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许多物种栖息的环境遭到破坏。
因此,赤潮对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许多植物和动物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 杀死海洋生物大规模的赤潮会严重威胁其他生物,包括大部分海洋生物、水禽、淡水生物等。
当水面上的植物堆积时,那些不能善加利用的死物质就会大量减少氧气的释放,这样会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赤潮应对措施1. 注入氧气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注入氧气。
因为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缺氧,往往会杀死一些生物。
通过注入氧气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这一现象。
2. 起泡破坏起泡破坏是解决赤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微的赤潮爆发,可以有效地减少生物死亡数量。
3. 筛选和控制养殖另一种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筛选和控制养殖,监测有毒的生物是否会进入鱼和虾的养殖中,防止这些物质的进入到养殖区。
4. 建立赤潮预警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赤潮预警系统,可以对赤潮爆发的情况提前实现警戒,防止它造成过多的生态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虽然赤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生态价值,但它的大规模爆发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防止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过多的影响和危害。
赤潮的形成及其危害
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人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这种现象就是赤潮。
东海有着广阔的大陆架及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东海海域是许多经济发达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地。
这些都给赤潮生物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引起赤潮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沿海海况日下,赤潮频发,尤其是东海在中国四大海区中赤潮发生情况最严重,东海赤潮发生数占全国总赤潮数的45%,而且赤潮爆发的时间和面积也在不断变长变大,
危害加大。
赤潮的产生对海洋生物、水产养殖业、海洋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有关科研人员对东海溶解氧的分布特征与赤潮发生关系的研究表明,海水中溶解氧的增加与减少,对赤潮的发生和消亡密切相关。
在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过程中,强烈的光合作用使水体氧含量升高,氧饱和度可高达130%以上,且与浮游生物细胞密度间出现正相关关系。
反之当赤潮生物及其他藻类大量死亡腐烂,其耗氧作用大大超过光合作用,水中溶解氧含量将急剧下降而使海水形成缺氧状态。
安莱立思便携式溶解氧仪DO300或台式溶解氧仪DO410,能很好地应用于赤潮多发区,如近岸水域,海水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等处溶解氧的测量,让有关部门及时获取赤潮信息,千方百计减少赤潮的危害。
为什么赤潮有危害
为什么赤潮有危害?资料表明,每年4月至6月是浙江东南沿海的赤潮爆发期,许多水产品受到赤潮影响,但并非在这段时期内所有的水产品都不能食用。
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些有毒,有些没有毒,若水产品被有毒浮游生物污染,体内有可能就会残留毒素。
假如人吃了这样的水产品,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链状亚历山大藻,该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人一旦食用含有此毒素的贝类,可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人体可以自行排解。
提醒海鲜爱好者,尽量不要经常吃、大量吃。
如发现误食,出现中毒症状,要马上拨打120,尽快到医院处理。
近年来,赤潮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因此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赤潮能否预报并借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业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但由于赤潮成灾机理的复杂性,现在看来赤潮预报还是一个很遥远的事。
但这不能成为我们目前止步不前的理由。
更多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由于时间关系,到这里又该和大家说再见了,不过我们下期的看点会更加精彩哦。
浅谈赤潮的危害及暴发机制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
因此,对赤潮的发生、危害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
文章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对赤潮发生原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了赤潮的危害。
关键词:赤潮营养盐盐度种间关系一、前言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近二十年来,随着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发生频率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和危害的加剧,有害赤潮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科学和环境问题。
二、赤潮的危害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
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
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就会遭到干扰和破坏。
2.赤潮对海洋渔业资源的破坏。
在发生赤潮的海域,渔场的饵料基础遭到破坏,造成渔业产量严重减产。
赤潮藻类的异常繁殖,可引起鱼、虾、贝、蟹等经济生物因窒息而死。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虾、贝等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其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这些鱼、虾、贝、蟹等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赤潮暴发因素分析1.物理因素(1)温度。
海水温度的高低及其变化情况是赤潮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水的温度直接控制着赤潮的发生、发展及消亡。
就一般情况而言,短时间内急剧的温升,可能会刺激赤潮生物细胞的大量繁殖而发生赤潮。
Anderson等在实验室内模拟了CapeCod附近海域的水温变化,发现温度升高到16℃以上时,孢囊的萌发率显著升高。
陈菊芳在大亚湾的研究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的迅速升高与下降,是导致Peridinium quinquecorne Abe赤潮发生与消亡的主要因素。
赤潮生物有哪些危害赤潮爆发频繁,已成为海洋灾害之一,目前治理赤潮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应为其自身明显优势,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法对环境无二次污染,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研究最为热门的一种赤潮的治理方法。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就是赤潮生物有哪些危害以及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请大家鉴赏。
赤潮的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大型海藻、克生性植物、滤食性贝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来净化海水或杀灭赤潮藻类。
但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大部分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
因为要将它们应用到海洋中必须考虑杀藻作用与种属特异性、投放量、投放时间、海水营养程度等因素。
赤潮生物的危害:一些赤潮生物可以产生毒素,当这些生物被捕食者摄食之后,毒素会在捕食者体内积聚,当人类食用后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多为食用贝类引发,因此通常叫做贝毒)。
这些毒素根据中毒后所产生的症状,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记忆缺失性贝毒(AmnesicShellfish Poisoning, ASP、西加鱼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shellfish poisoning, DSP)、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NSP)、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和氨代螺旋酸贝类毒Azaspiracid ShellfishPoisoning(AZP)在赤潮生物因素方面,专家根据渤海湾调查发现,处于调查区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占优势的赤潮生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种间增殖竞争现象,认为夜光藻与骨条藻种群之间可能是一种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而骨条藻与微型原甲藻之间可能有刺激生长的关系。
专家还通过大连湾赤潮调查发现,该湾赤潮生物优势种组成有逐渐从中型纤毛虫向小型硅藻类(骨条藻)和微型甲藻(赤潮异弯藻)转化的趋势。
⾚潮产⽣的原因及危害有什么治理措施有哪些 ⾚潮⼀只危害着我们的⽣活环境,所以我们要防治⾚潮。
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潮产⽣的原因及危害,⼀起来看看。
⾚潮产⽣的原因 引发⾚潮原因有很多,其中由于⼈类活动所导致的⽔体富营养化是其中⾮常重要的⼀个原因,随着⽔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体中营养盐的浓度和结构都会发⽣变化,这为⾚潮的暴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要条件,此外,有害⾚潮藻种的⾃⾝分布与⽣存策略对其在全球的扩散也有⼀定作⽤,除此之外,长期⽓候变化的效应以及各种环境因⼦的影响,如全球变化导致的⽔体增温等也在⼀定程度上对⾚潮的暴发起到了促进作⽤。
⾚潮引起的危害 ⾚潮对海洋⽣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种⽣物与环境、⽣物与⽣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潮发⽣时这种平衡遭到⼲扰和破坏.在植物性⾚潮发⽣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体会出现⾼叶绿素a、⾼溶解氧、⾼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些海洋⽣物不能正常⽣长、发育、繁殖,导致⼀些⽣物逃避甚⾄死亡,破坏了原有的⽣态平衡. ⾚潮对海洋渔业和⽔产资源的破坏 ⾚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潮⽣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物窒息⽽死. 3、⾚潮后期,⾚潮⽣物⼤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物. ⾚潮对⼈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潮⽣物分泌⾚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潮区域内,摄⾷这些有毒⽣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超过⾷⽤时⼈体可接受的⽔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就引起⼈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潮引发的⾚潮毒素统称贝毒,⽬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眼镜蛇毒素⾼80倍,⽐⼀般的⿇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发展到四肢⿇⽊,并伴有头晕、恶⼼、胸闷、站⽴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潮毒素引起⼈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据统计,全世界因⾚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 ⾚潮的治理⽅法 1.关于⾚潮的治理⽅法,据报道已有多种,如⼯程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物学的⽅法。
海洋防灾减灾普及知识——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通称为“有害藻华”)是指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尤指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色变化或对其它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的危害赤潮生物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
有毒赤潮生物的主要危害为:有些赤潮生物能够分泌麻痹性贝毒(PSP)、下痢性贝毒(DSP)、神经性贝毒(NSP)、失忆性贝毒(ASP)等毒素。
它们被贝壳类动物摄食后,毒素就留在贝类的内脏组织中,而人类一旦食用这样的贝类就可能引起中毒,甚至是死亡。
在1976至1998年间,东南亚地区大约发生了3226例麻痹性贝类中毒事件,其中196人因此而死亡。
此外,有些藻类还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对游客的眼睛、鼻子及皮肤造成轻微的刺激,或因吸入带有这些化学物质的水汽而引起呼吸道不适。
而无毒赤潮生物的主要危害为: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造成海里的鱼虾因缺氧而死亡。
还有些赤潮生物分泌的粘液会堵塞鱼虾的鳃部,导致其窒息死亡。
所以水产养殖业是赤潮灾害最大的受害者。
另外,赤潮的出现还会使海水变色从而破坏环境的美感,特别是发生在滨海沙滩或开展水上活动的风景区,使人们的海上休闲娱乐活动受到影响。
赤潮从何而来赤潮的发生是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光照、风力等天气因素,海水温度、盐度、流速、流向等水文因素,营养盐、微量元素及赤潮生物自身等生物化学因素都必须考虑进来。
同时,我们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是造成近年来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过度的污水排放及水产养殖过程中剩余在水体中的饲料都是海水营养盐浓度飙升的根源。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为了减少赤潮这种海洋灾害,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保护和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尽量减少赤潮的发生。
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选用无磷洗涤剂,减少含磷废水排放入海,让我们的家园多一点清澈和明净;用一些不含化学物质的水来浇花,例如,生活中注意二次利用淘米水和洗菜水。
赤潮对环境有危害吗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那么赤潮对环境有危害吗?
赤潮会使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有些藻类可分泌有毒物质使水体污染导致鱼类死亡。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
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对赤潮的发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想要了解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请到,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
帮助大家更加了解赤潮。
交流•访谈责任编辑 李明爽14 《中国水产》2010年第5期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它不仅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更会给海洋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浙江海域是赤潮的多发区,据统计,2001~2009年浙江海域共发现赤潮287起,累计面积约80000 km 2,其中有毒有害赤潮达38次。
2007~2009年,岱山、嵊泗、象山港、大陈、洞头、大港湾、大渔湾和南麂等海水增养殖区及其毗邻海域共发生赤潮34次,累计面积约4225 km 2,其中有害赤潮11次,累计面积约622km 2。
赤潮灾害不仅给浙江海洋渔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危害海水养殖业,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加强赤潮对浙江海洋渔业的影响研究,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将“赤潮对近海养殖渔业的影响研究”列为2009年海洋与渔业重点调研课题;为深入开展课题的调研工作,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组成调研组专门赴温州、舟山和台州等地调研,以召开座谈会、现场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等方式,与地市、县区海洋与渔业局相关工作人员、市县乡镇干部、重点养殖区的养殖户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获取了大量基层信息和资料。
本文以调研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文献报赤潮对浙江省海洋渔业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宋琍琍 龙华 余骏 赵聪蛟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310007位均建立了施工监理制度,力求使项目工程质量达到:直如线、弯如月、平如镜、硬如铁的要求。
四是督导检查到位。
根据施工进度等情况,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每个星期报告一次项目实施进度,省里每个月按照分片负责的要求组织一次督导检查,重点督导检查计划落实、配套资金到位、施工招投标及施工单位进场、改造池腾空晒池、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工程质量情况等。
当项目进展到关键时期时,江西省财政厅、省农业厅又组织了一次综合检查考核,考核后,又及时召开通报会,对项目实施进度慢、质量存在问题的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
五是宣传工作到位。
通过召开养殖户座谈、培训会议,发放宣传材料,组织设计人员、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法人代表和部分养殖大户考察学习等宣传方式,使渔民群众深刻了解了目前水产养殖业存在的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紧缩、发展空间不断缩小等问题。
赤潮的危害、形成原因和预防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危害:“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
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
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
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形成原因:海水富营养化: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
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
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
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赤潮对海洋生物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赤潮是有很多危害的对人类对海洋生物甚至对海洋生态平衡也有影响,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
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
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
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
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的形成对人们是有很大的危害的,具体赤潮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请到详细了解,更多的海洋灾害小知识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