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服饰
- 格式:ppt
- 大小:15.11 MB
- 文档页数:44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清朝女子服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精致的时代,其服饰风格独具一格,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秩序和文化传统。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裙裾长而宽松:清朝女子的裙裾通常较长,至脚踝以上,且呈现宽松的设计。
这种设计与当时的社会地位有关,宽松的裙裾显示了贵族的身份和优雅,而较长的长度则体现了清朝时期封建礼仪的严谨。
2. 褒褂式上衣:清朝女子的上衣通常为褒褂式,即类似外套的服饰。
褒褂上衣的特点是宽松而且长袖,整体呈现出一种端庄大气的感觉。
且褒褂上衣的设计采用了丰富的刺绣和亮丽的颜色,使整个服装更加华丽。
3. 丰富的配饰:清朝女子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配饰的丰富多样。
头饰、项链、耳环、腰带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这些配饰通常采用贵重的材料,如珠宝、金银等,体现了贵族的身份和财富。
同时,这些配饰还起到了美化服装、凸显个人魅力的作用。
4. 颜色与花纹的运用:清朝女子服饰中,颜色的选择和花纹的运用也是非常讲究的。
清朝时期,淡雅的色调和典雅的花纹是流行的风格。
常见的颜色有浅绿、浅蓝、浅紫等,花纹则以花、鸟、云等为主题,具有一种优美的艺术感。
5. 高腰设计:清朝女子服饰的裙子通常采用高腰设计,即将腰线提高至胸部以下。
这种设计使女子的身材更加修长,腿部线条更加优美。
同时,高腰设计也与封建礼仪有关,体现了女子的娇小和柔弱。
清朝女子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裙裾长而宽松、褒褂式上衣、丰富的配饰、颜色与花纹的运用以及高腰设计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展示了当时女子的身份和地位,还体现了封建礼仪和社会文化的传统。
清朝女子服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端庄大气、典雅华丽的风格,为后世的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1644年—1911年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
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
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皇帝朝冠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
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4条,中间饰有东珠4颗;第二、三两层各有升龙4条,各饰东珠4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15颗。
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
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
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
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高宗夏朝冠冠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袍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
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
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
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乾隆皇帝一式冬朝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皇帝祈谷穿用的夏朝服(国家博物馆藏)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服像清乾隆二式皇后缂丝龙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帝慧贤皇贵妃冬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皇后朝冠冬朝冠用薰貂制作,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上缀朱纬,周围有一道冠檐。
皇帝服饰皇帝冬朝冠,熏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各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
夏朝冠,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朝冠。
端罩,紫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
其章,左日右月,前后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
春秋袷,夏以纱,冬以裘,各惟其时。
朝服,色用明黄,惟祀天用蓝,朝日用红,夕月用月白,披领及袖俱石青。
冬用片金,加海龙缘,夏用片金,缘。
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
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八宝平水。
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熏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间以五色云。
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珍宝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
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色惟宜。
绦皆用明黄色。
朝带之制二,皆明黄色。
一用龙文金圆版四,饰红宝石或蓝宝石及绿松石,每具衔东珠五,围珍珠二十。
左右佩帉,浅蓝及白各一,下广而锐,中约镂金圆结,饰宝如版,围珠各三十。
佩囊文绣、燧觿、刀削、结佩惟宜,绦皆明黄色,大典礼御之。
一用龙文金方版四,其饰,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衔东珠五,佩帉及绦,惟祀天用纯青,余如圆版朝带之制。
中约圆结如版饰,衔东珠各四。
佩囊纯石青,左觿、右削,并从版色。
吉服冠,冬用海龙、熏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
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如冬吉服冠。
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
清朝宫廷衣服样式(附图)1、粉色风景纹暗花绫绵袍,清早期,身长93cm,两袖通长70cm,袖口宽8cm,下摆宽64cm。
清宫旧藏。
袍圆领,大襟右衽,平袖,无扣,不开裾。
袍以粉色绫为面,其上显现暗花风景纹。
领口沿镶石青素缎边。
袍内衬湖色石榴蝴蝶团花绸里,薄施丝绵。
此为清代后妃便服。
此绵袍柔软轻薄,质料亮泽,提花清晰,体现了清早期的丝织工艺水平。
2、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清顺治,裤长125cm,裤口宽29cm。
清宫旧藏。
夹裤用黄色云龙妆花缎做成斜裆,平裤口,裤腰为前后两片,并缝有四根腰带。
裤口、裤腰均接有蓝色云龙妆花纱一段。
裤面上的云龙纹呈横向排列,用圆金线织侧面行龙,间饰火珠、如意云等纹饰。
用色虽然不多,但色彩鲜艳明亮。
此夹裤应为清代早期顺治皇帝所穿。
——妆花纱:丝织物名称。
即在纱地上织彩色花纹,是纬线起花织物的一种,多用于各种夏季服饰。
——圆金线:又称捻金线,是将金箔切成细丝后,以丝线为芯捻制而成,线身为圆形,故称圆金线。
3、蓝色宁绸紧身,清康熙,身长107cm,下摆宽96cm,左裾长30cm,右裾长28cm。
清宫旧藏。
紧身立领,对襟,无袖,裾左右开。
立领用上等貂皮做成,浅蓝色织暗花绸衬里。
紧身面以蓝色宁绸做成,蓝色宁绸为三枚左斜纹绸,其上织横向排列的暗如意云纹,表现出清代早期的服饰特点。
衬里为浅蓝色平纹绸,纬线显暗花,以梅花和书籍组成团花式图案。
此为清代康熙皇帝穿于袍衫外的长坎肩。
附黄条,上墨书:“圣祖”、“圣祖蓝宁绸夹紧身一件,随貂皮领一条”。
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一.语言文学知识与语言表达(共11小题,每小题3分,计3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殷(yān)红的鲜血滴落在泥土上。
B.她梦想到盛(shèng)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
C.第二步工作叫掐丝,就是拿扁铜丝粘(nián)在铜胎表面上。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饰品独具特色,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的繁荣。
清朝的服饰包括男女宽袍大袖、头巾发簪等,饰品精美华丽,彰显了封建贵族的身份与地位。
让我们一同走进清朝时代,了解其中的服饰与饰品。
一、清朝男性服饰清朝男子的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衫、马褂等。
其中,袍子是男性最常穿的上衣。
清代袍子一般分为正服和便服两种。
正服通常是由丝绸制成,色彩鲜艳,常见颜色有黄、紫、蓝等。
袍子的领口上方常常是绣有花纹的丝带,表现了男子的高贵身份。
而便服则多为宽大随意的样式,男子在家闲暇时可以穿着。
除了袍子,男子还需要佩戴衫,衫的款式与袍子相配套,可配以对襟、襟扣等细节。
此外,马褂也是男子常穿的单品,一般是紧身款式,能够突出男子的体魄。
男子还可以佩戴帽子,如蓄花冠、高帽等,以凸显身份与气质。
二、清朝女性服饰清朝女性的服饰形态较为多样,从婴幼儿到成年女子都有不同的款式。
成年女子的服饰以旗袍为主,这是清朝女子的正装。
旗袍一般分为对襟、斜襟和尖襟三种款式,款式上常常有精美的刺绣和宝石装饰。
旗袍紧身修长,能够展现女性的身材曲线。
除了旗袍,女子还可以穿着长袍和对襟衫,颜色上以淡色或者以黄色为主,体现了女性温柔、婉约的气质。
女性还需要配饰发髻,一般是以漆、甲、玛瑙等材质制成的发髻,饰以珠宝、丝绸等装饰物,使发髻更加华丽。
女性在外出时一般还要佩戴头巾,通过不同的头巾款式和色彩来表达身份地位。
三、清朝饰品清朝的饰品种类繁多,包括首饰、胸饰、腕饰、足饰等。
其中,首饰是女性最常佩戴的饰品。
清代首饰多为金银制成,经常搭配宝石、珍珠等贵重材料,具有浓厚的封建贵族气息。
常见的首饰包括耳环、发簪、项链、手链等。
胸饰主要是佩戴在上衣或者旗袍的胸前,有花牌、荷包等款式。
腕饰则是佩戴在手腕上的饰品,主要有手镯、手链、戒指等。
足饰主要是指佩戴在脚踝和足部的装饰物,如脚镯、花鞋等。
清朝的服饰与饰品不仅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繁荣和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
中国清朝服饰特点参考文献
- 《清朝的宫廷服饰在版型和材质上都有哪些特点?》
- 上衣:清朝的宫廷上衣主要分为袍和褙子两种。
袍的版型宽松舒适,呈直身式,袖子长而宽,肩部线条柔和自然,整体效果宏伟大气;褙子则更为修身,袖子短小,肩部线条明显,通常配以龙纹腰带,体现了清朝尊重传统礼仪的特点。
- 下装:清朝的宫廷下装主要包括长裤和长裙。
长裤版型宽松,通常与袍一起穿着,展现出清朝男子的飒爽英姿;而长裙则更为优雅、华贵,版型细长,裙摆流畅,通常以花卉、鸟兽等图案为装饰,彰显出清朝宫廷女性的高贵气质。
- 头饰:清朝头饰种类繁多,主要有冠、帽、钗等。
冠是清朝宫廷头饰中的代表性物品,通常由硬纸板或者绫罗绸缎制成,饰以宝石、珠子等装饰物,富有华贵感。
清朝的服饰时尚与礼仪规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充满着独特魅力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人们对于服饰时尚和礼仪规范有着独特的追求和要求。
清朝的服饰时尚和礼仪规范与其他朝代不同,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华丽和庄重。
一、服饰时尚清朝的服饰时尚以华美和讲究细节为特点。
皇室和贵族的服饰更是格外绚丽,充满了独特的符号意义。
男子常穿长袍,通常由上衣和下裙两部分组成。
上衣多为襟前系带的外袍,长度一般到膝盖,除了黄色外,还有红、蓝、黑等颜色,且常以龙、凤、云纹等图案点缀。
下裙则多为绣花折裥或者单色裤子。
为了彰显身份和尊贵,男子头戴宝冠或者方巾,并佩戴顶簪或珠翠饰物。
女子服饰更为多样,既有正式服饰,也有日常服饰。
正式服饰一般由褙子和对襟长袍组成,颜色鲜艳,绣花精美。
在正式场合中,女子还会佩戴发饰和珠宝,通过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饰品彰显自身的美丽和地位。
日常服饰则较为简朴,常由长衫和裙子组成,颜色以素净为主。
总体而言,清朝的女子服饰以柔美、华贵和繁复的绣花为特点,展现了女性的婀娜多姿。
二、礼仪规范清朝的礼仪规范对人们的言行举止提出了严格要求,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宫廷中,臣民必须按照一定的礼仪规定行事,保持恭敬和庄重的态度。
尊卑之间的礼仪区分十分明显,起居用语、服饰、行走姿势等方方面面都有详细规定。
在清朝的宫廷里,行走姿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礼仪。
皇上和皇后走路时必须轻盈和稳重,不能有丝毫粗犷和浮躁。
臣民见到皇上和皇后时,则需要下跪行礼,面向皇上和皇后,头离地不能超过一寸。
这些规定都体现了清朝社会对尊卑和秩序的极度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清朝人对于礼仪规范也非常注重。
尤其在宴会和宴席上,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程序。
比如,进餐的时候要慢慢咀嚼食物,不可咀嚼时有声音,也不能同时讲话。
此外,人们还要注意服饰和言谈举止的得体与恰当,不可过于随意和放肆。
这些礼仪规范体现了人们对于宴会活动的尊重和庄重。
总之,清朝的服饰时尚和礼仪规范独具特色,彰显了一个独特时代的魅力。
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饰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清朝的服饰注重形象的彰显与身份的标识,而礼仪文化则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体系。
本文将就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进行探讨。
一、清朝的服饰特点1.1 男性服饰清朝男性服饰以蟒袍、孝服和冠帽为主要特点。
蟒袍是指官员们在重要场合穿着的袍子,其材质讲究,种类繁多,代表了不同官职的身份差别。
孝服是封建礼教的表现,是为了表示儿子对父母孝道的尊重。
清朝男性平常生活中常常穿着单薄的长袍,其颜色和图案上的花纹也代表了身份等级的不同。
1.2 女性服饰清朝女性服饰以旗袍为代表,具有简洁、优雅的特点。
旗袍采用直身裙的形式,通过丝绸、麻织品等材质的运用,展现出女性温婉、秀美的形象。
旗袍的款式、颜色和图案也反映了女性的婚姻状态和地位。
此外,女性还佩戴发髻、饰钗等头饰,以及各种珠宝首饰,以突显自身的华贵与高雅。
二、清朝的礼仪文化2.1 宗教礼仪清朝宗教礼仪以儒教为主导,儒家礼制贯穿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皇帝作为众人崇拜的对象,具有至高无上的威信,其登基、祭天、祭祖等重要仪式都按照精确的程序进行。
此外,清朝还奉行道教与佛教,皇帝与官员们也会参与到相关仪式中,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2.2 家庭礼仪清朝家庭礼仪强调尊卑有序,讲究孝道。
尊卑有序的原则反映在家族中的各级亲属关系中。
家庭中的长幼有序,尊长者、名分分明是封建社会家庭中最基本的礼仪要求。
家族中的各种仪式活动,如祭祀祖先、庆贺生日等,也要进行严格的礼仪程序。
2.3 民俗礼仪在清朝,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也注重各种民俗礼仪。
例如,结婚仪式中,会按照一定的程序举行婚礼、拜天地、敬茶等仪式,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和敬重。
除了婚礼,过年、祭祀、祭祖等传统节日和活动中,也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以此传承和弘扬民众的传统文化。
三、清朝服饰与礼仪的影响清朝的服饰与礼仪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 服饰影响清朝的服饰风格和款式,对现代的时尚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清朝历史】清朝民间服饰介绍揭秘清代民间男女服饰特点清代服饰也直接影响我国近代、现代服装的发展和演变。
清代服饰与满族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代服饰是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又采纳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元素发展而来的。
清朝民间服饰“镶滚彩绣”是清代民间服饰的一大特色,尤其在妇女服装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镶滚绣彩”是指在服饰上不仅讲究镶嵌各种彩牙儿和花绦,而且还加上刺绣,就是农村妇女的头巾、围裙、衣襟、鞋面等也都要用各种彩色丝线刺绣一些花边图案。
1、袍、褂。
清代满族人经常穿的马褂是清代比较盛行的一种外褂。
它用料节省,制作和穿着都很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原因。
清代袍褂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状,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显得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褒衣博带式的衣冠,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帽子。
清代百姓喜欢戴帽子。
大致分为:暖帽、凉帽、便帽和女子戴的坤秋帽。
所谓暖帽,是冬季所戴,圆形,帽檐为上翻形,帽顶有红缦作为装饰。
凉帽,无檐,形状颇像东北农村酱缸上的缸盖“酱斗篷”。
便帽,俗称“瓜皮帽”,是清代最普及的一种帽子,老幼皆戴,六瓣缝合而成,帽顶要缀上一个丝绒结成的“大疙瘩”,俗称“算盘结”。
为了区别帽子的前后,还要在帽边的正中间钉上一个明显的标志??帽正,多用美玉、翡翠等宝石来装饰。
坤秋帽是一种妇女所戴的帽子,式样与男子的暖帽相似,也为皮檐上仰。
帽顶多用红色、蓝色、紫色缎子作面,顶上有盖花,多用刺绣或金银为装饰。
3、坎肩。
南方称马甲,因它穿起来方便、护心而受到清代男女老少的喜欢,而且还往往把它套在长袍外面穿着,无形中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按衣襟造型分三种:大襟、琵琶襟、一字襟。
其中“一字形”前襟的叫“巴图鲁坎肩,”满语意为勇士穿的马甲,多在八旗子弟中流行。
4、裙子、裤子。
清代满汉妇女多穿裙装和套裤,裙子以长裙为主,群式多变。
如早期时兴“月华裙”,在裙中褶裥内有花纹图案,好似月色映照下的美景。
中期流行的“凤尾裙”用金银线将各裙片拼和连接,宛如凤尾。
服饰1.清代皇帝服饰衮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重大典礼时使用。
服装特点:对襟,平袖,略短于朝服、吉服。
石青色缎。
其绣文为五彩云五爪正面金龙团花四个。
在左肩的团花内有日,右肩的团花内有月。
前后胸的团花内有万寿篆文。
端罩:冬季时替代衮服、补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
服装特点: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毛外褂。
朝服(冬):皇帝礼服服装特点:衣表明黄色,右袵,上衣下裳相连,箭袖。
其绣文,两肩及前后胸绣正面五爪龙各一条.前后胸下方有行龙四条,裳折迭处有行龙六条,前后列十二章①。
朝服(夏):四种颜色,明黄(用于元旦、冬至、万寿及祀太庙等典礼),蓝色(用于祭天),红色(用于祭朝日),月白色(用于祭夕月)服装特点:右袵,上衣下裳相连,箭袖。
其绣文,两肩及前后胸绣正面五爪龙各一条.前后胸下方有行龙四条,裳折迭处有行龙六条,前后列十二章。
朝珠:穿朝服或吉服时,都要佩戴朝珠,挂在颈上,垂在胸前。
朝珠:朝珠每盘由一百零八颗圆珠串成。
一盘圆珠分属四份,份间加不同质地的大圆珠一颗。
在朝珠雨侧还有三串十颗小珠,左二串,右一串。
朝带:皇帝穿朝服,腰间系朝带。
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音:府)、黻(音:弗)十二种花纹。
吉服(龙袍):穿吉服时,外面罩衮服,挂朝珠,佩吉服带。
服装特点:右袵、箭袖、四开裾。
领、袖都是石青色,衣明黄。
绣文为九龙十二章。
龙文分布前后身各三条,两肩各一条,里襟一条:龙文间有五彩云。
吉服带:皇帝穿龙袍、吉服时,腰间系吉服带。
常服:是皇帝的日常衣服,样式与吉服同。
面料、颜色、花纹随皇帝选用。
行袍:行袍是行服之一。
用于巡幸或符猎。
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
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
行服冠(上):黄色,前缀珍珠常服冠(下):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朝靴:上朝时穿的靴子。
2.清代后妃服饰朝褂:于册封、寿辰等典礼中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