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作战篇
- 格式:ppt
- 大小:4.24 MB
- 文档页数:91
《孙子兵法·作战篇》译文如下: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所以,要通过认真地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分析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些条件有五个: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不会惧怕危险,甘心为国君战死。
所谓“天”,是指阴阳、寒暑、时令等自然条件。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地形的有利与不利等。
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勇敢威武、赏罚有信和公正无私。
所谓“法”,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君主和将领根据这五个条件来决定军事行动,制订战略计划。
凡属军用开支浩繁的战争,就不能凭空发动;粮食运输困难的战争,就不能冒险作战;没有得到内部和外部的有力支持的战争就不能轻易进行。
最好的用兵原则是:一旦发动战争,就必须争取速胜;如果战争旷日持久,军队转战千里,人力和物资消耗殆尽,国内其他重要事情就会处于困难和被动,甚至导致国破家亡。
用兵作战,先要制订好计划,了解双方君主谁正义,将帅谁智勇,天时地利谁占得多,部卒士气谁高昂,哪一方的资源更充足,哪一方的兵力更强大,
哪一方的计谋更周全,哪一方的内政更修明。
综合分析这些因素之后,才能判断战争胜负的情形。
根据这些情形来比较战争双方的条件。
如果己方君主仁义、将帅智勇、士卒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资源充足、法制健全等条件占优势,或者是双方条件相当,那么即使国力较弱,也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再加上巧妙的计谋和正确指挥,那么胜利就更加有把握了。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1.《始计篇》1.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3.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4.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5.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译文:1.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2.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孙子兵法作战篇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军事智慧的典范。
其中,《孙子兵法·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总结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为后世军事家和统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本文将就《孙子兵法·作战篇》进行总结,探讨其中的关键观点和战争策略。
《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了诸多重要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等。
这些原则都强调了对敌我双方的全面了解和合理运用。
通过深入了解敌方情报,根据敌情制定恰当的战略,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同时,孙子兵法还提出了“以正合”的原则,即根据敌方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战术,以奇胜的原则,即通过出其不意的战术取得优势。
《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了统帅的重要性和作用。
统帅在战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应具备智谋、决断、指挥等优秀素质。
在制定战略和战术时,统帅应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统帅还应善于运用兵员和资源,合理分配任务和职责,提高战斗力和战胜敌人的能力。
《孙子兵法·作战篇》强调了战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战略是指全局性的规划和部署,而战术则是指实际行动和应对具体情况的手段。
孙子兵法提出了“以正合”的战略原则,即根据敌情制定相应的战术,使敌人陷入被动。
同时,孙子兵法还强调了运用奇袭、诱敌深入、埋伏等战术手段,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作战篇》还阐述了兵员的重要性。
兵员是战争的基础,他们应具备勇敢、忠诚、服从命令等优秀品质。
孙子兵法提出了“兵不厌诈”的原则,即兵员应具备诈术和谋略,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以迷惑敌人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作战篇》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总结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其中的原则和战略,可以提高战争的胜算。
然而,孙子兵法并非一劳永逸的法宝,战争的形式和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现代战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作战篇第二[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千乘②,带甲十万③,千里馈粮④,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⑤,车甲之奉⑥,日费千金⑦,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⑧,久则钝兵挫锐⑨,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⑩。
夫钝兵挫锐,屈力弹货⑾,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⑿。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⒀,粮不三载⒁;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⒂,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⒃。
力屈、财殚,中原⒄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⒅,甲胄矢弩⒆,戟楯蔽橹⒇,丘牛大车(21),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22),当吾二十钟,■*秆(23)一石(24),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25)。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26),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释]①驰牟千驷:战车千辆。
驰车,快速轻便的战车;驷(sì),原指一车套四匹马,这里作为量词,指四匹马拉的战车。
千驷即战车1000辆。
每车配备步兵72人,披甲士官3人,共75人。
千驷,共有官兵75000人。
②革车千乘:重车千辆。
革车,是专运粮食、器械等的辅助性兵车。
这种车子是用皮革缝制的篷车,因此称为革车,也叫守车、重车、辎车。
每车有保管、打柴挑水、饲养各5人,炊事员10人,共25人。
辆。
千乘,即四马革车1000辆,共有官兵25000人。
③带甲十万:指驰车千乘,革车千乘,共有带甲官兵100000人。
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卒,这里泛指军队。
④馈粮:馈(kuì),馈送。
指运送粮食。
⑤胶漆之材:古代弓箭甲盾的保养维修所必须的胶和漆。
这里泛指制作维修武器装备所需的各种物质。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孙子说,根据一般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胜任裕如,举兵必克,否则,长久僵持,兵锋折损、锐气被挫,攻城就力竭,长期陈兵国外则国内资财不足。
如果兵锋折损,锐气受挫、兵力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面举兵进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面。
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
战争时间长而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就没有过。
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
各项军用从国内取得后,粮草补给在敌国就地解决,那么,军粮就可满足了。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
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与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一,被誉为军事智慧的宝典。
其中的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了战争的原则、策略和战术等内容。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孙子兵法作战篇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
篇首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一句话直接点出了战争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故自备待敌者,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强调了备战的重要性,指出在敌对势力来临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迎接敌人的挑战。
这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重视预防战斗,主动出击的思想。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一段描述了战前的计划和策略的重要性。
先算胜算多者,说明在战前的准备和战略规划充分,能够预测和应对各种战局。
而庙算不胜者,则表示预测和计划不足,战况临到时无法应对。
通过这段话,孙子告诫我们要重视计划和策略,提前预测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战斗情况。
“故以战胜求备,以不胜求败。
”这一句表达了一种被动求胜的思想。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不仅要寻求胜利的手段,还要预留备胜的余地,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失败。
同时,也要通过战争的失败来寻找胜利的路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战略。
“兵之道,五主之,三将之,合志之,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指出了指导军队作战的关键要素。
孙子认为,战争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将领的指挥和士兵的配合。
只有在五主(天、地、将、法、令)和三将(智、信、仁)的支持下,才能够形成合力,取得胜利。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合兵权,以取天下之众。
”这句话描述了将领的职责和作用。
将领是君主的代表,负责统帅军队,合理调配军权,达到最终的胜利。
这里的“权”是指指挥军队的权力。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话强调了灵活运用战略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有些城市和地形我们不应该攻打或争夺,某些君主的命令我们也不必听从。
孙子兵法作战篇翻译解释《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
我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作战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作战篇》作者:孙武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艹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作战篇》意思: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
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
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
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
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
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