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关于教育中的 “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509.00 KB
- 文档页数:9
自由与纪律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
蒙台梭利称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法”,又被称为“自由研究的教育。
”因此,把握“自由”的内涵,是了解蒙氏教育法本质的前提。
(1)、关于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儿童可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爱的活动。
生命力的自发性受到压抑的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质。
这样教师就无法观察到孩子的实际情形。
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先要给孩子自由,促进他们自发性地表现自己,然后加以观察、研究。
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
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
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
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
”事实上,放纵孩子绝对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关于纪律。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
一个人如像哑巴那样的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的一动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
积极的纪律包括一种高尚的教育原则,它和由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完全不同的。
她说:纪律的培养不能靠宣传和说教,也不能靠指责错误,而是在自然的活动中发展起来。
重要的是使儿童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区别对和错。
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
一个有纪律的人应当是主动的,在需要遵守规则时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别人。
在蒙台梭利早教之家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
在教室里的儿童有目的、自愿的活动,每个人忙于做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
因为他们懂得安静和有秩序是必要的,并且知道有些活动是被禁止的。
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行动。
“自由”与“放纵”的区别玛利亚·蒙台梭利“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成为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蒙台梭利教育就是一种以儿童为主的一种教育方式。
它本著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己做的原则。
让孩子自发性的主动学习。
我们要给孩子自由,这里的自由并不是让孩子随便去做,而是要孩子去自由的做正确的事情。
一、蒙台梭利教学中的纪律定义蒙台梭利教学中纪律就是要让孩子在工作中去摸索和理解纪律,让这种理解和领悟变得可以接受和去遵守相应的规则!蒙台梭利中一个懂纪律的孩子必须是积极主动的,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去靠别人的督促。
因为他们明白了保持安静和秩序感都是很必要的,而且知道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自然而然的会控制自己的行动。
慢慢的就逐步学会了如何养成守纪律的好习惯!所谓的纪律是从自由中产生的。
可是这里的“自由”,可不是对孩子的不管任由其散漫发展,而是真正的强调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二、谈谈蒙台梭利教学中的纪律何在给孩子一个准备完善的条件,让孩子们会自己理解。
所以,蒙台梭利教具仅仅只是准备好的环境之一,是训练孩子们的材料。
让孩子通过自己摸索,发觉事物间的联系和关系,自发的去改正错误的东西。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平等与规则。
所以,孩子不可以是失去自我的去遵守纪律。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孩子们是很自由的,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工作。
但,这并不是说孩子们就是散漫无纪律的。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源于自由!在以前,我们所认为的纪律就是:小朋友手背后,两脚并拢,没有声音等等这一系列看似纪律却并非纪律的常规。
但是在蒙台梭利的教学中,这样教育出的孩子是个完全丧失本性和天性的,不能称为是有纪律的。
蒙台梭利教学中要求孩子是完全靠自主去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为,通过这样去遵守必须要去遵守的规则,这样才叫有纪律和守纪律。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每个孩子都工作自己的,静悄悄的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教具。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是“自由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1909)、《童年的秘密》(1936)、《有吸收力的心理》(1949)等。
1、论儿童自由蒙台梭利所谓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
她认为,儿童的自由应该包括智能和道德两个方面。
智能方面的自由是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使其智力得到发展;道德方面的自由则是要防止儿童为满足自己活动的欲望而出现的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来自一种不明智的压制。
她认为,如果儿童不用心学习,对学习感到厌倦,那是由于教育方法对儿童心理的自然功能起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作用。
很多不正常的现象,例如,对克服障碍表现出畏缩,甚至懒散、依赖、顽皮、抗拒、对立等,往往是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对儿童干扰和压抑过多造成的。
因此,儿童的教育,无论是身体方面的还是智力方面的,都必须以儿童的自由为前提。
尽管蒙台梭利强调自由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她所说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
她指出,在保证儿童自由的前提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第二,通过独立达到自由。
蒙台梭利认为,在正确情况下,儿重都有一种独立活动的欲望,教育应当促使儿童这种欲望的实现,以保证儿童的独立性。
她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第三,在自由的练习活动中发展意志。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之所以选择某件事,而不做另一件事,是由内部的意志倾向来决定的。
他的意志引导他前进,并发展他的力量。
儿童对于自己选择的工作,不仅不会使他感到疲劳,而且还会强化他的个性。
第四,在自由的活动中培养社会性。
蒙台梭利非常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但个性的发展并不排斥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个社会集体,可以通过"有准备的"环境、自由的作业、教师的引导和不同年龄的同伴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
自由與紀律
「自由」的觀念是蒙特梭利教學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但蒙特梭利所
主張的自由並非放縱孩子,為所欲為。
在蒙特梭利教室中,孩子並沒有被允許去做「任何他喜歡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選擇有益與有用的工作。
換言之, 「自由並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確的事。
」蒙特梭利認為「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教師必須掌握三大原則,即〈一〉預備符合成長需求的環境
〈二〉協助與觀察孩子在環境中的需求
〈三〉訂立明確的行為規範,並時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同時,蒙特梭利也主張孩子要守紀律,他認為自由與紀律有如銅幣
的兩個面。
亦即「自由必須以獨立為前提,重視紀律」。
孩子的紀律訓練。
來自教師對正確動作與秩序觀念的引導和要求。
蒙特梭利在日常生活教育的設計中,要求小朋友尊重別人,懂得在群體中排隊,學會等待;至於在感官訓練中,也要小朋友知道「順序」的重要性,養成「秩序」的觀念與習慣。
除此,有些教具的設計還具有「自行改正錯誤」的功能,讓孩子能自我教育。
自由可讓每個孩子按照各自不同的需求開展生命。
孩子一旦能依循內在需求與學習意願自由選擇工作,他就能成為自己的主人。
一個能支配自己的人,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律〉,並執行他人的命令〈服從〉。
因此,由自由而得的自律與服從,正是一個獨立個體在群體生活中必具良好社會行為。
家長分享: 這是一個爲您開放的心園地
日期:98.10.30 家長簽名:。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读后感读了蒙台梭利关于自由与纪律的论述,真的就像脑袋被人轻轻敲了一下,突然有点开窍的感觉呢。
以前吧,一提到自由,我就觉得那是想干啥就干啥,无拘无束的,就像脱缰的野马在大草原上狂奔。
纪律呢,那就是缰绳,把人给死死地拴住,不让人自由活动,感觉自由和纪律就是天生的对头,水火不容的那种。
但是蒙台梭利可不这么看。
她把自由和纪律的关系说得可巧妙了。
她就像是个魔法师,把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东西给融合在了一起。
她所说的自由,可不是那种没边没沿的乱自由。
那是一种在规则范围内的自由。
就好比在一个有围栏的花园里,你可以在里面尽情地玩耍、探索,闻花香、看蝴蝶,但是你不能冲出围栏跑到大马路上,那可就危险了。
这个围栏呢,就是纪律。
这种自由,给孩子们(当然对大人也适用啦)一种安全感。
孩子们知道边界在哪里,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在这个范围内发展自己的个性,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我就想起我看到过的一些小朋友。
在那种没有纪律约束的地方,孩子们其实并不自在。
他们可能会变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甚至会因为没有界限而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
而在蒙台梭利的理念下,纪律不是用来惩罚孩子的,而是用来保护他们,让他们能更好地享受自由的。
纪律的存在呢,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和谐共处。
就像在一个班级里,如果每个孩子都只追求自己所谓的“自由”,想大喊就大喊,想抢别人东西就抢,那这个班级就乱成一锅粥了。
但是有了纪律之后,孩子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自由,知道在大家都遵守一定规则的情况下,自己的自由才能得到保障。
从这个角度再看我们的生活,真的是这么回事儿。
比如说在马路上,交通规则就是一种纪律。
大家都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开车的、走路的才能安全自由地在路上穿梭。
要是没有这个纪律,那马路上就成了战场,谁还敢出门啊,更别提什么自由了。
蒙台梭利的这个自由与纪律的理念,还让我想到了自我成长。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想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才能的时候,也需要一些内在的纪律。
2010——2011年学年论文:从幼儿园教学中看蒙台梭利有关纪律与自由的教育思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学前教育姓名:***学号:***********从幼儿园教学中看蒙台梭利有关纪律与自由的教育思想内容摘要: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幼儿园教学中“纪律”维护的是幼儿园的利益,而“自由”则是维护了幼儿的利益,二者有着很微妙的关系。
广大教师在运用蒙氏教学法的同时更应该深刻理解其中纪律与自由的关系。
而我几天前在幼儿园所观察到的是现实中有些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中纪律与自由的关系而在幼儿园教学中盲目的生搬硬套,根本没做到从实际出发,导致幼儿园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所以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怎样在幼儿园教学中协调好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以期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纪律自由环境生活在社会人群中,你能拥有多少自由?常常,我们努力的捍卫自己的自由,却谴责别人滥用自由;我们总认为自己能理智地约束行为,却总觉得别人不够自律;常常,我们希望老师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让孩子快乐的学习与发展,但是当孩子在我们的责任范围内时,又处处限制他,以便掌控他。
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做自由与纪律的拉锯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很难与对方的标准达到成完全一致。
所以,什么情况下你会给孩子自由?你坚持的纪律是什么?自由与纪律的限度是什么?权威与民主的平衡点是什么?这实在是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时时反省、检讨的课题。
一、传统幼儿教育中的纪律和自由纪律是指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进行而要求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
纪律做为一种人们的行为规则,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自由是指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拘束。
纪律与自由的关系也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幼儿园中,“自由”就是幼儿在幼儿园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正如陶行知说过:“失掉自由,不能成人”。
蒙氏理论中的“纪律”是与“独立”“自由”“工作”这几个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将结合幼儿纪律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谈谈如何将蒙氏纪律教育思想运用到当今现实纪律教育之中。
蒙氏理论中“纪律”的涵义一般而言,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惩罚: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手段;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
蒙台梭利所谓的纪律,是一种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并通过工作来实现的纪律。
这样的纪律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而是能动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即纪律内涵的第三种。
儿童通过自身内在的纪律意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教师以权威的立场强加和强迫,这样的纪律是一种真正的体现儿童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纪律,是儿童自发的愿意顺从的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和有益的纪律,而非一种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
纪律与自由、工作的关系纪律是与自由和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由是纪律的根基,工作是实现纪律的有效途径。
三者具体关系如下:(一)自由是纪律的基础自由是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根基。
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
[1]这种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任意妄为。
[2]蒙台梭利在描述自由的范围时强调:“应把孩子的自由限制在集体利益之内,他们的行为要达到我们一致认为的好的行为标准。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冲撞或激怒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粗俗或不礼貌的举止。
至于其他行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为,表现为什么样的方式,教师一方面不能强行制止,另一方面还必须进行观察。
这一点尤其重要。
”[3]“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实现,这是奉行传统教育方法的人难以理解的一条重要原则。
”[4]蒙氏的纪律观是一种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内在纪律观,反对以说教、强制、奖惩来培养“外在”纪律。
强迫的手段或许能够使儿童一时在表面上屈服,但无法作用到孩子的内心深处,不能引发儿童心底对于纪律的真正理解和渴求。
蒙台梭利教育中的纪律在蒙台梭利的教学中,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主导教育思想——尊重孩子。
她认为:儿童具有人类所未知的能力,能够把人们引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如果我们想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那就应当把发展这些隐藏的潜能视为教育目标,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社会必须重视儿童,承认儿童的权利,满足儿童的需求。
教师的任务不是口授言传,而是为儿童准备与安排一系列特定的环境,从中激发儿童开展文化的动机。
在蒙台梭利开展之初,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孩子们有良好的学习纪律。
在蒙氏的活动室里,孩子们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内容,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
但,这并不表示孩子们是自由散漫的。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须来自自由”。
这与我们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所谈到的纪律是不一样的。
过去,我们认为所谓的让孩子遵守纪律就是培养一套军事化的常规:教师请小朋友坐的时候,大家都坐好,没有声音,手脚放好,似乎这就算是有纪律;教师请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强制性的不许发出声音,这也算是有纪律;甚至,老师规定不许小朋友怎么做,而小朋友只要听从了,都可以称之为守纪律。
可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中,这种孩子只是个彻底丧失本性的人,不是有纪律的。
当一个人拥有自主的能力,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遵守生活上某些必须的规则时,我们说他是个受过纪律训练的人。
在蒙氏活动室里,我们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习怎样活动而不是静静坐着。
由于习惯和练习,他能很轻易而正确地表达在社会或社交生活上必须具备的言行举止。
在幼儿园,我们所培养孩子具有这些特点是让他能有一种好的习惯,不只适用于学校环境,更要延伸到社会生活。
以我园蒙氏小班为例。
这个学期有一天中午,我们班的小朋友进餐速度稍慢了一些,当我们吃完午餐后,幼儿园其它班小朋友都已经进入睡房开始午休了。
我在带领幼儿上厕所前提醒孩子们:“因为今天我们吃饭的速度慢了一些,所以耽误了午睡时间,现在其它班的小朋友都已经睡了,请小朋友们在上厕所的时候安静一点,不要发出很响的声音,影响别人休息。
蒙特梭利教育之自由与纪律一、自由:儿童成长的基石与动力(一)自由的本质含义在蒙特梭利教育中,自由并非是无拘无束的放纵,而是一种有准备环境下的积极自主。
它是基于儿童内在发展需求的一种权利,让儿童能够在安全、有序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探索、学习和成长。
这种自由承认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兴趣、能力和发展路径。
(二)自由的具体体现1. 自由选择活动活动区域的选择:蒙特梭利教室通常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如感官区、数学区、语言区、科学文化区和日常生活区等。
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兴趣和内在驱动力,自由地选择进入哪个区域进行活动。
例如,一个对形状和质地感知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可能会被感官区里的触觉板、几何立体组等教具吸引,而一个正处于语言爆发期的孩子,则会频繁地光顾语言区,选择阅读绘本、进行文字书写等活动。
这种自主选择尊重了儿童个体差异,使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
教具的选择:在每个活动区域内,都有丰富多样的教具供儿童选择。
这些教具的设计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递进性,儿童可以凭借自己的直觉和需求挑选适合自己的教具。
以数学区为例,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接触数量概念的孩子,他可能会选择数棒来直观地感受数字大小和数量关系;而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孩子,可能会选择金色珠来进行更复杂的四则运算学习。
儿童在选择教具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引导学习进程,满足其认知发展的需求。
2. 自由探索的过程操作方式的自由:当儿童选择了教具后,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对教具进行操作。
例如,在使用粉红塔进行感官探索时,有的孩子可能会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将方块逐个堆叠,以构建一个塔形;而有的孩子可能会将方块平铺在桌面上,通过比较相邻方块的大小差异来感知体积的变化。
这种自由操作的过程允许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具所蕴含的概念。
探索时间的自由:儿童在探索活动中有自主决定时间长短的权利。
他们可以在一个教具上花费很长时间,深入研究其中的原理,也可以快速地浏览多个教具,获取广泛的认知体验。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观的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的自由与纪律观是其教育体系的核心之一。
蒙台梭利相信,儿童应该在一种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但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和秩序。
这种自由与纪律观旨在培养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律性,以及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蒙台梭利的自由观强调儿童应该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发展。
这并不意味着让儿童完全没有约束和规定,而是让其在合适的范围内自由地探索和学习。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该有充分的机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在自由的环境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蒙台梭利的纪律观强调儿童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和秩序。
这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纪律,而是一种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儿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律性、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儿童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顺序完成不同的活动,遵守规则和集体约定。
这种纪律的培养有助于儿童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观的核心是建立在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之上。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有能力和潜力的,他们应该被视为自主的学习者和发展者。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而不是直接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自由发展的环境,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并在需要时提供适当的指导。
同时,教师也要对儿童的行为给予适当的纪律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观的实践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指导。
教师还需要熟悉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和材料,以及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可以自由地选择和探索,同时也要遵守规则和集体约定,培养自律和纪律。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观强调在一个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律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纪律和秩序。
教育理念:自由与纪律一、听话不等于守纪律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守纪律,就是听老师的话,很安静地坐在那儿。
但蒙台梭利方法中的纪律截然不同。
“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蒙台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时,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时,那你就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和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些规则并很好地遵守它,例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
但这些规则应当是和儿童的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同小朋友的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
这样的规则必须量少、严谨和科学,并且可由儿童自己去创造。
这样的规则,儿童遵守才有乐趣,而破坏这种规则,儿童就十分痛苦,因为它已成为儿童生命的一部分。
二、从其他园转来的孩子我们学校有很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大孩子,以前他们可能很听老师和父母的话,每天的工作和玩耍都是由大人来安排。
大人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来我们蒙台梭利幼儿院后,突然把自由给他,他就不知道做什么了。
他经常无所事事,就等着老9币给他分配学习任务。
如果老师不给他分配,这一天他什么都不干。
这在蒙台梭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这不是一个孩子,这更像一个老人。
无形中的一种禁忌使你不敢去思想,不敢去超越这个范围以外的事情。
蒙台梭利说,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
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感兴趣,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便形成了。
我们发现,那些被管制过的孩子,在自由中经过几个月的发泄,开始学会倾听自己心灵的呼唤而有了自发的行动后,纪律的曙光就开始出现了。
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因为获得自由而产生这一效果。
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判断,如果认为对的,总是十分顺从。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读后感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里,自由和纪律这对看似矛盾的概念,就像一对欢喜冤家,在教育的舞台上跳着独特的舞蹈。
以前我总觉得自由就是随心所欲,纪律就是条条框框的约束。
但蒙台梭利告诉我们,这完全是误解。
她眼里的自由可不是撒欢儿式的无拘无束。
读着读着,我就像被点醒的糊涂虫。
在蒙台梭利的教室中,孩子的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之上的,这种自由是让孩子能够自主地探索世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像给了小树苗一片属于自己的阳光雨露空间,但这片空间也是有边界的。
我想象着那些在蒙台梭利教室里的孩子,他们像小小的探险家。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具,就像在宝藏堆里挑选自己的宝贝一样。
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节奏去摆弄那些设计精巧的教具,这个过程没有人在旁边大喊:“你得这样,你得那样!”这是一种多么棒的自由体验啊。
不过呢,这种自由又不是放任自流。
比如说,用完教具得放回原位,这就是纪律。
这就好比小探险家在探索完一片区域后,得把东西收拾好,不能把宝藏之地弄得乱七八糟。
这种纪律不是为了限制孩子,而是为了让大家都能更好地享受自由探索的乐趣。
再想想我们平常看到的一些教育场景,很多时候要么是管得太严,孩子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失去了活力和创造力;要么就是过于放纵,孩子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蒙台梭利的自由与纪律平衡的理念,就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门。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纪律其实是自由的保障。
就像交通规则一样,有了红绿灯和交通标识这些“纪律”,车辆和行人才能自由地在路上行驶和行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当孩子懂得遵守纪律,他们的自由才不会侵犯到他人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才是可持续的。
我感觉自己像是挖到了教育的金矿,蒙台梭利的自由与纪律理念,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看法。
它就像一盏明灯,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在告诉我们如何在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让他们懂得自律,在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