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72.22 KB
- 文档页数:4
白血病的研究与治疗进展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发率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水平。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也日益成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白血病的定义和分类白血病,是一种以异常增生和发育的白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是由骨髓或淋巴组织中的恶性克隆细胞引起的。
根据其细胞学和分子遗传特点,白血病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两类。
其中,急性白血病病程较短,病变发展迅速,细胞分化异常;慢性白血病可在多年内缓慢发展,病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发育不成熟和增殖过程异常。
二、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白血病的具体病因还不十分明确,但已确认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环境、遗传、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因素。
其中,白血病的起病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而这些异常又往往与化学致癌剂、放射能、病毒感染等危险因素有关。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也比较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白血病的发生是由于细胞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改变,导致正常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产生恶性克隆细胞,随后出现病变。
三、白血病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白血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该病致病机制和分子遗传力学的探索,以及白血病预防、治疗和转化研究的进展。
1、致病机制研究的进展白血病的致病机制是白血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已经发现了许多与白血病发生和发展有关的信号通路和分子遗传机制。
例如,白血病的发病进程中,免疫调节的兼职因子激活和基因变异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新的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成果的指导下,人们也开发出了针对白血病的新药物和治疗方案,其中一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命。
2、预防、治疗和转化性研究的进展白血病预防、治疗和转化性研究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预防和治疗手段也得到了升级。
除了传统的化疗和放疗以外,现代医学还通常采用分子靶向新药、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疗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存在特征性的遗传学异常,靶向作用于Bcr—Abl 融合基因编码的P210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使得CML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进展。
作为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明显地改善CM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然而逐渐出现的耐药使其疗效受到了影响。
随着对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Bcr—Abl激酶区基因点突变是引起伊马替尼耐药的重要原因,对此研发了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洛替尼及达沙替尼。
尼洛替尼及达沙替尼较伊马替尼对P210融合蛋白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抑制性,能够使各阶段CML耐药患者获得更好的缓解,并能使大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的生存,但对T315I突变无效。
处于临床试验中的第三代特异性分子抑制剂,如Bosutinib、Ponatinib等,能够逆转T315I所致的耐药,且能作用于Aurora激酶、SFK、LYN及SRC等其他分子靶点,有望解决更多的耐药难题。
[Abstract] Th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is characterized by a cytogenetic abnormality. The inhibitors of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which targeting the protein P210 encoded by Bcr—Abl fusion protein have made a revolutionary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ML. As the first—generation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imatinib obviously improves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ML. However,the gradual occurrence of resistance to imatinib limits its efficacy. With the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we consider that Bcr—Abl kinase domain mutations have been extensively implic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matinib resistance. The limitations of imatinib have inspired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generation TKIs nilotinib and dasatinib. Compared to imatinib,nilotinib and dasatinib have stronger affinity and efficacy on P210 fusion protein,and make patients in each phase who resistant to imatinb achieving better response. Long—term survival is a reality for majority of patients,with the exception of those with the T315I mutation. The third—generation clinical candidates which targeting Aurora kinase,SFK,L YN and SRC,such as bosutinib and ponatinib,are effective salvage for patients with T315I mutation,and are expected to overcome the effect of resistance.[Key words]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Pathogenesis;Resistance;Treatment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全世界年发病率(1.0~1.5)/10万,临床上分慢性期(chronic phase,CP)、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和急变期(blastic phase,BP或blast crisis,BC)[1]。
白血病治疗新进展与疗效评估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成人。
长期以来,白血病的治疗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我们目睹了白血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和疗效评估方法的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这些新进展,并探讨如何评估白血病治疗的疗效。
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放化疗一直是白血病主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这些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并不够有效,同时也存在很高的毒副作用。
近年来,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1. 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通过作用于特定分子标靶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引导免搭桥系统消灭肿瘤细胞。
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多肽类化合物是比较常见的靶向药物。
例如,伊马替尼、希达利和诺雷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此外,具有免疫活性的靶向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也被证明在治疗白血病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自身免搭桥系统来抵抗白血病细胞。
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CAR-T细胞治疗技术。
CAR-T细胞治疗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实现对白血病细胞的识别和攻击。
这种新型免疫治疗方式在顽固性白血糊调滴遣幕分放火回旋目蒲音文别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二、疗效评估方法的发展对于白血病治疗的成功与否,准确评估疗效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传统的临床观察和检查手段来评估治疗效果。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强、不准确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一系列新的疗效评估方法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1. 微环境评估白血病细胞存在于骨髓微环境中,并且与其相互作用。
因此,了解和评估微环境对白血病细胞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骨髓或淋巴结活检标本中相关指标(如淋巴细胞浸润和坏死等),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
2. 分子遗传学分析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白血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
论文题目:白血病的分子靶向治疗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或淋巴组织内白血细胞异常增生而引起的恶性疾病。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虽然有效,但往往伴随严重的副作用和治疗耐药性。
随着对白血病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分子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主要靶点及其药物、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原理分子靶向治疗是利用特定的分子靶点,如白血病细胞表面的抗原或关键信号通路中的蛋白质,设计并使用靶向性药物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和生存。
与传统化疗相比,分子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靶向性和较少的非靶向副作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治疗相关的毒性。
2. 主要的分子靶向药物及其靶点2.1 BCR-ABL 抑制剂Imatinib:作为第一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中,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激活,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
2.2 CD20 抑制剂Rituximab:Rituximab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通过诱导细胞毒性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减少白血病细胞数量。
2.3 FLT3 抑制剂Midostaurin:Midostaurin是一种FLT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FLT3突变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通过抑制FLT3信号通路来阻止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2.4 BCL-2 抑制剂Venetoclax:Venetoclax是一种BCL-2抑制剂,已批准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通过阻断BCL-2抑制凋亡蛋白的功能,促使白血病细胞进入凋亡通路。
3. 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在白血病治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应用成果:CML治疗:Imatinib等BCR-ABL抑制剂使得大多数CML患者可以达到持久的淋巴细胞完全反应(CCyR),大幅提高了生存率。
白血病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白血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传统的白血病治疗方式,如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率,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限制和挑战。
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白血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进行治疗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到有缺陷或异常的细胞中,修复或替代不正常的基因,并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白血病的基因治疗中,常用的策略包括基因修复、基因靶向治疗和免疫基因治疗。
基因修复是指通过修复有缺陷的基因,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
目前,针对白血病的基因修复主要采用的是CRISPR-Cas9技术。
该技术利用了一种细菌天然存在的防御机制,可以精确地剪切和编辑DNA序列,进而实现对基因的修复。
通过CRISPR-Cas9技术,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修复了一些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缺陷,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因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特定的基因或蛋白质靶点,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在白血病中,常用的靶向治疗方法是使用小分子靶向药物或单克隆抗体。
这些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抑制特定的癌细胞生长和扩散,而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小。
目前,一些靶向药物已经成功地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免疫基因治疗是指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清除癌细胞。
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是采用CAR-T细胞治疗。
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利用患者体内自身的T细胞,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其进行修饰,使其具备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能力。
经过体外培养和扩增后,修饰后的CAR-T细胞重新注入患者体内,发挥抗肿瘤效应。
临床研究表明,CAR-T细胞治疗对于某些难治性白血病有着显著的疗效,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二、白血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目前,白血病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
白血病治疗新进展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白血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
首先,我们回顾了白血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
随后,我们介绍了传统的白血病治疗方法及其局限性。
接着,我们详细讨论了白血病治疗的新策略,包括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和基因编辑等。
最后,我们总结了这些新进展对白血病治疗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 引言白血病是一类由造血系统恶性克隆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血液恶性肿瘤。
根据细胞类型和病程特征,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造成了严重影响。
传统的白血病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很多局限性,如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等。
2. 传统白血病治疗方法的局限性2.1 化疗化疗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然而,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造血功能抑制、恶心呕吐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长期使用化疗药物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限制了治疗效果。
2.2 放疗放疗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局部病灶,如淋巴结肿大等。
然而,放疗对正常组织也会产生损伤,如骨髓抑制、皮肤炎症等。
因此,放疗在治疗白血病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2.3 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替代患者的异常造血系统来治疗白血病的方法。
然而,由于供体的匹配性和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问题,造血干细胞移植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且移植后的并发症风险较高。
3. 白血病治疗的新策略3.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靶点进行治疗的方法。
通过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如BCR-ABL、FLT3-ITD等,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例如,伊马替尼是一种针对BCR-ABL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疗药物,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3.2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治疗白血病的方法。
例如,CAR-T细胞疗法利用改造的T细胞靶向白血病细胞表面的抗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治疗效果。
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 )出现复发或难治,其长期存活机会极少,传统化疗可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患儿完全缓解率达81.0%~93.0%[1-2],但长期无病生存率只有27.0%~50.0%[2-3]。
早期骨髓复发及T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 -ALL )复发者预后更差,5年生存率只有20.0%[3]。
巩固治疗复发的ALL ,缓解率更低[1]。
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 -nousleukemia ,AML )首次复发患儿使用强烈化疗方案缓解率为56.0%~76.0%,但远期生存率只有23.0%~43.0%,晚期复发的AML 化疗反应率不超过25.0%[4-5]。
复发难治性AL 再治疗化疗方案强,由于化疗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特异性的识别,往往产生显著的不良反应而危及患儿生命,患儿很少能长期耐受强烈化疗。
因此,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存率,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
随着人们对复发难治性AL 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不断深入认识,全基因组学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对AL 发病机制及预后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有肿瘤细胞靶点被发现,基于靶点的高端生物技术在临床不断被应用,并取得显著疗效。
本文就儿童复发难治性AL 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单克隆抗体利用白血病细胞表面表达特征性抗原分子作为“靶点”,设计针对这些特异抗原的单克隆抗体,通过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或携带放射性物质及细胞毒药物直接或间接攻击肿瘤细胞而诱导细胞凋亡。
这样,肿瘤细胞可被有选择地杀灭,治疗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减少了传统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已有多种单克隆抗体用于儿童复发难治性AL 的研究,并取得了乐观的效果。
1.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CD20抗原可见于近50.0%儿童及33.0%成人前体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进展邱国胜综述,于洁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400014)【关键词】白血病/治疗;白血病,淋巴样/治疗;急性病;儿童;综述doi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19(2015)17-2604-04smoke increase the risk of 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 [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2,470(9):2369-2375.[7]Catterall A.The natural history of Perthes ′disease[J].J Bone Joint Surg Br ,1971,53(1):37-53.[8]Herring JA ,Neustadt JB ,Williams JJ ,et al.The lateral pillar classification of Legg -Calv é-Perthes disease[J].J Pediatr 0rthop ,1992,12(2):143-150.[9]Little DG ,Kim HK.Potential for bisphosphonate treatment in 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J].J Pediatr Orthop ,2011,31(2Suppl ):S182-188.[10]王显印,吾不力·阿扎提.浅谈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中医调治[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9):5378.[11]Wiig O ,Terjesen T ,Svenningsen S.Prognostic factors and outcome oftreatment in Perthes diseas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68patients with five -year follow -up[J].J Bone Joint Surg Br ,2008,90(10):1364-1371.[12]徐晨阳,蒋纯志,梁斌.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植入修复创伤后儿童股骨头坏死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5):197-198[13]王西迅,诸葛天瑜,陈旭辉,等.血管束植入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的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骨伤,2006,19(5):276-278.[14]Chotivichit A ,Korwutthikulrangsri E ,Pornrattanamaneewong C ,et al.Coredecompression with bone marrow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head osteonecrosis[J].J Med Assoc Thai ,2014,97Suppl 9:S139-143.[15]黄恺,王子明,杜全印,等.新手术:部分带阔筋膜张肌骨膜瓣移植术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的早期疗效观察[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4,8(5):568-573.[16]Kim HK ,da Cunha AM ,Browne R ,et al.How much varus is optimal withproximal femoral osteotomy to preserve the femoral head in 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J].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93(4):341-347.[17]Wenger DR ,Pandya NK.Advanced containment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of Perthes disease :salter plus varus osteotomy and triple pelvic ostcotomy [J].J Pediatr Orthop ,2011,31(2Suppl ):S198-205.[18]夏永杰,李明.儿童Perthes 病的手术治疗现状[J].重庆医学,2009,38(9):1118-1120.[19]Bulut M ,Demirts A ,Ucar BY ,et al.Salter pelvic osteomy in the treatmentof 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 :the meduium -term results[J].Acta Orthop Belg ,2014,80(1):56-62.[20]童学波,孙洁,沈丽萍,等.Chiari 骨盆内移截骨术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远期疗效[J].中外医疗,2013,32(18):61-62.[21]许益文,李明,张德文,等.改良Salter 三联截骨治疗儿童Perthes 病[J].重庆医学,2009,38(22):2860-2862.[22]Hosalkar H ,Munhoz da Cunha AL ,Baldwin K ,et al.Triple innominateosteotomy for 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 in children :does the lateral coverage change with time?[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2,470(9):2402-2410.[23]甘先民,张寿.Perthes 病研究现状[J].海南医学,2013,24(8):1183-1186.[24]Pecquery R ,Laville JM ,Salmeron F.Legg -Calve -Perthes disease treatmentby augmentation acetabuloplasty [J].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0,96(2):166-174.[25]杨劼,张建立,郭源,等.比较股骨内翻截骨联合Salter 截骨与骨盆三联截骨治疗重度Perthes 病[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34(12):910-914.(收稿日期:2015-04-05)作者简介:邱国胜(1989-),男,广西北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儿血液肿瘤方向的研究;E -mail :qiuguosheng789@ 。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以早幼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障碍为特征。
在治疗过程中,早期幼稚的粒细胞聚集在骨髓,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不幸的是,APL 在早期常常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延误了治疗的机会。
然而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治疗和靶向药物的发展,APL的治疗进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突破。
APL的治疗策略已经从传统的化疗发展到了全身分子靶向治疗。
APL患者中约90%的病例表现出PML-RARA基因融合,这一融合基因是APL发展的关键驱动因子。
新型靶向药物包括三氧化二砷(ATO)和分子靶向抑制剂等,通过干扰PML-RARA的功能,促进白血病细胞的成熟和凋亡,从而实现治疗目标。
三氧化二砷作为APL病例的首选治疗药物,已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APL的化疗方案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传统的化疗方案使用细胞毒性药物,如阿糖胞苷和维甲酸,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三氧化二砷和维甲酸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强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果,减少复发率。
化疗方案也在研究中逐渐从传统的病理学治疗向个体化治疗转变,根据患者的基因变异和表达型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干细胞移植作为APL的最后稳定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干细胞移植可以有效清除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减少复发的风险,并提供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
干细胞移植并非所有APL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而是针对高危患者、复发患者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近年来,微小残留疾病(MRD)监测的引入,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并指导干细胞移植的时机和方案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的进展,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靶向药物的应用、化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干细胞移植的创新都为APL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和预后。
白血病治疗的新进展白血病是一种由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长期以来,针对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传统方法,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限制。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白血病治疗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白血病治疗的新进展,涉及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编辑等方面。
一、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特定分子的活性,阻断其增殖和生存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这为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 信号转导抑制剂信号转导抑制剂是一类针对异常信号通路的药物,广泛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中。
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此外,其他一些信号转导抑制剂如来那替尼(Nilotinib)和达沙替尼(Dasatinib)也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历史药物的再利用近年来,一些临床上已经应用的药物被发现在白血病治疗中具有新的作用。
例如,雷莫芦单抗(Rituximab)最初是用于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但后来被证实在一些白血病类型中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这种再利用现有药物的策略可以加快新药研发的速度,缩短疗效验证的时间。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宿主免疫系统,使其识别并攻击白血病细胞的治疗方法。
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主要涉及到细胞免疫疗法和抗体免疫疗法。
1. 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近年来白血病免疫治疗的重要突破。
该疗法通过工程改造病患自身的T细胞,使其表达具有特异性抗原识别能力的嵌合抗原受体(CAR),进而杀伤白血病细胞。
CAR-T细胞疗法不仅在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在一些难治性或复发性的白血病患者中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2. 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可以增强宿主免疫机制应答的药物。
*综述*靶向.1))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杨川综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第一研究室)%%%(!通信作者 杨川 $?7>C D;$)!)"$!!*'M;@?!! 摘要 !.1))是相对分子质量约!'(%%%的$型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唾液酸黏附素家族成员之一!是,细胞受体的抑制性辅助受体!与,细胞的发生)分化以及功能密切相关+.1))特异性地表达于成熟,细胞和"%W,淋巴瘤细胞表面+因此!抗.1))抗体药物已成为相关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此文就.1))的分子特征)功能以及靶向.1))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 !抗原!.1))-分子靶向治疗-白血病!,细胞1'!$!%M'#*%%;?7M L M;A'!!"*)2)%)%%(%$2%%%(%)454E>G B E?I E8G4982F!!A<E>@4<4?<B4>E6J C7>E G=<4;J N6B7:;E5<9G;4=R4N9E!-#*+(%'#*C.O!H)I)#E G%,#J.E#?.E9!5%#*+%#"P*I?"?'?).;3".8.+"G#87E.4'G?I(.O!,?4O!5%#*+%#""%%%'!!(%"*#(.E E)I N.*4"*+#'?%.E$-#*+(%'#*!D/#"8$9G)"!"*) !($O G./.*:5<>E G</!.1))!7B D J<$B G7A4?<?E G7A<0C D;@J G@B<>A9>B:"!'(%%%G<C7B>V<?@C<;H C7G?744!>47?<?E<G@I B:<4>7C>;7;>F7F:<4>AI7?>C D>AB:<>??H A@0C@E H C>A4H J<G I7?>C D M.1))>47A>A:>E>B@G D7H N>C>7G D G<;<J B@G I@G,;<C C G<;<J B@G47A F;C@4<C D G<C7B<F B@B:<F<V<C@J?<A B!F>I I<G<A B>7B>@A!7A F I H A;B>@A@I,;<C C4M.1))>44J<;>I>;7C C D<N J G<44<F@A B:<4H G I7;<@I?7B H G<,;<C C47A F"%W@I,C D?J:@?7;<C C4M#:<G<I@G<!7A B>2.1))7A B>E@F D F G H0:74E<;@?<@A<@I B:<:@B4J@B4>A B:<B G<7B?<A B@I G<C7B<F B H?@G4M#:>47G B>;C<G<V><94B:<?@C<;H C7G;:7G7;B<G>4B>;47A F I H A;B>@A4@I.1))!749<C C74G<4<7G;:J G@0G<44@I.1))2B7G0<B<F B:<G7J D I@G7;H B<C D?J:@E C74B>;C<H P<?>7M.S4J K7>?5/!&A B>0<A4!.1))-8@C<;H C C7G B7G0<B<F B:<G7J D-(<H P<?>7!,2;<C C1'!$!%M'#*%%;?7M L M;A'!!"*)2)%)%%(%$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H B<C D?J:@E C74B>; C<H P<?>7!&((#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肿瘤!主要表现为骨髓和淋巴组织中不成熟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可分为,细胞&((",2&((#和#细胞&(("#2&((#!,2&((和#2&((分别约占&((的#(W和)(W0!1+在,2&((中!分别有.1') .1!").1)%).1))).1#"等分子表达!其中*"%W ,2&((的淋巴细胞表面均高表达.1))0)1+&((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第一)二发病高峰分别在约(和(%岁0'1+&((主要发生在儿童中!成年&((约占&((的)%W0&1+目前!&((治疗主要是以蒽环类)长春新碱)天冬酰胺酶)糖皮质激素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化疗#0(1+鉴于化疗对儿童&((疗效良好!患儿缓解率达*"%W0*1!因此!在成年&((治疗中引入了儿童&((化疗方案+儿童&((疗法可使成年&((患者的缓解率达到$%W+然而!该疗法不能明显提高成年&((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约)%W#和'年无病生存率"低于)%W#0#1+虽然化疗对儿童和成年&((有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对机体毒性作用大)对复发%难治性&((疗效差)对提高成年&((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和老年&((患者的总缓解率*'&)*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A B),>@C@0>;7C4!';B@E<G)%)%!6@C M&'!"@M("@V <G 7C C G <4J @A 4<G 7B <!'%%#无明显作用+基于此!靶向.1))治疗&((成为一种新策略+#!2F !!的结构和抗原特征!M !!.1))的结构特征.1))是相对分子质量约!'(%%%的$型跨膜糖蛋白!特异性表达于,细胞!可分为))(两种亚型0$1+人.1))有$&#个氨基酸!包括胞外区"*$'个氨基酸#)跨膜区")'个氨基酸#)胞内区"!&!个氨基酸#+.1))属于免疫球蛋白">??H A @0C @E H C >A !!0#超家族中唾液酸黏附素家族成员!胞外区有#个!0结构域"结构域$7+#!"端624<B !0结构域可以与))!*2连接的唾液酸结合0"1+.1))是一个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胞外区#个结构域共包含!)个"2连接的糖基化位点!结构域$7#有*个"2连接的糖基化位点""&$)""')"!%!)"!!*)"!&()")!)#!其中"!%!位的"2连接的糖基化位点突变可导致.1))表达缺失!其余(个位点突变会使.1))对,细胞受体",;<C C G <;<JB @G !,.%#的抑制功能减弱0!%2!!1+.1))胞内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H A @G <;<J B @G B D G @4>A <2E 74<F >A :>E >B @G D ?@B >I !!#!8#和*个保守的酪氨酸残基!其中'个"Q#*))Q $)))Q $&)#在!#!8内+.1))在与,.%交联后!!#!8中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而募集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从而启动信号级联反应0$1+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中!.1))缺失会引起,.%活化上调0!)1!因此!.1))在下调,.%信号传导起重要的作用+目前对.1))下调,.%信号的作用机制仍未完全了解0!'1+!M )!.1))的抗原特征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是抗体特异性结合靶细胞!并对靶细胞进行特异性杀伤的基础+以.1))为靶点治疗&((主要是基于其抗原特征!包括特异性和内吞性两方面+"!#特异性$.1))表达于,细胞表面!不表达于#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淋巴细胞表面-在,细胞的发育分化过程中!.1))特异性地表达于成熟,细胞表面!不表达在祖,细胞)前,细胞)未成熟,细胞),母细胞)浆细胞表面-约"%W,淋巴瘤细胞表面高表达.1))!正常细胞表面几乎不表达.1))+")#内吞性$.1))胞内段靠近细胞膜的一段氨基酸序列"基序#可控制.1))在细胞膜上快速周转!这对.1))内化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控制内化的.1))基序定位于质膜近端的极性区!由!!个氨基酸残基"T %%=S %#T /T T #构成0!&1+细胞表面的.1))作为特异性受体!可与抗.1))单克隆抗体"单抗#结合并形成抗原2抗体复合物!在.1))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多种蛋白质的共同作用下!约$%W 抗原2抗体复合物得到 吞进入靶细胞0!(1+利用此特性可将抗体及其相连的效应分子或药物特异性地导入靶细胞!从而达到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因此!.1))的抗原特性使以.1))为靶点治疗,2&((的抗体药物研发成为热点0!*1+!!靶向2F !!治疗*,,的抗体药物到目前为止!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抗体药物靶点主要包括.1').1!").1)%).1))).1#"等!其中靶向.1))治疗&((的抗体药物有.@?E @B @N )$JG 7B H O H ?7E )8@N <B H ?@?7E 574H F @B @N "8N 5#)!A @B H O H ?7E'O @07?>;>A "!"'#+)M !!.@?E @B @N .@?E @B @N 是由去糖基化蓖麻毒素蛋白&链"F <0C D ;@4D C 7B <F G >;>A&;:7>A !F 0%#&#分别与鼠源抗.1))单抗"%+,&#和鼠源抗.1!"单抗"31'##偶联后按!J !混合制成+F 0%#&可通过催化核糖体%"&的灭活而抑制蛋白质合成0!#1+31'#2F 0%#&和%+,&2F 0%#&均具有抗肿瘤活性!当)种抗体药物联用时!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任一抗体药物单用+在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小鼠模型中!.@?E @B @N 可提高前体,2&((小鼠的存活率和生存期0!$1+在一项$期临床试验中!!#例儿童复发%难治性,2&((患者接受))&)()*?0%?).@?E @B @N +结果显示!患儿对.@?E @B @N 的最大耐受剂量为(?0%?)-'例患儿"!#M *W #得到完全缓解-另有*例和!例患儿的外周血细胞计数分别下降*"(W 和#(W 0!"1+在另一项$期临床试验中!!#例成年复发%难治性,2&((患者接受')()*)#和$?0%?).@?E @B @N +结果显示!成年患者对.@?E @B @N 的最大耐受剂量为#?0%?)"每个周期)!?0%?)#-!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0)%1+鉴于.@?E @B @N 在临床试验中的有效率和'%%较低!.@?E @B @N 治疗&((的*期临床试验未进行+)M )!$JG 7B H O H ?7E $J G 7B H O H ?7E 是靶向.1))的人源化!0-!型*&&)*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A B ),>@C @0>;7C 4!';B @E <G )%)%!6@C M &'!"@M (单抗!主要通过调节,.%和下游信号通路来影响细胞信号传导0)!1+$J G7B H O H?7E具有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但无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7<B O等0))1在!(例"!)例可完全评估毒性#儿童复发性.1))I&((患者中对$J G7B H O H?7E的疗效进行了临床研究+治疗方案包括先单纯给予$J G7B H O H?7E!剂量为'*%?0%?)!每周)次!共给予$剂-然后再每周&次进行联合标准化疗+结果显示!"例患儿在$J G7B H O H?7E联合化疗后完全缓解!其中#例的微小残留病灶阴性+&F V7A>等0)'1在成年复发%难治性前,2&((患者中对氯法拉滨%阿糖胞苷联合$J G7B H O H?7E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显示!$J G7B H O H?7E联合化疗的'%%为()W!明显高于氯法拉滨%阿糖胞苷单用"!#W#+目前$J G7B H O H?7E治疗儿童复发性&((的一项随机#期临床试验"".#%!$%)$!&#正在欧洲进行+此外!研究人员还尝试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J G7B H O H?7E治疗&((+可标记$J G7B H O H?7E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钇)!'!碘)!$*铼+.:<V7C C><G 等0)&1用"%钇标记的$J G7B H O H?7E通过放射免疫治疗"放疗#的方式治疗复发%难治性.1))I,2&((!结果显示!患者对"%钇标记的$J G7B H O H?7E放疗的总体耐受性良好+这表明!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药物治疗.1))I,2&((似是又一有希望的方法+)M'!8N58N5是由鼠源抗.1))!0-&型单抗"%+,&#的可变区与不具有细胞结合功能的假单胞菌外毒素&片段"相对分子质量'$%%%#"5$'$#通过二硫键连接构成的抗体药物0)(1+当8N5与靶细胞表面的.1))结合后可内化进入靶细胞!在胞内得到释放的5$'$通过抑制蛋白质翻译而诱导靶细胞凋亡0)*1+在一项评估8N5对青少年&((疗效的$期临床试验中!((例患者于)!F内隔天静脉输注(" (%%0%P08N5"'%?>A输完#+结果显示!在&#例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为')W!包括!!例")'W#完全缓解0)#1+/:@G B等0)$1在一项评估8N5对成年复发%难治性,2&((疗效的$期临床试验中!对!*例成年复发%难治性,2&((患者于)!F 内隔天静脉输注'%)&%或(%%0%P08N5"'%?>A 输完#!共输注*剂+结果显示!在!(例可评估的患者中!'%%为!'W!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在一项评估8N5对青少年复发%难治性前,2&((疗效的*期临床试验中!')例复发%难治性前,2&((患者于)!F内隔天静脉输注&%%0%P08N5!共输注*剂+结果显示!在)$例可评估患者中!'%%为)$M*W0)"1+8N5在$期临床试验中对复发%难治性,2&((呈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和较好的安全性!但在*期临床试验中结果不甚理想+目前!8N5治疗&((的$%*期临床试验仍在进行中+)M&!!"'!"'是人源化抗.1))!0-&型单抗与卡里奇霉素";7C>;:<7?>;>A#偶联构成的抗体药物0'%1+卡里奇霉素是1"&损伤药物!可插入1"&小沟引起双链1"&断裂!从而杀伤肿瘤细胞0'!1+!"'与,细胞表面的.1))抗原结合后!可内化进入细胞!并在溶酶体作用下!抗体偶联药物的连接子断裂!在胞内得到释放的卡里奇霉素可使靶细胞1"&断裂而引起细胞凋亡0')1+在一项评估!"'的*期临床试验中!每'"&周给予&"例复发%难治性&((患者!M$?0%?) !"'+结果显示!'%%为(#W0''1+在一项评估!"'的#期临床试验中!')*例复发%难治性&((患者接受!"'或标准疗法+结果显示!!"'和标准疗法接受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W和)"W!!"'疗效明显好于标准疗法0'&1+根据!"'治疗复发%难治性&((的#期临床试验结果!美国+1&和欧洲药品管理局于)%!#年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前体,2&((0'(1+T!结语靶向.1))的抗体药物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已获批上市!从临床试验结果来看!!"'具有很好的疗效和较小的毒副作用+然而!上市后监测其长期使用的不良反应仍十分必要!因为.1))同样可表达于成熟,细胞表面!!"'对成熟,细胞也有杀伤作用!长期使用!"'是否会使,细胞数量降低!仍需进一步观察+随着抗体研发技术的发展!双特异性抗体将是抗体研发的新方向+,2&((的淋巴细胞表面存在多种抗原分子!可开发双特异性抗体治疗&((+靶向.1))治疗&((的嵌合抗原受体#细胞免疫疗法也是治疗&((的新手段!在前期研究中已显现有希望的结果+新技术与新方法能否在&((治疗中发挥更好的疗效!值得人们进一步探索+*(&)*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A B),>@C@0>;7C4!';B@E<G)%)%!6@C M&'!"@M(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参考文献0!1#<7;:<D 1#!5H >.3M .@?J7G 7B >V <I <7B H G <47A F@H B ;@?<4E <B 9<<A J 7<F >7B G >;#2;<C C 7A F ,2;<C C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70)1M (7A ;<B 'A ;@C !)%!"!)%"'#$<!&)2<!(&M 1'!$!%M !%!*%/!&#%2)%&("!"#'%%'!2)M0)1%@4<A B :7C)!"7U V >&/!(H @8!<B7C M3<B <G @0<A <>B D @I 4H G I 7;<.1!"7A F .1))<N J G <44>@A >A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3<?7B @C !)%!$!"'"!!#$$'()2$'((M 1'!$!%M !%%)%7L:M )()'(M 0'1%7I <>3!S 7A B 7G L>7A38!)7E E @H G $)M %<;<A B 7F V 7A ;<4>A B :<B G <7B ?<A B @I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H P (D ?J :@?7!)%!"!*%"!!#$)*%*2)*)!M1'!$!%M !%$%%!%&)$!"&M )%!"M !*%(%#!M0&1&C F @44!!/B <>A &/M&F V 7A ;<4>A7F H C B7;H B <C D ?J:@E C 74B >;C <H P <?>7B :<G 7J D 0)1M (<H P(D ?J :@?7!)%!$!(""(#$!%''2!%(%M 1'!$!%M !%$%%!%&)$!"&M )%!#M !'(&'#)M0(1王慧!毋艳!刘晓娟M 吡柔比星)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联合治疗复发与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效果0)1M 临床医学!)%!"!'""!!#$$$2"%M1'!$!%M !"()$%L M >44A M !%%'2'(&$M )%!"M !!M %'*M0*1潘慈!顾龙君!薛惠良!等M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诱导化疗修正方案的近期临床评估0)1M 中华儿科杂志!)%%#!&("(#$')&2')$M 1'!$!%M '#*%%L M >44A $%(#$2!'!%M )%%#M %(M %%)M0#1%@A 4@A &!#V >B @&!%@9<)8M#G <7B ?<A B@IG <C 7J4<F %G <I G 7;B @G D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A7F H C B 40)1M .H G G 'A ;@C%<J !)%!*!!$"*#$'"M1'!$!%M !%%#%4!!"!)2%!*2%(!"2$M0$1#<F F <G #+!5@<).!3774S 8M.1))$7?H C B >I H A ;B >@A 7CG <;<J B @G B :7B G <0H C 7B <4,C D ?J :@;D B <4H G V >V 7C 7A F 4>0A 7C B G 7A 42F H ;B >@A 0)1M &F V !??H A @C !)%%(!$$$!2(%M 1'!$!%M !%!*%(%%*(2)##*"%(#$$%%!2%M0"1$G <^@2'G E <7)!/>;7G F#!.H >3!<B7C M8@C <;H C 7GE 74>4@I:H ?7A.1))I H A ;B >@A 7A FB :<G 7J <H B >;B 7G 0<B >A 00)1M"7B .@??H A !)%!#!$"!#$#*&M1'!$!%M !%'$%4&!&*#2%!#2%%$'*2*M0!%1=74>?(!,H :7G >+38!Q @07A 7B :7A 8!<B7C M"2C >A P <F 0C D ;@4D C 7B >@A G <0H C 7B <4.1))@G 07A >O 7B >@A7A FI H A ;B >@A 0)1M +G @A B !??H A @C !)%!"!!%$*""M 1'!$!%M ''$"%I >??H M )%!"M %%*""M0!!1$A B <G >A 7)%!)H A 0)!87;7H C <D 8/M .@@G F >A 7B <FG @C <4I @G 0C D ;7A 4>A G <0H C 7B >A 0B :<>A :>E >B @G D I H A ;B >@A @I .1))@A ,;<C C 40)1M ,>@?<F )!)%!"!&)"&#$)!$2)')M 1'!$!%M !%!*%L M E L M )%!"M %#M %!%M0!)1,<F A 7GS )!/:7A >A 7$!,7C C <B %!<B 7C M 3H ?7A.1))>A :>E >B 4H G >A <,;<C C G <;<J B @G 7;B >V 7B >@A >A7:H ?7A.1))B G 7A 40<A >;@H 4<?@F <C 0)1M )!??H A @C !)%!#!!""""#$'!!*2'!)$M 1'!$!%M &%&"%L>??H A @C M !#%%$"$M 0!'15@<).!#<F F <G#+M .1))7A F />0C <;2->A,;<C C I H A ;B >@A 7A F B @C <G 7A ;<0)1M #G <A F 4!??H A @C !)%!)!''"$#$&!'2&)%M 1'!$!%M !%!*%LM >B M )%!)M %&M %!%M 0!&1.:7A.3!=7A 0)!+G <A ;:%%!<B 7C M !A B <G A 7C >O 7B >@A@I B :<C D ?J :@;D B >;4H G I 7;<J G @B <>A.1))>4;@A B G @C C <F E D 7A @V <C <?E G 7A <J G @N >?7C;D B @J C 74?>;?@B >I 0)1M ),>@C.:<?!!""$!)#'"&'#$)#$%"2)#$!(M1'!$!%M !%#&%L E ;M )#'M &'M )#$%"M0!(1#7B <A @3!(>3!/;:H G8)!<B 7C M 1>4B >A ;B <A F @;DB >;?<;:7A >4?4@I .1))"/>0C <;2)#7A F/>0C <;2+G <I C <;B G @C <4>A;<C C 4>0A 7C >A 07A F >A A 7B <>??H A >BD 0)1M 8@C .<C C ,>@C !)%%#!)#"!*#$(*""2(#!%M 1'!$!%M !!)$%8.,M %%'$'2%#M0!*1=@C 4P 72=74:<G&!%@E 7P5!/?@C <94P >5!<B 7C M $?<G 0>A 07A B >E @F D 2F G H 0;@A L H 07B <4I @GB G <7B >A 0C D ?J :@>F ?7C >0A 7A ;><40)1M $N J <G B 'J >A$?<G 01G H 04!)%!#!))"'#$)("2)#'M 1'!$!%M !%$%%!&#)$)!&M )%!#M !'**&&#M0!#13<G G <G 7(!+7G 7:%&!5<C C <0G >A >6&!<B 7C M !??H A @B @N >A 4707>A 4B.1!"7A F.1))7G <<I I <;B >V <>AP >C C >A 0J G <;H G 4@G 2,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C C 4"*L "?E .0)1M(<H P <?>7!)%%%!!&"(#$$('2$($M 1'!$!%M !%'$%4L M C <H M )&%!##"M 0!$13<G G <G 7(!Q 7G E G @H 0:/!-:<B ><6!<B7C M#G <7B ?<A B@I /.!1%:H ?7A,;<C C J G <;H G 4@G&((9>B :7A B >2.1!"7A F7A B >2.1))>??H A @B @N >A 40)1M (<H P <?>7!)%%'!!#")#$''&2''$M 1'!$!%M !%'$%4LM C <H M )&%)#"%M 0!"13<G G <G 7(!,@4B G @?,!-@G <(!<B7C M&J :74<!4B H F D @I .@?E @B @N >A J <F >7B G >;J 7B ><A B 49>B :G <I G 7;B @G D ,2C >A <70<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5<F >7B G3<?7B @C'A ;@C !)%%"!'!"!)#$"'*2"&!M 1'!$!%M !%"#%853M %E %!'<'!$!E F I )!!M 0)%1/;:>A F C <G )!-7L 7V <C C >/!%7V 7A F >+!<B 7C M &J :74<$4B H F D@I 7;@?E >A 7B >@A @I 7A B >2.1!"7A F 7A B >2.1))>??H A @B @N >A 4".@?E @B @N #>A7F H C B J 7B ><A B 49>B :G <I G 7;B @G D ,2C >A <70<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70)1M ,G )37<?7B @C !)%!!!!(&"&#$&#!2&#*M 1'!$!%M !!!!%L M !'*(2)!&!M )%!!M %$#*)M N M 0)!1(H ?E/!+C <>4;:<G/)!=><F <?7A A&!<B 7C M $A 070<?<A B @I .1))@A,;<C C 49>B :B :<?@A @;C @A 7C 7A B >E @F D <J G 7B H O H ?7E 4B >?H C 7B <4B :<J :@4J :@G D C 7B >@A@I H J 4B G <7?>A :>E >B @G D 4>0A 7C 4@I B :<,;<C CG <;<J B @G 0)1M ).<C C.@??H A />0A 7C !)%!*!!%")#$!&'2!(!M 1'!$!%M !%%#%4!)%#"2%!*2%'))2!M 0))1%7<B O $&!.7>G @8/!,@G @9>B O 8)!<B7C M%<2>A F H ;B >@A;:<?@>??H A @B :<G 7J D 9>B :<J G 7B H O H ?7E>A G <C 7J 4<F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J :74<*G <4H C B 4I G @?.:>C F G <A ,4'A ;@C @0D -G @H J ".'-#4B H F D &16(%&5)0)1M 5<F >7B G ,C @@F.7A ;<G !)%!(!*)"##$!!#!2!!#(M 1'!$!%M !%%)%JE ;M )(&(&M 0)'1&F V 7A >&/!8;1@A @H 0:/!.@H B G </!<B 7C M /='-/%"!%$7J :74<)B G >7C @I ;C @I 7G 7E >A <%;D B 7G 7E >A <%<J G 7B H O H ?7E I @G G <C 7J 4<F %G <I G 7;B @G D 7;H B <C D ?J :@;D B >;C <H P 7<?>70)1M,G)37<?7B @C !)%!&!!*("&#$(%&2(%"M1'!$!%M !!!!%E L :M !)##$M0)&1.:<V 7C C ><G 5!$H 0<A <#!%@E >C C 7G F"!<B 7C M "%Q 2C 7E <C C <F 7A B >2.1))<J G 7B H O H ?7EB <B G 7N <B 7A>A 7F H C B 49>B :G <I G 7;B @G D @G G <C 7J 4<F.1))2J @4>B >V <,2;<C C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7$7J :74<!F @4<2<4;7C 7B >@A4B H F D 0)1M (7A ;<B37<?7B @C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A B ),>@C @0>;7C 4!';B @E <G )%)%!6@C M &'!"@M ()"'#$<!%$2<!!#M 1'!$!%M !%!*%/)'()2'%)*"!(#%%%)%2&M 0)(1S G <>B ?7A%)!574B 7A !M &A B >E @F D IH 4>@A J G @B <>A 4$7A B >2.1))G <;@?E >A 7A B >??H A @B @N >A?@N <B H ?@?7E J 74H F @B @N 0)1M .C >A .7A ;<G%<4!)%!!!!#")%#$*'"$2*&%(M 1'!$!%M !!($%!%#$2%&')M ..%2!!2%&$#M0)*1S >A L D@!!87B C 794P 72=74@94P 7S !.:<AK !<B 7C M .:7G 7;2B <G >O 7B >@A@I B :<7A B >2.1))B 7G 0<B <FB :<G 7J D !?@N <B H ?@?7E J 74H F @B @N !I @G,2;<C C J G <;H G 4@G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5<F >7B G,C @@F.7A ;<G !)%!#!*&"!!#$!2&M 1'!$!%M !%%)%JE ;M )**%&M 0)#1=7D A <&/!/:7:""!,:@L 97A >1!<B 7C M 5:74<!4B HF D@I B :<7A B >2.1))>??H A @B @N >A ?@N <B H ?@?7E J 74H F @B @NI @G;:>C F 2:@@F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C @@F !)%!#!!'%"!&#$!*)%2!*)#M 1'!$!%M !!$)%E C @@F 2)%!#2%)2#&"!%!M 0)$1/:@G B")!S 7A B 7G L >7A3!)7E E @H G$!<B 7C M &J :74<$4B H F D@I?@N <B H ?@?7E J 74H F @B @N >A7F H C B 49>B :G <C 7J 4<F@G G <I G 7;2B @G D ,2;<C C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70)1M ,G )37<?7B @C !)%!$!!$)"'#$&&)2&&&M 1'!$!%M !!!!%E L:M !&$%*M 0)"1/:7:""!,:@L 97A >1!&H 0H 4BS !<B7C M%<4H C B 4I G @?7A >A B <G A 7B >@A 7C J :74<)4B H F D @IB :<7A B >2.1))>??H A @B @N >A @N <B H ?@?7E J 74H F @B @N >AG <C 7J 4<F@GG <I G 7;B @G D ;:>C F :@@F ,2C >A <70<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5<F >7B G ,C @@F .7A ;<G !)%)%!*#"(#$<)$!!)M 1'!$!%M !%%)%J E ;M )$!!)M 0'%1(7A O 7+!87I I >A >$!%@A F @A >8!<B 7C M .1))$N JG <44>@A >A ,2;<C C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E >@C @0>;7C 4>0A >I >;7A ;<7A F >?J C >;7B >@A 4I @G >A @B H O H ?7EB :<G 7J D >A7F H C B 40)1M .7A ;<G 4!)%)%!!)")#$'%'M 1'!$!%M ''"%%;7A ;<G 4!)%)%'%'M 0'!1#V >B @&!%@9<)8M !A @B H O H ?7E @O @07?>;>A I @G B :<B G <7B ?<A B @I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N J <G B'J >A,>@C#:<G !)%!#!!#"!)#$!((#2!(*&M 1'!$!%M !%$%%!&#!)("$M )%!#M !'$#)&&M0')1-<@G 0<,!S 7A B 7G L>7A3!)7E E @H G$!<B 7C M %@C <@I >A @B H O H ?7E @O @07?>;>A >A B :<B G <7B ?<A B @I G <C 7J 4<F %G <I G 7;B @G D 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H A @B :<G 7J D !)%!*!$")#$!'(2!&'M 1'!$!%M ))!#%>?B M !(M !%$M0''1S 7A B 7G L >7A 3!#:@?741!)@G 0<A 4<A)!<B7C M !A @B H O H ?7E @O @07?>;>A !7A 7A B >2.1))2;7C <;:<7?>;>A ;@A L H 07B <!I @G G <I G 7;B @G D 7A F G <C 7J 4<F 7;H B <C D ?J :@;D B >;C <H P 7<?>7$7J :74<)4B H F D 0)1M (7A ;<B 'A ;@C !)%!)!!'"&#$&%'2&!!M 1'!$!%M !%!*%/!&#%2)%&("!!##%'$*2)M0'&1S 7A B 7G L >7A38!1<&A 0<C @1)!/B <C C L<48!<B 7C M !A @B H O H ?7E @O @07?>;>AV <G 4H 44B 7A F 7G FB :<G 7J D I @G7;H B <C D ?J :@E C 74B >;C <H P <?>70)1M "$A 0C )8<F !)%!*!'#("$#$#&%2#('M 1'!$!%M !%(*%A <L?@7!(%")##M 0'(1(7?EQ "M !A @B H O H ?7E @O @07?>;>A $I >G 4B 0C @E 7C 7J JG @V 7C 0)1M 1G H 04!)%!#!##"!&#$!*%'2!*!%M1'!$!%M !%%#%4&%)*(2%!#2%$%)2(M"收稿日期$)%)%2%(2%$#*消息*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征稿征订启事!!&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原名&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属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重点介绍国内外生物制品学领域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技术和新成就!内容主要有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疫苗)肿瘤疫苗和其他非传染病疫苗)微生态制剂)抗毒素和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制品)诊断制品以及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检定和临床应用+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生物制品)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工作和研究的科技人员)卫生防疫工作者)临床医师和医药院校师生+本刊设有述评)综述)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学习交流)国际会议介绍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踊跃投稿和订阅+投稿网址$:B B J $%%;?7<4M ?<F C >A <M @G 0M ;A !录用稿件将在)"*个月内刊出+撰稿要求详见本刊稿约或浏览本刊网站查询+本刊通过邮局公开发行!双月刊!每期定价为*M %%元+报刊代号$&2))$+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亦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邮购+地址$)%%%(!上海市安顺路'(%号-联系人$赵英姿-电话%传真$%)!2*)$'&''#-$?7>C $0L 49O J !!*'M ;@?!>L E !;?7J :M @G 0-网址$:B B J $%%999M >L E >@C M ;@?!:B B J $%%0L 49O J N O O M D >>0C <M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A B ),>@C @0>;7C 4!';B @E <G )%)%!6@C M &'!"@M (。
・彷别关注・JMedRes,Feb2010,V01.39No.2靶向白血病特异性转录调节因子融合蛋白siRNA的研究进展赵午莉邵荣光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
在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血细胞分化受阻且增生能力增强,导致血细胞无限增生且替代了原有的正常细胞,诱发了白血病。
与大多数实体瘤不同,超过50%的白血病病例有明显的特异染色体改变,比如染色体异位和翻转,而且白血病和实体瘤相比具有更强的变异基因稳定性。
以上两点表明,靶向特异肿瘤基因的分子治疗对白血病来讲比实体瘤更有前景。
由于RNA干扰技术能使特异基因降解,高效抑制特异基因的表达,而不影响正常基冈的功能,因此采用siRNA对血液肿瘤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同时,针对肿瘤发病关键基因的RNA干扰治疗已经成为一种基因治疗的新措施。
白血病基因异位后产生的融合蛋白是白血病特异的分子标记。
融合前各蛋白均在血细胞的正常代谢或分化中起一定的作用,异位融合后所形成的异位融合蛋白多具有促增生或抑制分化的作用。
白细胞的一些转录因子在融合前,对血系干细胞分化为正常白细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异位融合后,所形成的白血病特异性转录调节因子融合蛋白大多具有促增生和抑分化作用。
融合蛋白从生物学功能来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具有酪氨酸激酶作用的异位融合蛋白,女口BCR—ABL、TEL—PDGFR、NPM—ALK、FLT3、LYN等异位融合蛋白;另一类是具有抑制造血转录调控作用的异位融合蛋白(白血病特异性转录调节因子融合蛋白),如AMLl/MTG8、MLL—AF4、PML/RARct和TEL/AMLl,E2A—PBXl、CBFJ3/MYHl1,MLIJAFl0,MLL/AF6和MLL/AFlq等融合蛋白。
研究表明针对具有酪氨酸激酶作用的异位融合蛋白干扰可降低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对白血病特异性转录调节因子融合蛋白干扰可降低白血病细胞的增生并促其分化,如针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521807);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3077258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70023017)作者单位: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纠E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6・对BCR—ABLmRNA的siRNA可以显著地降低白血病细胞的增生,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针对TEL—PDGFR的siRNA可以降低白血病细胞的增生能力,增强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用心1;针对Lyn融合基因的siRNA对白血病细胞作用48h后可引起白血病细胞凋亡H1;针对AMLl/MTG8的siRNA能够增强诱导剂TGFl/vitaminD3对白血病细胞的分化作用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