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
- 格式:ppt
- 大小:873.00 KB
- 文档页数:46
中国电影史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
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
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
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
《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课程代码:03511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中外电影史》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动画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自学应考者应掌握中外电影史的发展阶段、各种流派的产生背景及代表导演,具体了解著名导演的代表作品并进行电影语言的分析。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外国电影史和中国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古典电影,主要介绍了电影的诞生、从无声到有声、古典电影形态的确立及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
第二部分是艺术电影,主要介绍了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到法国的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三部分是新主流电影,主要介绍了新好莱坞与新德国电影。
第四部分是民族电影,主要介绍了亚洲的日本电影发展脉络。
中国电影史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主要介绍1896年中国电影的诞生。
第二部分是30年代电影,主要介绍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和中国的左翼电影运动。
第三部分是战时与战后,主要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四部分是“十七年”中国电影,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我国电影的十七年发展轨迹及艺术特点。
第五部分是“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主要介绍这一非常时期的电影现状。
第六部分是是“新时期”中国电影,重要介绍这一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创新浪潮及代表导演和作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中外电影史的基本发展脉络;2、理解各个时期和国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下,典型的电影运动、电影现象和电影美学流派的形式与风格;3、重点掌握一些重要的电影作者和电影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电影视听语言的分析;4、在编年研究的范畴内,突破国别界限,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国家和创作者进行相似分析研究。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视听语言、影视概论等。
视听语言是一门研究视听媒介及其语言艺术的课程,影视概论是介绍影视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概念本性、掌握影视语言,了解影视发展历程、分析影视艺术作品,更好地掌握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郑正秋、张石川等,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第二代: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沈浮等,他们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有声片时期。
●第三代: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谢铁骊等,他们最辉煌的时代是五六十年代。
●第四代:吴贻弓、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等,他们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有了独立拍片的机会。
●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他们大多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第六代:张元、贾樟柯、王小帅、娄烨、管虎、王全安、吴文光、路学长等,1990年代以后,他们试图在“第五代”电影霸权的王国里寻出一条出路,将结束中国电影一个时代的使命放到自己肩上,他们就是中国电影“第六代”。
一、第一代:郑正秋、张石川等,是中国电影的拓荒者,活跃于中国电影的开端时期。
郑正秋、张石川:《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
“明星”公司的资深创作人员。
影片多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建因果报应。
与“影戏”传统有着不解之缘。
他们的影片,尤其是张石川的创作中,非常注重商业性,因此改编了许多鸳鸯蝴蝶派的作品。
同时期,在香港,还有黎民伟的作品屹立于影坛,其代表作品是《庄子试妻》。
(一)“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纪录:1896年,上海徐园的“西洋影戏”。
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虹口大剧院。
独特的放映方式:与戏曲相结合,类似戏园子。
中国第一部影片: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里,由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的实录。
中国故事片的开端: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难夫难妻》,固定机位拍摄。
三大电影公司:明星,天一,联华。
(二)影戏的特点(1)这些影片大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功能的外衣,鼓吹所谓“含有褒善贬恶之意义”的主旨。
以此为依据来编演故事。
(2)影片的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讲故事”,善恶的较量。
(3)时空表现上,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来完成影片主要的表意任务,并把影片镜头语言的时空构成主要用于展现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
中国电影史一、中国电影的奠基——“影戏”(1896年~1932年)最早的故事短片: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等人拍摄《难夫难妻》香港第一部短片:1913年,黎明伟拍摄《庄子试妻》,并第一次被带到国外去放映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长片)、《海誓》、《红粉骷髅》(第一部侦探片)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18集)最早的演员:谭鑫培(代表作《定军山》)、严珊珊(代表作《庄子试妻》)最早的民族电影制作机构:商务印书馆(1917年开始经营,次年成立“活动影片部”)1920年,梅兰芳拍摄《天女散花》(第一部特技片)三大公司:“明星”影片公司(张石川,郑正秋等创办,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以神怪类题材为主)“天一”影片公司(《白蛇传》)“联华”影业公司(新派电影)二、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导演编剧:蔡楚生联华公司连映84天在莫斯科电影节获奖现实主义符合民众在九一八事变后的需求,宣传好,声音开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有目的的加以利用)左翼电影第一个高潮:1933年,“中国电影年”特征:1、反帝反封建的口号2、现实主义3、高峰(质、量)4、表现形式主旋律变革:首先,他们从编剧入手努力影响和改造电影创作其次,党组织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改造电影创作队伍,加强左翼创作力量第三,他们有目的地大力介绍了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经验第四,注意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通过电影评论影响和指导创作欣赏运动的第一部影片:《狂流》(夏衍创作,1933年3月上映)带有比较明显的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春蚕》(夏衍创作于1933年,根据矛盾小说改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的电影:《风云儿女》(编剧田汉、夏衍,导演许幸之,国歌诞生的电影)开始涉及从叙事和造型的不同方面结合的综合效果尝试电影民族文化意蕴的影片:《神女》(1934年,吴永刚编导,联华公司,无声电影)有声电影的三阶段:《野草闲花》(孙瑜第一部有声电影的尝试)《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桃李劫》(袁牧之第一次较全面地有意识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影片)软性电影:《马路天使》(袁牧之世界观和艺术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30年代电影明星:上官云珠三、战时(1937年~1945年)与战后(1945年~1949年)抗战时期电影的四个区域:国统区(武汉、重庆):《八百壮士》《塞上风云》(应云卫导演、阳翰笙编剧),《胜利进行曲》(史东山导演、田汉编剧),《中华儿女》(沈西苓编导)《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第一部正面描写抗战的宣传故事片)沦陷区(几乎全中国):1937年,日本人在长春建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拍“娱民电影”,《春江遗恨》《万世流芳》孤岛(上海):《木兰从军》(欧阳予倩编剧)《花溅泪》(于伶编剧)《孔夫子》(费穆编导)解放区(陕北):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38年10月袁牧之、吴印咸等开始拍摄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部影片)战后:国统区:《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和麻雀》(“昆仑”公司出品)《小城之春》(非主流电影“文华”公司出品费穆导演)战后电影:特点:1、电影走向全国2、继续发扬影戏,叙事为主,政治加入3、艺术形式粗糙,但仍在探索4、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5、电影理论走向成熟情节剧史诗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联合导演,是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影戏传统成熟的标志,把电影艺术技巧的运用和影片的内容表现成功的结合在一起,视觉细节和蒙太奇结构原则的运用《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编导)《希望在人间》(沈浮编导)《丽人行》(田汉编剧、陈鲤庭导演)《松花江上》(金山编导)现实主义电影:《万家灯火》(阳翰笙编剧,沈浮导演)喜剧电影:《幸福狂想曲》根据《三毛流浪记》改编,陈白尘和陈鲤庭合作,实则为一部悲喜剧《乌鸦与麻雀》40年代后期作品,成功把讽刺和隐喻结合,在艺术风格统一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旧中国第一部彩色片《生死恨》四、“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1966年)发展特点:艰难曲折、大起大落。
影视赏析电影艺术欣赏电影的制作过程准备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影⽚的构思通常由书⾯形式开始发展。
在此阶段,⼯作⼈员还必须开始筹募电影的制作、宣传及发⾏资⾦。
⼀、制⽚⼈制⽚⼈的⼯作包括由剧本发展出整个制作计划、筹募资⾦、安排⼈事等。
制⽚⼈的职务主要与财务及组织有关。
⼆、电影⽂学剧本⽂学部——电影导演1、⾃编⾃导式2、介⼊式3、接⼒棒式三、分镜头剧本:对未来的影⽚拍摄作出详尽的总体设计,为各部门创作提供依据。
四、选择外景与演员1、景外景的选择,往往会对导演的形象思维产⽣决定性的影响。
2、演员“明星制”“本⾊演员”、“性格演员”群众演员拍摄阶段拍摄阶段:在此阶段,就进⼊影像及声⾳的制作。
更明确地说,⼯作⼈员此时即开始拍摄“镜头”。
⼀个镜头是⼀系列连续拍摄的画格组成。
同时,摄制⼈员还记录或制造声⾳。
⼀、各项准备阶段美⼯布景:内景、外景⼆、实拍按场景分次,颠倒情节流程。
场记:写下每个镜头的场次编号、记录细节、“拍板”耗⽚⽐、抢拍、偷拍后期制作⼀、剪辑1、“化整为零”、“聚零为整”2、粗剪:依顺序将影⽚串接起来,不含任何声⾳效果或⾳乐。
定剪3、三度创作a、减法b、加法c、挪位《⿊炮事件》4、节奏⼆、混录1、录⾳⽅式:a、先期录⾳b、后期配⾳c、同期录⾳2、混录是最末⼀道⼯序:三条声带——⼀条声带——双⽚(审查)——拷贝电影的历史外国电影史电影的诞⽣第⼀节卢⽶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电影诞⽣的基本原理:“视觉滞留”——“⼼理认同”⼆、电影诞⽣⽇:1895年12⽉28⽇卢⽶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路14号⼤咖啡馆⾥,⽤他们的“活动电影机”⾸次售票公映影⽚——《⽕车到站》、《⼯⼚⼤门》第⼆节乔治?梅⾥爱的“银幕戏剧”⼀、创造了戏剧电影:固定摄影机⼆、创造了特技摄影:停机再拍特效电影的“开⼭⿐祖” ——《⽉球旅⾏记》1902 年特技摄影和镜头的组合全⽚分30场,共15分钟不同的风格:卢⽶埃尔:“再现⽣活”,⾃然、模拟现实的现实主义风格,是记录⽚的先驱。
《中外电影史》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本课程是动画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介绍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作品,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对电影艺术语言的直观感受与分析,激发对影视艺术的审美追求,获得一种影像思维的方式,为创作好的动画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外电影的历史,以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帮助学生在将来的艺术创作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文化,并吸收外国优秀的艺术成果,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创作水平。
2、适合本课程的工学结合项目:根据所学内容,写国产片、进口片影评各一篇、中国当代电影、欧洲当代电影现状分析文章各ー篇。
(三)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为主,配合主要影片的重点段落分析。
重点讲述各个时期的电影流派与产生原因、特点。
着重分析蒙太奇学派、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新好莱坞电影、中国新时期电影(第五代、第六代、新生代)。
结合写作作业安排,影评与现象分析各两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基本观点正确。
(四)考核方式平时作业(三次以上)与考试(命题写作)相结合,平时成绩乘以40%考试成绩乘以60%合计为学期成绩。
第一单元(一)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1)“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2) 30年代电影(1932年—1937年)(3)战时与战后(1937年—1949年)(4)“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年一1966年)(5)“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年一1976年)(6)“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年一1989年)(二)实训教学内容1、目的和任务通过对中国电影史的学习以及课后影评或论文的撰写,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2、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对电影艺术语言的直观感受与分析,激发对影视艺术的审美追求,获得一种影像思维的方式,为创作好的动画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中国电影史知识点梳理第一节:“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
8月11日,上海闸北唐家弄(今天潼路814弄35支弄)私家花园徐园内的“又一村”在表演的娱乐节目中间穿插放映了由外国人带入的影片,这是电影在中国放映最早的记录,距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仅半年多时间。
当时,中国人把它称为“西洋影戏”或“电光影戏”,以后统称为“影戏”。
上海第一座正式电影院——虹口大戏院。
以中国为题材的第一部纪录片:1896年美国缪托斯柯甫公司拍摄的《李鸿章在格伦特墓前》。
中外合拍的第一部影片:1902年,美国文列文同邵醉翁合拍《慈禧太后》。
第二节中国摄制电影的开始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片断。
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05,适逢谭鑫培60寿辰。
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
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到站》过了10年。
1909年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建立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问世。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严姗姗《庄子试妻》1920年中国第一种电影刊物是《影戏杂志》1921年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摄制的《阎瑞生》,第三节:电影产业化1923年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国产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中国早期著名的三大电影公司:三十年代形成了“明星”、“天一”、“联华”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1941年)1928年中国第一部武侠片:明星公司拍摄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1929年中国最早的电影歌曲:《寻兄词》出自电影《野草闲花》。
“鸳鸯蝴蝶派”电影:主要来源是以鸳鸯蝴蝶派文学为主的剧本,以言情、社会、家庭、武侠、军事、历史等为题材并有鲜明的类型意识,同时在内容题材和影像叙事上受到文明戏、古典戏曲、古代小说与好莱坞电影叙事手法的共同影响的商业电影。
《中国电影史》练习题及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第一节最初的尝试
一、电影传入中国
1、最初的电影放映
(1)电影的发明,通常是从__年__月__日法国人____在巴黎第一次公开放映他们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最初的电影片断开始算起的。
(1895,12,28;卢米埃尔兄弟)
(2)__年8月11日(光绪22年中秋节),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中推出了一种新玩意儿,人们管它叫做“西洋影戏”。
这是关于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纪录。
(1896)
(3)__年,西班牙人__首先将一些有简单情节的故事短片拿到中国来放映。
后来他成了在中国第一个经营
(4
(5、。
《中外电影史》课程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五号黑体)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外电影史 The history of World and China movie二、学时、学分及适用专业总学时数:36 学分:2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三、课程教学目标:电影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经济结构、技术体系和文化产品)。
换言之,电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一组成分,而且也是相互关联、互为条件的一组成分。
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
本课程是向同学介绍评析中国和外国电影各个历史阶段的主要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梳理出中外电影历史的发展线索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从发展比较的观点分析中外电影现象之间的联系、影响,重点透视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现状和发展的借鉴价值。
四、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要求同学了解中外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各个历史阶段电影的发展状况,生长的时代背景、具备的艺术特征以及重要人物和经典作品有初步理解和评析。
观摩任课教师指定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的电影文本,并结合历史语境进行鉴赏分析,把握中外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
本课程学时安排为140学时,考试时间不计入内。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经典片段评析观摩。
同时,由教师指定,要求学生在课余自行看完50部左右的中外电影史上的代表作品,并做好观片笔记。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在教学上要求对电影发展中所涉及到的问题精讲细评,深入讨论、准确掌握。
首先厘清中外电影发展中的诸多观点与争议的主要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讲解具体的影片创作和理论思潮,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和课外小论文写作,促使学生准确、明晰地掌握、分析中外电影发展的主要现象与问题,建立正确宏观的电影史识。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 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
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
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
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
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
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
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
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
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影戏”是电影在中国的嫁衣——浅谈早期中国电影的理论观念熊珩妤(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摘 要】在电影还未诞生之时,中国便早已有了幻灯和活动影戏。
在电影传入中国之初,这样的活动幻灯被我们叫做“影戏”。
由于是西方的舶来品,那时的影戏,也被称为“西洋影戏”“外国影戏”“西法影戏”“西人影戏”“东洋影灯”,再到随后的电子化机械设备“电光影戏”“机器电光影戏”。
①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影戏”也逐步被“电影”一词所代替,而“影戏”停留在中国电影史上之时,则正好是电影及电影理论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时光。
【关键词】影戏;形式;内容;本土化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109-02“影戏”在不同阶段的热度不一,本文简要梳理学界几位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试图进一步阐释“影戏”在当下电影理论研究中的必要性。
一、从“影戏”的“影”说起——中国电影形式篇罗艺军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开篇提到早期“中国电影艺术家的影戏观,是将戏剧的一整套结构、叙事方式,诸如冲突律、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剧作经验和戏剧场面调度、造型、表演经验搬到电影中来”。
②这指电影是对戏剧的复制,只是这个复制把戏剧的立体现场换成了平面荧幕。
陈犀禾教授认为“影戏对电影的基本认识是:戏是电影之本,而影只是完成戏的表现手段”。
③当初的中国还一度按照洋务运动的政治意识在看待舶来品,“师夷制夷”“中体西用”都是国人面对“洋物”的态度,按照这样的心理机制,电影摄影机的作用就只是完成再现“戏”的一个形式手段。
从1913年中国第一代电影人张石川、郑正秋将文明戏演员“搬”到摄影棚来出演戏剧,并用摄影机摄制的电影《难夫难妻》开始,叙事电影就在传统“影戏”观念下生长。
早期的中国电影人逐步将完整抑或片段的中国戏曲以及文明戏的创作方法直接嫁接到电影的摄制中,“影戏”就是“影”是完成“戏”的表现手段。
关于电影的一百个中国第一及中国电影导演代际与作品总结,你弄清楚了吗一百个中国第一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1896年8月11日,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
2、第一位放映电影的中国人是林祝三。
3、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1905年由北京中泰照相馆摄制。
4、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是由西班牙人A·雷玛斯1908年在上海建造的"虹口大戏院"。
5、中国第一个影片公司是1909年成立的亚细亚影片公司。
6、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由亚细亚影片公司出品、郑正秋编导的《难夫难妻》。
7、中国第一部运往海外放映的影片是《庄子试妻》。
(1913)8、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是严姗姗,她在《庄子试妻》中饰侍女。
9、中国第一位导演是郑正秋。
10、中国第一部风光片是1919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西湖风景》。
11、第一个由中国人投资建设的电影制片机构是1917年在上海设立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12、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20年由中国影戏研究社出品《阎瑞生》。
13、中国第一种电影刊物是1920年在上海出版的《影戏杂志》,陆洁、顾肯夫主办。
14、中国第一个电影学校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
15、中国第一次运用特技摄影的影片是《清虚梦》(1922年,商务印书馆摄制)16、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是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
17、中国第一本电影理论专著《影戏院》(1924年由徐卓呆译著)。
18、中国第一部童话片是1925年民新公司出品的《飞行鞋》。
19、中国第一公映美国有声电影《飞行将军》是1929年在夏令配克影戏院(今上海新华电影院)。
20、中国第一部正式发表的电影剧本是《申屠氏》,洪琛1925年创作。
21、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编剧是濮舜卿,1925年创作《爱神的玩偶》。
22、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导演是谢采真,1925年自导自演《孤雏悲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