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耐力素质的概念与意义耐力素质是人体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耐力素质水平。
一、耐力素质的概念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有机体经过长时间的活动必然要产生疲劳使其工作能力下降限制了运动的时间及水平的发挥这是有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但是疲劳又是提高有机体工作能力所必需的它是有机体机能恢复与提高的刺激物没有疲劳的刺激机本机能就不会得到提高。
疲劳产生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长时间的活动后体内能量物质大量被消耗又得不到及时补充于是产生疲劳活动后某些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等在肌肉中大量堆积使肌肉收缩能力下降造成肌肉疲劳活动后血液中PH值下降细胞外液水分和离子浓度以及渗透压发生变化使内环境稳定性失调从而导致疲劳由于以上因素的变化使皮层神经细胞能力降低神经活动过程抑制占主导地位形成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出现疲劳。
根据不同的工作特征疲劳可分为脑疲劳和体力疲劳。
不过在体育运动中更值得重视的是体力上的疲劳。
当疲劳出现时运动速度、力量、神经肌肉的协调配合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导致灵敏性和动作准确性降低妨碍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甚至会造成动作失败影响运动成绩。
因此提高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在运动实践中非常重要。
二、耐力素质的意义耐力素质是人体的基本身体素质之一。
耐力素质在超长跑、中长跑、长距离游泳、自行车、滑冰、滑雪、划船等周期性运动项目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耐力素质对其他项目如摔跤、柔道等非周期性项目也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耐力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抗疲劳的能力抗疲劳能力越强有机体保持持久的高水平运动的能力越强这对创造优异成绩无疑是有利的。
二通过耐力训练呼吸及心血管系统机能得到发展血氧供应充分必定使机体能量物质的贮备增多使有关生理、生化功能提高这能促进及加速训练后消除疲劳的过程。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心肺功能。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志品质。
3. 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运动习惯。
教学内容:1. 耐力素质训练的理论知识2. 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技巧3. 耐力素质训练的实践操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热身活动1. 集合整队,点名报数。
2. 进行5分钟的热身运动,包括慢跑、关节活动等。
二、理论讲解1. 讲解耐力素质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2. 分析耐力素质训练的原理和方法。
3. 强调耐力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耐力素质训练,包括:a. 慢跑:每组进行800米慢跑,每组之间休息3分钟。
b. 椭圆机训练:每组进行10分钟椭圆机训练,每组之间休息2分钟。
c. 游泳:每组进行10分钟游泳,每组之间休息2分钟。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训练感受,总结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训练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第二课时一、热身活动1. 集合整队,点名报数。
2. 进行5分钟的热身运动,包括慢跑、关节活动等。
二、理论讲解1. 讲解耐力素质训练的注意事项,如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
2. 分析耐力素质训练的效果评估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耐力素质训练,包括:a. 跑步:每组进行1000米跑步,每组之间休息5分钟。
b. 徒步:每组进行5公里徒步,每组之间休息5分钟。
c. 瑜伽:每组进行15分钟瑜伽练习,每组之间休息3分钟。
四、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训练感受,总结耐力素质训练的经验和体会。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训练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耐力素质训练中的表现,如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
2. 评估学生在耐力素质训练中的进步和效果。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1. 耐力素质训练的相关教材和视频。
2. 椭圆机、跑步机、游泳馆等运动设施。
3. 音乐播放设备。
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增强心肺功能。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运动技能。
3. 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内容1. 耐力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常见的耐力训练项目,如长跑、游泳、自行车等。
3. 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及安全防范措施。
三、教学过程(一)准备部分(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
2. 学生进行热身运动,包括慢跑、关节活动等,时间为5分钟。
3. 教师讲解耐力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时间为5分钟。
(二)基本部分(45分钟)1. 长跑训练:学生分组进行长跑训练,每组设置不同的距离,如2000米、3000米等。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呼吸和节奏。
2. 游泳训练:学生分组进行游泳训练,每组设置不同的泳姿,如自由泳、蛙泳等。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呼吸和姿势。
3. 自行车训练:学生分组进行自行车训练,每组设置不同的骑行距离,如10公里、15公里等。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注意速度和节奏。
(三)结束部分(20分钟)1. 学生进行拉伸运动,包括全身肌肉群的拉伸,时间为10分钟。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和收获,时间为5分钟。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如耐力、速度、姿势等。
2. 收集学生训练数据,如距离、时间等,进行数据分析。
3. 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建议。
五、教学注意事项1. 教师在讲解耐力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确保学生的安全。
3.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训练中有所收获。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运动兴趣。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在课后进行个人耐力训练,如慢跑、游泳、自行车等,每周至少进行2次,每次训练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一、耐力素质的概念与生理学基础1.概念耐力素质是指人体保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也可以认为是抗疲劳的能力。
耐力素质按运动时的外在表现,可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静力耐力、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等;按照器官的影响可分为呼吸和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全身耐力等;按供能特点,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按照工作环境,可分为高温工作耐力、低温工作耐力和低压工作耐力等。
2.发展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发展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是相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靠糖原和脂肪有氧分解供能)的能力。
这种有氧耐力可以通过人体的最大摄氧量反映出来。
第一,呼吸器官的机能得到良好的改善。
空气中的氧,首先是经过呼吸器官而弥散人血液的,人体的最大摄氧量一方面由于呼吸肌的力量发展。
肺活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肺泡的通透性好,与血液进行氧气交换的能力提高。
通过身体运动均可以提高这些机能;第二,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提高,血红蛋白有结合氧、携带氧的能力,可以将结合的氧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肌肉及其他组织。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红细胞的数量,提高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
提高机体有氧耐力的能力;第三,肌肉中的糖原、脂肪在酶的作用下利用氧进行代谢的能力。
经常从事身体运动,糖和脂肪可以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旺盛的有氧代谢,同时必须影响最大吸氧量;第四,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
在单位时间内血液循环的量愈多,运输氧的任务就完成得愈好,有氧耐力的运动能力就越强。
(2)发展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在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也称无氧运动。
第一,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提高。
经常从事速度性运动者,可以有效地提高肌肉无氧酵解能力。
这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生理因素;第二,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提高。
碳酸氢钠是体内重要的缓冲物质动生理学称“碳贮备”.经常锻炼身体者的碳贮备,比一般人增多10%有较强的缓冲乳酸的能力;第三,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力能力提高。
耐力素质训练方法教案一、概述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耐力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耐力素质指的是人体在持续运动中所能维持的能力,是体育运动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探讨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有效提升耐力水平。
二、训练内容1. 有氧训练有氧训练是提高耐力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有氧训练,可以增加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提升体内氧气供应,从而延缓疲劳,增强持久力。
常见的有氧训练包括慢跑、游泳、骑行等。
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训练,每次30-60分钟。
2. 阻力训练阻力训练可以有效锻炼肌肉力量和耐力,促进肌肉生长和代谢。
通过举重、器械训练等方式进行阻力训练,可以提高全身肌肉的耐力水平,增强抗疲劳能力。
建议每周进行2-3次阻力训练,每次45-60分钟。
3. 间歇训练间歇训练是一种高强度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提高心肺适应能力和乳酸阈值,增强肌肉耐力和爆发力。
通过快跑、爬坡、跳绳等方式进行间歇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强度运动,让身体更快适应高强度运动状态。
建议每周进行1-2次间歇训练,每次30-45分钟。
4. 循环训练循环训练结合有氧训练和阻力训练,通过交替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全面提高身体的耐力素质。
循环训练可以有效激发全身肌肉,进一步提升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是一种全面的耐力训练方式。
建议每周进行1-2次循环训练,每次60-90分钟。
三、训练方法1. 渐进原则在进行耐力训练时,要坚持渐进原则,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通过渐进性训练,可以让身体逐渐适应高强度运动,减少受伤风险,提高训练效果。
建议每周逐渐增加训练量,同时注意休息和恢复。
2. 多样化训练为了避免训练的单一性和枯燥性,建议多样化训练方法,包括有氧训练、阻力训练、间歇训练等。
多样化训练可以综合提高各个方面的耐力素质,让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3.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对提高耐力素质至关重要。
耐力素质训练是一种重要的体能训练方式,它可以提高身体的耐力水平,使人在长时间、高强度的活动中能够持久地保持高效率。
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几种常见的方法和手段。
一、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最常见的耐力素质训练方法之一。
有氧运动指的是通过使用氧气来供给身体能量的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这些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在进行有氧运动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可以逐步提高耐力水平。
二、间歇训练间歇训练是一种交替进行高强度和低强度运动的训练方法。
通过交替进行高强度运动和低强度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高强度运动的适应能力,延缓疲劳的产生。
例如,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快速跑步,然后放慢速度进行恢复,再重新加速,如此反复进行。
三、长时间持续运动长时间持续运动是通过进行较长时间的低强度运动来训练耐力素质。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增加心肺功能和提高肌肉的耐力,使身体能够在长时间的运动中保持稳定的状态。
例如,可以选择长时间的慢跑或者骑自行车等运动,在逐渐增加运动时间的同时,也可以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四、跳绳训练跳绳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耐力素质训练方法。
跳绳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加强下肢肌肉,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跳绳的时间和速度,逐渐增加跳绳的时间和困难度,以提高耐力水平。
五、爬山训练爬山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耐力素质训练方法。
爬山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群,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山地进行爬升,逐渐增加爬山的时间和高度,以达到锻炼耐力的目的。
六、游泳训练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有氧运动,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群,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泳姿、调整游泳的速度和时间来进行训练,逐渐增加游泳的距离和时间,以提高耐力水平。
七、刺激呼吸系统刺激呼吸系统是一种可以提高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可以通过深呼吸、快速呼吸、连续呼吸等方式来刺激呼吸系统,提高肺活量和呼吸效率。
可以选择不同的呼吸训练方法进行练习,如深呼吸5分钟、快速呼吸10分钟等。
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耐力是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在许多不同的运动中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耐力的提升可以帮助运动员保持较长时间高质量的表现,延缓疲劳,快速恢复,有效提高体能表现。
为了培养耐力素质,训练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 有计划性和适应性:耐力训练需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并根据个人的体能水平和训练进展进行调整。
训练计划应包括不同强度和时长的训练方式,以逐渐增加训练的负荷和挑战。
个体差异也需要考虑,根据个人的特点进行量化和个性化的训练。
2. 多样性和综合性:在耐力训练中,要注意多种不同类型的训练形式和方法。
这包括长距离持续性运动(如慢跑、骑车)、间歇性高强度运动(如间歇训练、爆发力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如跳绳、游泳)等。
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耐力的全面发展,避免单一训练方式的顶点效应。
3. 渐进性和变化性:耐力训练的强度和时长应该逐步递增,使身体适应较大的负荷和挑战。
一开始可以从较低的强度和时间开始,然后逐渐增加训练量。
此外,耐力训练中应该有一定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训练方式、训练强度、训练目标等来刺激身体的适应能力,避免训练的单调性。
4. 恢复与修整:在耐力训练中,适当的恢复和修整非常重要。
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后,身体需要恢复和修整,以便适应更大的训练负荷。
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并促进身体的适应和进步。
5. 合理的营养和补给:耐力训练需要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支持,因此合理的饮食和补给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修复身体组织的物质,保证训练效果和身体的恢复。
6. 积极的心态和持之以恒:耐力训练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积极的心态。
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瓶颈或困难,但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努力克服困难。
良好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可以帮助运动员在训练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是有计划性和适应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渐进性和变化性、恢复与修整、合理的营养和补给、积极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等。
耐力素质是指持续进行体力活动或运动的能力,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和全身耐力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耐力素质训练方法和手段:
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提高心肺耐力的有效方法,如跑步、游泳、跳绳、骑自行车等。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激活心肺系统,提高耐力水平。
2.高强度间歇训练:间歇训练是通过交替高强度和低强度运动组成的,如HIIT (高强度间歇训练)。
通过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刺激,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例如,快速跑步30秒,然后慢跑或步行1分钟,循环多次。
3.整体活动训练:通过有氧运动与肌肉耐力的结合训练,全身肌肉协同工作,提高全身耐力。
例如,综合训练、徒手训练、跳绳等,可以通过不同的动作和训练流程,全面提高肌肉耐力和整体身体素质。
4.渐进式训练:从适量到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进行渐进式训练。
逐步增加训练量和难度,让身体适应和适应更高水平的负荷,提高耐力素质。
5.长时间稳定运动:进行较长时间持续运动,如长跑、长骑行等,逐渐增加距离和时间。
通过锻炼身体的持续性和耐久性,提高耐力。
6.多样化训练:不仅不断挑战身体的耐力,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训练,如交叉训练、团队运动等,增加趣味性,避免训练的单一化和枯燥感。
7.合理休息和营养补充:注意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让身体有足够的恢复时间。
同时,补充充足的营养,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水,以满足身体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耐力素质训练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状况来制定训练计划,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切勿过度训练或突然增大负荷,以免造成损伤或过度疲劳。
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耐力素质是指一个人在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中,能够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耐力表现。
耐力素质的提高对于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通过长时间、低至中等强度的运动,以增加心肺功能和提高耐力水平。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在进行有氧运动时,要注意保持适度的运动强度和持续的时间,一般每次运动时间应在30分钟以上,每周至少进行3次。
二、间歇训练间歇训练是指在高强度运动和低强度运动之间交替进行的训练方法。
通过间歇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常见的间歇训练包括跑步间歇训练、游泳间歇训练等。
在进行间歇训练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训练目标,合理安排高强度和低强度的运动时间和强度。
三、长时间持续运动长时间持续运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以较低的强度进行连续的运动。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常见的长时间持续运动包括长跑、长骑自行车等。
在进行长时间持续运动时,要注意保持适度的运动强度和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在进行耐力素质训练时,要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
刚开始时可以选择较低的运动强度,然后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
这样可以使身体适应运动的负荷,提高耐力水平。
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度训练,以免引起身体的不适和损伤。
五、合理饮食和休息在进行耐力素质训练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和休息。
饮食要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
休息要充足,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和质量,避免过度疲劳。
只有在合理的饮食和休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耐力素质训练,提高耐力水平。
综上所述,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包括进行有氧运动、间歇训练、长时间持续运动,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以及合理饮食和休息。
通过坚持这些基本要求,可以有效提高耐力水平,提升竞技成绩和身体健康。
耐力素质的定义和概念一、引言耐力素质是人体在长时间持续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是人体适应长时间运动的一种机能。
耐力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也关系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从定义、分类、影响因素、训练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耐力素质相关知识。
二、定义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持续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包括心肺功能、肌肉耐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
它是人体适应长时间运动的一种机能,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
三、分类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和特点,可以将耐力素质分为以下几类:1.有氧耐力:指在长时间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中所表现出来的耐久能力。
2.无氧耐力:指在短时间高强度无氧运动(如举重、短跑等)中所表现出来的耐久能力。
3.心理耐力:指在压力环境下保持冷静、集中注意力、克服疲劳等方面的能力。
四、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基因对耐力素质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2.训练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可以提高耐力素质,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等多种方式。
3.营养因素:适当的营养摄入可以提高身体机能和代谢水平,从而对耐力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4.心理因素:心态稳定、情绪平衡等方面也对耐力素质有一定影响。
五、训练方法1.有氧运动:慢跑、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久力,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
2.无氧运动:举重、短跑等无氧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
3.间歇训练:在有氧或无氧运动中加入间歇性高强度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耐力素质。
4.心理训练:通过冥想、深呼吸、正念等方式进行心理训练,可以提高心理耐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六、总结耐力素质是人体在长时间持续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包括心肺功能、肌肉耐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
它是人体适应长时间运动的一种机能,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来提高。
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训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耐力素质训练是指通过系统的训练和提高,使人体能够在长时间、持续强度的运动中保持一定的能量供应和运动能力。
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耐力素质训练来提高自己的身体耐力和健康水平。
下面是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和相关参考内容:1. 动态体力耐力:动态体力耐力是指在中等到高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中维持一定强度的能力。
有氧运动是提高动态体力耐力的有效方式,例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针对动态体力耐力的训练内容包括长时间持续运动、阶段性运动、间歇性运动等。
参考内容:- 长时间持续运动:进行长时间的有氧运动锻炼,比如慢跑40分钟以上,游泳一小时以上等,逐渐提高运动时间和强度。
- 阶段性运动:通过分阶段、分周期的有氧运动进行训练,例如每周进行3-4次的慢跑,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增加每次的距离和强度。
- 间歇性运动:通过间歇性的高强度运动来提高耐力,例如进行间歇性训练时,每次追逐慢跑2分钟,快跑1分钟,循环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强度。
2. 快速力量耐力:快速力量耐力是指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中维持一定强度的能力。
提高快速力量耐力需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例如爆发力训练、重复动作训练等。
参考内容:- 爆发力训练:进行高强度的爆发动作,如跳跃、蹲跳、俯卧撑跳等,每次进行10到15次,每天重复3到4组。
- 重复动作训练:进行快节奏的重复动作,如快速的深蹲、原地跑、跳绳等,每次进行10到15秒钟,每天重复3到4组。
3. 静态力量耐力:静态力量耐力是指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一定姿势或负荷的能力。
提高静态力量耐力的训练需要进行持久的持续训练,例如静力支撑、静蹲、负重慢跑等。
参考内容:- 静力支撑:采取俯卧撑的姿势,保持身体平行于地面,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姿势稳定,逐渐增加持续时间。
- 静蹲:保持蹲下姿势,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姿势稳定,逐渐增加持续时间。
- 负重慢跑:进行慢跑时佩戴负重器材,逐渐增加负荷的重量和持续时间。
简述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耐力素质是人体在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能量代谢和身体素质的综合,其生理学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1耐力是身体机能的综合反映,与肌肉力量、体内能量储备、心肺功能、营养状况等密切相关。
耐力训练是耐力素质提高的根本保证。
在抗阻力运动时,随着身体机能的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能量储备会增加,呼吸系统能调节并维持有效的呼吸运动,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更为协调和精确,运动器官与感觉器官能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肌肉收缩活动,提高了神经-肌肉系统的工作能力。
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2耐力素质的锻炼必须针对最大力量、最大速度、持续时间三要素的需要来安排训练负荷。
通过身体肌肉对重复负荷做功次数的积累,从而发展肌肉的最大力量和速度,增强肌肉耐力。
经过反复的训练实践证明,在耐力素质训练中,采用大重量、多次数的组数,能使最大力量、最大速度的增加率都得到较好的提高。
耐力是一种长期的、连续的、不间断的力量训练,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训练开始阶段,应进行中低强度训练,即每周训练5-6次,每次15-20分钟;在达到目标力量之后,再进行重复次数多、时间长的训练,即每周训练4-5次,每次40-60分钟。
通过这样的递进性训练,既可消除疲劳,又可以使机体经常处于接近极限的应激状态。
比如采用小重量多次数的方法,就可以将肌肉对大重量刺激适应的过程大大延长,避免肌纤维出现明显的超负荷或因刺激过度而造成肌肉细胞死亡。
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3耐力素质的练习与专项训练要结合起来。
耐力素质训练是对身体各系统均衡发展的综合性练习,涉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如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其健身效果往往是不全面的。
所以,在锻炼中要注意力量、速度和耐力相结合。
力量素质是耐力素质的前提,速度素质是耐力素质的基础,只有通过加强力量素质的训练,才能为发展速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速度与力量互补的耐力,才是一个综合性的耐力素质。
论述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耐力素质训练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人体在长时间持续运动中的耐力能力。
耐力是人体在运动中持续进行高强度活动的能力,它是进行长时间体力活动的基础。
耐力素质的训练对于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训练的基本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述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训练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耐力素质训练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应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体质、训练水平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安排,避免过度训练或不足训练。
2.系统性:耐力素质训练应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训练过程。
训练中应有明确的目标,合理安排不同的训练阶段,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3.综合性:耐力素质训练应综合考虑运动员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协调能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整体耐力水平,增强其在长时间持续运动中的表现能力。
4.个体化:耐力素质训练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安排。
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训练水平和目标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和方法。
5.持续性:耐力素质训练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进行。
耐力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训练来提高。
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二、训练的内容耐力素质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有氧耐力训练和无氧耐力训练两个方面。
1.有氧耐力训练:有氧耐力是指在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中,通过氧化脂肪和糖分解产生能量,维持身体的耐力活动能力。
有氧耐力训练主要包括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车等。
通过有氧耐力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氧气的摄取和利用能力,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2.无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是指在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中,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维持身体的耐力活动能力。
无氧耐力训练主要包括高强度的间歇训练和爆发力训练,如短跑、重量训练等。
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理论
一、耐力素质的概念: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者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
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同的耐力素质主要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二、耐力素质的分类:1)按运动时的外部表现,耐力素质可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静力耐力2)按该
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耐力素质可分为呼吸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及全身耐力3)按参与运动时能量供应的特点,耐力素质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4)按运动的性质,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等
三、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1)神经过程的稳定性:在耐力项目中,神经过程具有长时间的稳定性,将意味
着神经机能对疲劳具有高度的抵抗力。
耐力素质要求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有节奏的交替,最大限度地节省能量物质。
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一方面是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使肌肉活动中减少无意义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也是提高神经系统对物质代谢的调节能力,这样才能使机体坚持长时间的活动。
2)人体肌纤维的类型和比例:人体骨骼中的红肌纤维是耐力素质的重要物质基础。
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但有氧代谢能力强,故能持久。
一般耐力专项运动员红肌纤维的比例达到80%--90%,所以红肌纤维占优势给发展耐力素质提供了物质条件。
这说明:在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人体运动主要是红肌纤维及其内部的能力物质分解释能而起作用。
3)最大摄氧量水平和氧利用率:最大摄氧量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客观标准。
氧是能量物质氧化释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氧供应充足与否完全决定着能量物质分解释能水平的高低。
而氧供应充足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摄氧量的水平。
人体的最大摄氧量是由心、肺、血管系统的功能所决定的。
运动员对氧的利用能力与耐力水平有关,一般的人群没有经过专项训练,在最大耗氧量的40%--50%进行活动时,体内就开始累积较多的乳酸。
而经过专项训练的人,在最大耗氧量的80%--90%进行活动时,血液中的乳酸累积量相对不是很高。
这说明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与摄氧、输氧、氧的利用率的因素密切相关。
4)能量物质的储备量:人体体内能量物质,尤其是糖原、游离脂肪酸的储备量,是决定耐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糖原储备是有氧耐力的物质基础。
肌肉剧烈运动时,能量来源ATP和CP只能维持6—8s,最长不超过10s,如果继续活动,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体内糖原或葡萄糖分解成为乳酸供能。
但如果继续运动,在有氧情况下,肌肉主要利用肌糖原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代谢,生成ATP供能,肌糖原被消耗,可由来自肝糖原的血糖予以补充,所以糖原储备对耐力素质影响较大。
此外,机体内的自由脂肪酸的分解代谢也是长时间耐力运动的重要来源。
体内参与有氧代谢的各种酶的活性,也影响到运动员的耐力水平,酶的活性越高,各种能源物质的分解速度越快,耐力水平也就越强。
5)人体负氧债能力:人体负氧债能力的高低与人体抗酸能力、糖原无氧酵解能力、氧利用能力有关。
一般地说,在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糖原无氧酵解释放的能力越多,体内氧利用率越高,人体抗酸能力越强,人体的无氧耐力水平就越好。
运动员训练结果表明:进行系统性的无氧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上述诸种能力,使人体在缺氧状态下能够表现出高水平的无氧耐力。
6)心理素质对耐力素质的影响:运动员的意志不坚强,怕苦怕累,在强手面前退缩,气馁,神经中枢就会缺乏强度的刺激,兴奋与抑制就会产生失调,就不可能保持训练及比赛所要求的轻度水平。
因此,运动员的意志力在耐力训练中非常重要,特别是长时间训练出现疲劳的情况下,完成负荷更显得重要。
人类有极大的耐力潜力,这种潜力必须通过坚强意志去战胜疲劳,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四、耐力素质训练的原则:1)在耐力素质训练中,应先发展一般耐力素质,再重点发展专项耐力素质2)耐力素质训练必须长期坚持。
3)耐力素质训练,要渐进地增加训练负荷的强度。
要从一定的时间、距离和数量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距离、次数和组数。
4)耐力素质训练包括有氧和无氧训练,耐力素质训练时综合性的,在训练时,应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和训练课任务确定耐力练习。
5)耐力素质训练应视为对运动员意志品质进行培养和考验的有效方式。
五、耐力素质训练的对策:1)注意呼吸方法:各项运动的运动员都应加强呼吸节奏与动作节奏协调一致的训练,呼吸节奏紊乱,就会使动作节奏遭到破坏,在进行耐力素质训练中,重点强调采用“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
应试图以加大呼吸的深度来改善对体内氧气的供给,而不是以加大呼吸频率来改善。
应加强用鼻呼吸的能力,以减少尘埃和冷空气对肺部的刺激。
2)重视有氧耐力训
练:耐力训练应以发展有氧耐力为基础。
进一步发展混合代谢供能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为训练目的。
要提高短时耐力水平,就必须提高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要提高中时耐力水平,就必须提高有氧、无氧混合的能力;要提高长时耐力,就必须提高糖原,尤其是游离脂肪酸的有氧分解释放能力。
这也是耐力训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六、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1)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方法2)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七、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1)间歇训练法:要以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为依据。
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大,间歇时间较短,练习时间一般应长于30s,以1—2min为宜。
要考虑的因素有:练习强度,练习时间,间歇时间的组合与匹配。
2)缺氧训练法:是指在憋气或减少吸气的条件下进行练习的方法,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
训练不仅可以在高原自然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平原特定环境的条件下模拟高原训练。
耐力素质的一般方法有,持续练习法、重复练习法、间歇练习法、交换练习法、游戏与比赛练习法、高原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