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妊娠高血压头痛56例
- 格式:pdf
- 大小:169.57 KB
- 文档页数:2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剂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汉·《伤寒论》。
本方又名“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二两(6克、)附子一枚(9克)、细辛二两(3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咳嗽、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荨麻疹、风湿关节炎等病症。
1.慢性咳嗽:以本方加减治疗50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止咳药物。
与青霉素钠及川贝枇杷糖浆治疗50例对照。
疗程1周。
根据咳嗽、咳痰、咽痒等症状的改变评判疗效。
结果:痊愈41例,有效7例,无效2例。
且1周内未见1例复发。
(《福建中医药》2007年第3期)2.哮喘:以本方加减治疗老年人支气管哮喘30例,与基础治疗(氧疗、化痰、平喘、抗生素等)30例对照。
疗程10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为临床控制。
结果:临床控制26例,显效2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
(《现代中医药》2013年第3期)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本方治疗58例,其中合并冠心病33例,心肌炎12例,心肌病8例,高血压5例。
疗程为1个月,连服2个疗程判定疗效。
根据心率变化情况、临床症状(气短乏力、头晕失眠、心悸、胸痛胸闷、畏寒肢冷)变化及硫酸阿托品激发试验变化评判疗效。
结果:临床痊愈8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4.5%。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年第6期)4.风湿性关节炎:以本方加味联合蜂针治疗42例,蜂针治疗采用中华蜜蜂活蜂直刺法。
主穴选取受损关节周围阿是穴、血海、足三里、肾俞。
配穴根据关节部位不同有所改变。
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31例对照。
1个疗程为15日,观察2个疗程(每个厅程间隔3日)。
疗效评定以关节或肌肉酸楚、疼痛消失,活动正常,遇冷或天气变化无复发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1%。
一张止痛神方——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今天经方大咖黄煌老师来长沙传授经方,我算是黄老师的忠实粉丝了,每次来长沙讲课,我都去学习,黄老师把难懂的经方,通俗化,民众化,人人都能学,人人都易懂,所以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学了能用,用了能显效,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这次黄煌老师讲到风湿骨痛经方运用,讲到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张很好的止痛方。
我想起自己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痛效果很好,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01临床案例下班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室,一位20多岁的女性患者,弯腰驼背走进来。
主诉右侧胁肋痛剧烈,呼吸时痛甚,胸前憋闷,不敢呼吸。
我怕她是心脏问题,她说下午已经在省人民医院做了心电图,B超、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就没有开药,约好后天做核磁共振检查再看。
但是患者疼痛难忍,听别人说附近中医诊所看病不错,就进来试试。
我询问病情后,排除了心脏问题,确定为肋间神经痛。
查舌按脉之后,舌苔白,脉沉细,处以三副中药,具体汤药如下:处方:麻黄5克、附子30克、细辛6克、白芍20克、甘草6克、瓜蒌20克、红花10克、桂枝10克、薤白15克、柴胡10克、枳壳6克用法: X3副,开水冲服,每日一剂,分2次饭后温服。
看完后,也就把这事放脑后了,因为工作繁忙,基本不会去随访患者,这也是我工作的疏忽,一般是患者复诊或者自己好了,再介绍别人来看病的时候才知道某某的病好了。
这个患者肋间神经痛好了,过几天后来看痘痘,说感谢我3剂药给她治好了,也没有去做核磁共振检查了,真心感谢!医生也喜欢听赞扬的话,患者的赞扬是鼓励也是鞭策。
鞭策我不断地学习进步,提高诊治水平。
02临床案例前不久,有一个老爹爹,头部患带状疱疹,在西医院打针吃药20多天,疱疹基本好了,就是疼痛没有缓解,吃止痛药头晕,站都站不稳,不吃又痛苦不堪,后来听说中医附二皮肤科不错。
那天正值我上班,患者痛苦面容,非常渴望我能为他解除疼痛,我问他为什么不早点看中医,他说开始不知道是带状疱疹,开始只是痛,以为是脑中风,所以就去看西医,一看就说要住院检查,患者也只能听从医生的。
异病同治: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荨麻疹、无汗症荨麻疹、头痛、无汗症,病虽各异,而病因同为阴寒之气盛,阳气虚而闭郁,故皆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取效,此异病同治之理。
文/刁本恕一、用药心法异病同治法是《伤寒论》临床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用治各种疑难杂症,只要辨证准确,巧用经方,异病同治,常可取得良效。
试举近年笔者临证运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不同疑难疾病实例以证仲景用药之奇效。
二、验案举例荨麻疹案伍某,男,48岁。
2001年9月11日初诊。
自述皮肤瘙痒,时发疹块或疹点5年,曾到各级大小医院治疗,前医予抗菌,消炎,抗过敏,中医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疗效不显,仍常年反复发作,痛苦不已,经人介绍前来就医。
症见畏寒,怕冷,背心为甚,气短,胸闷,前臂、背心可见暗红皮疹,遇寒风冷则痒甚。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迟。
此阳虚阴寒内聚之症,予温阳散寒之法治之。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5克,附片30克(先熬lh去麻味),细辛6克2剂,煎服,每日1剂。
嘱服药后汗出避风;忌食生冷。
复诊:患者诉服药半小时后,背部冷感顿消,胸闷气短若无,即觉全身舒畅,皮疹瘙痒顿减,疹块未见新发。
将原方自配4剂再服续治,自感神清气爽,前来告知,要求新方以断其根。
观其脉仍沉迟,仅较前稍感有力,舌质暗红如前,证去,而阴寒之气未消,于前方中加重附片用量一倍,再进4剂,诸症消失。
按:此方中麻黄生用不可捣绒或炙用,附片有黑、白、黄三种,方中用黄附片最好,其煎熬法是其关键,一要捣碎,二要一次将水掺够,不可熬干再掺水重熬,三要保证熬足1h,待麻味去后方可加入另两味,再熬10分钟即可。
实为临证要点,需向患者反复交待清楚,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头痛案袁某,男,49岁。
2001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述: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在各大医院遍做各种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服镇痛药后,能暂时缓解,停药则复,迁延至今。
入冬以来头部疼痛频作,遇冷遇风更甚,腰痛时有冷感。
舌淡红,苔薄内,脉沉。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头痛配方、医案
【原方配方组成】麻黄6克,细辛3克,附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是因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内伤头痛多由肝脾肾三脏的病变及气血失调所致。
中医分为: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湿毒头痛;内伤头痛:肝阳上亢型、痰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气血亏虚型、肾阳虚衰型等。
(1)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86,(1):15,张桂宝报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寒凝阻络头痛。
处方:制附子30克,薏苡仁30克,熟地黄20克,麻黄10克,细辛5克,甘草5克,于姜10克,大枣5枚。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91,(9):398,郭庆升等报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物汤治疗血管性头痛26例,其中,痊愈16例,有效4例,无效6例。
处方:麻黄9克,川芎9克,附子6克,细辛6克,白芍12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加减:头痛日久者,加地龙、僵蚕;妇女月经紊乱者,加泽兰、茜草。
麻黄附子细辛汤+症例简介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之剂)总结:少阴表证组成:麻黄、附子、细辛功效:温经解表主治:治伤寒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归经:足少阴药也。
方义:太阳证发热,脉当浮,今反沉;少阴证脉沉,当无热,故曰反也。
热为邪在表,当汗,脉沉属阴,又当温,故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变化方: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者当微发汗。
煎服法: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煎。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谈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研究室主任余国俊《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
原书谓,撋僖醪∈嫉弥捶⑷龋龀琳撸榛聘阶酉???辛汤主之”。
(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
本方药仅3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用机会颇多,远远超出了原书的适应范围,而可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等多种病证。
目前临床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医者畏惧麻辛附而不敢使用;有的即使遇到适应证,亦不愿单独或仅稍事加味使用(仅加一二味),而必加减得面目全非,或喧宾夺主。
若此者疗效自然降低,其至无效。
适至反思之时,不咎思维方法之误,反怨经方难用。
俗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兹结合若干病例,谈谈运用本方的几种思维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1.方证对应法方证对应,又称方证相应、方剂辨证、汤证辨证等,乃张仲景著作的一大特色。
按照方证对应原则,只要临床特征性症侯与仲景书中的描述相符合,就可将经方信手拈来,而不必受后世创立的诸种辨证方法的限制。
直而言之,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临床实践,堪称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合方妙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验)(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产后身痛)
我曾经用葛根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两位颈椎病患者,其中一位女患者还兼有鼻炎,也同时痊愈。
又曾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愈一位双肘双膝疼痛的寒痹患者。
前几天又用独活寄生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了一位坐骨神经痛患者,三副药病愈大半,基本上不疼了。
前年也实践过李可老师用小青龙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治愈了一位喘咳患者。
也试用过肾着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方,治疗了我的姐夫的剧烈腰部疼痛,效果也不错;他有轻微的腰椎间盘突出和膨出。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验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治验
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产后身痛
(组成)麻黄9g,附子6g,细辛3g。
水煎服。
(功效)温经散寒。
(临床应用)主治产后身痛。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邪郁少阴病,也用以治疗禀赋阳虚、产后体虚、气血耗损、重伤阳气,腠理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着,流走经脉,以致骨节疼痛之症。
病虽不同,病机则一。
麻黄散寒解表,附子温少阴之气,补命门之阳,细辛温通少阴,配合用之有温里散寒之功。
对产后畏冷汗出,甚则大伏天重裹棉衣仍觉寒不能忍,骨节疼痛者,尚可配合养血活血之药。
临床常与独活寄生汤合用。
如以本方合五皮饮,可用于经行前后浮肿。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原为主治阳虚感寒之太少两感证,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具有温阳散寒之功。
方中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行表开泄腠理,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温里振奋阳气,二药配伍温阳解表;细辛辛温,归心、肾、肺经,芳香走窜,通彻表里,外助麻黄开表,内协附子温阳;三药相合,共奏辛散温通,温经通阳,散寒开痹之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基本病机为阳虚寒凝,阳虚则阴盛,阴胜则寒,寒则收引,经脉挛急。
头面为诸阳经之会,阳虚寒侵,凝结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发为头面部疼痛。
麻黄辛散解表止痛,细辛温经通窍止痛,附子助阳散寒镇痛,故临床不仅限于治疗伤寒太少两感证,对寒凝经脉之头面疼痛亦有确切疗效。
验案举隅
林某,女,30岁,2017年11月12日初诊。
主诉:头痛半年余,加重3周。
病史:患者半年前因感寒后出现头痛,发时剧痛难忍,如锥刺骨,休息、热敷可暂缓解,常因起居不调受寒复发。
3周前因工作劳累,伏于案桌而睡,晨起后复发,后自行休息调养未见明显缓解,特来求诊。
现症见:头胀而痛,傍晚加剧,夜半易醒,口干,身困,腰痠
近来数月月经量少,舌淡,苔白,脉沉。
中医诊断:头痛。
442021.04 No.12。
2.1,(心系疾病)李士懋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高血压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必拘泥于有表寒的存在。
但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阳虚,二是寒象。
此寒象包括寒邪客于肌表而产生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亦包括寒邪直中少阴而产生的阴冷、阴缩……寒客于经络关节而导致的肢体运动不利,还包括由于阳虚阴寒内盛而产生的虚寒之象。
判断寒邪袭人有三个要点:一是痉脉,二是疼痛,三是恶寒;而其中尤以脉诊为重。
痉脉是其独创的一部脉象,亦是一部反映寒邪特性的典型脉象。
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是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医之一。
他临床强调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并善于温阳散寒。
下面,笔者将通过李士懋对临床常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论述,简单阐释其学术特色。
灵活运用平脉辨证《伤寒论》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后世医家对此多有阐释。
《医方考》中记载:“麻黄附子细辛汤,病发于阴者当无热,今少阴病始得之,何以反发热也?此乃太阳经表里相传之证耳。
盖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相表里,肾经虚,则太阳之邪由络直入肾脏。
余邪未尽入里,故表有热。
寒直入肾,故里脉沉。
”由此可以看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是有表邪存在的。
现代著名医家刘渡舟教授亦是这么认为,“太阳在表风寒之邪未解,而少阴里阳已虚。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临床中,李士懋平脉辨证,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更广泛、灵活。
他认为该方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阳虚,寒束肌表者。
二是阳虚,寒邪直中少阴,而不在表者。
三是阳虚阴寒凝泣者。
他临床应用该方,不拘泥于有表寒的存在,因而大大扩展了该方及其变方的应用范围。
但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阳虚,二是寒象。
此寒象包括寒邪客于肌表而产生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亦包括寒邪直中少阴而产生的阴冷、阴缩……,寒客于经络关节而导致的肢体运动不利,还包括由于阳虚阴寒内盛而产生的虚寒之象。
临床中,如何把握这两个关键点呢?要诀在于脉。
经方百案研读014:头痛(加味麻黄细辛附子汤)经方百案研读案014:头痛金梅吕旭升一四头痛(一)【原文】邓某,男,成年。
初因受寒而起病,误服辛凉之剂,未效。
病经十余日,头痛如斧劈,势不可忍,午后则恶寒体痛,脉沉弱无力,舌苔白滑而不渴饮。
【研读】医案中患者的疾病由受寒而来,本来应该用辛温发表的汤方治疗,比如麻黄汤、桂枝汤等,却误用了辛凉之剂,也许是麻杏甘石汤、银翘散等,导致病情不但没有缓解,还加重了,其主要表现为:①头痛剧烈,午后恶寒体痛。
②脉沉弱无力。
③舌苔白滑而不渴饮。
先看第一组症状:头痛剧烈,午后恶寒体痛。
这与太阳病的症状相似。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头痛剧烈、恶寒、体痛,再加上脉浮,则为典型的太阳病证。
但如果患者的头痛剧烈伴有不大便,则不见得是太阳病证了。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这个条文讲了伤于寒,头痛有热并伴有不大便者有寒热两种情况,一种为阳明燥热证,也就是胃、肠有热引起的;一种为太阳伤寒证,也就是膀胱、小肠有寒引起的。
其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小便,小便清者为太阳伤寒证,小便黄者为阳明燥热证。
还有阳明寒燥证也有头痛的症状。
《伤寒论》第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这就说明无论胃肠有热燥或寒燥之邪均能引起头痛,其鉴别在于手足是否厥冷,手足厥冷者为阳明寒燥之邪,相反,手足发热者为阳明热燥之邪。
如果患者的头痛伴有脉弦细,则又属少阳病证了。
《伤寒论》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头痛有热,伴有脉弦细,则又是病在胆有火了。
如果患者的头痛伴有干呕,吐涎沫,则又属厥阴寒实病证了。
《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也就是说患者头痛有热,伴有干呕,吐涎沫,则又是病在肝有寒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