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5.15 KB
- 文档页数:10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引出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概述本课程的目标和结构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1.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常见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3.微生物鉴定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4.实践操作:微生物鉴定实验
第二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1.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特性
3.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能量来源
4.实践操作:微生物生长实验
第三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活史和遗传特征
1.微生物的繁殖和生活史
2.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遗传物质
3.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
4.实践操作:微生物遗传实验
第四部分: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生态学
1.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2.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调控
3.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相互作用
4.实践操作: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实验
第五部分:环境微生物学应用与前沿研究
1.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环境微生物学在美食生产中的应用
3.环境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4.环境微生物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趋势
结语
•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强调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和研究
以上是《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大致内容安排,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
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共同探索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发现。
生物新课程标准2023版前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制定了生物新课程标准2023版。
本标准旨在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生物新课程标准2023版强调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生物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方法,具备生物学基本技能,如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
4. 跨学科素养:强化学生对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内容生物新课程标准2023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领域:1. 生命观念: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展、生命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2. 生物细胞:细胞结构、细胞功能、细胞代谢、细胞分裂、细胞遗传等。
3. 生物个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生长发育、生殖与发育、生态适应等。
4. 生物群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生态工程等。
5. 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制药等。
6. 生物伦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安全、遗传伦理等。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1. 教学建议:教师应依据本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学评价:应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
3. 教材编写与选用:教材应遵循本标准,体现生物学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繁殖、代谢及其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学科。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概念、分支、研究方法、现状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介绍一些实践应用案例。
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概念与作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存状态、群落结构、生理代谢特性以及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微生物学过程。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形成、转化和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分支与应用领域环境微生物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如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生理学、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等。
这些分支相互交叉,共同推动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
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资源利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水体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固体废物处理等。
三、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
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包括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等技术;生物信息学方法则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为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四、环境微生物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当前,环境微生物学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包括: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组学、微生物生态网络、微生物资源利用等。
此外,环境微生物学还需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五、环境微生物学的实践应用案例环境微生物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众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1.废水处理: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实现废水处理;2.土壤修复:利用特定微生物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如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等;3.固体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4.生物传感器:利用微生物构建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质量。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理解和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二)课程基本理念《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深刻理解传统及新兴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逐步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2、具体目标1、理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的构造特点,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将微生物学诱变与工程菌筛选、优化相衔接。
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明晰】2023年初中生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全集(共34页)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23年初中生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指导初中生物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
3. 了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1.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生物信息。
2. 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生物学问题。
3.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热爱生命,珍视生命。
2.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保护生物资源。
3. 培养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
课程内容必修部分1. 生物与环境2. 生物与细胞3. 生物的遗传与进化4. 生物圈中的人5. 生物的多样性6. 生物技术选修部分1. 植物生物学2. 动物生物学3. 微生物学4. 生态学5. 人体生物学6. 生物技术应用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3.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4. 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应用意识。
评价建议1. 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
2.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 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定期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检验学生的研究成果。
实施建议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2. 完善教学设施,保障教学需求。
3.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课程的实施。
4.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录1. 课程标准编制说明2. 课程标准解读3. 教学设计案例4. 教学评价案例5. 生物学实验指南以上为2023年初中生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全集,共有34页。
《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卫生微生物学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在该学科的形成、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对生物病原体的学习、研究、应用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是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员今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科学研究和卫生管理等工作的基础,也是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必修的考查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适应于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发展需求,符合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思想。
既要注重理论上的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
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重视学员的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要结合本学科发展进程,适当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三军医大学卫生微生物学课程设计的制定依据主要是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参考了国内部分相关医学院校卫生微生物学课程模式,结合了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
卫生微生物学知识起源很早,但该学科的形成比较晚,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有了我国的第一本相关教材——《卫生微生物学》(第一版,郁庆福、杨均培主编)。
由于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卫生微生物学也面临着不断涌现新病原体所致疾病的挑战,2003年全球爆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近几年不断出现的禽流感及猪链球菌引起人的感染等,对本学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既要把握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追求知识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实用性,引入新的学科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形成本学科新型的、有特色的内容,及时跟上学科发展水平,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先进成果。
结合《第三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及学时规定(20学时),将本课程教学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前6章为总论,总体上介绍卫生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从第7章到第14章,介绍各类具体的卫生微生物,如水微生物、空气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等。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课程编码:〔36067〕承担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2022年〕(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选育及微生物发酵、微生物检测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选育、微生物发酵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以及微生物检测等相关的操作能力。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后续课程有发酵技术、生物制药技术。
2.学习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选育、微生物的生长计数和控制以及微生物检测等相关的操作能力。
使学生在微生物发酵、微生物检测等岗位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并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以及在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
熟悉微生物营养物质的运输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形态构造,菌落特征、繁殖方式。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及营养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代谢、遗传变异等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控制等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的进行微生物的染色操作,具有一定的菌种鉴定技能。
能够熟练的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计数操作。
掌握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机制能够运用革兰氏染色方法进行菌种的鉴别能够恰当的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并能熟练的对微生物进行消毒灭菌操作。
具有一定的菌种选育能力。
(3)素质目标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具备获取、处理、传递、利用信息的能力。
生物新课程标准20231. 简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物学人才,我国在2023年对生物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及创新性,旨在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的发展储备高素质的人才。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遗传、进化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同时,学生应具备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物学实验、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使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时,能积极参与社会决策和实践活动。
3. 课程内容3.1 必修课程包括细胞与生物组织、生物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个部分。
3.2 选修课程分为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六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学习。
4. 教学建议4.1 教学方法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验设备、生物学软件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4.3 评价方式改变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5. 实施建议5.1 教师培训加强对生物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5.2 教学设施保障生物学实验、观察和调查等教学活动的设施和器材的配备,满足教学需求。
5.3 家校合作加强家校沟通,鼓励家长关注学生的生物学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课程标准于2023年颁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高中阶段生物教学。
2024年更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一、前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
本次修订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的整合发展,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了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和应用;- 提高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思维;- 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树立科学态度;- 增强对生命现象的敬畏之心,关爱生命;- 培养社会责任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课程结构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为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部分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1. 必修部分- 生物科学与社会- 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基本特征- 细胞与生物- 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进化的选修部分2. 选修部分- 生物技术实践- 生物信息学- 生态学- 植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 微生物学四、课程内容1. 生物科学与社会- 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 生物科学与健康- 生物科学与农业2.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的基本组成- 生物的代谢与生长4. 细胞与生物-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细胞增殖与分化- 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5. 遗传与变异-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6. 生物的进化的选修部分- 生物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五、实施建议1. 教学建议-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微生物学课程微生物学课程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生命体系中微小生物的研究,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进化、生态环境等方面。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针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师们应该依照国家制定的微生物学课程标准,按照专业方向和学生背景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将基础知识和前沿研究、国内外领先科技与应用技能等有机融合。
整个课程的设置应该分为前导课、基础课和拓展课三大模块,通过这些设置,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够了解生命科学领域中微生物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其次,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包括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实践操作和讨论交流等。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提示学生们微生物学的实践应用和前沿研究。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可以亲自到实验室中操作实验仪器,检测微生物细菌的生长速度、恢复能力等指标,从而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生态环境。
在交流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问答活动,提高学生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然后,微生物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学生们可以在实验室中操作各种微生物实验仪器,掌握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菌落形态、培养、滴度计算等实验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对微生物的认识。
最后,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评价标准应该注重多方面的评价,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以及参与活动等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微生物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和认识微生物的重要性、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认识和了解微生物的应用前沿,以及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际运用能力。
《环境微生物学及实训》课程(教学)标准依据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编制环境微生物学及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环境微生物课程属于B类(理论+实训)课程,是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属于该专业的基础课类别,是该专业学生培养就业能力必需掌握的课程之一。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生态、进化、分类,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智慧课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开展理论加实践的教学。
重视本专业领域新调查研究现状、新理论、新技术、新发展趋势,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调整“知识逻辑推导法”的思路组织教学,采用多种创新性的教学法方为主要思路来组织教学,比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讨论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增加学生的互动积极性。
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微生物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科学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微生物技术,学习微生物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原理,了解微生物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2.技能目标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手段和操作程序,具备分析及检验职业岗位的消毒灭菌技术以及对常见微生物和目标微生物进行分离、接种、培养及染色方法和手段。
3.态度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微生物与人类及环境的关系。
四、学时学分学时:本课程属于理论实践结合课程(B),共72学时。
理论32学时,实践40学时,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1:1.25。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环境微生物》课程的第五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
具体讲解环境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生长特性以及其在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环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特点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环境微生物研究的兴趣,提高其环保意识。
3. 训练学生运用环境微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
难点:环境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及其在污水处理、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污水处理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环境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重点阐述其生长特性以及在污水处理、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在解决环保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环境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环境微生物的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环境微生物1. 定义:……2. 分类:……3. 生长特性:……4. 应用:a. 污水处理b. 土壤改良七、作业设计1. 简述环境微生物的定义及其分类。
2. 解释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和土壤改良中的作用机制。
3. 举例说明环境微生物在实际环保工作中的应用。
答案:1. 环境微生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繁殖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分类繁多,可根据其生存环境、生长特性等进行分类。
2. 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通过分解有机物,降低污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在土壤改良中,能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
3. 例如,在污水处理厂中,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共11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微生物学》课程标准适应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食品工程专业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工业微生物学(Industrial Microbiology)课程类型:学时学分: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培养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学生《工业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化工制药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
(二)基本理念。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三)设计思路。
从微生物形态到微生物分类,在从微生物生长繁殖与代谢的调控与具体在现实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由浅入深,从直观到客观逐步深化课程内容。
二、培养目标1、能力目标○1能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2会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燥箱、均质器、超净工作台等微生物检验有关仪器和设备;○3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培养和接种技术、染色技术、菌种保藏技术等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4通过对微生物进行个体形态和群体形态的观察,会辨别细菌、酵母菌、霉菌等各类微生物;○5能掌握各类食品检样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乳酸菌、霉菌和酵母菌、致病菌等常规项目的检测技术;○6能掌握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技术;会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并做出正确、规范的实验报告。
2、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要点,掌握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五大类微生物类群的形态特征;○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点;○3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种类、功能及其运输方式;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种类;○4微生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明确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各种措施与方法;○5五大类微生物培养与生长测定方法;○6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常用检样的制备技术,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和要求;○7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等的含义和卫生学意义及检验程序;○8各种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熟悉检验程序,能在食品检验中进行致病菌的鉴别。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56/3.5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三废”生物法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微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利用微生物进行生化处理的技术技能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实验方案设计和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环境治理工程服务。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为本门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后续课程包括环保设备基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工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等专业课程,该课程为把前述的后续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工程化。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其在三废治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命名、特点等基本知识,了解各种微生物的特性,具有设计微生物法三废处理方案的能力;2.掌握基本的基于微生物学的三废治理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设计思想,了解微生物学在三废治理过程中国家有关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政策和制约因素;4.培养学生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的驯化、培养、分离等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5.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其他教学环节(课外教学环节、要求、目标)无六、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理解和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二)课程基本理念《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深刻理解传统及新兴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逐步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2、具体目标1、理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的构造特点,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将微生物学诱变与工程菌筛选、优化相衔接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2、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配合《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而开设的实验课程。
环境微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技术是该学科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术,包括微生物细胞形态学研究方法(显微镜使用技术、微生物染色和观察方法等)、微生物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环境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等;观察和认识若干典型和重要的环境微生物;加深对环境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内容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一)第一层级教学目标:绪论: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及分类第一章:了解病毒的特征、病毒的形态、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条件,理解物理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理解病毒的分类、病毒的溶源性;掌握病毒的结构组成、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第二章:了解细菌的个体形态、放线菌的繁殖方式、蓝细菌的形态、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及衣原体的细胞结构特点,理解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放线菌的菌落特征,掌握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培养特征、放线菌的形态和细胞构造。
第三章:了解原生动物的分类、后生动物的形态特征、藻类的分类、真菌的形态,理解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藻类的一般特征、真菌的繁殖方式,掌握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和包囊功能、微型后生动物在环境指示中的应用、真菌的结构和培养特征。
第四章:了解酶的分类、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的能量类型、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理解酶的物质基础与结构特点、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产能形式化能自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培养基、产能代谢与呼吸类型。
第五章:了解微生物的同步培养、水活度和渗透压对微生物的影响、辐射、超声波等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微生物的一般关系、菌种的退化和复壮,理解微生物的连续培养、温度和pH 对微生物的影响、有机物及抗生素对微生物的影响、菌种的保藏方法,掌握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溶解氧对微生物的影响、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互生和共生关系。
第六章: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导致微生物突变的化学机制、杂交方法、PCF技术字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掌握微生物突变的类型,理解原核微生物的转化和转导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在环保中的应用。
第七章: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土壤的生态条件、空气的生态条件和洁净标准、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理解微生物的分布、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水体富营养化,掌握土壤自净和土壤修复、空气微生物的检测方法、水体自净和污染水体的指标。
第八章:了解烃类等含碳物质的转化、尿素的氨化、有机硫化合物的转化、无机磷化合物的转化,理解参与含碳物质转化的微生物、纤维素的转化、半纤维素的转化、果胶质的转化、蛋白质的转化、有机磷化合物的转化,掌握硝化,反硝化及固氮作用。
第九章:了解好氧活性污泥及好氧生物膜法的工艺、丝状膨胀的机制、厌氧处理污水的机制,理解好氧处理中的生态、丝状膨胀的对策、硫酸盐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掌握微生物好氧处理污水的原理、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导致丝状膨胀的环境因素、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废水。
第十章:了解废水深度处理的意义、水体污染源的污染物、水消毒的重要性,理解微生物脱氮、除磷的工艺、微污染水源水微生物预处理,掌握脱氮、除磷的原理及工艺、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的微生物群落、水的消毒方法。
第^一章: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方法, 理解卫生填埋法,掌握堆肥法。
第十二章:了解生物表面活性剂、优势菌种的开发,理解微生物絮凝,掌握微生物絮凝剂在环保中的应用。
活动安排:1、理论课程学时分配2、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闭卷考试在总评成绩中占80%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占20%实验课考核与环境微生物学理论课考核相结合,实验成绩占总成绩10%其中实验考核包括课堂表现、实验仪器设备整理情况和实验报告。
2、第二层级知识要点:绪论:重点为微生物的概述,难点为微生物的特性第一章:重点为病毒的形态结构,难点为噬菌体的繁殖过程第二章:重点为细菌的形态和细胞构造,难点为细菌的细胞结构第三章:重点为原生动物和真菌,难点为真菌的繁殖方式第四章:重点为微生物的营养和产能代谢,难点为微生物的产能代谢第五章:重点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规律和生长影响因子,难点为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第六章:重点为微生物的突变类型和基因重组,难点是遗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七章:重点为土壤微生物生态和水体微生物生态,难点为水体微生物生态第八章:重点为氮循环,难点为参与氮循环的微生物及条件第九章:重点为废水的好氧处理中的微生物生态,活性污泥的培养,难点好氧活性污泥、好氧生物膜净化污(废)水的作用机理,好氧活性污泥中丝状膨胀第十章:重点为废水的脱氮、除磷原理及工艺,难点为废水的脱氮、除磷原理及工艺第十一章:重点为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难点为有机堆肥的微生物处理第十二章:重点为微生物细胞外聚物在环保中的应用,难点为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利用技能要点: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其对微生物一般形态的观察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2、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3、通过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藻类、酵母的一般形态实验二微生物的计数(酵母菌的显微镜直接计数)1、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2、学会一般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方法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2、掌握培养基和无菌水的制备方法3、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实验四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1、掌握稀释平板法2、掌握细菌菌落总数的计数方法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习题课、课堂讨论、工业见习、多媒体与CAI、毕业论文、考试等方式。
1 、课堂教学仍是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的主要方法,但要在系统讲授专业理论时一定要因材施教、深入浅出讲清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
把握好环境微生物各有代表性的菌种的个体形态、菌落接种、繁殖方式,及微生物的遗传变异;DNA RNA的结构、基因工程、污染物生物处理的重点和突破难点。
充分采用实用性强的参考书并结合教师科学研究成果,领略本学科发展的前沿。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科学性、应用性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最新水平的一门学科,教师要注意知识更新,教学过程中要适当介绍本学科研究的新成果。
2、习题课微生物的特点是个体小、分布广、种类多。
其个体形态、菌落结构等用肉眼都不能观察到,尤其DNA RNA结构、DNA的自我复制、遗传变异的概念和理论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习题课教学使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试验方法及基本知识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3、工业见习与课堂讨论为了增强学生感性知识、提高对本门学科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工业见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2—3 次工业见习(可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同时进行),并根据见习见闻,结合理论教学开展课堂讨论,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4、多媒体教学按本课程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将细菌个体形态、菌落特征、DNA RNA产能代谢、基因重组、生物技术等比较抽象和个体微小的形态制成图片或动画,运用CAI辅助教学或VCD录像片等教学资料,扩大知识面给学生带来更广泛的信息与智慧,以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5 、考试与毕业论文按所制定的本课程的考试大纲和试题库出好考题,要注意试题的深度、广度和覆盖面,要考出教学风格、考出水平。
因为本课程是属于环境工程的一门专业课,所以本课程能为本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
(二)考核评价建议加强实验部分考核实验教学考核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要手段。
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和素质提高程度评估的重要教学环节。
实验课考核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态度、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语言交流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达的正确性;实验预报告、实验报告的正确性、完整性等方面。
实验教师根据学生每个实验过程中的整体表现情况给出合理的单项实验成绩。
单项实验成绩分五档,分别计为优(90-100 分)、良(80-89 分)、中(70-79 分)、及格(60-69 分)、不及格(60 分以下)。
最后综合实验课程成绩为单项实验成绩相加,取算术平均值。
成绩上网公布,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
(三)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周群英、王士芬编。
参考书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周群英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沈萍主编;《环境工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蒋展鹏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