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天气学绪论
- 格式:pps
- 大小:4.15 MB
- 文档页数:33
气象学复习绪论1.什么是天气和气候?什么是天气学和气候学?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一个地方某一瞬间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称为天气。
研究天气及其演变规律并预测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学科称为天气学。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间发生的天气状态, 它既包括平均状态, 也包括极端状态。
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称为气候学。
2.小气候和小气候学的定义。
由于人类活动和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 绝大部分在紧靠下垫面附近的空气层中进行, 而这个气层的气候主要决定于下垫面(也称为作用面)状况和特性。
因此把在局部地区范围内作用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近地气层气候称为小气候。
并把研究小气候的学科从气候学中分出, 称为小气候学。
第一章大气1.干洁空气的定义是什么?主要成分有哪些?这些主要成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分布和作用是什么?(主要是氮、氧、臭氧、二氧化碳)大气中, 除了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 称为干洁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氮是大气中最多的气体, 它能起冲淡氧, 使氧化作用不致过于激烈的作用。
有的植物通过菌根的作用, 可直接将大气中的氮改造为植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养料。
氧是大气中次多的气体, 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需的。
氧还决定着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和分解过程, 以及影响到在大气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
臭氧是氧分子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为氧原子, 然后又与氧分子化合而成。
它在大气中含量极少, 分布也不均匀。
在近地层中臭氧很少且不稳定。
从10km高度开始逐渐增多, 在20km到30km高度处达到最大值, 再往上, 臭氧含量又逐渐减少, 到55-60km高度上就极少了。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使臭氧层增暖, 影响到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
同时, 也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有机物的腐烂分解和生物的呼吸作用。
这些作用集中在大气底层, 因此二氧化碳分布在大气底层20km的气层内。
绪论一、气象学1.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物理过程(辐射、热传导、水分)、物理现象(风雨雷电)及其演变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表示2.天气学的定义:研究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一定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的学科。
3.气候学的定义:研究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某一地区多年综合天气状况的学科。
气象与气候气象要素:包括表征大气状态(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
各种气象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出现不同组合,构成了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天气和气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农业气象学1.定义:研究农业生产于气象条件相互联系的交叉学科。
2.学科性质:学科交叉(生物科学,农业科学,应用气象学)3.为什么学习农业气象学?①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需要合适的气象条件。
②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依据。
③摸清天气、气候的变化规律,趋利避害。
4.研究方法①联合观测法(平行观测法)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及气象条件同时进行观测。
②地理播种法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按同一方案播种同一作物品种,在短时间内获得生长状况及产量数据。
③分期播种法将实验作物在不同时间播种在同一田块上,可获得丰富的实验数据。
④自然条件与人工控制条件下对比实验⑤分析法利用气象要素与产量的逐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章大气一、大气的组成第一阶段:原生大气:氢、氦、氖等第二阶段:次生大气:二氧化碳、甲烷、氮、水汽、硫化氢和氨等第三阶段:现代大气:干洁大气(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水汽、气溶胶粒子1.干洁大气:不含水汽和气溶胶粒子的混合空气。
是80~100Km的低层空气;平均分子量28.966;主要成分:N2占78%,O2占21%⑴N2:根瘤菌的固氮作用⑵O2⑶O3::O2+O→O3选择性吸收太阳短波紫外线,对紫外线的短波区(0.20~0.28μm)全部吸收,中波区(0.28~0.32μm)绝大部分吸收,长波区(0.32~0.40μm)完全不吸收。
气象环境仿真与模拟第一章:绪论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气象环境的仿真和模拟需求越来越高。
通过仿真和模拟,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气象环境的变化规律,为气象预报、环境保护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因此,气象环境仿真和模拟成为了当前气象科技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从气象环境仿真和模拟的概念、应用领域、实现技术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气象环境仿真的概念和应用气象环境仿真是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气象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模拟、分析和预报的科技。
它不仅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还可以实现在自然环境中的仿真,例如在风洞或者容器中进行。
气象环境仿真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海洋气象、城市气象、环境保护、空气污染模拟、安全评价等领域。
第三章:气象环境模拟的技术气象环境模拟主要依靠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其基本流程包括建立模型、数据采集、数值计算和结果分析等过程。
气象环境模拟的主要技术包括数值天气预报、数值气象模拟、计算流体动力学等技术。
其中,数值天气预报是气象环境模拟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数学模型对气象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供具有科学依据的天气预报。
第四章:气象环境仿真和模拟的发展气象环境仿真和模拟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气象环境仿真模拟技术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2. 加大对弱环节技术的研究力度,提升气象环境模拟精度和预测准确性。
3. 结合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气象环境仿真和模拟系统,提高气象环境预测的准确度。
4. 加强合作交流,探索新业务模式,将气象环境仿真和模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第五章:结论气象环境仿真和模拟技术是气象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象预测、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气象环境仿真和模拟技术需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模拟精度和预测准确性,智能化气象环境仿真和模拟系统,加强合作交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农林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林气象学的定义与任务1. 定义:农林气象学是介于气象学和农学、林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它研究气象条件对农林生产、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和改善这些条件以提高农林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
2. 任务:(1)研究气象条件对农林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布局农林作物提供科学依据。
(2)分析气象因素对农林生态环境的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3)探讨气象灾害对农林生产的影响,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4)研究气候变化对农林生产的影响,提出适应性对策,保障农林生产可持续发展。
(5)开展农林气象观测、实验和研究,为农林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二、农林气象学的研究方法1. 观测研究:(1)气象观测:包括常规气象要素(温度、降水、湿度、风速等)的观测。
(2)生物观测:观测农林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3)生态环境观测:观测土壤、水文、植被等生态环境要素。
2. 实验研究:(1)田间试验: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气象因子处理,研究其对农林作物的影响。
(2)模拟实验:在实验室或人工气候箱内,模拟不同气象条件,研究其对农林生物的影响。
3. 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模型,模拟气象条件与农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预测农林生产变化。
4. 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观测和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气象因子与农林生产关系的数学模型。
5. 遥感与GIS技术:(1)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图像,获取大范围农林气象信息。
(2)GIS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气象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农林生产的影响。
三、农林气象学的发展简史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农林气象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渐形成,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农林气象学在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如作物气象、林业气象、畜牧气象等分支学科的形成。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6116603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自然地理学专业开课学期:春季总学时:本科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总学分:本科3分编写日期:2020年12月20日教研室名称:自然地理学教研室考核方式:闭卷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教材:姜世中•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三、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科学探索,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气象学与气候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主要分支学科、研究特点等。
通过对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的介绍,让学生深刻感受名人的爱国报国情怀和一丝不苟、科学求真的“竺可桢精神”。
培养学生成为爱国家、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第二节大气、天气、气候和气候系统的概念第三节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简史(在讲述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发展简史的时,在阐述竺可桢对我国气象学与气候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一丝不苟”的座右铭、“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做人原则和“博学之,审问之,慎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处世原则,鼓励学生学习匠人精神。
《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16603课程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2018级自然地理学1、2班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二、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和实验。
课程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较多的图表、公式、权威最新数据阐明本课程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is the basic course of natural geography specialty.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basic concepts of meteorology,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in this cours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mainly includes the atmospheric structure, radiation, atmospheric motion,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climate, weather system, the weather process, climatic formation factors, climate classific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climate chang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uman activities and experiments.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modern atmospheric science achievements, using more charts, formulas and the latest authority data, illustrate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The course omitted the complicated formula derivation, highlighted the basic theorem, the physical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formula, and described the most remarkable weather and climate phenomen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探讨辐射基本知识、大气热能和温度、大气动力学基础、水汽凝结物与降水、天气系统、天气过程、气候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及造成的环境问题。
∙天气学是关于天气预报的科学。
∙天气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天气学学好了, 只要有几张天气图, 就可以马上对未来的天气变化作出预报.
发现新现象,提出新事实、新概念,概括归纳新的模型和规律,为天气预报提供新观点和思路,促进建立有效的预报方法。
由于旋转地球上的大气状态和运动,难以在一般实验室中复制,一般在实际大气中通过各种常规的和特殊的仪器或探测手段进行观测,通过有效方式将大量观测资料给以集中,根据不同需要,分析不同实测资料的集合,进而总结概括、科学归纳,得出(接近)实际
大气状态和运动的图象、模型和规律。
∙工具:天气图(直观、信息相对完整)
∙应用:常规天气预报主要方法之一
∙辩证,相对:(冷、暖;高压、低压;槽、脊;高纬度、低纬度)
系统地介绍天气学方法及有关结论,以天气学方法研究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空间分布及其时间演变规律,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典型天气系统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为提高短、中、长期天气预报的能力打下基础。
∙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天气尺度系统背景):副热带高压;超长波
∙天气尺度(天气图上常见,中尺度系统背景):温带气旋;台风;锋面
∙中尺度(常与剧烈天气相联系):中尺度
气旋;飑线
∙地转关系:将气压场与风场联系起来
∙热成风关系: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将海平面和高空联系起来
∙西西伯利亚
∙乌拉尔山
∙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75E, 45N)∙北疆沿天山、乌鲁木齐
∙贝加尔湖:(105-115N, 45-55N)
∙青藏高原:海拔平均4400米
∙气团和锋;
∙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大气环流和高空环流系统(天气形势预报);∙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天气(要素)预报;
∙寒潮天气过程
∙大型降水天气过程
∙低纬度天气系统(包括台风过程)∙亚洲季风(基本知识)
∙槽与脊,冷与暖,海洋与陆地
∙地转风,热成风,气压、温、风变一体∙温度平流,涡度平流
∙槽、脊、高、低皆关联
1820年利用地面观测资料绘制出第—张天气图。
以地面气压场或温度场的分析为主要特征。
这样,气象工作者的目光从对一时一地的关注扩展到对大范围形势的研究,并开始用外推法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
天气学有了自己的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挪威气象学家率先提出气团和锋面的学说,建立了气旋模型,对气旋中相关联的天气现象进行归纳和系统化,提出了著名的锋面理论和气旋波动学说,构成了所谓的挪威学派。
这时候,天气预报也有了较好的天气概念作为它的基础和依据。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高空探测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探空仪的应用,出现了高空图和各种剖面图。
这样,对天气过程与天气系统的认识逐渐从地面拓宽至三维空间。
40年代以来,世界性气象观测网逐渐建立和完善,它为天气学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出现了以罗斯贝(Rossby)为首的芝加哥学派,他们提出大气长波理论,给出了系统运动和发展的动力学,这也给大尺度天气预报提供厂理论基础,使天气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气象学家基培尔等建立了平流动力理论,提出了气压、温度局地变化的计算方法,不仅揭开了近代动力、数值预报的序幕,也为天气系统移动和发展提供了简便的分析判断方法,为天气预报实践所利用。
佩特森(Penerssen)在1956年发表天气学原理一书,综合了气团、锋面学说和长波理论,把锋面外推法用于天气预报,对个别天气系统的移动给出了计算公式,建立了运动学预报方法。
为天气学及天气预报理论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实用的理论概括,对天气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气象探测手段发生了深刻的革命。
多普勒雷达的应用使气象学家有可能了解云中的三维流场,改善了中尺度研究中资料不足的困难。
气象卫星的出现和遥感技术的应用更使气象工作者获得了大量宝贵的非常规的资料,得到非定时,定点的云系状态、水汽分布、系统中三维风场结构等信息。
这些信息不受地理条件的局限(如高山、海洋、边远地区),也不受固定时问的限制。
因此为天气学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天气预报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气象学其他分支学科如动力气象学、数值预报的发展,近代天气学已不完全停留在以天气图为主要分析工具上。
它利用动力气象中的理论结果以及计算数学与大型电子计算机提供的快速计算的条件,建立了物理诊断的方法,以定量的分析,研究天气过程的物理持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天气学中逐渐引进数值模拟的方法,它可以对复杂的天气过程中各种物理因子的作用进行控制性的对比试验,以更好地了解天气,建立各种天气学模型。
这些研究方法的应用使现代天气学进入了定量化、物理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