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淋巴结
- 格式:docx
- 大小:9.03 KB
- 文档页数:3
淋巴结彩超解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位置:观察淋巴结所处的位置。
2.形状:正常的淋巴结外形一般呈长条形或椭圆形,部分淋巴结
可趋向于圆形。
3.边界:淋巴结边界一般很清晰。
4.大小:正常人的淋巴结大小约黄豆样,但并不统一。
5.内部结构:淋巴结的包膜呈中高回声,淋巴门一侧凹陷,淋巴
门对侧凸起。
6.血流信号:正常情况下的淋巴结血管结构在彩超中无法显示,
如果发生了病变,血流信号会增强。
7.钙化:正常淋巴结不会出现钙化,如果出现钙化了提示局部血
运障碍,淋巴结可能有病变。
淋巴结良性跟恶性区分淋巴遍布人体的全身,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外界的侵袭,但是淋巴结也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它们在大小、质地、形状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差异,人们可以根据判断标准仔细甄别,如果发现是恶性淋巴结肿大则需要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严重,以早日恢复健康的状态,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多多了解二者的区别。
★一、区分良性与恶性淋巴结肿大1、看大小淋巴结很小,比如需要捏起皮来才能感触到的小米粒大小的淋巴结,通常是良性的;如果淋巴结直径大于1.5厘米,则需要考虑恶变的可能。
2、看质地正常淋巴结的质地柔软,触诊时就像触摸嘴唇的感觉;如果淋巴结的质地就像触摸鼻尖或者额头的感觉,则属于质地坚韧或坚硬,需要考虑恶变的可能。
3、看形状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正常淋巴结在超声下的形状是偏心靶环状,而恶变淋巴结的形状常常表现为低回声实心圆4、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
如果怀疑有淋巴瘤的可能性,就需要进行活检,病理医生会对组织的性质做出最终判断。
★二、淋巴结肿大原因①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感染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杆菌等化脓性细菌,导致淋巴管发炎,引起附近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这种肿大有疼痛感,中等硬度,局部皮肤潮红,有时有线状潮红,会随病菌的消失而消失,也会因再次感染而复发。
②淋巴结结核常发生于颈部的淋巴结,质地硬,活动度差,发生时有低热消瘦、咳嗽、乏力等症状,部分形成脓肿,若有皮肤破渍很难自③淋巴细胞增多症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主要在头颈、腋下及上下肢发现肿大,这种肿大质地较软,有痛感,有发热的症状,被猫抓、咬、舔容易患此病,在伤口处有丘疹、疱疹、小溃疡及结痴等。
④风疹引起的淋巴结肿大常发生在枕后、耳后、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位置,轻微压痛无化脓,1周内消退,有发热症状,面部及躯干四肢出现淡红色丘疹。
⑤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凡颈部、锁骨下淋巴结肿大,增长快,无痛,呈环球形或结节状融合者,很大可能是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超声诊断标准
一、淋巴结大小
淋巴结的大小是超声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淋巴结的大小范围在2-5mm之间,若淋巴结体积超过此范围,则可判定为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的程度越高,则提示可能存在病变或感染。
二、淋巴结形态
淋巴结的形态也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淋巴结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缘清晰,表面光滑。
若淋巴结出现不规则形状、边缘模糊或表面粗糙,则提示可能存在病变或感染。
三、淋巴结结构
淋巴结的结构是超声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淋巴结结构清晰,皮质和髓质界限清楚。
若淋巴结结构出现异常,如皮质和髓质界限模糊、结构紊乱等,则提示可能存在病变或感染。
四、淋巴结回声
淋巴结的回声也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淋巴结回声均匀,皮质和髓质回声相似。
若淋巴结回声出现异常,如皮质回声增强或减弱、髓质回声减弱等,则提示可能存在病变或感染。
五、淋巴结血流
淋巴结的血流也是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淋巴结血流丰富,血流信号清晰。
若淋巴结血流出现异常,如血流信号减弱或消失、血流速度减慢等,则提示可能存在病变或感染。
综上所述,淋巴结超声诊断标准包括淋巴结大小、形态、结构、
回声和血流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淋巴结是否存在病变或感染,从而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淋巴结转移在影像学上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淋巴结转移通常会导致淋巴结增大。
对于颈部、腋窝和盆腔等区域的淋巴结,一般认为直径超过1厘米是异常的。
对于腹部淋巴结,直径超过1.5厘米可能被认为是异常的。
但对于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这个标准会有所不同。
2. 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边界清晰,而转移淋巴结可能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或呈现分叶状。
3. 密度,转移淋巴结在CT或MRI影像上常常呈现不均匀的增强,甚至出现坏死、囊变等现象。
4. 位置,转移淋巴结的位置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比如在特定癌症中常见的转移淋巴结的部位是有规律的。
5. 功能性影像学,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结合代谢活性示踪剂,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依靠影像学很难对淋巴结转移做出100%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或肿瘤科医生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淋巴结触诊正常描述
正常淋巴结触诊的特点是:
1.大小:淋巴结一般不超过1厘米,有些部位的淋巴结大小可能会略大一些。
2.质地:正常淋巴结一般质地软而弹性好,有一定的弹性,不会感到硬块或结节。
3.移动性:正常淋巴结触诊时,淋巴结可以轻松地在皮下组织内移动,不会粘连于周围组织。
4.无痛:正常淋巴结触诊时,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的感觉。
综上所述,当淋巴结符合上述正常触诊特点时,一般可以认为是正常的淋巴结。
但需要注意的是,淋巴结触诊并不能完全排除疾病的可能性,如有疑虑应及时就医。
儿童腹部淋巴结大小的正常范围哎呀,今天咱们聊聊儿童腹部淋巴结的事儿。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医学话题,但咱们尽量把它说得轻松些。
你知道,孩子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各种部件都得好好配合,才能正常运转。
特别是淋巴结,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但其实它们就是小小的“卫兵”,守护着我们身体的健康。
淋巴结啊,在小朋友的肚子里可不少。
它们就像那些随时待命的侦察员,时刻关注着身体里的动静。
没事儿的时候,它们小小的,约有几毫米到一厘米的样子,就像小豆豆一样,真是可爱。
不过,如果淋巴结突然变大了,那可就得注意了。
一般来说,腹部的淋巴结如果在一厘米以下,基本上就算正常了,超过了就得引起注意了。
你知道,身体里有时候会发生点小风波,比如感冒啦、发烧啦,淋巴结就会跟着“紧张”起来,肚子里的小卫兵们也会加班加点,拼命工作。
说到淋巴结变大,很多爸妈可能会开始担心,哎呀,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呀?孩子的免疫系统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存在。
感冒、咳嗽,甚至是胃肠不适,都可能让这些小家伙肚子里“发脾气”。
这时候,家长们可不要慌,通常只要好好休息,给孩子喝点水,吃点清淡的食物,过几天就会恢复正常。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别担心太多。
不过话说回来,家长们对孩子的健康可是无微不至的。
看到孩子不舒服,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啥都有。
别急,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医生会用专业的方法来判断。
比如说,做个超声波检查,看看那些小淋巴结究竟怎么回事。
这个过程也不复杂,孩子只需要躺在那儿,医生就会用个小仪器轻轻一扫,就能看到肚子里的情况。
就像是在看一部小电影,真是新奇又有趣。
平时咱们也得注意孩子的生活习惯,饮食均衡,营养要到位。
水果、蔬菜、蛋白质,统统不能少。
每天让孩子运动运动,增强体质,抵御外来侵扰。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让孩子的身体棒棒的,自然这些小卫兵也会更给力。
说实话,有时候孩子们在外面疯玩,回家后累得跟小狗似的,这也没事,毕竟童年就该尽情玩耍。
还要提醒各位家长,千万别上网乱查。
淋巴结查体标准描述
淋巴结查体的标准描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正常情况下,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之间。
2. 质地和活动度:淋巴结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毗邻组织无粘连,活动度良好。
3. 压痛:正常情况下,淋巴结无压痛。
如果淋巴结有压痛,可能是感染或炎症。
4. 温度:正常淋巴结上覆皮肤温度正常。
5. 外观:正常淋巴结不易触及,外观无明显异常。
如果出现淋巴结肿大、质地变硬、活动度差、有压痛或者温度升高等情况,可能是淋巴结病变或者肿瘤转移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淋巴结大小分类标准
淋巴结大小的分类标准通常会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病理特征来确定。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淋巴结大小分类标准:
1. 正常大小:正常人体淋巴结的大小通常在0.5-1.5厘米之间,具体大小还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2.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肿大:
- 轻度肿大:淋巴结直径增大到1.5-2.5厘米;
- 中度肿大:淋巴结直径增大到2.5-5.0厘米;
- 重度肿大:淋巴结直径增大超过5.0厘米。
3. 淋巴结疾病相关大小:有一些特定的淋巴结疾病可能会导致淋巴结明显增大,如淋巴瘤、结核等。
淋巴瘤的淋巴结增大通常会超过5.0厘米。
总体而言,淋巴结大小分类标准是相对的,会根据具体情况和病理特征进行评估。
如果发现淋巴结异常肿大或伴有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2023医学影像淋巴结判定标准淋巴结在医学影像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淋巴结的判定标准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2023年的医学影像淋巴结判定标准也将会有所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就2023年医学影像淋巴结判定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淋巴结的影像学表现1. 影像学形态特征淋巴结在医学影像中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状影像。
对于正常淋巴结而言,其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清晰,密度均匀。
2. 影像学密度特征正常淋巴结的密度一般均匀,CT影像上呈现为类似脂肪组织的密度。
而在肿瘤侵袭或炎症反应时,淋巴结的密度会出现不均匀的改变,甚至出现低密度坏死区。
3. 影像学增强特征影像学增强是判断淋巴结是否存在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CT增强或MRI增强中,肿瘤侵袭的淋巴结通常会呈现出不均匀的强化或环形强化的特征。
二、2023年医学影像淋巴结判定标准的更新1.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辅助诊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的不断应用,2023年的医学影像淋巴结判定标准将会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诊断。
通过人工智能对医学影像进行自动识别和分析,可以提高淋巴结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2. 强调多模态影像的综合应用在2023年的医学影像淋巴结判定标准中,将会更加强调多模态影像的综合应用。
结合CT、MRI、PET-CT等不同的影像技术,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淋巴结的形态、密度和增强特征,提高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3. 借鉴国际标准和经验随着国际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2023年的医学影像淋巴结判定标准也将会借鉴国际标准和经验。
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可以更好地推动医学影像技术的国际化合作和交流,提高淋巴结病变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三、对医学影像师的要求和挑战1. 提高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对医学影像师而言,2023年的医学影像淋巴结判定标准的更新意味着对其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影像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影像学知识和技术,提高对淋巴结病变的识别和评估能力。
正常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正常淋巴结短径约在2-5mm,其超声形态学结构类似肾脏,呈“靶样”结构,其声像图表现如下:①淋巴结的外形呈长条形或卵圆形。
正常的下颌下淋巴结及腮腺淋巴结趋向于呈圆形。
②淋巴结包膜呈中高回声,位于淋巴门的一侧凹陷,对侧膨凸。
③淋巴结边缘的低回声为皮质,皮质主要为实质性组织,组织学证实是由淋巴小结所构成,只有很少的淋巴窦,这种组织学上的均匀性可以解释淋巴结皮质呈低回声。
皮质大部分呈向心性宽阔型,小部分呈狭窄型(当皮质最宽部位的厚度小于淋巴结中央高回声结构厚度的一半时,可归类为狭窄型皮质)。
④淋巴结中央可见一条索状高回声,与周围软组织相连。
这一高回声结构的显示率与淋巴结的大小有关,90%最大横径大于5 mm的淋巴结可见这一回声结构。
对于这一索状高回声产生的组织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认为是产生于淋巴结中央的脂肪组织,这与乳腺X线片上淋巴结中央显示为透亮区相一致。
然而90年代的研究认为这一条索状高回声产生于髓质的最深部,是由髓窦、结缔组织、脂肪及出入淋巴门的动静脉所形成。
正常情况下,这一回声结构以髓窦为主,因为每个窦内有丰富的液体,与髓索构成了众多的声学界面。
血管也提供了声学界面。
而脂肪虽然可以使这一条索状高回声更加明显,但并不是产生这一回声所必须的。
⑤淋巴结的血管结构正常情况下无法显示,但当淋巴结有病理改变,血供增加,血管扩张后,则可显示为管道结构。
关于淋巴结中央这一高回声结构的称谓,这里些作一特别说明。
国外文献对其的称谓是动态变化的:“echogenic center (1988) ”、“central echogenic line(1990)”、“hyperechoic centralband(1992)”、“linear echogenic hilus(1993)”、“echoic central hilum(1994)”、“echogenic hilum(1997)”,在这其后的文献对其的称谓基本固定为“echogenic hilum”或“echogenic hilus”。
正常淋巴结的超声表现
正常淋巴结短径约在2-5mm其超声形态学结构类似肾脏,呈“靶样”结构,其声像图表现如下:①淋
巴结的外形呈长条形或卵圆形。
正常的下颌下淋巴结及腮腺淋巴结趋向于呈圆形。
②淋巴结包膜呈中高回声,位于淋巴门的一侧凹陷,对侧膨凸。
③淋巴结边缘的低回声为皮质,皮质主要为实质性组织,组织学证实是由淋巴小结所构成,只有很少的淋巴窦,这种组织学上的均匀性可以解释淋巴结皮质呈低回声。
皮质大部分呈向心性宽阔型,小部分呈狭窄型(当皮质最宽部位的厚度小于淋巴结中央高回声结构厚度的一半时,可归类为狭窄型皮质)。
④淋巴结中央可见一条索状高回声,与周围软组织相连。
这一高回声结构的显示率与淋巴结的大小有关,90%最大横径大于5 mm的淋巴结可见这一回声结构。
对于这一索状高回声
产生的组织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认为是产生于淋巴结中央的脂肪组织,这与乳腺X线片上淋巴结中央显示为透亮区相一致。
然而90年代的研究认为这一条索状高回声产生于髓质的最深部,是由髓窦、结缔组织、脂肪及出入淋巴门的动静脉所形成。
正常情况下,这一回声结构以髓窦为主,因为每个窦内有丰富的液体,与髓索构成了众多的声学界面。
血管也提供了声学界面。
而脂肪虽然可以使这一条索状高回声更加明显,但并不是产生这一回声所必须的。
⑤淋巴结的血管结构正常情况下无法显示,但当淋巴结有病理改变,血供增加,血管扩张后,则可显示为管道结构。
关于淋巴结中央这一高回声结构的称谓,这里些作一特别说明。
国外文献对其的称谓是动态变化的:
“ echogenic center (1988) ”、“ central echogenic line(1990) ”、“ hyperechoic central
band(1992) ”、“ linear echogenic hilus(1993) ”、“ echoic central hilum(1994) ”、“ echogenic hilum(1997)",在这其后的文献对其的称谓基本固定为“ echogenic hilum ”或“ echogenic hilus ”。
与组织学相对照,“ echogenic hilum ”或“ echogenic hilus ”事实上包含了淋巴结的髓质及与之相延续的淋巴门产生的回声反射。
而目前国内文献普遍称这一高回声结构为“髓质回声”或“高回声髓质”,这个称谓和组织学是相对应的,也没有不科学的地方,但却会许多国内超声工作者阅读国外文献或对外交流的不便甚至困难,尤其在没有系统了解“ echogenic hilum ”或“ echogenic hilus ”的涵义时。
鉴于此,对于淋巴结中央这一高回声结构,本书采用目前国际上的普遍称谓“
echogenic hilum ”或“echogenic
hilus ”,并译为“淋巴门回声”。
也希望今后国内文献能统一使用这一国际认同的称谓,以利于
国内外交流。
淋巴门回声随淋巴结部位及年龄的不同,其大小是有所变化的。
腋下和腹股沟处的淋巴门有丰富的淋巴窦脂肪,老年期除了淋巴门有脂肪出现外,淋巴小结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甚至消失,故腋下、腹股沟处和老年期淋巴结的淋巴门比较明显。
正常情况下,淋巴门表现为宽阔型和狭窄型(在纵切面上当淋巴门表现为椭圆形时,可归类为宽阔型;当淋巴门表现为扁平裂缝状时可归类为狭窄型)。
脂肪弥漫性浸润可致淋巴门高回声消失。
有意思的是国外有学者指出,要阐述正常** 的“正常”淋巴结的结构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几乎不可能找到没有经过反应性改变的淋巴结。
淋巴结彩色血流显像(CFM :正常淋巴结由一支或二支淋巴门动脉供血,平均管径0.14mm,其在淋巴门分支出微动脉,通过淋巴结髓质并在其内分支。
通过小梁到达皮质的微动脉较少。
一些分支最后到达包膜下皮质的毛细动脉弓。
偶尔有动脉穿过包膜。
静脉血流始于副皮质区的后微动脉,这些微静脉组成较大的微静脉,向心性汇入淋巴门的静脉主干,管径平均为0.14mm。
动脉和静脉通常相互平行。
彩色多普勒超声上正常淋巴结动脉血管显示为门部纵行的、对称放射状分布的结构,而不显示边缘血管。
这和淋巴结的上述
血供结构是对应的。
淋巴门动脉多为一支,偶可见二支。
多普勒超声显示血管内血流信号不仅与流速有关,还与管径有关,因而可以显示淋巴门血管或是淋巴门血管的第一级分支。
淋巴结静脉的显示率要低于动脉,这与其流速较低有关。
在正常淋巴结,多普勒超声一般无法非常清楚地显示淋巴结血管的空间分布,但当淋巴结发生炎症,其血管扩张则血管结构就易被多普勒超声显示。
由于炎性淋巴结血管的空间结构并没被破坏而与正常淋巴结相似。
60%-80%的正常淋巴结在能量多普勒上可显示血管。
血流信号显示率与淋巴结的大小密切相关。
在
颈部,90%最大横径大于5mm勺淋巴结可见血流信号。
52%勺腮腺淋巴结、60%勺颈后三角淋巴结表现为无血供,可能与这两个区域的淋巴结较小有关。
而颏下和下颌下区的正常淋巴结血供较其他区域明显丰富。
男女在血管勺模式和血供勺程度上没有差别。
但是老年人淋巴结血流信号勺显示率明显高,这可能与老年人勺血管硬度较高不易受压迫有关。
目前普遍认为淋巴结血流速度测量勺临床意义不大。
当淋巴结尺寸增大时,淋巴结勺血流速度也增快
(P<0.05 )。
淋巴结血流的PI、RI值在淋巴结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其虽随淋巴结尺寸的增大而下降,但其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正常淋巴结的Pl<1.6,RI<0.8。
在颈部,颏下淋巴结的
RI 和PI 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