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体论》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篇1刚刚读这本书得时候,感觉什么都没读懂!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是能看懂一点点的,在迷茫之中发现一丝光明。
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政治学》这本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经济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所以,似乎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从西方的政治研究入手。
当然没那么多时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下面就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于公民的定义,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这样看来,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
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
但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能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
记得看过欧美一部叫《星河战队》的电影,在那里面就有公民和平民之分,参军以后就可以成为公民!否则,都只是平民而已。
在亚氏眼里公民资格是很难得的!还有一些是关于政体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范文五篇《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1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人人都必须遵守的,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出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行更是一个国家、及社会所有人士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我们幸运地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自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中国的法制突飞猛进,“依法治国”被写进了宪法,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啊!然而,在振奋的同时,一个问题也应值得我们思考: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法律其实很像数学,无处不在,十分重要,有这样一个关于法律的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
”法律实现了正义,体现了公平,它,就是正确规范人行为的社会准则。
当今的这个经济社会使人对道德的意识不断的淡化,现如今社会上的人什么都不图,就图个“利”,自己能得到钱就可以了,全忘了儿时,父母告诫我们的法规,所以对于不容忽视的法律,他们“视而不见”。
若是成人还好,但现在甚至有些青少年都学会了强要他人的钱财,参与抢劫,甚至是结帮犯罪吸毒,近年,青少年拉帮结派犯罪现象频频发生,这使我们安定的生活受到了威胁,法律的不重视等同于流感病毒,在这个社会蔓延着,以致发展到小学,当人的贪婪欲望得到满足,他们便会尝试更大的,贪婪的欲望越来越大,最终,自己站在了法院。
但丁的作品《神曲》地狱篇中写到:它的贪婪欲望从来不会得到满足,它在饱餐后会感到比在饱餐前更加饥肠辘辘。
欲望是人们邪恶和罪恶的深渊,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懂得正义的法律,用它来与之抗衡。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必须从小时候做起。
社会十分残酷,只有我们知法、懂法、守法才能将法律变成自己的坚盾和利剑,来保护自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即使是一名小学生,也必须知法、懂法,更要会用法,让法律成为我们坚不可摧的堡垒,守护着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读书笔记2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众所周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一直对“人民民主专政”一词理解不深,只是浮于表面的知道一些,借此机会,我读了我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并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对“人民民主专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学习。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它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的国家是用来保护人民的,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也是人民的政权。
我国设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机构正是为了听取广大人民的意见,使得百姓能有一个渠道来向上反映自己的意见,共产党也是一直以来为百姓做实事。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巴黎公社和苏维埃制度一脉相承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政治观。
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中国革命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完全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中国一元化权力结构的优势在于,它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
主要是面对当时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污蔑与质疑,以及我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困惑,做出了对我国国体的解释。
文章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等内容,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政策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理论,驳斥了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观点。
《毛泽东选集》读书笔记范文(3篇)第1篇: 《毛泽东选集》读书笔记毛泽东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独立、政治自由和实现国家的富强在革命斗争中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创造性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与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1.政治思想。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提出的一个著名判断。
它以形象化的说法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共产党真正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的。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早在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政权是用枪杆子取得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
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斗争就不能解决。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这是毛泽东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有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必要的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一个杰出贡献。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的政治学理论分析逻辑:“从利益的二重性即内在矛盾性进展到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形成政治权力。
社会利益关系种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主张共同利益的法1定资格,形成政治权利。
”按照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条逻辑主线对政治关系的衍生物即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进行了分析。
这其中,在政治行为方面,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在政治体系方面,国家是政治权力的典型的组织和制度体现,政治社团则是政治权利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而政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执政党通常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在政治文化方面,特定社会的政治心理通常以社会大众为多数载体,因此,政治心理是政治权利及其对于政治权力的转化形态的精神反映;而在特定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通常是政治权利的思想,因此,特、定社会中的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通常是政治权力的思想。
在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社会政治发展是由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政治发展体现为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政治发展过程是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决定和体现为社会其他政治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不可忽略政治现象之间彼此联系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四: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的社会前提;政治体系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政治文化由政治生活决定;政治发展则是全部政治活动内容的历史变化过程。
”从以上几段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本书对于政治科学的展开、延伸、论述的基本脉络。
这个脉络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1、该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
从利益到利益特性,延伸出关键政治要素方面。
这点,也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及理论依据。
2、该书坚持利益作为基础的观点。
《政治学》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
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
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
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
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
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
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
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
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
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
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
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将家庭和家务管理等问题透彻详解后,亚氏终于开始论述理想城邦和现实城邦。
他批判了苏格拉底提倡的“共和国”思想、柏拉图理想城邦理论,分析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
我们可以看出亚氏认为一个城邦应当是财产私有,高度自给,实行法制,达到至善。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众所周知,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一直对“人民民主专政”一词理解不深,只是浮于表面的知道一些,借此机会,我读了我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并通过查阅一些资料,对“人民民主专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学习。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它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的国家是用来保护人民的,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也是人民的政权。
我国设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机构正是为了听取广大人民的意见,使得百姓能有一个渠道来向上反映自己的意见,共产党也是一直以来为百姓做实事。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同巴黎公社和苏维埃制度一脉相承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政治观。
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中国革命和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完全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中国一元化权力结构的优势在于,它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
主要是面对当时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污蔑与质疑,以及我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困惑,做出了对我国国体的解释。
文章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等内容,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政策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理论,驳斥了在国家政权问题上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观点。
毛概读书笔记800字毛概读书笔记800字篇1毛概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毛泽东思想概论》是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金春明。
本书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论体系以及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概论》共分15章,前4章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理论体系,后11章则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我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
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
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
全书分为八卷。
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
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
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
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
”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
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
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
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
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
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
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
“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
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
读书笔记——《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是一部高校教材,也是一部政治学的科研专著。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中国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同时,也是我们国关学子研究、学习外国政治必不可少的相关教材之一。
这本书作为大二的课程教材,在学习之后,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第一,从本书的内容看,作者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在政府运作中的角色,立法与监督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与限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政机构的权力结构关系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中不同的行为模式,作为“非政府政治”的国家——社会关系,统治结构中的单位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治改革中的变化与问题。
第二,从本书的结构看,作者运用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把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程序介绍给读者。
全书既包含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方面,又追踪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型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有静态的制度描述,又有动态的过程分析,且穿插了不少经典案例,资料丰富、条理分明、论述精确,是全面、动态了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入门之作。
第三,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详尽描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尤其是被大部分政治学研究者忽略的归口管理体制;他与时俱进地增加了“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这一章节,提出了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了行政改革的口号;对政府与政治制度的优点缺陷分析得当而精彩。
二、从本书的内容、结构与亮点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在《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的后记中第一条写到:在教学、研究和对中国政治的观察过程中,作者深切体会到,写作中国政府类的著作或教科书,首先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组织结构中的角色的深度研究,否则,就很难把中国政府或中国政治交代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研究中国政府时,无论怎么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下功夫挖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都不为过。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文献之一。
下面是一些关于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
一、背景与主题
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
为了总结这些经验,毛泽东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强调了中国的国情和革命的特点,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内容
1.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毛泽东回顾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分析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和特点,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这一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二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2.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广泛的联盟。
”这句话表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基础,也指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范围和性质。
此外,他还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体领导制度等具体实践问题。
三、评价与反思
1.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文献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在今天看来,《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例如,他提出的“群众路线”思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在今天的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总之,《论人民民主专政》是一本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的著作。
《新民主主义论》读书笔记(合集三篇)《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的光辉之作,里面有很多深刻的思想至今仍如夜空上的星星发挥着璀璨光芒。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帮助了我深入理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入理解近20年来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有关政策的正确性,并且从历史的、理论的角度深入认识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历史不会绝对地重复,但是在革命进程中,的确有时候像列宁所说的,人们不得不一再重复做一件事情。
建国后,中国走了三十年的曲折道路,艰辛而苦楚,一直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了,中国才逐渐向着真正的富饶之路迈进。
时代不同了,而思想却依旧闪耀着光芒。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针是学习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的东西,并逐渐使其本土化即变成自己国家的东西从而谋求发展。
而这种理论早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就这样提到:“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
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同时,毛泽东还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主张要对古代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髓。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这种尊重历史的观点应该对当代漠视历史淡忘历史的青年们有一个警醒作用了。
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治理理论既是一种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策略,也是一种重新审视公共部门再造和转型的学术旨趣治理理论的重点不在于分析公共部门内部的公共预算、政策制定等问题,而在于分析公共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大量复杂关系治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组织架构,可以据以求得对变化中的统治过程的了解一、治理1.含义:治理是个人和机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管理它们的共同事务的所有方式的总和,是一个容纳冲突和利益分歧、采取合作行动的持续过程治理的要点在于,目标定于谈判和反思的过程之中,且要通过谈判和反思加以调整2.特征:斯托克总结了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①治理主体的多样化②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③主体间权力的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④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⑤公共部门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3.善治:善治就是治理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八点:①参与;②法治;③透明④回应;⑤共识;⑥平等⑦效能;⑧问责二、治理理论1.治理理论内部虽复杂,但都基本认同以下三个观点:①在治理过程中,网络在事实上已经存在②治理本身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并符合一定的社会逻辑③治理理论热衷于总结好的治理模式和特征2.治理理论可以分为两大路径:网络治理和元治理①网络治理:1.含义:网络治理视角中的行政世界是一个网络,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并不是被公共部门完全垄断的,而是不同程度地分散在大量网络中,并由网络中的大量相关公共、私人和非政府组织所共同影响和推动的2.网络研究的`三个传统:贝瑞等人区分了网络研究的三个传统,包括社会网络、政策网络和公共管理网络:3.政策网络:定义:政策网络是由于资源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群组织或若干群组织的联合体治理路径的政策网络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领域内的组织间关系上政策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于非等级制协调之上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定治理形式或治理结构,是与市场、科层制三足鼎立的第三种社会结构形式与国家治理模式作为处理公共问题,供给公共服务的治理路径,政策网络主要是通过在组织间,群体间的政策网络进行资源交换、共同合作、最终解决公共问题特征:①主体间相互依赖②政策网络是一个过程③政策网络的活动受到制度制约分类:以罗茨的分类最为瞩目,根据利益团体的分布、成员、垂直的相互依赖、资源的分配、平行的相互依赖五个标准,罗茨把网络分为五种类型:①政策社群;②专业网络③府际网络;④生产者网络⑤议题网络续上表罗茨依据成员资格、整合程度、资源分配与权力关系四个面向,将政策社群与议题网络作为两大极端类型:政策社群在一端:组织稳定,资格限制严格,内部有纵向的权力等级关系议题网络处在另一端:成员资格开放,组织不稳定,纵向的权力等级和权力支配很少形成:韦伯分析了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①政策制定者对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②政策制定者对资源,信息共享的需要③结盟的需要④追逐权力的需要⑤协调的需要政策网络路径瓦解了传统政策研究的政治行政二分模式。
《政治》心得体会最新5篇《政治》心得体会篇1近期在幼儿园党政领导和工会的组织下,我积极参加了开学前的政治学习活动。
作为教育工作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儿,关注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多次学习我强烈地感受,幼教工作者肩上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构筑新型的师幼关系师幼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新型的师幼关系必须有明确的学生观,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促进幼儿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与幼儿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共生共长的互动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赢得幼儿的尊重和爱戴。
二、要了解关心幼儿让每个孩子都健康成长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孩子都由爷爷奶奶等祖辈们一手带大。
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普遍较差。
胆小、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如:小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生活,他们面对幼儿集体生活产生了诸多不适应,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就必须了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的放矢地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循循善诱,从生活、游戏、学习、运动四方面教育幼儿,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逐步接纳老师,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三、要注重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培养的是人材,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
所以,教师要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
我们的幼儿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不仅仅追求教了多少、学会了多少。
我们不应该只为了今天的所谓的质量而肆意地加重幼儿的负担,把幼儿仅有的微薄智力全部挖掘出来。
我们要学会开发和合理地利用幼儿的智力,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发展。
因此在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中心,始终要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
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幼儿的特点开展各类活动,使幼儿园的每位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活动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让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原创5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篇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生产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产品,还包括资本家的利润。
因此,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资本家不断地投入资本,工人不断地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地获取利润。
这种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篇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代表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和规律,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对于无产阶级的深厚同情。
《政治学》读书笔记该书的作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算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
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而《政治学》创作于1936年,是美国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一部早期代表性著作。
该书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围绕着在政治洪流中。
另外,本书的两个写作特点值得留意。
第一,逻辑严密,体系完整。
全书紧扣题目层层展开,条分缕析,论证严谨,事例丰富。
第二,敢于挑战传统,敢言人所不敢,拉斯韦尔揭示出冠冕堂皇的制度政治背后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不一定合法但真实存在的现象,让政治学褪去神圣,还原其本来面目。
本书分四篇共十章第一篇精英第二篇方法第三篇结果第四篇概论。
也就是对政治学的研究客体、行为、时间以及如何行为进行了探寻。
我对第一篇,第二篇的第二、三章和第四篇印象尤为深刻。
其中,第一篇为全书设定了研究对象和方法,可以看作是全书的大纲。
拉斯韦尔开宗明义地提出:“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传统的注重制度研究的政治学不过是政治哲学。
拉斯韦尔认为尊重、安全、收入是可望获取的价值,获取价值最多的就是社会中的权势人物,即精英,其余的则是群众。
精英可以按技能、阶级、人格、态度来分类。
本篇还阐明了全书采用的研究方法,即“应用法”---从精英主体角度出发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观察发掘精英所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法”---通过时间和比较来辨清精英“自我”的客体位置,点明其技能、阶级、人格和态度特点。
第二篇“方法”用四章主要论述了精英集团操控社会获取价值的技巧,包括对象征、暴力、物资和实际措施的运用(“如何得到?”)。
拉斯韦尔运用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应用法”,紧密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深入解读了生活中似乎平淡无奇的现象所隐藏的精英手段。
象征主要是通过灌输意识形态塑造人的行为,控制民众的攻击、内疚、虚弱、喜爱等情绪,形成集体情感氛围,从而为精英操纵社会提供条件。
《政治主体论》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的话: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人的依赖[自然空间](农业社会:人敬畏自然,与其相比处于弱势,人们只有结成共同体的形式才能生存和生活)、物的依赖[社会空间](工业社会:所谓的法的精神、主体间的关系、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都异化成物的关系,主体也就只有了对物的依赖){马尔库塞对异化的批判:正常的社会具有双向度,一是肯定性向度,一是否定性向度;而所谓单向度的人是指在发达工业社会,人们失去了批判意识,活在单向度的虚假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是如此。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未来:历史空间——时空)。
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主体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劳动政治论”、“人本政治论”和“主体生成论”为理论依据,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层面研究政治主体,将其与政治主体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①在政治主体的历史演进部分,作者从个体主体形式和群体主体形式去阐述马克思的三大依赖问题。
②在分析政治主体的张力时,将其定位为复合实体,结合了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分析了政治主体中个体性与群体性、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实践等内在张力关系,分析了政治主体中国家与社会、公共与个人、权力与权利等外在的张力关系。
③从政治主体生成的动态过程入手,分析了主体生成基础和内容、目的与动力、场域和路径等问题,贯穿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路,并且找到主体的利益诉求动力,上升到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未来走向,即公共利益问题。
绪论
政治学说起源于西方,同古希腊政治文明的历史发源直接相连,并先后经历了古希腊的城邦道德政治观(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神权政治观(奥古斯丁)——天赋人权的社会契约政治观(洛克、卢梭)——国家与法的政治观(波普尔、奥克肖特)——功利主义政治观(边沁)——阶级主义政治观——政治的社会学观(莫斯卡、韦伯)——行为主义、后行为主义(伊斯顿、阿尔蒙德、普莱福德)的政治观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自恢复政治学学科以来的30多年,政治学先后经历了“阶级政治观——利益政治观——公共政治观”三大阶段,研究方向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大领域展开。
在理论层面,主要集中探讨了政治本质、国家理论、民族理论、政治思想、民主理论、政治文明、政治价值、政治意识等领域;在实践层面,主要集中探讨了政治体制改革、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执政党建设、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城乡二元结构、政权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
政治主体的本质规定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政治主体本质上是指进入政治生活、承担政治关系、并能动改造政治关系的现实的人。
政治活动中团体组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承载现实的人的政治主体。
作为政治主体的人,其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大基本属性,在政治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表现出自主性与为我性的价值取向特征、能动性与创造性的本质规定特征和自由性与意志性的本真存在特征。
(P18)
把握政治主体的基本内涵,应从实践本性和能动属性两个角度展开。
政治实践构成了政治主体的表现形式:首先,政治实践是政治主体的存在方式。
其次,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中表现出的是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改造者的统一性。
最后,政治主体只有在政治实践中才能达成政治诉求。
(P20-21)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的能动性外化为政治主体在特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实践中强烈的政治愿望、要求和动力。
(P23)[李景鹏的归纳:一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环境的感受能力,二是政治主体的政治意识,三是政治主体的政治意志,四是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
政治主体的基本属性:
政治主体的自然属性:一是政治主体具有自然的生命本质二是政治主体具有自然的生物本能,三是政治主体具有实践的自然依赖。
政治主体的社会属性:社会实践是政治主体社会性的核心表征;社会合作是政治主体社会性的外在表现;社会环境是政治主体社会性的生成生态。
政治主体的精神属性:政治理性是政治主体精神属性的本质核心;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精神属性的基础内容;政治意志是政治主体精神属性的重要表征;
政治主体的主要特征:
自主性与为我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自由性与意志性的统一。
政治主体的历史演进
群体本位阶段的政治主体(人的依赖)——形成基础:水平低下的自然生产群体政治主体生成的经济基础;漠视个体的“无我”观念是群体政治主体生成的文化基础;同质劳动基础上的共同体生活是群体政治主体生成的社会基础。
生成表现:以主体血缘依附为基础的等级政治;以主体权力服从为基础的集权政治;以主体感性经验为基础的意志政治。
个体本位阶段的政治主体(物的依赖)——形成基础:以工业制造为主体的生产方式是个体政治主体形成的物质基础;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个体政治主体形成的社会基础;以提高人性为内容的个体文化是个体政治主体形成的文化基础。
生成表现:自我意识是个体政治主体的强烈体认;自为意识是个体政治主体的核心体认;实践意识是个体政治主体的外在表现。
社会本位阶段的政治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成基础:生产社会化是社会本位政治主体形成的经济基础;社会矛盾凸显是社会本位政治主体形成的社会基础;主体间性思维是社会本位政治主体形成的文化基础。
生成表现:主体形态的具体性;主体间关系的和谐性;发展范式的共生性。
政治主体的逻辑形态——个体政治主体、群体政治主体和人类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的张力结构
政治主体的张力结构是指政治主体受到政治体系、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对抗因素所构成的内部结构样态,以及内外部因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外部结构样态所共同构成的多维结构关系。
主要包括内部(个体性与群体性、理性与非理性、认知和实践)和外部张力结构(公共与私人、国家与社会、权利和权力)。
(P124)
政治主体的价值诉求
政治主体的内在结构表现为:个体政治主体、群体政治主体和人类政治主体三大形态。
因此,政治主体的价值诉求就必然逻辑地表现为个体政治主体的政治自由(公民)、群体政治主体的政治民主(人民)和人类政治主体全面解放。
(P158)从政治价值的层级结构看,政治自由、政治民主和人类解放是第一层级的政治价值;公平、正义、平等则构成了政治价值的第二层级。
(P158)个体政治主体的政治自由目标
政治自由作为个体政治主体的首要和基本的价值诉求,主要指在政治实践中个体政治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能动性和选择性。
(P159)
群体政治主体政治民主旨归
对民主内涵的把握,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主体维度的政治民主,认为政治民主首先在主体层面应该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
(科恩:《论民主》)二是过程维度的政治民主,认为政治民主是一个过程,即普通政治主体对政治领导施加程度相对较高的影响,政府则对政治主体(主要是选民)的利益诉求作出反应的过程,而不一定要多数人参与政治事务,因为公民对政治权力的影响主要靠政治投票来实现。
(罗伯特·达尔:《论民主》)三是内容维度的政治民主,认为政治民主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P174-175)
在广义层面,政治民主是指包含民主性质、民主形式和民主运行在内的国家政治制度;狭义层面的政治民主则主要指民主政治体制,即民主的组织形式、基本原则、运行程序和行为规范等;在实践层面,政治民主是指为了实现民主政体和公民权利而制定的运行规则、提供的参与平台;在价值层面,政治民主是一种以平等及自由为基础,以主权在民为内核,人民追求自我解放,从而实现人类具体的全面发展的理性形态。
(P175)
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和广泛性;价值过程的法治性与透明性;价值结果的平等性和正义性。
政治民主的实现机制:政治民主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政治民主的滋生土壤(新人民政治);政治民主的体制保障(权力制衡机制);政治民主的精神动力(政治文化)
政治主体的实践生成
主体能力、利益诉求和政治实践构成了政治主体生成与发展的三重关键内容。
(P199)
主体能力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基础和内容
政治认识能力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内能力(政治意识构成政治主体认识能力实践生成的初始坐标、政治知识构成政治主体认识能力实践生成的理性维度、政治思维构成政治主体认识能力实践生成的立体结构);政治实践能力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外能力(对象化能力构成政治主体实践能力生成的核心内容、方法创新能力构成政治主体实践能力生成的必要支撑)
利益诉求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目的和动力(利益需要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内部动力、利益关系主导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实践品性、公共利益彰显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未来走向)
政治实践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场域和路径(政治实践系统构成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综合生态、政治实践轨迹蕴含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动态过程、政治实践文明引领政治主体实践生成的时代升华)
政治主体构建的中国语境
政治主体是政治主体性存在的主体基础,政治主体性是政治主体的本质属性。
因此,政治主体的建构在本质上将是政治主体性的建构,政治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是政治主体生成和发展的表现。
人只有具备政治主体性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主体。
(P231-232)
政治主体建构的时代价值:政治主体建构是政治民主发展的基础;政治主体建构是政治民主发展的价值内容。
政治主体建构的现实问题:个人主义和工具理的膨胀够构成价值困境;政治制度和参与渠道的欠缺构成实践困境;传统文化和现行教育的制约构成文化困境。
政治主体构建的实践路径:树立政治主体构建的价值理念;完善政治主体构建的实践平台;培育政治主体构建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