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草案)
- 格式:pdf
- 大小:92.81 KB
- 文档页数:7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是通过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含量来评价制剂的质量和性能。
这个试验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从而指导制剂的优化和改进。
以下是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的技术指导原则:1.药物选取:选择溶出介质和试验条件时,应考虑药物的溶解性和性质。
药物的溶解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或初步试验来确定。
2.溶出介质: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出介质,一般选用仿生体液模拟消化道环境,如pH1.2酸性液体、pH4.5醋酸缓冲液或pH6.8磷酸盐缓冲液。
如果药物在上述介质中溶解度较低,可以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3.试验仪器:常见的溶出度试验仪器有旋转篮法、双槽法、胶囊法等。
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试验仪器。
4.试验条件:试验温度和搅拌速度是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可选择37℃恒温水浴,并设置适当的搅拌速度,通常为50-100转/分钟。
5.取样与检测:根据试验要求和所测药物的特性,确定取样时间和方法。
离线法和在线法都可以用于取样与测定。
离线法通常是取制剂各个时间点的溶液样品,通过适当的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
在线法则是实时测定溶解度。
可通过利用紫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对取得的样品进行检测。
6.数据处理:溶出度试验通常得到的是药物释放曲线,对于不同制剂的溶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如计算平均溶出度和标准差等。
7.结果评价:根据药物的特性和要求,对于结果可以进行合理的评价。
可以比较不同制剂的溶出速率和溶出度;也可以将实验数据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如中国药典中对于溶出度的规定。
总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包括药物选取、溶出介质选择、试验仪器选择、试验条件确定、取样与检测方法选择、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价等。
根据这些原则,可以进行准确、可靠地评价固体制剂的溶出度,为制剂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基础依据。
附件2 【2 】通俗口服固体系体例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点原则本指点原则实用于仿造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通俗口服固体系体例剂溶出曲线测定办法的树立和溶出曲线类似性的比较.一.背景固体系体例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接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心理前提下的消融以及在胃肠道的渗入渗出等,是以,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消融对接收具有主要影响.体外溶出实验常用于指点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通俗口服固体系体例剂,可采用比较仿造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类似性的办法,评价仿造制剂的质量.溶出曲线的类似并不意味着两者必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下降两者消失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二.溶出实验办法的树立溶出实验办法应能客不雅反应制剂特色.具有恰当的敏锐度和区分力.可参考有关文献,懂得药物的消融性.渗入渗出性.pKa 常数等理化性质,考核溶出装配.介质.搅拌速度和取样距离期等实验前提,肯定合适的实验办法.(一)溶出仪溶出仪需知足相干的技巧请求,应可以或许经由过程机械验证及机能验证实验.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恰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溶出实验推举应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在溶出实验办法树立的进程中,转速的选择推举由低到高.若转速超出上述划定应供给充分辩明.(二)溶出介质溶出介质的研讨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斟酌药物在体内的情形,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斟酌参加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1.介质的选择应考核药物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消融度,推举绘制药物的pH-消融度曲线.在肯定药物主成分稳固性知足测定办法请求的前提下,推举选择不少于3种pH值的溶出介质进行溶出曲线考核,如选择pH值1.2.4.5和6.8的溶出介质.对于消融度受pH值影响大的药物,可能需在更多种pH值的溶出介质中进行考核.推举应用的各类pH值溶出介质的制备办法见附件.当采用pH7.5以上溶出介质进行实验时,应供给充分的根据.水可作为溶出介质,但应用时应考核其pH值和表面张力等身分对药物及辅料的影响.2.介质体积推举选择500ml.900ml或1000ml.(三)溶出曲线的测定1.溶出曲线测准时光点的选择取样时光点可为5和/或10.15和/或20.30.45.60.90.120分钟,此后每隔1小时进行测定.2.溶出曲线考核截止时光点的选择以下任何一个前提均可作为考核截止时光点选择的根据.(1)持续两点溶出量均达85%以上,且差值在5%以内.一般在酸性溶出介质(pH1.0—3.0)中考核时光不超过2小时.(2)在其他各pH值溶出介质中考核时光不超过6小时.(四)溶出前提的优化在截止时光内,药物在所有溶出介质中平均溶出量均达不到85%时,可优化溶出前提,直至消失一种溶出介质达到85%以上.优化次序为进步转速,参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表面活性剂浓度推举在0.01%—1.0%(W/V)规模内依次递增,特别品种可适度增长浓度.某些特别药品的溶出介质可应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五)溶出办法的验证办法树立后应进行必要的验证,如:精确度.周详度.专属性.线性.规模和耐用性等.三.溶出曲线类似性的比较溶出曲线类似性的比较,多采用非模子依附法中的类似因子(f2)法.该法溶出曲线类似性的比较是将受试样品的平均溶出量与参比样品的平均溶出量进行比较.平均溶出量应为12片(粒)的均值.盘算公式:}100])()/1(1{[505.0122•-+•=-=∑nt t t T R n f lgR t 为t 时光参比样品平均溶出量; T t 为t 时光受试样品平均溶出量; n 为取样时光点的个数.(一)采用类似因子(f 2)法比较溶出曲线类似性的请求 类似因子(f 2)法最合适采用3—4个或更多取样点且应知足下列前提:1.应在完整雷同的前提下对受试样品和参比样品的溶出曲线进行测定.2.两条溶出曲线的取样点应雷同.时光点的拔取应尽可能以溶出量等分为原则,并统筹整数时光点,且溶出量超过85%的时光点不超过1个.3.第1个时光点溶出成果的相对标准误差不得过20%,自第2个时光点至最后时光点溶出成果的相对标准误差不得过10%.(二)溶出曲线类似性剖断标准1.采用类似因子(f2)法比较溶出曲线类似性时,一般情形下,当两条溶出曲线类似因子(f2)数值不小于50时,可以为溶出曲线类似.2.当受试样品和参比样品在15分钟的平均溶出量均不低于85%时,可以为溶出曲线类似.四.其他(一)溶出曲线类似性的比较应采用同剂型.同规格的制剂.(二)当溶出曲线不能采用类似因子(f2)法比较时,可采用其他合适的比较法,但在应用时应赐与充分论证.附:溶出介质制备办法附溶出介质制备办法一.盐酸溶液取表1中划定量的盐酸,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表1 盐酸溶液的配制二.醋酸盐缓冲液取表2中划定物资的取样量,用水消融并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表2 醋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2mol/L醋酸溶液:取冰醋酸120.0g(114ml)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三.磷酸盐缓冲液取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250ml与表3中划定量的0.2mol/L氢氧化钠溶液混杂,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即得.表3 磷酸盐缓冲液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取磷酸二氢钾27.22g,加水消融并稀释至1000ml.0.2mol/L氢氧化钠溶液:取氢氧化钠8.00g,加水消融并稀释至1000ml.以上为推举采用的溶出介质配制办法,若有必要,研讨者也可根据具体情形采用其他的溶出介质以及响应的配制办法.。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目 录Ⅰ. 前言 (1)Ⅱ. 背景 (1)Ⅲ.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2)Ⅳ. 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 (2)A.新化合物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方法 (3)B.仿制药品溶出度质量标准的建立方法 (4)C. 特例 (5)D. 绘图或效应面优化法 (6)E. 体内-体外相关性 (6)F. 质量标准的验证和确认 (7)Ⅴ. 溶出曲线的比较 (7)A. 采用相似因子的模型非依赖方法 (7)B. 多变量置信区间模型非依赖方法 (8)C. 模型依赖性方法 (8)Ⅵ. 溶出度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上市后变更研究 (9)Ⅶ. 体内生物等效试验的豁免 (9)附录A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Ⅰ. 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Immediate release,IR)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考虑;(2)结合药物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质量标准的方法;(3)比较溶出曲线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测定方法)的一般考虑。
本文还针对药品在批准后处方工艺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测试来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A以摘要形式概述了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
Ⅱ.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由制剂中的释放、生理条件下药物的溶出度或溶解作用及药物在胃肠道的生物膜渗透性。
由于前两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药物的体外溶出度有可能预测体其内行为。
基于这些基本考虑,对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建立体外溶出测试,可用于(1)评价制剂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开发;(3)在产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物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试验质量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度、渗透性、溶出行为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等。
这些考虑还应用于确保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发生变更前后以及工艺放大后质量的一致性。
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曲线测定及比较原则在药物研发和制剂过程中,了解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曲线测定及比较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口服固体制剂是最常见的药物给药形式之一,通过口腔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本文将深入探讨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的原理及比较原则,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溶出曲线测定的原理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曲线测定是评估药物释放速度和溶出特性的重要工具。
它通常通过体外试验进行,试验中固体制剂被置于体模型(如流体槽)中,模拟体内环境,然后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溶出量。
溶出曲线是描述药物溶出速率和时间关系的图形。
通常,溶出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溶出量或释放度(如百分比)为纵坐标。
曲线的形状和特征能提供关于制剂性能和药物释放机制的有用信息。
2. 比较原则2.1. 相似性比较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比较是评估不同产品(如不同厂家的仿制药)之间的溶出特性是否相似的重要方法。
相似性比较需要将参比制剂和待比制剂在相似条件下进行溶出曲线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两者之间的差异。
2.2. 生物等效性评价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评价是比较不同制剂或药物给药形式之间是否具有相似的生物利用度的评估方法。
生物等效性评价一般是通过进行药物体内动力学研究,如测定血浆药物浓度、药动学参数等来进行的。
3. 我的观点和理解通过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及比较可以评估不同制剂之间的溶出特性和生物利用度。
在仿制药评价中,比较待评价药物与原研制剂的溶出曲线可以确定仿制药是否具有与原研制剂相似的药效。
通过对溶出曲线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药物的释放机制、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等,有助于优化制剂的设计和改进。
总结与回顾: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曲线测定及比较原则是药物研发和制剂工艺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溶出曲线测定,我们可以评估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特性和药效,并与其他制剂进行比较。
相似性比较和生物等效性评价是口服固体制剂研究中常用的比较原则。
这些研究有助于提高制剂的质量和性能,并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度指导原则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2015-11-09 16:15:30)分类: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一、概述为进一步推进仿制药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
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三、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
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
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
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
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1. 引言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是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测定药物在给定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可以评估药物的释放特性和溶出动力学,为药物的质量控制、生物等效性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原则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需要遵循以下原则:2.1 确定测试条件在进行溶出曲线测定前,需要确定一系列测试条件,包括: - 溶媒选择: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溶媒,常用的有酸性介质、中性介质和碱性介质。
- 温度选择:根据药物的特性和临床应用条件选择合适的温度。
- 搅拌速度:搅拌速度对于药物释放速率有较大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采样时间间隔:根据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溶出动力学选择合适的采样时间间隔。
2.2 使用合适的仪器设备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需要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包括: - 溶出仪:常见的有旋转式溶出仪、流动式溶出仪等,根据药物特性和测试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
- 采样器:用于定时自动采集样品。
2.3 合理选择样品数量为了获得可靠和准确的结果,需要合理选择样品数量。
一般情况下,每个制剂至少应测定3个批次,并进行统计分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与分析。
常见的方法包括计算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量、计算释放度等指标,并绘制溶出曲线图。
同时,还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多个批次之间进行比较,评估其相似性或差异性。
3. 方法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的一般方法如下:3.1 样品准备按照药物制剂的规定方法准备样品,包括粉碎、筛选和称量等步骤。
3.2 溶媒选择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媒,常见的有酸性介质、中性介质和碱性介质。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因素。
3.3 测试条件确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试条件,包括温度、搅拌速度和采样时间间隔等参数。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目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为评价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有效成分溶出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口服药物的质量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片剂、丸剂、胶囊剂等,以及其他以饮片、胶囊、胶丸剂开发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
三、检验质量指标1、溶出度:采用USPⅢ 样品水中的溶出得率(RSD)检测溶出度,允许范围为:(1)小于等于 75 %的药物的RSD的大小不超过15 %,2、溶出条件:将样品测试在37 ± 2 ℃的USPⅢ样品水中,用100rpm搅拌,30min 或按药物特性调整试验时间,RSD计算时用同一批样品测试三次以上。
3、测定精密度:测试结果须符合 USP 31标准二项,在RSD 重复性辨别水平即中位数/平均值(Mean/MED)大于等于 0.8 ,重复性至少在 0.8 与 1 之间,在这个范围内重复性应往低偏。
四、试验器具1、试验仪器:微电脑控温计,振荡乳化机,内置搅拌器。
2、试验用具:自动搅拌分析仪(型号),溶出度取样器,浓度流量计,25 mL 水分析比色杯,pH 测定仪。
五、试验步骤1、准备材料:按照规定量,制备测试用样品及样品水,称取称量试样的量取大小应一致,称量的准确性不低于百分之二。
2、无菌操作:在室温条件下,用酒精对仪器、试具进行消毒,样品用无菌的玻璃容器装好,若有要求,用无菌取样器取样,防止样品污染。
3、样品稳定性检验:不少于20.0g样品放入25mL样品水中,用内置搅拌器取速度100rpm,温度37 ± 2 ℃,持续搅拌 30min ,每 5min取样,检查样品质量和变异程度。
4、样品测试:将检测仪设定搅拌器取速度100rpm,温度37±2 ℃,取样时间30min,把样品放入样品量取比,测试质量指标,计算RSD,测试结果不应低于技术指标要求的范围。
5、统计结果:检测结果由试验室负责人统计,并签字确认,结果存放在文件库中。
2024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概述
溶出度测定是对固体制剂口服表征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指标,也是检测其合格性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
溶出度测定是评价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是了解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质量的重要依据。
溶出度测定主要是采用溶出试验的方法,借助于一定的机械和化学方法,一定条件下观察颗粒样品的溶出情况,用来研究口服固体制剂在表征性能的有效性。
二、溶出度试验方法
1.溶出度试验仪选择
溶出度测定仪要考虑口服固体制剂的粒径、溶解性、溶出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
根据国家药品检验检测标准,溶出度测定采用静态法,溶出度测定仪主要是由微处理器控制,有控温、搅拌、温度控制和液阻洗器等组成。
2.溶出度测试介质的选择
溶出度测定所采用的溶出介质要求稳定,不含有有机溶剂和离子。
普通固态制剂溶出度测试采用的溶出介质主要有蒸馏水、乙醇、正己烷,其对普通固体制剂溶出度有一定的影响。
3.测试条件的确定
测定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时,除必要的仪器条件外,还要求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温度一般选取37℃,搅拌速度为50rpm,搅拌时间为30min。
4.样品的准备
根据测试试验中选择的溶出介质的不同。
附件1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一、前言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
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
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
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附件2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一、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
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二、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
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
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
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
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
1.介质的选择应考察药物在不同pH值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推荐绘制药物的pH-溶解度曲线。
在确定药物主成分稳定性满足测定方法要求的前提下,推荐选择不少于3种pH值的溶出介质进行溶出曲线考察,如选择pH 值1.2、4.5和6.8的溶出介质。
对于溶解度受pH值影响大的药物,可能需在更多种pH值的溶出介质中进行考察。
推荐使用的各种pH值溶出介质的制备方法见附件。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是评价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性能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评价其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的关键试验。
以下是一份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详细介绍了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操作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
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试验条件:根据制剂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确定试验条件,包括溶出介质的种类和体积、搅拌速度、温度等。
2.溶出介质的准备:按照相应的药典要求配制适当的溶出介质,确保其质量和组分的一致性,取样进行检查和分析。
3.试验设备和仪器的准备:根据试验要求准备好试验设备和仪器,确保其清洁、准确和可靠。
4.校准和验证:对试验设备和仪器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试验操作步骤:1.药物制剂的准备:按照试验要求称取足够数量的样品,避免氧化、湿度和其他不良影响,保护其物理和化学稳定性。
2.准备试验容器:准备好试验容器,如溶出器、样品舱等,确保其干净、干燥和适当密封。
3.加入溶出介质:将预先配制好的溶出介质加入试验容器,根据试验要求控制好体积,确保溶出介质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4.加入样品:将准备好的样品加入试验容器,根据试验要求控制好样品的质量和位置,确保样品与溶出介质充分接触。
5.启动试验:根据试验要求,启动试验设备,开始试验,确保搅拌速度、温度等试验条件的一致性和合适性。
6.试验时间控制:根据试验要求,控制好试验时间,定期取样,确保测量的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7.取样分析:在各个试验时间点,按照试验要求取样,然后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测定样品中的活性成分溶出量。
8.试验报告:记录试验的全部操作步骤和所获数据,包括试验的开始时间、试验的时间点、每个时间点的样品编号、溶出介质的温度和搅拌速度、样品的测定结果等。
三、数据处理方法:1.数据的计算:根据试验数据,按照相应的公式和计算方法,计算样品中的活性成分溶出度,包括初始溶出率、溶出曲线的斜率和溶出量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
原则
1、拟定指导原则:滴定实验及比较溶出曲线实验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并遵循以下原则:
(1)实验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包括滴定溶液条件(例如pH值),溶出度测定使用多种溶剂,最少使用2种溶剂,如热水和盐酸;
(2)实验中使用国家临床药用的普通口服固体制剂,使用同一牌号的同性质产品;
(3)实验条件尽可能与临床慢性治疗常用条件相近;
(4)确定样品动力学溶液,测定溶出度,采用最行之有效方法;
(5)确定样品动力学溶出曲线,使用SPSS或Excel软件对3段曲线的参数和系数进行校验和比较;
(6)比较溶出曲线应考虑曲线的形状、能量等参数;
(7)实验数据和结果应按规定的格式存档,并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适用性。
溶出度指导原则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2015-11-09 16:15:30)分类: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与比较指导原则一、概述为进一步推进仿制药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中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曲线测定方法的建立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比较。
二、背景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等,因此,药物的体内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
体外溶出试验常用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发、评价制剂批内批间质量的一致性、评价药品处方工艺变更前后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等。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可采用比较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多条溶出曲线相似性的方法,评价仿制制剂的质量。
溶出曲线的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一定具有生物等效,但该法可降低两者出现临床疗效差异的风险。
三、溶出试验方法的建立溶出试验方法应能客观反映制剂特点、具有适当的灵敏度和区分力。
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pKa 常数等理化性质,考察溶出装置、介质、搅拌速率和取样间隔期等试验条件,确定适宜的试验方法。
(一)溶出仪溶出仪需满足相关的技术要求,应能够通过机械验证及性能验证试验。
必要时,可对溶出仪进行适当改装,但需充分评价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溶出试验推荐使用桨法、篮法,一般桨法选择50~75转/分钟,篮法选择50~100转/分钟。
在溶出试验方法建立的过程中,转速的选择推荐由低到高。
若转速超出上述规定应提供充分说明。
(二)溶出介质溶出介质的研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充分考虑药物在体内的环境,选择多种溶出介质进行,必要时可考虑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酶等添加物。